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海西宁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有什么习俗 ?经济状况以及气候
越具体越好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 西宁市简称宁,因取“西陲安宁”之意而得名。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工业基地。西宁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2261米,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地势自北向 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 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西宁市现辖城东区、城中区(含城南新区)、城西区、城北区、海湖新区、国家经济开发区及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总面积7649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面积380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11月1日,西宁市总人口达220.87万人, 占全省39.25%,城镇化率达到63.7%。
西宁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省会。
西宁市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从文艺的表达方式看,有戏剧、曲艺、歌舞、音乐、民歌等。戏剧主要有眉户剧、平弦剧、藏戏、灯影戏、豫剧、秦腔。曲艺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贤孝。歌舞音乐主要有汉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礼舞、藏族的锅庄舞以及藏传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礼、法会时演奏的寺庙音乐。民歌主要有汉、回、土、撒拉族喜爱的“花儿” 和藏族的“拉伊”等。其中2010年西宁市的“汉族民间小调”,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7)。此外,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的酥油花、堆绣、壁画被誉为"艺术三绝",黄南州的热贡艺术和湟中农民画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西宁市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7.34万人,占总人口25.96%。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宗教并存,其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友好、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市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西宁机场每年客运吞吐量以45%的速度递增,现已实现和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通航。2011年伊始,西宁机场二期工程核心建设项目,航站楼现已开工建设。1997年6月开通的“兰—西—拉”(兰州—西宁—拉萨)通讯光缆工程,是青海、西藏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的重要途径。
西宁市把旅游业作为最具潜力、最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宾客。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战略规划。西宁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积极响应,不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天路起点,中国夏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形成了环西宁200公里“中国夏都”旅游圈。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青海湖、日月山、塔尔寺、原子城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西宁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避暑城市,中国十大安静城市(社会噪音),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及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十大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等。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及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西宁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形成了群众体育、传统民族民间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晨练的人数不断增多,市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传统的赛马、拉巴牛、摔跤、武术等体育活动有声有色;竞技体育成果显著,西宁市湟中县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等体育名将均在此进行过赛前集训。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大型赛事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西宁的知名度。特别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
西宁市依托全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青海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水能、动植物、矿产、石油、天然气、盐湖等资源已成为拉动青海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全省迄今为止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其中煤、锂、芒硝、石膏、钠盐、镁盐、铁、铜、锶、冶金用石英岩等均居全国前列。风能、电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随着一年一度的“郁金香节”、“青洽会”、“藏毯博览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西宁的知名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宾客走进高原,走进西宁,旅游观光、投资置业。
四海的宾朋,我们尊贵的客人,来吧,雪域古城欢迎您,高原夏都欢迎您,喝一碗甘洌醇香的青稞美酒,温暖你我炽热的心灵!
二、青海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青海省简称青,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始称青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 1928年设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七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八十一万。
省内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有汉、藏、回、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青海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农业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牡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
本省还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
远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游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这是从飞机上鸟瞰所得印象。飞机飞近横亘于甘肃与青海间的祁连山时,看到这千尺绝壁的高山会感到惊呀;飞机越过界山后的起伏山地,却见大片的青海湖,以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面积大约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使人难于置信这是高原上的平川。再往南飞,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过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间的缓坡,起伏于高原之上。山脚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达雪线(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头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许会把那片草原当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岭虽然不见高耸千仞,却是雪线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长年渗进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泽,汇成溪流,再汇百川而成黄河、长江。黄河水像摇篮似的抚育中华民族;长江水则滋润中原大地。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省内行政区划为1个市,6个自治州,1个地区公署,47个县,省会为西宁市。有藏、回、蒙古、撒拉等43个少数民族,人口510万。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
这里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工业主要产品有电力、原油、原盐、原煤、钢及钢材、铝锭、电解镁、纯硅、石棉、钾肥、金属切割机床、水泥、石棉制品、纱、乳制品、布、呢 绒、毛线、毛毯、皮革等。
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质性启动的大好机遇中,青海完全有可能越过某些传统的发展阶段,实现局部跳跃式发展。高原儿女愿将友谊的彩球,抛向所有前来投资、合作的朋友们!
自然地理:青海省,简称青,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中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东经89°35‘ 至 31°40’至39°19‘。东西长1200公里, 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
三、青海的四大支柱产业与四大优势产业是什么?
1.四大支柱产业:石油、电力、有色金属、盐化工
2.四大优势产业:水能资源开发、盐湖资源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金属和非金属资源
青海经济简介:
1.第一产业
青海的农业作物以旱作为特色。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青海省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青海牧区均以草原牧业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是中国主要的牧区和羊毛产区之一。
2.第二产业
青海省工业已形成以机器制造、食品和纺织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2013年,青海省全部工业增加值953.88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8.91亿元。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89.55亿元;国有企业实现利润0.71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8.18亿元。
全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27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注册地在省内的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29个,实现利润8.33亿元。
3.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4年,青海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61亿元。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34.09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0.52亿元。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563.50亿元;餐饮收入51.11亿元。
对外经济
2014年,青海省货物进出口总额171896万美元。其中,出口额112833万美元;进口额59063万美元。全年新批外资项目9个。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0.50亿美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55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656人。
金融业
2014年,青海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29.87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171.73亿元。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6.09亿元;全年保险赔付额18.08亿元。
四、青海现在经济发展怎么样
2013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2101.0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0.8% ,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 9 位。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 10.1% ,二季度增长 10.2% ,三季度增长 11.3% ,四季度增长 11.4% ,增速逐季回升。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207.59 亿元,增长 5.3% ;第二产业增加值 1204.31 亿元,增长 12.3% ;第三产业增加值 689.15 亿元,增长 9.8%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9% ,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 4.2%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7.3% ,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 65.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2.8% ,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 30.0%
楼主是要去青海发展吗?现在中西部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了,现在入场大有可为的
五、青海的地域特色?哪个晓得,帮忙说下
青海属于第一阶梯
世界屋脊 属于高原气候 是多名族聚集的省份 特有的名族有土族、撒拉族。
有不少特色小吃
和西藏、新疆、四川、甘肃交接,没有国界
青海省简称青,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始称青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 1928年设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七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八十一万。
省内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有汉、藏、回、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青海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农业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牡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
本省还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
远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游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这是从飞机上鸟瞰所得印象。飞机飞近横亘于甘肃与青海间的祁连山时,看到这千尺绝壁的高山会感到惊呀;飞机越过界山后的起伏山地,却见大片的青海湖,以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面积大约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使人难于置信这是高原上的平川。再往南飞,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过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间的缓坡,起伏于高原之上。山脚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达雪线(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头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许会把那片草原当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岭虽然不见高耸千仞,却是雪线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长年渗进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泽,汇成溪流,再汇百川而成黄河、长江。黄河水像摇篮似的抚育中华民族;长江水则滋润中原大地。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省内行政区划为1个市,6个自治州,1个地区公署,47个县,省会为西宁市。有藏、回、蒙古、撒拉等43个少数民族,人口510万。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
这里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工业主要产品有电力、原油、原盐、原煤、钢及钢材、铝锭、电解镁、纯硅、石棉、钾肥、金属切割机床、水泥、石棉制品、纱、乳制品、布、呢 绒、毛线、毛毯、皮革等。
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质性启动的大好机遇中,青海完全有可能越过某些传统的发展阶段,实现局部跳跃式发展。高原儿女愿将友谊的彩球,抛向所有前来投资、合作的朋友们!
自然地理:青海省,简称青,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中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东经89°35‘ 至 31°40’至39°19‘。东西长1200公里, 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
六、青海经济发展条件
青海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开发现成资源成为最便捷的致富手段,许多地方都是“因矿成企”,进而“因矿成城”,比如茫崖。如果有一天资源开发殆尽,这些企业或者城市的人口该如何生存?因此必须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青海的GDP增长速度为12%,靠的是什么?主要靠的是丰富的资源。各地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发展产业群,实现多个产业轮动发展,这样才能避免某一产业的兴衰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引导资源产业的良性发展,延长资源产业的寿命期。比如可以规定,资源型企业在开采的头几年可以不做深加工,在开采一定年份后,深加工矿产品在开采量中的比例必须逐年上升,避免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和浪费。怎样做到?只有一个办法,靠国家的产业、财政、税收政策来引导。
青海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有些资源开发难度很大,换句话说,青海的部分资源目前还不具备开发条件。比如,金瑞矿业(8.20,0.09,1.11%)的碳酸锶储量非常丰富,但面临电力成本高、交通运输成本高等一系列不利的外部条件。茫崖的石棉储量非常丰富,但由于气候和给养供应的困难,全年只有3—10月才能开工,其它时间无法工作。青海的部分资源型企业,也面临着总部和生产基地之间交通不便的困难。
高原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护坡护土已成为国家的大型研究课题,但这个课题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在南方一些省份,护坡护土可以成为研究课题是无法想象的。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就成为青海的现实选择,从执行的情况来看,效果是相当好的。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农牧民不光要吃饱饭还要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退耕和退牧相当于他们要少种地少放牧,政府还要引导农牧民拓宽致富路径。
由于高原气候的特殊性,植树造林的成本非常高。政府可以考虑搞活土地经营机制,将部分荒山荒地的永久经营权出让,激发经营者的改造和投资热情;也可以考虑在荒山荒地绿化后,向开发者溢价买回,使经营荒山荒地成为双赢之举。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耀教授:高载能产业是青海的重要发展途径
发展重化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但是重化工业应该在什么地方发展?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发展重化工业。两类地区适合发展重化工业,一类是资源富集地区,一类是交通便捷的沿海地区和内河港口城市。
工业布局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原材料加工失重大的行业适宜布局在资源产地,可以减少交通运输成本。青海资源富集并可以就地加工转化利用,在青海发展重化工业具有天然优势,当然也要注重资源的深加工,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如果这不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现在对所谓的“高耗能产业”有一个不恰当的认识,就是不应该提倡西部地区发展这些产业。应理性看待电解铝等耗能产业,如果在正常的技术条件下,企业的耗能没有超过行业一般标准,耗能是合理的正常的,就可以利用能源优势发展这些产业,同时注重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因此,可以把“高耗能产业”称作更为中性的“高载能产业”。当然在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
在少数情况下,种植业的发展并不一定和保护环境背道而驰,这方面可以借鉴内蒙古的经验。内蒙古阿拉善盟搞苁蓉养殖,由于苁蓉是寄生于梭梭林根系上的药材,要增加苁蓉产量就必须养护梭梭林,茂密的梭梭林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可谓典型的生态经济。
要按照青海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可以将重要的水源地和湿地比如三江源,列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地区,将人口迁移出来,或者利用转移支付补贴当地群众。
在西部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六大产业:能源化工、矿产开采及深加工、农产品(23.29,0.19,0.82%)及深加工、装备制造、高科技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由于青海资源富集,发展四大支柱产业是有优势有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