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依族有什么特点?
布依族特点:
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
食物特点五色花米饭: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禁忌:
“扫寨”时不准外人进寨;“戊日”、“甲子日”忌生产,忌出行;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土,十五不能动刀、干活,四月初八不能让牛犁田;每年第一次打雷后的几天之内,不能种地;布依族村寨的山神。
特色茶种:青茶、打油茶。
茶是布依族朋友生活中最为普遍和必不可少的饮品。他们相互往来,相互敬茶,品评茶味,说古论今,无拘无束,享受着天伦之乐。茶,成了他们之间联络、交往的纽带。
二、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一、居住
布依族住地的选择多重于水源,多选择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平坝或丘陵以及在有河流或小溪的地带建房立寨。
布依族房屋建筑,从形式看,有全楼、半边楼、半截楼。房子的大小是论柱头来算,有三个头、五个头、七个头、九个头、十一个头和十三个头的,这些都是根据住房的需要和经济状况来定。
二、婚姻
望漠县布依族婚姻,解放后,根据国家婚姻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族、同姓氏不通婚。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是布依族的婚姻传统。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也须有媒人说合,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方能结婚。自由择偶,男女相悦后,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要跑“三回九转”,但这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包办婚姻截然不同。这只不过是婚姻过程的一种形式,媒人在其中只起个“转弯”的作用。一般说来,望谟县布依族婚姻要经过请媒、订婚、认亲、拜年、请庚酒、择吉日良辰、结婚等程序。
三、丧葬
布依族的丧弃,既肃穆又繁项。从寿终到安葬,要经过报丧、沐浴、敬永别酒、移床下席、人殓、堂祭、赞礼、煮倒头饭、绕棺、吃永别饭、点主、奠别、发丧、土葬、安家神等程序。
四、服饰
布依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其服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艺术。布依族妇女勤劳智慧,心灵手巧,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从种植、纺织到印染制作,都是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布依族的服饰,古朴典雅,简洁端庄。在色彩上,一般外穿青、蓝二色,内衬白色。
男子的服装:一是对襟短衫,多为夏、秋两个季节或劳动时所穿;二是斜扣长衫,多为天气较冷时或走亲访作客时的男“礼服”;老年人穿的长衫,多数人喜欢挂腰带。男子头部,多数裹花格头帕。男子下身,穿大裆肥口裤子。
女子服装:一是短衣长袖,拴绣花围腰腰,头裹蜡染青布花帕,帕内盘辫,脚穿大口长裤;二是穿半襟大袖长衣,衣长至膝,袖口裤脚绣花边;三是交通沿线或城镇附近村寨的人服饰已有所改变,穿现代服装了。
五、织布
过去,布依族都是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缝,基本上每个村寨都有弹花机、扎棉机,大多数人家户都有蜡染缸、纺织机、织布机等设备。
布依族染布用的原料是蓝靛,大都是自种,自己加工,也有到市场购买的蓝靛,蓝靛是一种草木植物,也叫蓼靛。布依族土花布全部用手工操作,工艺精细,图案素雅,造型别致。花型有印条、格子、斜纹、梅花、桂花、兰花等图案,蓝白色调分明,线条均匀,立体感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六、工艺
刺绣望谟县布依族称为“刺花”,布依族刺绣的内容十分丰富、绣法多种多样,刺绣题材广泛,它不仅绣在衣裤、布鞋、围腰、手帕、挎包上、还绣在枕套、枕巾、被面乃至桌布、靠垫上。图案大方、生动形象、色泽鲜明、针脚均匀、质感强烈。
银饰布依族自古喜爱银饰,银制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装饰品,布依族地区有不少银匠,其技术大都是祖传的,密不传外。银饰品主要有手钏、幼儿奶头手钏、百家锁、帽饰、银乌龟、银仙桃、发簪、发笄、戒指、背带银饰、环佩、银碗、银筷、银杯等。有些制品镶上彩色的釉,琳琅满目。
七、节日
望漠布依族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虎节、摘刀节等,春节、端午、七月半、中秋节、元宵节等节日与汉族类似,但过节的内容与形式,自有其民族特色。
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有对唱山歌、耍麒麟、甩糠包、打鸡毛毽、祭祀祖宗等。但凡节日集会,一般都有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内容,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和欢乐气氛。
三、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介绍
1、竹子生长旺盛,古时被布依族先民奉为图腾。布依族的人生礼仪诸如“搭花轿”、“出生礼”、“老人逝世超度”等仪式流传至今。在布依族祖先崇拜的大型仪式“古夜王”中,取大楠竹作为图腾柱,图腾柱上面盘绕双龙。大楠竹图腾柱,象征布依族先民崇尚万物并生并茂。
2、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
3、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由于布依族与汉族长期的文化接触和交流,因此布依语词汇系统中有不少汉语借词。
4、布依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一般使用汉文,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族拼音文字方案。该方案经过两次修订,现在布依族地区重点推行。
四、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化
概述
民族节日主要有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毛杉树歌节”;苗族“二月二”走亲节、“八月八”风情节、“采花节”(又叫“跳花坡”);彝族“火把节”等。民族歌舞,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被誉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绣花节
每年的正月初八,晴隆县碧痕镇新坪村民族组的文化广场上,鼓笙齐鸣,苗族男女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祈福欢庆一年一度的苗族“绣花节”。“绣花节”是当地苗族同胞创新的一个节庆,十里八乡的数千各族群众都会赶来参与,共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源于布依族群众中流传的一个凄美传说,是布依族群众纪念布依族青年查郎、白妹为了忠贞的爱情,不畏强暴双双殉情的日子。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相邻县(市)的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身着节日盛装的布依族青年男女汇聚到这里载歌载舞,表达他们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和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查白歌节被称为中国布依族的“情人节”,并在2006年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六月六
“六月六”又称“敬秧苗”、“敬青苗”、“敬谷神”。相传谷神是由自己的老祖先演变而来。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布依人都要在本村集会,举行对歌比赛,同时还举行其他一些样式的民俗活动,也是人们交朋结友,青年男女浪哨的机会。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杉树歌节
“毛杉树歌节”是义龙新区德卧镇毛杉树村布依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逢农历三月初三后的第一个“蛇场天”,该活动都会在毛杉树村举行,主要是后人为了纪念传说中为民除害而牺牲的两位民族英雄。活动一般包括山歌对唱、“浪哨”找情侣、祭奠神寨等,在南盘江流域一带有着深远的影响,2005年被收录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阿妹戚托
阿妹戚托源于生活的一种舞蹈,十二个基本动作,大多源于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比如栽秧、薅秧、放鸭子、喂狗饭等,而舞蹈的中心意思是姐妹们向即将出嫁当新娘的姑娘表达深深的祝福之情,并用12种代表不同意思的舞步告诉新娘,到了婆家后要勤劳节俭,敬老爱幼,家道才能兴旺,日子也才能红红火火。
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布依八音,是指流传于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据传,布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
布依戏
“布依戏”原称“土戏”, 发源于册亨县的乃言乡(今八渡镇)。有剧目《罗细杏》、《一女嫁多夫》、《三月三》等。
火箭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人们聚集在兴仁县潘家庄大兴,白天在田野里对唱山歌,弹琴,吹笛、吹木叶,互诉衷肠。黄昏时刻陆续开始“打炎箭”,深夜“扫寨”,然后至寨子尽头处用一支竹制弓箭射往寨外,表示胜利。并杀公鸡、鸭各一祭祀。 全州现有文物藏品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5件,约占全省国家一级文物的一半。从兴义市万屯汉墓和兴仁县交乐汉墓出土的东汉时期的抚琴俑、铜车马、连枝灯、摇钱树、巴郡守丞印、陶质水塘稻田模型,在安龙等地发现的铜釜、铜洗、编钟、羊角钮钟。普安青山铜鼓山遗址从1980年进行正式发掘,2002年进行第二次发掘,两次发掘面积共2399平方米,发掘清理房址4座、窑址1座、灰坑11个,出土较完整陶器、石器、青铜器、铁器、玉器、冶铸青铜陶范模等500余件,陶器碎片1万余件。1974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兴义市顶效镇东侧猫猫洞发掘出土7件珍贵人类化石,4000多件石制品及数量众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发现用火遗迹。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是中国已知海相地层中唯一同时发现爬行动物和鱼化石的地方,被誉为“古生物化石宝库”,1957年在该处首次发现的距今2.4亿年的“贵州龙”化石,是中国报道的第一个三叠纪水生爬行动物化石。州境内还有多处摩崖石刻,文字有汉文、彝文、阿拉伯文、满文,字体正、草、隶、篆兼备,内容既有官方文告,也有民间乡规民约、名人题记、历史事件记述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五、布依族民俗民风
1.年节食俗,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2.宴客食俗,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3.婚俗,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