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发展绿色农业有哪些优势
第一,我国在自然资源当中,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怎样的优势?
我国农业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优势,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多样化特点,在整个地图板块中,自北至南跨越九个热量带,地域辽阔、多山多草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绿色资源多,为发展各类特色绿色农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我国在人力、物力中,发展绿色农业具有哪些特点?
中国农业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点,中国农民经过几千年积累,具有丰富的精耕细作技术和绿色农业的传统基础。中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且价格低廉,可发展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集合价值大的绿色农产品。大部分地区虽遭破坏,但处于低工业污染或未达到难以逆转的化学中毒地步;中国有数千年食品烹饪史、中医药史、保健史及传统绿色食品的多样性。
第三,发展绿色农业,国家给予绿色发展哪些支持?
中西部地区绿色农业也在迅速崛起,绿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环保生态产业等二、三产业正迅速发展。东部地区技术、人才、资金与西部绿色资源相结合,将迅速发展出口创汇绿色农业与农产品的农工商一体化基地。国家在交通、电力、通讯、农业项目资金补贴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开发绿色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尤其是中国这届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加大,从而全面提高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双重投入,都会引起一系列经济和生活变化。所以,这是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12.jpg
第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具有哪些特性?
(1)折叠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2)折叠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3)折叠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第五,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具有哪些要求?
(1)端正指导思想
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农村经济滞后的原固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于农民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为前提,以更换手段、增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主要包括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从宏观上讲,要使农村的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走上专业化,为商品化生产奠定基础。农村经济逐步走上工业化、现代化。
二、特色化农业是指什么呢?特色化农业真的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吗?
特色化农业是指什么呢?
“特色”农业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亦难复制。特色农业应该是充分依托特定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地 理、气候、资源、特色产业、生产习性等)、组织生产特有的名优产品,转 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具有特的品质和特征,产品和质量受到过大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特色化农业真的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吗?
在我看来,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帮助当地的农民增加额外收入,从而带到当地农民脱贫
当下特色农业逐渐兴起,成为农业发展崛起的一军。特色蔬菜正是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的蔬菜产品。
农业是立国之本,但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落伍,在当下的互联网全民时代,整个社会的青春化,未来更多的机会一定是留给有思想有想法的人。当下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无论是购物还是游玩,大家越来越注重服务,注重品质,注重趣味化和新奇化。而且特色农业也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因此,发展特色化农业将大有可为。
并且,特色农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只有当地政府及各类经济组织充分依托和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尊重和发扬光大农民的种植习惯,强化和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标准化、科技化、市场化、品牌化、设施化、产业化的基本原则,才能为当地百姓拍培植一方产业,壮大地方经济,造福民生福祉。如何发展特色农业,一要有科学规划,避免无中生有,主观臆断;二要有政策扶持,避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三要开发市场,营建品牌,避免一哄而上,不要短视短为;四要选用能人,一个好人才能带动一方产业。
三、随着生活发展,菜农的优势在哪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肉类和蔬菜的平衡,以满足健康饮食的要求。蔬菜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因此,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成为蔬菜种植者具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以下是蔬菜种植者的一些优势。
1.地域性和时间限制优势
菜农地域限制较少,随着温室模式的发展,蔬菜种植条件更容易满足,对蔬菜的地域影响较小。因此,菜农的收入时间间隔比较宽,可以实现可观的收入。
2.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的创造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未来对蔬菜的需求主要有两个。一是基础需求,主要以大企业、大农场为主;另一个是个性化需求,其主要业务是家庭农场和小农。特色农产品是个性化需求的体现。因此,对于小农来说,在当前形势下,应利用自身规模小、易调整的特点,向特色农业生产方向发展。 (特种蔬菜不仅指新品种,还指新的种植方法和操作方法)。
3.价格弹性的优势
从走访的几个农贸市场来看,除了少数蔬菜品种价格略高外,其他大部分蔬菜的价格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往年这个时候,大部分蔬菜都达到了5元的高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商务的参与对整个消费市场的蔬菜价格产生了压抑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菜农仍然主导着整个消费结构。他们熟悉参与市场竞争,深耕多年,经验极其丰富。
4.绿色安全
菜农的蔬菜有基本保障。通过施用农家肥或无机肥,它们可以变得更强壮更健康,消费者可以吃得更绿色、更放心。随着卫生意识的普及,人们对蔬菜的栽培条件也有了要求。只有当食物从源头到餐桌全方位控制,整个过程可控,人们才能吃得放心。
四、当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文旅的优势与困难有哪些?
休闲农业和乡村文旅的发展现状,
第一、政策层面,目前国家重点扶持乡村振兴的相关项目园区,比如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康养小镇,以及特色农业小镇等等;
第二:优势:1、目前我国乡村发展正在起步阶段,有先发优势,后期饱和后在开发就有些晚了;2、国家政策正由全民扶贫脱贫,转向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国家扶持力度是很大的,国家级项目补贴都在几千万,省级农业项目也在几百万;3、目前我国农业人口正在大量流失,迁移至城市,农业发展势必会规模发展,科技化,机械化也更高,不再是小农精耕细作的传统耕种模式了。4、后疫情时代。以及目前的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也决定了消费观念的极大改变,居民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和适量,更加最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势必会对拥有青山绿水的乡村生活更干兴趣。
第三:劣势和困难:1、当地可能会有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觉悟不高,品质恶劣的情况发生,甚至会有恶霸最求短期利益损害外地投资者;2、目前乡村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运营的人才短缺,规划设计公司偏少,价格偏贵,规划水平不高,这是目前国内乡村振兴正在起步阶段的必然;3、乡村休闲农业和文旅后期极有可能同质化,形成恶性竞争;4、目前乡村现有民居建筑形状和质量参差不齐,外观形象美观度不够,公共配套设施不论是医疗还是取暖又或是燃气垃圾处理,甚至是生活饮水等等配套设施相当地区都不太完善,这需要花大量资金和资源去整改;
五、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和重点是什么?
根据国情,我国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更加注重集约利用土地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与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相适应。因此,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和重点主要包括:(1)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2)各地要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3)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4)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5)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6)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六、贵州省对于其他省份农业发展有哪些优势
贵州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贵州省这样的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优势明显的内陆山区省份,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区域优势求生产,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长久持续的经济效益。
1、 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优势、政策因素和科技支撑等。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贵州省的各个区域中,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千篇一律。如果盲目的在各地推行某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而不考虑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特征及现状,不仅不能很好的使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发展,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对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区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2、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景怡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生长季长,降水丰沛、雨日多,且光、热、水配合良好,雨、热、光同季。降雨量在 1200mm左右,水资源总量为 1035 亿 m 3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2926.59m 3 /人。省内大部分地区种植业可以做到一年两熟,部分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贵州地理环境复杂,以高原丘陵山地地貌为主;海拔高差悬殊,从东南部拔 137 米的河谷到西北部海拔 2903 米的高中山峰巅,垂直带幅宽达 2766 米。中小地貌组合错综复杂,高原上有山地、丘陵、盆地、谷地和洼地。全省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 71.34%,丘陵占 20.97%,洼地、盆地占 7.69%。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
3、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省内现有生物资源丰富,全省有 70 种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有 4 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 50%。有 3700 余种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中医药品种的 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作物几乎应有尽有,已栽培的有近 600 个品种, 从喜温的水稻、玉米、甘薯到喜凉的小麦、油菜、马铃薯,从需要热量多的甘蔗、芭蕉、柑橘,到需热量次多的油桐、油菜,从喜温的常绿阔叶林种到喜干的针叶林种,在省内都有适宜生长的地方。全省有天然牧草 1441 种,是畜禽喜居之地。饲养的主要畜禽品种有 30 多种。各种经济林木种类繁多,果茶桑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繁多的生物资源,为贵州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优越的资源基础。这些都是特色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