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程旅行发布清明“五一”红色旅游报告:红色景点成新“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红色 旅游 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21年更是被认为是红色 旅游 年。日前,同程旅行发布了《2021清明及“五一”假期红色 旅游 报告》(下称《报告》),基于同程旅行出行大数据分析了清明及“五一”假期的红色 旅游 市场情况。
红色 旅游 目的地关注度快速上升,遵义关注度最高
《报告》来自同程研究院的数据分析显示,最近一个月内全国主要红色 旅游 目的地(拥有重要红色文化IP的目的地)网络关注度持续上升,其中关注度较高的目的地主要有遵义、古田、平山(西柏坡)、韶山、延安、井冈山、嘉兴、上海、长沙等。
具体来看,拥有中国共产党发展 历史 、抗战 历史 及解放战争等 历史 遗迹和纪念场馆的知名红色 旅游 目的地更受关注,例如遵义(遵义会议遗址,长征 历史 )、古田(古田会议)、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平山(西柏坡景区)等等。
红色 旅游 地标成为“网红打卡地”,相关城市假期机票预订量大增
热门目的地的红色 旅游 核心景区或场馆纷纷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例如,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北京天安门广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西柏坡、遵义会议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瑞金中央苏区临时政府旧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等等,是当地吸引游客的重要 旅游 地标。
《报告》来自同程旅行的机票大数据显示,截止3月23日,清明及“五一”假期前往红色目的地的航段占比为15.6%,与2019年相比,提升了4个百分点。按机票航段预订量排序,上海、北京、南昌、石家庄、遵义、徐州、赣州、信阳、井冈山、延安位居红色目的地前十名。
红色 旅游 景点文旅消费辐射效应凸显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红色 旅游 与踏青赏花以及周边休闲度假等是今年清明假期比较受欢迎的主题,“五一”长假更有望迎来今年第一个红色 旅游 客流高峰。过去一周,同程旅行平台(含小程序、APP和官网)红色 旅游 相关资讯和产品的搜索访问量同比增长了150%以上,周环比增幅超过30%。
假期期间,热门红色 旅游 景区、场馆对于当地住宿及文旅消费的带动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同程旅行住宿大数据显示,清明及“五一”假期期间遵义、井冈山、韶山、延安、南昌等主打红色 旅游 的目的地围绕当地核心红色景点的酒店搜索量和预订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部分热点城市在假期高峰时段围绕当地红色景点的周边地段“一房难求”。另外,以红色文化元素为主的文创产品也是广大年轻游客的关注焦点。
具体 旅游 线路产品方面,将红色 旅游 景点与当地知名 旅游 地标打包的形式更受游客欢迎。例如,“长沙+韶山+黄龙洞+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魅力湘西晚会+天门山玻璃栈道+凤凰古城+苗寨双飞6日跟团游”、“长沙+韶山+毛主席故居+铜像广场+花明楼刘少奇1日跟团游”、“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小井红军医院+黄洋界+五龙潭+庐山+三叠泉瀑布+锦绣谷+美庐别墅双卧6日跟团游”、“贵州遵义会址+梵净山+黄果树瀑布+荔波大小七孔+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8日跟团游”等是同程 旅游 平台目前咨询、预订量较大的红色线路。
红色 旅游 消费人群以“90后”、“00后”为主,北京为第一大客源城市
红色 旅游 背后的红色文旅消费是红色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参与度更值得关注。《报告》基于同程旅行清明及五一旅行产品搜索及预订数据给出的分析显示,红色 旅游 核心人群中21至30岁的“00后”、“90后”占比超过四成,其次是“80后”人群,占比近三成,整体40岁以下人群占比89.1%。相对而言,女性较男性更偏爱红色 旅游 ,在核心客群中女性占比六成以上。客源地方面,红色 旅游 核心客群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杭州、成都、长沙、广州、重庆、南京、武汉、郑州等城市。
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在年轻人群中认知度的快速提升,年轻人逐渐成为红色 旅游 的核心消费人群,由此推动了供给端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一些主打红色 旅游 的目的地围绕红色文化主题,结合年轻一代的需求特征推出了诸如红色新文创、数字红色 旅游 、红色文化主题酒店、主题餐食等等,极大地促进了红色 旅游 市场的繁荣和红色精神的传承。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同程旅行年初启动了“百年辉煌,红遍神州”计划,旨在从科普教育、发展模式 探索 、产业链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红色 旅游 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及新产品发布。该计划在整个2021年度将陆续举办“百条路线·红色万里行”红色自驾万里行活动、明星重走长征路红色综艺活动、“红色领队”创新红色培训及研学活动等。
二、出游人数降30%旅游收入降42%,五一假日文旅市场迎至暗时刻
焦点研究院 · 文旅研报
2022年五一小长假 旅游 市场报告
报告期:2022年4月30日至5月4日
研究员:文旅研究组
写在前面
2022年的五一小长假落下帷幕。对于文旅行业而言,无疑又交上了一份“惨烈”的成绩单。从春节到清明再到五一假期,出游人数从下降2.0%一路跌至下降26.2%、下降30.2%,文旅市场似乎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真正的“至暗时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否意味着绝处逢生即将来临?
(一)“减”字当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颓势尽显
经文化和 旅游 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 旅游 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就铁路、民航两大交通运输系统来看,假期前四日(4月30日至5月3日),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306.38万人次,同比减少约80%;国内航线五一期间实际执行客运航班量1.67万班,同比2021年下降75.30%。
图1 2022年五一、清明、春节三大假期国内 旅游 人次与2021年对比
图2 2022年五一、清明、春节三大假期国内 旅游 收入与2021年对比
焦点短评: 自春节、清明假期之后,五一小长假国内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再次出现“双降”,这也是今年以来假日 旅游 市场的“三连降”(2022年春节假期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0%、3.9%;清明假期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6.2%、30.9%),迄今为止今年的假日 旅游 市场可以用“节节败退”来形容。从消费上看, 旅游 消费降幅明显高于出游人次降幅,404.25元的人均 旅游 消费额相比去年的492.30元下降17.89%。 可见,五一黄金周已非“遍地黄金”,更多地反映了跨省、远程出游困难造成的交通和住宿消费锐减,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带来的居民消费支出疲软、消费信心崩坏。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3月,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名义下降3.5%,增速比1-2月慢10.2个百分点。一旦消费者不敢花钱且无钱可花,那么作为非刚需消费的 旅游 行为势必首当其冲。
(二)露营火爆却独木难支,好前景还需带来“好钱景”
这个五一假期,文旅行业仅有的狂欢几乎都围绕着“露营”二字,全国各地的民众不是在露营就是在去露营的路上。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露营在平台的访问热度达到 历史 峰值,搜索热度环比上周增长90%。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露营及相关产品预订量是去年的3倍。由露营衍生出的“露营+”玩法更广受追捧,森林露营、海岛露营、公园露营、星空露营以及“露营+飞盘”“露营+音乐节”“露营+焰火晚会”“露营+后备箱市集”等新项目、新产品成为都市人群在这个五一假期的新宠。
焦点短评: 露营经济的生机勃勃无需多言,但对于文旅行业来说,露营虽好,却“独木难支”,至少市场主体全部押宝露营并不现实。一方面,对于人文类景区而言,场地条件的限制致使其几无可能承载相应的露营活动,因而很难分得露营红利的一杯羹。另一方面,露营活动的客单价远没有高到能够填补跨省游、长线游冰封带来的“黑洞”,毕竟露营活动多数基于自驾出行、自带装备和餐饮,对于 旅游 目的地赖以生存的“食、住、行”三大要素贡献度不大。 若确实想要入局这一赛道,当下应当在配套设施服务、活动运营水平、营地品牌建设等方面做足功夫,以直面未来露营行业的深度竞争。
(三)是卖惨还是真惨,是“弃子”还是“遗珠”?
毫无疑问,今年五一假期文旅行业确实“惨”,而且是处处愁云、哀鸿遍野。 从数据上看,1.6亿人次出游看似保留了行业的有生力量,即游客还在、需求还在,实际上市场主体的获得感相当之差。 比如旅行社,“0预订、0收客”几乎是五一期间各地旅行社的常态,而乘坐所谓“旅行团大巴”前往平谷金山观景区和湖洞水景区的新冠确诊病例,更给北京乃至全国的旅行社经营迎头浇上一盆冷水。比如 旅游 景区,全国正常开放的A级 旅游 景区占总数的61.3%,但九寨沟、杭州西湖、黄山等传统热门景区客流较往年大幅下降。比如演艺演出,往年五一假期正是各类音乐节、演出活动遍地开花的时刻,今年线下音乐节则“全军覆没”。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实时监测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场次(含 旅游 演艺)总计约5900场,与去年五一假期同比下降53%;演出票房收入约1.43亿元,同比下降79%;观演人次200余万,同比下降67%。
焦点短评: 许多从业者都在不断发问,文旅行业还有机会吗?整个行业是否沦为时代的一粒尘埃?实际上我们认为,如同民众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露营、去踏青,去参与任何可以参与的近郊游、市内一日游等,大众 旅游 和国民休闲的需求不会磨灭,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真实存在,这些绝不是假象,文旅行业也绝不是弃子。 因此, 旅游 者在哪里,文旅行业就应该跟到哪里。 旅游 者负责引领创新和消费回馈,从业者负责提供创新产品去释放新动能、去反哺 旅游 者。 在行业的紧要关头, 旅游 者和从业者更应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并肩作战、为未来搏出一线生机。
除了自救,当然也有其他的选择。对于文旅人来说,抱怨和一味诉苦除了消磨志气,并不能获得额外的“糖果”,反而会影响外界对于行业整体的观感,毕竟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在负重前行。正如同外界对于文旅行业的印象是“韧性十足”,文旅人也从来不缺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气神。因此当下除了等待与坚持,也不妨换一个思路,即稍事休整或掉转航向、另作其他,待未来政策松绑、市场恢复之后再回归本行(比如采茶的黄山导游)。“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打赢疫情这场阻击战不会遥遥无期,当下不论“自救”还是“躺平”,都绝不丢人。
三、五一旅行大数据报告出炉,谁是中国城市的人气之王?
这个五一小长假可以说很多人选择了出门旅游,造成很多城市基本上都是“人从众”的现象。
订票网站也都统计出了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的订票与往年相比的差异。可以看出携程“五一”假期总订单同比增长约270%,对比2019年同期增幅也超30%。去哪儿网也表示“五一”假期机票预订较2019年增长超三成,酒店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超四成。可见今年出门旅游的人真的很多。
那么旅游的话大家都是去哪儿呢?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今年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分别是哪些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西安、南京、重庆、武汉、长沙。
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的人气之王还是我国首都北京,其他的基本就是各大省会的强省会或者网红城市了。
其中成都,很多人都应该是去看丁真的。
丁真自从大火之后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这大概就是网红效应吧。
所以也可以看出当初理塘选择丁真作为当地的旅游代言人是多么正确的决定,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就是需要这样创新新颖的方式,短视频的崛起也让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会随之而改变。
但是哪怕如此,排列前三名的旅游热门城市则是更加的强大,因为他们依靠自身的吸引力就能稳居前三,这是他们自身所带的魅力,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
那么这个五一小长假你们有出门吗?估计还是有很多人也选择了蜗居在家,而他们的大多的应该是依靠着刷短视频和打游戏来消磨时间了吧。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旅游是一个体力活儿啊,不论在什么时候出门旅游都觉得十分的累。
四、机构数据:端午小长假国内旅游收入51.9亿,这几类景区游客“打卡”最多
尽管受疫情、暴雨等客观因素影响,刚刚过去的端午节 旅游 市场表现依然不错。环比五一小长假,端午节酒店、交通的出行增长为10%以上。端午节国内出行的搜索需求和机票预订需求,已恢复至去年同期七成。
【“端午”出游热情超越“清明”】
6月28日,携程发布的《2020端午 旅游 市场大数据报告》显示, 与之前的清明、五一小长假纵向对比,端午小长假 旅游 市场的高峰出现在第二天,全国接待国内游客1980.1万人次,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51.9亿元。 小长假前两日,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707.7万人次,累计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96.6亿元,国内 旅游 收入已超越清明小长假三天总和。其中,6月24日是节前的出行高峰,6月27日是假期返程的高峰。
“结合1-6月的酒店、机票的情况简要分析,2月市场出现大幅度下滑,但从3月开始,市场呈现逐渐复苏态势。3月、4月、5月、6月环比一直在增长。”《报告》认为,一些细分市场,比如租车,早在5月初就恢复到了去年同期水平。
今年端午节,游客对高品质的高端产品、预约制度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已成为今年旅行市场的主流选择。数据显示,有近六成旅客预订了高星酒店(四星和五星)产品。从景区预订数据看,亲子乐园、自然风光、建筑人文、主题活动是人们在端午期间“打卡”最多的景区类型。
【周边游依然是“C位”,房车出游受欢迎】
在这一要求下,提前在线预约,已逐渐成为游客出行前的“必备工作”。根据携程门票大数据,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海豚湾水上乐园、东方明珠、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玛雅海滩水公园、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成为人气前20名。
此外,周边游仍然稳居“C位”,周边游、本省游是端午出游主力,但更多民俗活动、新玩法正在丰富、提升周边游品质,在家附近玩一样可以很精彩。
携程大数据显示,全新的房车游近期很受青睐,为此,携程已上线两百多条房车 旅游 线路,覆盖上海 、三亚、深圳、广州 、郑州等城市及周边。而在各种出游类型中,无论是酒店还是景区数据,亲子游都是焦点。数据显示,亲子乐园酒店正随着暑期到来而升温。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首席编辑 华丽娟)
五、江苏省五一假期旅游消费超40亿
江苏省五一假期旅游消费超40亿
江苏省五一假期旅游消费超40亿,“五一”假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江苏以“微旅游”“微度假”的就地近程游为主,乡村旅游热度持续走高,江苏省五一假期旅游消费超40亿。
江苏省五一假期旅游消费超40亿1
在草地上支起帐篷,遛娃、玩桌游、聚餐拍照,或是在星空下拉上幕布、小酌观剧……五一假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省旅游市场以“微旅游”“微度假”的就地近程游为主,乡村休闲、户外露营、踏青赏花成为游客出门首选。
根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和手机信令数据测算,五一假期,纳入监测的省内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845.19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监测点接待游客314.42万人次。就近旅游新玩法带动新消费,五一期间全省旅游消费总额达40.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消费收入10.73亿元。
“家门口”的露营升级,亲子游愈发普遍
“打开朋友圈,一半人在露营,一半人在给露营的人点赞。”南京市民小柏感慨说。不能远行的情况下,户外露营游成为很多市民的首选。
“扬州各大户外景区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纷纷推出户外踏青、露营野餐游等‘微度假’产品,很多在‘家门口’就可以放松休憩、亲近自然的景区火了起来。”扬州市文广旅局相关人士举例说,位于扬州东部生态科技新城的跑鱼河公园火了,这个集鱼类洄游文化科普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被网友称为“扬州的九寨沟”。
露营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微度假方式。五一假期,露营群体愈发“全龄化”,亲子游、全家游十分普遍。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开辟出一片精致露营地,配套面向孩子的自然课程,成为亲子游好去处;
连云港市Monkey Camp五一研学营走进渔湾公园,开启两天一夜以露营体验和木本植物为主题的.研学课程活动。家长王女士在微信朋友圈感慨:“孩子玩上瘾了,后续的绳降、采茶、攀岩、溯溪、皮划艇等课程,每个他都想参加。”
省内景区紧跟热点推出露营服务,强化供给。节前,省文旅厅发布“水韵江苏春游大赏”之“江苏十大景区”“江苏十大美丽乡村”等榜单,上榜景区大多推出户外露营项目。
无锡拈花湾、三国水浒影视城、融创乐园等景区开辟露营区域,梅园打造首届梅园露营大会,鼋头渚景区也推出帐篷露营节。南京溧水玫瑰园推出主打赏花的“一站式”露营系列产品,汤山矿坑公园打造“网红”矿山乐野探索营地,石湫影视基地“荔枝青绿营”推出篝火夜读、挑战神秘剧本杀活动,打造光影寻梦“影视之夜”主题露营。
常州中华恐龙园在园内原拓展营地区域推出恐龙主题露营产品,配备户外电影、音乐LIVE、营地桌游等娱乐项目,让城市露营有趣又好玩。
文化供给升级,“逛展打卡”有了新体验
全省各地优化假日文旅产品供给,开展精彩纷呈、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文博场馆准备丰富的“文化”套餐,市民可以漫步博物馆、“泡”在图书馆,逛展打卡也有了更多新体验。
假日里,“千年遗址奇遇记”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景区举行。游客通过做手工,参加舞蹈秀、剧本杀等一系列精彩活动,解锁博物馆新玩法。
各大文化展览活动着力凸显互动性、趣味性。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展出88件(套)经典南京泥人。南京博物院开启导游深度讲解国家宝藏、模拟场景寻宝、答题赢文创礼品等活动。盐城市博物馆推出“寻盐记”活动,观众在馆内完成“寻宝”任务,即可在文创店兑换博物馆定制盲盒一份。
小型演艺活动同样精彩,一批项目“上新”。江苏园博园推出《百年石光》沉浸式演出,无锡影视基地上演舞台剧《洛神赋图》,南京华昌龙之谷推出由马戏演出和夜光巡游组成的“潮极想象季”,打造夜间消费新体验。
文娱活动更加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各地推出一系列云展览、云课堂、云剧场等特色文旅产品。扬州博物馆联合扬州发布开设“‘云’上观博”栏目,“集萤映雪——扬州博物馆征集文物展”“印象·浮世——雕版印刷和浮世绘艺术展”“虎年生肖艺术展”等吸引市民线上线下观展。
第四届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舞台艺术类优秀作品“云展演”举行,徐州推出“梆子戏演唱会+折子戏专场”线上展演……高质量的演出丰富了人们的假日选择。
消费场景升级,激发“本地游”消费潜力
五一假期,旅游网站数据显示,用户下单偏好呈现周期短、出游半径短、行程天数短的“三短”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省文旅市场通过创造新的玩法,不断激活假日经济。
“我跟闺蜜打算露营,第一次没什么经验,也不知道准备什么食材,偶然发现,很多烧烤店竟然提供‘露营套餐’。”南京市民白女士惊喜地说。事实上,不只饭店,很多景区也可以直接“点单”,比如位于溧水的南京玫瑰园,就有2—4人露营套餐和5—8人露营套餐供游客选择。
“潮玩新假日”无锡梁溪云上购物节开启。“为吸引更多人喜欢非遗,我们线上推出惠山泥人新IP‘倷泥模模’系列盲盒,打造文创品牌。”梁溪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挖假日文旅消费潜力,必须紧跟热点、不断满足新需求。
很多商场变身“网红打卡地”,街区、商圈成为旅游目的地,“本地游”消费潜力被不断激发。五一假期夜晚,位于南京市建邺区银杏里街区中央广场的酒吧便搭起露天舞台,悦耳的歌声不断,文化市集人来人往。
南京市玄武区举办“芳菲五月·相约玄武”活动,重点促消费活动超过50场,假期连续5天举办“51·high玄武”现场直播活动,给市民游客发放百万优惠券;
秦淮区推出“吃住行游购娱”消费抵扣活动,门东街区推出品尝各式美食、玩转街巷市集、体验新品展览等活动;南京江北新区FUN心消费季、建邺区“欢迎来邺”活动、鼓楼区鼓楼潮玩节等消费惠民活动一起发力,激活本地游消费。
“我们按照市区联动‘1+N’方式开展商文旅体系列活动,着力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消费场景,助力假日经济复苏。”南京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五一假期,该市商贸主体促销活跃,有力推动了全市文旅消费回暖。
江苏省五一假期旅游消费超40亿2
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2022年“五一”假期,江苏纳入智慧文旅平台监测的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845.19万人次,全省旅游消费总额40.7亿元。
乡村休闲、户外露营、踏青赏花……“五一”假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江苏以“微旅游”“微度假”的就地近程游为主,“老地方”玩出新花样,乡村旅游热度持续走高,露营成为热门的度假方式。
置身于220亩大草坪,坐在天幕下、躺在大帐篷里,感受泥土芬芳、暖暖阳光……在南京六合枫彩漫城,游客在绿水青山间体会“漫生活”的悠然惬意;在苏宁钟山国际高尔夫酒店内的露营基地,精致的下午茶吸引了年轻人拍照,儿童沙坑、萌宠喂养等项目则满足了遛娃、逗宠等需求。
“五一”假期,南京玄武湖景区、常州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洪泽湖湿地景区等活动空间大、生态环境好的室外景区成为游客热门首选。江苏各地景区也陆续推出露营服务,强化供给。“五一”节前,江苏省文旅厅发布“水韵江苏春游大赏”之“江苏十大景区”“江苏十大美丽乡村”等榜单,上榜景区大多推出户外露营项目。
“微旅游”带火了“本地游”“郊县游”,激发消费潜力,江苏“五一”假期旅游消费总额达40.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消费收入10.73亿元。江苏餐饮消费渐现“烟火气”,乡土地标美食热销,游客们纷纷通过品尝美食体验乡味、乡情。据江苏各地餐饮行业协会统计和对典型餐饮企业调研分析,“五一”假期,江苏餐饮服务收入37.3亿元。
随着多地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室内场馆“解封”,在文博场所“赏花看景”品尝“文化大餐”,也成为“微旅游”的一种方式。江苏各地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推出一批“云旅游”“云展览”“云课堂”“云互动”“云剧场”等特色文旅产品,“云赏瘦西湖·五月寻芳菲”线上游览、“梆子戏演唱会+折子戏专场”线上展演等广受好评。
江苏省五一假期旅游消费超40亿3
2022年“五一”假期期间,多数市民选择“就地过节”,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本地化消费势头强劲。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今天(5号)发布“五一”假期期间全省消费舆情分析报告:
餐饮消费渐现“烟火气” 露营火爆“出圈”
随着助企纾困措施的落地,各地促消费活动的举办,全省餐饮业发展信心增强,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全省餐饮服务收入37.3亿元。
受假期推动,外出就餐人群增多,中小型餐饮街边店、品牌特色餐饮恢复较快,包间消费回暖。加之本地游、郊县游的火热,小龙虾、野菜时蔬等美食正值时令,乡土地标美食也成为消费者的主要选择。除此之外,开袋即食、加热即食、简烹即食的预制菜点也为餐饮业增添了活力。
今年,“五一”假期旅游消费呈现出近程化、深度化、休闲化的特征。某旅行app大数据显示,“五一”假期 “露营”相关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117%,公园露营、星空露营和亲子露营等成为最受关注的露营主题。为丰富消费者的游玩体验,部分民宿推出了采摘、钓鱼、亲子活动等体验型项目。
在省内城市中,本地游消费较为活跃的主要有:南京、无锡、泰州、连云港等,基本以本地疫情形势较为平稳的城市为主。
此外户外景区仍然受青睐。受疫情影响,短途深度游需求旺盛,正逐渐取代跨省等长途游成为消费者的优先选择,用户偏好呈现出游半径短、行程天数短的特点。
省内居民旅游消费主要以本市近郊游及省内周边游为主,文旅消费热点主题以自然风光、森林公园、公园、人文古迹等户外类景区或接待场所为主。某旅行app大数据显示,无锡的宜兴免费公园、常州的新龙生态林、宿迁的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徐州的云龙山,也是江苏省内居民周边游的热门景点。
“五一”假期期间,出游半径受限后,部分地区出行不畅,但亲子消费热度不减,各大旅游平台均推出亲子相关主题活动。基于家庭消费的儿童亲子业态是实体商业回归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亲子消费正在走向IP化、场景化、主题化,亲子餐厅、儿童游乐园、亲子研学游等受到众多家长关注。
除了主题公园外,博物馆成为最受关注的“遛娃圣地”。根据某旅行app数据显示,南京莫愁湖入围了全国周边游热门景区前五名,南京博物院入围全国热门博物馆榜单前五名。
新型消费占主流 假期全省维权诉求超5000件
五一假期,江苏省消保委共计受理维权诉求5045件,其中咨询185件、投诉4860件,分别占接收总量的3.7%、96.3%。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消费维权信息138646条,吐槽类32684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23.57%。
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多数领域消费市场快速复苏,大宗消费、旅游出行消费、餐饮消费、新型消费仍为节日主流,消费升级加快。较往年投诉纠纷量并未明显增加,网购、院线、直播购物、旅游出行等方面成为投诉热点,并呈现出覆盖面广、领域突出、问题集中、需求个性化与咨询诉求攀升等特点。
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咨询投诉较多:首先网购问题较为突出,“五一”假期期间,江苏省内与网购相关的“吐槽”信息共6890条,问题有快递物流延迟引起退费争议,部分网购渠道维权难,预售商品引起争议等等;其次直播售货问题集中,假日里全省消保委系统共接到涉及直播带货的投诉达83件,带货质量难保障,售后维权难,宣传不实等情况较为普遍;
此外网红打卡点“滤镜过重”,实际消费体验不符合预期;健身热潮带来的相关预付卡消费、运动产品质量问题;以及新型娱乐项目,例如院线与密室逃脱消费投诉也有明显增长。
对此省消保委建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从监管部门到经营主体应当聚焦新型消费,与时俱进破维权难题。作为消费者,也要避免“人云亦云”,要做到理性消费,积极正确表达诉求。多方共同发力,才能有效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面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六、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五一”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都有哪些亮点和槽点?
先说一下比较糟糕的几个方面,毕竟在五一放了5天的小长假,这可是一个小小的黄金周啊,随着经济的复苏,消费的一个欲望的弹升,让很多人都想要出去旅游,但是让人值得吐槽的是景区高喊:我要退票,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原本我是想要到景区去看风景,去看看那些美丽的景色去了解这样的风光以及了解这个景区当中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快乐体验,但没有想到去到这个景区的时候居然人山人海,而且有很多游客他们在排队的时候依然不能够及时的进入景区,让很多人变得焦躁不安,并且大喊我要退票,其实想想也正常,我们是来旅行的,来看风景的,不是来数人头的呀。在五一的那一段时间,对于景区游玩类的投诉非常的多,达到了十几万条。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了给给偶像打榜,居然选择扫瓶盖内的二维码,成箱、成箱的倒掉了那些牛奶,这种行为引发了相应的媒体的关注,监管部门也为此进行点名批评。马达加斯加现在还出现了闹饥荒,有很多人面黄肌瘦,对生命已经造成了极大威胁,而在五一期间居然有的人有的商家用这种浪费食物的行为去进行引流和宣传,不得不说这是非常不道德的,这是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行为啊,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行为,对于这些商家一定要进行打击。
说了两个比较糟糕的行为,我们再来看一下亮点,中国消费者协会明确指出,两个加强第1个是人民为中心,第2个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加强行为,同时不能够跟法律法规相违背,不能够跟政治相违背,要拿出合法合规的手段,创造新的营销和引流,不能够触碰法律和道德的红线。这个我是非常愿意点赞的,在新的消费市场,新的营销也好,引流也好,都应该要注意,不能够玩低俗浪费的行为。
假期的出行,那么免不了要面对交通出行的这个问题,五一的时候也遇到了不少人投诉举报这个交通类的信息。人员比较多,从而出现了滞留事件,也有因为购买相应的物品而产生一定的不文明行为,也出现了一些在交通运输这方面服务不周的行为,因为希望商家加强这些,因为出游小高峰而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