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泉州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1、拜月娘妈,泉州人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几乎家家户户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2、烧塔仔,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孩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

3、划拳和摇骰子,这是泉州酒文化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人猜的是闽南拳,也可以叫泉州拳,因为同厦漳两地划的闽南拳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4、公鸡娶妇,指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

5、哭嫁,新娘出嫁是大喜事,但是在泉州,新娘出嫁时是要大哭以示悲伤。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

二、关于泉州的以一些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文化、美食)括号里面的各三个,谢谢

一、泉州自然景观

1、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北郊,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面积62平方千米,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千米。

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是天然胜景。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脉绵延20千米,象形岩石,千姿百态。

2、仙公山,又名“双髻山”、“丰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距泉州中心市区约25千米。南北朝时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总面积25平方千米。是集宗教朝圣、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修学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3、岱仙瀑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从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飞流直下,水雾形成的虹霓霞雾,使你感到山岚袭人。

岱仙瀑布号称“华东第一瀑”,它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经过山势雄伟的飞仙山峰,落差139米,分两股飞泻而下,东为岱仙瀑布,西为油漏瀑布。两处交相辉映,格外壮观。

二、泉州人文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

宋、元时代,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

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和“提线木偶”。

方言

通用语言为普通话,闽南话为主要地方方言,并存莆仙话、客家话等多种地方方言 [3]  。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泉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闽南方言代表。泉州当地的语言是闽南语。

三、泉州历史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

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2017年,泉州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8年4月,泉州入选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

四、泉州文化

1、泉州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影(剧)院59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12个,乡镇文化站164个,公共图书馆11个。

2、图书馆藏书总量478.79万册,电子图书541.20万册。文化系统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2098场,观众118.71万人次;

3、剧场、影剧院演(映)出60万场次。年末全市有广播电视台8座,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9座,广播节目11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3%;

4、电视节目12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8%。全市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用户220.82万户,实际用户139.83万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总长38706.30千米

五、泉州美食

1、石花膏:在泉州,石花膏是消暑品,泉州的街头巷尾,不乏贩卖石花膏和四果汤的摊点及店铺。润滑带着弹性的口感,配上蜂蜜水、仙草、芋泥、豆类及各种水果,清甜可口。即便是冬天,石花膏、四果汤依旧是泉州人喜欢的甜品。

2、土笋冻:土笋冻,起源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海,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土笋冻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相传发明人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它含有胶质,主要原料是一种蠕虫,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身长二、三寸。

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食用时配上好酱油、永春陈醋、蒜蓉。

3、面线糊:面线糊是泉州人最爱的早餐之一,一碗清糊,加入大肠、醋肉、虾仁等配料,热热一碗下肚,为新的一天带来了满满的动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泉州

三、泉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泉州传统文化如下:

1.宗教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宗教传播历史悠久、史迹丰富。

2.建筑

泉州古建筑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筑,尤其是贵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阶层中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宅第规模可观,形式讲究,其造型、格局、技艺、用材等都蕴含着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气质。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3.民俗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

4.语言

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泉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闽南方言代表。泉州当地的语言是闽南语。

扩展资料:

泉州,福建省下辖地级市,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辖四区、三市、五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是福建省确定做大做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主要特产

萝卜饭,芥菜饭,花菜饭,卤肉饭,芋仔饭,壶仔饭,泉州炒饭 鱼仔粥,鸭仔粥,卤面,面线糊,湖头米粉,豆签,浮果,粉团,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条,澳茄粿,酸菜鸡丝面,浮粿。

特色汤类

贡丸,鱼丸(深沪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鸭汤,黑豆龙骨汤,苦菜大肠汤,马鲛羹,墨鱼梗,香菇豆猪舌汤,灌肠仔汤,石狮牛肉羹,藕段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玉米排骨汤,水豆腐汤,七彩干贝汤,肉燕汤,猪血汤。

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夹包,东方包,菜包,水煎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泉州

四、泉州的文化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宋、元时代,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明、清时代,泉州地方戏曲、民间歌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和“提线木偶”。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宗教传播历史悠久、史迹丰富。

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游泉州时感慨“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这是对泉州宗教最好的诠释。 古民居

泉州古建筑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筑,尤其是贵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阶层中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宅第规模可观,形式讲究,其造型、格局、技艺、用材等都蕴含着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气质。千百年来,民风民俗的传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筑自成一派天然风韵。有三开间或五开间红砖白石双坡曲燕尾脊的汉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有骑楼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还有与山村环境十分协调的“吊脚楼”(木楼),他们就地取材,十分简朴,却独具风格。还有一种是外围护有高大坚固防御墙体,适应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楼建筑中西合璧的住宅称“洋楼、番仔楼”。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古寺庙

泉州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动场所,还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专家学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荣誉封号,许多著作成为珍贵的宗教典籍。同时,又留有大量胜迹、文物,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极其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各种宗教的传播,对于泉州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民情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泉州宗教文化丰富多彩,是构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 ,也成为世界罕见的奇迹,说明了泉州人心胸开阔和具有广大的包容性。

代表地:开元寺、承天寺、清净寺、天后宫、草庵等。

古街巷

泉州老城区的古街巷,像一条条脉络,栖身于车水马龙的繁华之外,从历史深处延伸至今。行走在古街巷里那古朴的石材路面上,更让人回到了历久弥新的城市记忆中。涂门街、南俊巷、状元街……这些名字让你立刻明白历史积淀赋予城市的儒雅气质,全写在斑驳的砖瓦上,寺庙的残柱间,老宅的天井里,甚至连那些千年古树的枝叶仿佛也记忆着泉州学子诵读的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状元街、西街等。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   泉州东湖公园位于泉州城区东北隅,北望清源山, 东眺灵山圣墓,南邻城郊村舍,西联商业大街,是号称“鲤鱼城”之鲤珠所在地, 又是原泉州十大胜景之“星湖荷香”的遗址。 安平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 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末,北宋太平兴国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殿宇壮丽,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为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罕见。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该寺创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初名莲花道场,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05年)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始建于1387年,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在洛阳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7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被称为:“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   永春牛姆林,被誉为闽南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区,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县下洋镇境内,距县城70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的蓬莱山,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内奉中国百仙之一清水祖师,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又是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旅游地。   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北郊,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

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是天然胜景。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脉绵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恣百态,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该宫是我国东南沿海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庙宇中现存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天后路,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少数几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金海岸度假村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石狮市永宁镇海滨,占地6000亩,海岸线12公里,与台湾隔海相望。 闽南黄金海岸度假区分为海面、岸线和陆上三大区域,包括海岛世界、民俗文化村、东南亚缩景公园、大观园度假酒店(三星级)、游乐园(占地240亩)、高尔夫俱乐部、游艇俱乐部、海滨浴场、实弹射击场、商业街、别墅区和直升机场等等。黄金海岸风光旖旎,四季如春,已成为集行、游、吃、住、购、娱于一体、旅游内涵十分丰富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旅游景区之一。 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紧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总占地面积100公顷,水域面积82.28公顷,陆地面积17.72公顷。1999年以来,市政府先后投资2.3亿元人民币,建成市区西北片区滞洪排涝工程, 深沪湾,一座风光旖旎的晋江小镇,泉州十八景之一,素有“峙海金狮”之称。深沪湾全长6公里,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晋江的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蓝天碧海之间。滩前碧波万顷。滩面金黄开阔,景色蔚为壮观。沙滩清一色的细纯沙粒,如银屑布地,质细坡缓,沙软潮平。滩床宽阔,舒展广拓,潮漫滩上,涛声柔和。海水洁净,水温适中,是沙滩休闲、踏浪嬉水和开展各种海上沙滩活动的理想场所。  仙公山,又名“双髻山”、“丰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距泉州中心市区约25公里。南北朝时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是集宗教朝圣、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修学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泉州十八景,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岱仙瀑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从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飞流直下,水雾形成的虹霓霞雾,使你感到山岚袭人。岱仙瀑布号称“华东第一瀑”,它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经过山势雄伟的飞仙山峰,落差139 米,分两股飞泻而下,东为岱仙瀑布,西为油漏瀑布。两处交相辉映,格外壮观。岱仙瀑布为我省最大的瀑布之一,名列“泉州十八景”。 永春雪山岩始建于唐代启光年间(公元885年~888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雪山岩坐落于永春群山之宗——雪山上,因山顶凹一湖宽舒平坦,古火山口凹地四周有五个由火山集块堆积而凸起的山包,外形似五瓣莲花座而得名,为闽南地区最高、建筑最具特色的佛教寺庙。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

五、泉州风俗传统文化是什么?

一、方言文化

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语语音、词汇的许多特点,犹如古汉语的"活化石"。泉州方言由于受临近地区方言的影响,新派和老派,市区和郊区在说话上存在用词和腔调有差别。

短语/俗语:猪公一公猪,涂沙一泥沙,天乌一天黑,熏斗一烟斗,鼎盖一锅盖,汝一你,伊一他,走一跑,历日一日历,人客一客人等。

二、节日文化

泉州民俗古朴,除了具有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

还有随着泉州市各区人民生活习惯及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节、三月的德化美湖乡小湖村樟树王节、六月的鲤城关帝文化节、永春魁星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文化可谓绚烂多彩兼具地方特色。

三、嫁娶文化

现代泉州结婚习俗:新娘新郎“上头”、哭缘、挑花担、跨米筛火炉去邪、新娘撑红伞“进男方家房”、敬双亲“乌糖茶”、洞房饮“合欢茶”、探房等。

现代泉州市结婚流程:探家风→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找日子,送日头→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回娘家,请女婿,请亲家。

四、饮食文化

泉州人的饮食文化主要形成于唐宋时期,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辅以甘薯(地瓜)、麦类,有早茶晚酒的饮食习俗。由于泉州地区依山傍海,物产富饶,副食佐餐种类繁多,比如鲜蔬菜、腌渍菜、豆制品、水产品海鲜、肉蛋类等。

五、丧葬文化

旧时泉州素重“慎终追远”,崇拜祖先,丧葬礼俗悉循古礼,沿习官仪,丧礼隆重侈靡,故有“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之俗谚。

泉州丧葬流程:发丧(报丧、收殓、点脚尾烛)、入殓(上水、辞生祭)、开吊(做功德)、殡葬(土葬、火葬)、服丧(礼尽三年)、禁忌(报丧者不得进入人家大门、春节拜年,不得向居丧人家道贺“恭喜”等。)

六、泉州市有什么地方特色?

1,特色主食

特色主食有咸饭,萝卜饭,芥菜饭,花菜饭,卤肉饭,芋仔饭,壶仔饭,泉州炒饭 鱼仔粥,鸭仔粥,卤面,面线糊,湖头米粉,豆签,浮果,粉团,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条,澳茄粿,酸菜鸡丝面,浮粿等。

2,特色汤类

特色汤类有贡丸,鱼丸(深沪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鸭汤,黑豆龙骨汤,苦菜大肠汤,马鲛羹,墨鱼羹,香菇豆猪舌汤,灌肠仔汤,石狮牛肉羹,藕段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玉米排骨汤,水豆腐汤,七彩干贝汤,肉燕汤,猪血汤等。

3,特色包子

特色包子有水晶包,肉夹包,东方包,菜包,水煎包等。

4,特色素菜

特色素菜有安溪水瓮菜,润饼菜,窖菜,德化淮山,凉拌苦瓜,辣油笋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带。

5,特色荤菜

特色荤菜有洪濑鸡爪,崇武鱼卷,西街田螺,姜母鸭,鳗鱼干炖猪脚,焖猪肘,烘猪脚,牛排(有别于西餐牛排),水门巷炖羊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