上海的风俗有哪些?
1、除夕: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像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
2、上海桃花节:每年3-4月间举办,上海人赏桃花的习惯由来已久,南汇是赏花的好地方,上海南汇区多植桃树,为展示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民俗,自1991年起,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举办了上海桃花节,以进一步弘扬桃文化,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3、春节: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又必请吃酒饭。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之举。
4、元宵: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
5、正月初一:正月初一除互相拜年之外,一般不出门,也不好扫地,“一日至三日,禁扫除”。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
上海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1、城隍庙,上海人每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看一看市区灯会活动。这一天整座城隍庙都是流光溢彩,灯火通明的。
2、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是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3、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4、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着电视守岁,就是边说边笑,边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
5、初五迎财神:初四晚上,临近子夜时分,大家会拿着准备好的高升鞭炮到门口赶点放鞭炮迎财神。上海每到初四晚初五凌晨的鞭炮声音是最响的,其声势超过大年三十。
上海有什么民风民俗?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
如果你见到一个上海人在早晨用开水冲泡昨日剩下的米饭,并以此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请你不要嘲笑,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上海,“荡马路”是人们下班后,周末,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最流行的休闲方式。走亲戚你要记住带点礼物。你一到,主人会寒暄一番,然后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请时主人未入席,请你不要急着动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开始进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会先吃饭。宴席散后,主人不让客人收拾碗筷,并且再次上茶,烟,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客人告辞,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车站或送上车.
上海民俗
上海地处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处。上海 开埠以后,日渐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城市 ,又给原有的风俗增添新的内容;上海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节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阴历一年最后一天或这一天的晚上,故又称" 大年夜",除夕的"除字",愿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按旧俗腊 月二十三日为灶日,应祭灶君。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夕, 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 腌制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 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又叫团圆 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 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春 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一片喜气洋洋。农历正月初一,是我 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的衣冠,依着长幼的辈分,合家 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 他们又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拜年,现在通讯发达 了,不少人都利用电话拜年。初五,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因 "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 尾翘起,象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 者络绎不绝。商号店铺在初一到初三都告停业,叫做"封关",有的停业到 初五,这是一年中职工们唯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财神,晚上吃财神酒。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霄。闹元霄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 馄饨,晚上吃汤圆。元宵节,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 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浦江上樯帆林立,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遥 望似繁星闪烁。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灯,称作"望田灯",也是预兆五谷 丰登之意。"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烈的节庆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 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戏龙珠。妇女们在元 霄还要"走三桥",据说在月色皎洁的晚上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除却百 病。旧上海城内城外,水渠纵横,桥梁很多,走过三桥是很容易的。而当时 去小东门外走一走陆家石桥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 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市内 。以雄黄抹在儿童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 疫疠。当令的食物是粽子、枇杷、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 龙舟竞渡,过去在黄浦江上的龙舟,多数是从南翔、黄渡等处借来的。
中秋节
农历八月初八,是赏月季节。家家赏月至深夜。人们出游看月华,称作" 走月亮"。旧上海很多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月影荡漾。"石 梁夜月"便是"沪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东城观 江潮,也有人到浙江海宁去观潮。近年来,还有不少人观看"上海桂花节" 的各种表演。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糕上插小彩旗以祀神佛。嘉定 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 阳酒。这天为应古时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佘山及 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
上海的年夜饭
【上海年夜饭】岁时习俗,农历除夕俗称大年夜,这一天全家欢宴,称"吃年夜饭"。古时过年可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开始,直至除夕,各户人家择时做年可先后不一,近代以后才渐集中在除夕。除夕傍晚,家中悬挂出先人遗容(即"画像",也叫"真"),合家祭拜,然后围坐欢宴。上海年夜饭菜肴很富特色,除鱼肉鸡鸭外,还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银丝牙两样菜底,另外必备如意菜(黄豆芽)和发芽豆,含有"开发"的意思。这顿饭若有家人远出,也得添上杯筷,以示团圆无缺。上海人在吃年夜饭时,有诸种忌讳,如不许淘汤。据说淘汤吃饭,来年出远门办事要受雨淋,虽为无稽之谈,亦寄托了百姓求福消灾之意。??
上海春节习俗
1、准备年货
虽然现在想吃什么平时都基本可以吃到,但上海人对年货这件事从来不会怠慢。过去,过年用来招待亲戚朋友的吃食多是自家准备的,而如今到临近春节的时候,即使自己再懒得动手,总也要仔仔细细地逛逛食品商店、大型卖场和几个年货展销会等,从零食、干货到山珍海味样样都有,最常买的就要数糖果、巧克力、瓜子、饼干之类的了。
2、吃年夜饭
一顿年夜饭永远是中国人过年的头等大事。传统上,都会提前将食材准备好,除夕夜那天,阿姨妈妈们便早早地在厨房里忙开了,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打开电视,在热气腾腾的氛围里共享这一年到头都难得的'热闹和喜庆家宴。现在一方面大家都条件好了,一方面也少有自己下厨的闲情逸致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直接去餐厅、酒店吃年夜饭,还有的从商店里购买半成品拿回家再加工。不过,虽然看似省时省力了,这年味儿却总觉得大不如前了。
3、除夕夜守岁迎新
除夕夜晚上总是不愿意早早就睡的。边看电视节目边聊天,这顿年夜饭就得要吃上几个小时,即使收桌了,也总是要寻点儿别的节目。全家人聚在一起,最来兴致的也许就是打麻将、玩扑克了,孩子们则在一旁继续闹腾,或者出去玩鞭炮。大家都是余兴不减,为的就是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辞旧迎新。
4、烧“头香”,撞“头钟”
烧“头香”和撞“头钟”依然是很多人的过年传统节目,往年除夕夜晚上,玉佛寺、龙华寺等地方总是人山人海,既有诚心来祈愿的,也有来讨个好彩头、凑凑热闹的。
5、收发压岁钱
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最开心的就是能够拿压岁钱。“岁”与“祟”同音,“压岁”便具有了辟邪、压祟的意义。以前多是父母趁孩子睡着时将钱压在枕头底下,现在多是放进精美的红包,到了过年,孩子们要给长辈们一一拜年,然后长辈便拿出包好的红包给孩子并给予祝福。
6、初一早上吃汤圆
上海人有大年初一早上吃汤圆的习俗,取意新的一年圆圆满满。以前过年,从磨糯米粉、制作内馅、包成汤圆,全都是自己动手,好奇的孩子们有时也会忍不住“插一手”,一起包汤团,其乐融融。现在这种场景已经很少见了,只要去超市买速冻品回来,下水一煮便成了。
7、走亲戚
春节假期日程表总是被排得满满的,尤其是如今大家平时都忙碌惯了,亲戚之间的来往远不如过去那么频繁。而到了这个时候,各个家门都走一趟依然还是惯例。和许久未见面的家人聊聊近况、家常,而孩子们则又多了玩伴,穿上新衣服,还能拿压岁钱,自然是最兴奋的。
8、城隍庙
现在很多上海人在平日里是不屑去豫园和城隍庙逛街了,不过到了过年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豫园往年春节都会举办新春民俗艺术灯会,每个角落都是张灯结彩、人潮涌动,逛逛小商品,吃点传统小吃,再走走九曲桥……过年,中国人总还是热衷于“轧闹忙”的。
上海节日习俗有哪些?
1、上海春节:上海人喜欢放一千响、放“高升”,而小朋友则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飞毛腿”之类的乐趣型的烟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阳台上放,“夜明珠”一点燃就往外喷五颜六色的彩弹,小朋友最喜欢,每年过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对面阳台晒的衣服烧了的事故发生,后来就越来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点,还有初五迎财神的零点,总体说来,迎财神的日子要放得比过年多得多。
2、上海元宵节:上海元宵节的习俗有舞龙舞狮、挂望田灯、串马灯、走三桥、扛三姑娘等。这一夜,沪城内外大街深巷上,小囡低拉兔子灯、大孩高举小红灯,灿灿华灯,如流星闪闪,几分神秘,恍如梦境!诗云:“错认瑶池却未真,满园花柳及时新。试灯风里游人集,半是嬉春半探春。”“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
3、上海清明节: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4、上海端午节:上海是传统的江南水乡,因此每逢端午,水上活动几乎必不可少。有的还把小船用彩旗装扮起来,做得很漂亮,然后摇到水面上,船上还有人唱歌、对歌,最后由众人评定,哪条船装点得最好看、谁的歌唱得最好听。
上海人称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它们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多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除了香袋,还有许多上海人,儿时都在胸前挂过用玻璃丝带钩织成的小网兜,里边正好装一只鸡蛋,用五彩丝线缠绕,或是涂上彩色,也是驱邪求吉祥的意思。
5、上海中秋节:“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厂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风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仅作为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有供人观赏和享受价值,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的风俗习惯(简介)
上海的风俗习惯简介:
一:亲戚间往来一般保持到血亲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间还有走动。平时走动不讲究送礼,有事必备礼,俗称“做客人”、“做人客”。
二:青年人多荡马路、游公园、上娱乐场所,偶尔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叙旧为主。过去,市民住房狭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会。朋友有红白事,相互邀请,
三:平时来往不备礼,招待不讲究仪式。
四:逢婚丧喜庆,亲友间例须送礼,称“送人情”。上门探望病人,或准备在主人家吃饭的一般是要送礼的。旧俗送礼的如今大多改为送钱。
五:送钱历来用红封袋。只有逢丧事用白纸。钱额喜事成双数,丧事成单。
六: 客到,主人先接过客人手中的物品。客人带有污秽物、湿伞,不带入主人家中,置于门外。另,家中有丧事,一般未过头七,不宜出门作客(规矩大的人家要过了五七才出门作客)。
七:留客吃饭,至少备8只菜,备酒,称“吃便饭”。
八: 进餐时,凡整只鸡、鸭、蹄膀、全鱼等菜肴,主人未请,客人不吃。
九:就餐用筷有六忌,一忌将食品夹住又放下;二忌在菜碗中乱翻乱搅;三忌手握筷,目光盯住菜肴;四忌用嘴撕拉筷上食物;五忌以筷当牙签;六忌夹食品时滴汤不止。
十:斟茶只斟七分,进行回转动作,若用右手需按逆时针方向,用左手则必须按顺时针方向,放茶壶时壶嘴不要正对他人,有请人赶快离开之意思。叩指礼,用几个手指头弯曲亲扣桌面,表示对主人敬茶的谢忱。
十一:饮酒没有一杯一口干的习惯,大多小口慢呷,不行酒令。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不能先饮尽。敬酒以三杯为度,敬酒人和被敬酒人需要起立“避席”。
扩展资料:
上海节庆节日民俗:
一:除夕
晚上,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团坐同吃“年夜饭”,名曰“合家欢”。 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像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
二: 春节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
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之举。
三: 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
四:清明
三月里清明节,人们借着扫墓的机会到郊野去踏青,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三月十五日多去龙华寺进香。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诞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闽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澜利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