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什么地方风俗

美国作为一个heterogeneous的移民国家,相对来说各个族裔的融合度比较高,“普世价值”称霸主流文化;相对其他homogeneous的民族国家,“习俗”这种概念并不常见。题主所指可能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独特的地方

根据地区差异(Regional variations),美国分为如下几个地区:新英格兰地区(New England),中大西洋地区(the Mid-Atlantic states),南部地区(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中西部地区(the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西海岸地区(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其中西海岸地区还可以分为太平洋沿岸各州(Pacific States)和山地各州(the Mountain States)。国内的文化差异主要是区域差异,但区域内部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大致相同(就好像中国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南、东南、西南等区域)。

1、“圣经带”(Bible Belt):指的是美国东南及中南部各州,包括德克萨斯、俄克拉荷马、路易斯安那、阿肯色、田纳西、密西西比、肯塔基、亚拉巴马、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等黑人比例较高的州。由于该地区有大量的福音派新教徒,民风非常保守,对宗教十分狂热,日常行事都要以圣经作为基本准则,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比例(church attendance)要远远高于美国其它地区。在美剧TBBT(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就因为来自保守的南方Texas而常被大家取笑他家乡和他妈妈的生活习惯。

2、每年3月17日的爱尔兰节日圣帕特里克节(St.Patrick's Day),芝加哥市内的芝加哥河都会被染成绿色,纽约的第五大道也会举行大游行,全国各地的人们也都会穿上至少一件绿色的衣服、裤子、鞋子、包甚至帽子。圣帕特里克节是为了纪念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基督教官方宗教节日,现在也是爱尔兰的国庆节。由于绿色是爱尔兰的国旗颜色,因此每逢每年的这一天,爱尔兰人和全世界的爱尔兰后裔都会以穿戴绿色来庆祝此节日。圣帕特里克节主要在美国北方各州较为盛行,因为南方各州非裔人口比例高,爱尔兰后裔相对较少。

3、当美国人提到“软性饮料”(Soft drinks, 不含酒精的饮料)时,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词汇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被鲜绿色所覆盖的新英格兰地区和西海岸地区(以及少部分中部地区)的人们使用"Soda"(苏打碳酸水)来指代软饮,被黑色所覆盖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人们则使用"Pop"(汽水),而被翠绿色南方地区的人们则使用"Coke"(可乐)。

4、以硅谷湾区(Silicon Valley, Bay Area)为代表的美国西海岸地区文化集中于technology与start-up (科技与创业),而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东海岸地区文化集中于fashion, arts/entertainment, media (时尚, 艺术/娱乐,媒体)。西海岸人民热衷于谈论运动、健康、户外运动等体能特技(physical feats)话题,而东海岸人民则更偏向于室内运动和爱美。

此外,还有一个“8/6 Phenomenon”(8/6现象),就是说在硅谷湾区能被评为8分的女人,到了纽约就至多只能是6分了(因为湾区男人占多数,而纽约是女多于男)。

5、说到民风自由、种族多样性非常高的加州,就不得不提到加州令人蛋疼的交通。除了北加的湾区尚有公共交通Bart系统 (类似于地铁,联结了旧金山、圣约瑟、奥克兰、伯克利、萨克朗门托等湾区主要城市),加州其他地区基本可以说是没有公共交通。美国许多地区的公路最左道被规定为carpool,是给坐了两个人以上的汽车的专用通道。南加城市洛杉矶市内的405号公路有“北美最大停车场”之称(见下图),加州汽车的普及率和保有量可见一斑。

6、在美国,进门是否脱鞋也因地区文化不同而异。在大部分南方各州及哥伦比亚特区,进门无需脱鞋。而在大部分北方各州,进门必须脱鞋。一般来说,在1)鞋子是湿的或是脏的、2)室内的地毯或地板较为贵重,这两者中符合任何一者进门必须要脱鞋。

7、和大多数生活在美国大陆的人们相比,来自夏威夷岛的人们一般身上会有更多纹身(tattoo)。这一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

1)宗教保守主义在夏威夷岛屿的影响非常之小,民风相对自由开放。

2)由于夏威夷岛的高度移民率,波利尼西亚文化(Polynesian)、东亚文化和西方传统三者的融合,为夏威夷地区的纹身文化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图案选择和发展方向。

3)军队的存在也同时促进了夏威夷地区纹身文化的繁荣。

总的来说,越是民风开放、少数族裔人口比例高的地区(诸如西海岸的加州、俄勒冈州及南方的佛罗里达州、德克萨斯州和内华达州等),纹身文化越是流行。

8、中国人讲普通话会有用词上的差别(比如“窝心”这个词,在南方人口中是褒义词,表示温暖安心;而在北方人眼里这是个贬义词,表示难受烦心),美国人讲英语也会有差别。

下图是一个典型例子之一,是关于在湖中和溪流里捕到的小龙虾的叫法:

由于这一点上用词的差别,在法国后裔主要聚居的南路易斯安那州(尤以新奥尔良为甚)地区非常盛行的著名菜肴Crawfish ?touffée (一种以焖炖贝类和壳类动物为主菜、同时辅以米饭和其他酱料的菜肴,最负盛名的这一款叫做"路易斯安那焖炖小龙虾"),若是将此名字说给土生土长于北方五大湖区域的美国人听,他可能会以为你在说一种不好的假发呢。

9、在美国,一般的出行方式是坐飞机、大巴或自己开车(roadtrip),极少人会选择坐火车。现今的美国铁路已经极少用于客运,相当多的地区甚至都没有铁路或火车站,即便是在有铁路运营的地区,坐火车的花费也往往高于坐大巴和飞机。相对来说,东海岸的轨道交通要发达些,当然了跟中国那是没法比,但跟公共交通几乎为0的中部和西海岸比要好太多。在汽车高度普及的加州,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为了鼓励居民坐火车,政府允许居民自己去购买一节火车车厢,然后放自己家院子里,随意涂鸦成自己喜欢的图案。若是想坐自己家的火车,就联系政府,然后相关部门会拉来火车头将你家的车厢拉到铁轨上,然后就可以坐只有一节的自家火车粗门玩去啦?°( ? ω ? )°

10、虽然惯例上大家都默认美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事实上联邦法律(Federal level)并没有明确规定美国的官方语言;仅是有28个州在州法律级别立法规定了英语是de facto official language (事实上的官方语言)。此外,在新墨西哥州和美属波多黎各地区,西班牙语同样拥有官方语言的地位(因为新墨西哥毗邻美墨边境,有大量的墨西哥移民)。

美国有什么习俗?

1、新年习俗

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新年前天晚上。是平安夜,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著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在一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美国人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习惯,就是在新年许愿立志,他们称之为“新年决心”。这决心通常不是什么宏图大志,而是一些朴实而实际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烟”、“我要好好对待邻居”等等。他们总是坦率地讲给大家听,以期得到监督和鼓励。

据说美国的印第安人也有独特的新年习俗。每到除夕之夜,他们就举行富有特色的篝火晚会,一家人围在篝火旁边,载歌载舞。待至晨曦微露,他们就把破旧衣物付之一炬,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

2、情人节习俗

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古罗马时代的牧神节,就是一个情侣们的节日。是日男女青年欢聚一堂,姑娘们把表达爱情的祝词放在签筒里,小伙子依次抽签,抽到哪位姑娘的祝词,那位姑娘就成为他的恋人。

在美国,圣瓦伦丁节已不仅仅是青年人的节日,亲人朋友之间都可以互送小礼品以表达感情增进友谊。不少商店专门出售这类礼品,如装饰成心形的巧克力糖、或者系着缎带的红玫瑰和郁金香花束。至于各式各样的情人卡,更是比比皆是。

3、愚人节习俗

愚人节,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传统做法是布置假环境,如把房间布置得像过新年一样,等客人到来时则祝他们“新年快乐”,令人感到别致有趣。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相互开玩笑,捉弄对方,比如,小孩子会告诉父母说自己的书包破了个洞,或者脸上有个黑点,等大人俯身来看时,他们就一边喊着“四月傻瓜”,一边笑着跑开去。

如今的愚人节在美国已主要是淘气的男孩子们的节日。

4、复活节习俗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日期年年不同,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复活节有不少传统习惯,最典型的要数复活节彩蛋。古人常把蛋视为多子多孙和复活的象征。后来基督教徒又赋予蛋新的涵义,认为它是耶稣墓的象征,未来的生命就是从其中挣脱而出世的。

复活节时人们把鸡蛋染成红色,代表耶稣受难时流出的鲜血,同时也象征复活后的快乐。还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是把煮熟的鸡蛋送给街头的孩子们做游戏,他们把蛋往前滚,谁的蛋最后破,谁就获得胜利,蛋全归他所有。

兔子也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兔子繁殖力很强,所以人们把它视为新生命的表现者。大人常绘声绘色地告诉孩子复活节彩蛋是兔子下的,并把彩蛋放在花园里,让孩子们玩找蛋游戏。

现在每逢复活节,美国大小糖果店总要出售用巧克力制成的复活节小兔和彩蛋。这些彩蛋小的和鸡蛋差不多,大的竟有甜瓜那么大,孩子们自然喜欢,送给亲戚朋友,也不失为上佳礼品。

5、万圣节习俗

11月1日万圣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前夜,即10月31日夜晚,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

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南瓜灯)跑出去玩。

“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

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传统节日

美国的民俗特色有哪些

1、“圣经带”(Bible Belt):指的是美国东南及中南部各州,包括德克萨斯、俄克拉荷马、路易斯安那、阿肯色、田纳西、密西西比、肯塔基、亚拉巴马、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等黑人比例较高的州。由于该地区有大量的福音派新教徒,民风非常保守,对宗教十分狂热,日常行事都要以圣经作为基本准则,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比例(church attendance)要远远高于美国其它地区。在美剧TBBT(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就因为来自保守的南方Texas而常被大家取笑他家乡和他妈妈的生活习惯。

2、每年3月17日的爱尔兰节日圣帕特里克节(St.Patrick's Day),芝加哥市内的芝加哥河都会被染成绿色,纽约的第五大道也会举行大游行,全国各地的人们也都会穿上至少一件绿色的衣服、裤子、鞋子、包甚至帽子。圣帕特里克节是为了纪念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基督教官方宗教节日,现在也是爱尔兰的国庆节。由于绿色是爱尔兰的国旗颜色,因此每逢每年的这一天,爱尔兰人和全世界的爱尔兰后裔都会以穿戴绿色来庆祝此节日。圣帕特里克节主要在美国北方各州较为盛行,因为南方各州非裔人口比例高,爱尔兰后裔相对较少。

3、当美国人提到“软性饮料”(Soft drinks, 不含酒精的饮料)时,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词汇是不一样的。被鲜绿色所覆盖的新英格兰地区和西海岸地区(以及少部分中部地区)的人们使用"Soda"(苏打碳酸水)来指代软饮,被黑色所覆盖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人们则使用"Pop"(汽水),而被翠绿色南方地区的人们则使用"Coke"(可乐)。

4、以硅谷湾区(Silicon Valley, Bay Area)为代表的美国西海岸地区文化集中于technology与start-up (科技与创业),而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东海岸地区文化集中于fashion, arts/entertainment, media (时尚, 艺术/娱乐,媒体)。西海岸人民热衷于谈论运动、健康、户外运动等体能特技(physical feats)话题,而东海岸人民则更偏向于室内运动和爱美。

此外,还有一个“8/6 Phenomenon”(8/6现象),就是说在硅谷湾区能被评为8分的女人,到了纽约就至多只能是6分了(因为湾区男人占多数,而纽约是女多于男)。

5、说到民风自由、种族多样性非常高的加州,就不得不提到加州令人蛋疼的交通。除了北加的湾区尚有公共交通Bart系统 (类似于地铁,联结了旧金山、圣约瑟、奥克兰、伯克利、萨克朗门托等湾区主要城市),加州其他地区基本可以说是没有公共交通。美国许多地区的公路最左道被规定为carpool,是给坐了两个人以上的汽车的专用通道。南加城市洛杉矶市内的405号公路有“北美最大停车场”之称(见下图),加州汽车的普及率和保有量可见一斑。

美国风土人情

美国风土人情——在美国生活的种种礼仪常识

美 国 风 土 人 情

1.服饰

在美国没有人因为你穿得笔挺而对你另眼相看,也没有人因为你穿得朴素而不屑与你为伍。“随便”两字能概括人们对服饰的态。西服多半是政府职员、大学教授、公司雇员等高薪阶层的着装。有人说,美国只有外交家和律师出庭时才穿上整齐的衣服。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毫无根据。在街上,一本正经打着领结、上下装整齐的不是没有,但多半是年纪较大的长者。中年人已不那么认真了。

除了老年人,美国人戴帽子的已不多见。在美国穿拖鞋的人很多,不仅限于家里,在街上、图书馆、博物馆都有。即使在正式的社交场合,女士们多半只穿低跟或无跟鞋。蓝色牛仔裤是典型的美国服装。

夏威夷人穿着有其不同的特点,由于气候温暖,每个人只要有两三件简单的“马罗”(将一种用树皮制成的黄色或红色的布缠在身上)或“帕鸟”(一种女人穿的裙子)即可,还有一种叫“基赫伊”的披肩,实际上也是缠在肩上的一块长布。夏威夷的姑娘希望自己是个充满魅力的姑娘,因此她们便在鬓角插花,再佩上项颈的各种颜色的花环,真比现代服饰还美丽绚烂。

2.不拘小节

美国人热情开朗,以不拘小节著称。大多数美国人不愿因年龄与社会地位的关系特别受到尊敬,他们认为那样太不自在。许多人喜欢以名字相称呼,以为这样更能表示亲切、友好。你时常会见到不穿外衣不打领带的人坐在写字间里工作,他们拿着电话讲话的时候会朝椅背一靠,甚至把双脚架在写字台上。

交情泛泛

美国人的生活流动性很大,家庭很少在一地住到5年以上。所以美国人之间很容易交上朋友且友谊发展很快,到美国人家里做客尽可以无拘无束,也可以和他们共度假期或一起生活。这种友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是亲密无间的,但当人们一旦分手,交情大都随之消失。

3.时间观念

在美国很重视守时的重要和价值,各界人士都以时间表组织他们的活动,给人的印象是美国人总是匆匆忙忙的,美国社会是受时钟统治的社会。

实利主义

在美国成功是苦干、教育、技能和个人进取的结果。在那里白手起家,奋斗不止而取得成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美国人往往以一个人所能积聚的财物的多寡来衡量他是否成功。

喜新厌旧

美国人有一种喜欢变化,见异思迁的“冒险精神”。他们不愿意过着那种四平八稳的生活,喜欢变动和更新,其宗旨是有新的,不用旧的。他们一遇机会就搬家,一有合适机会就调换工作。他们常常会丢掉一些完全没有损坏的东西去换新的,有人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以挥霍浪费物质财富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4.礼仪

男人初次见面通常握手,如果对方是女性,要等她先伸出手来,才和她握手。女性见面彼此不握手。两人初次见面经人介绍时,照例是说“你好吗?”通常的答复是“很好,谢谢,您好吗?”对方再接着说:“好,谢谢。”第一次见面之后,再见面的时候有两种招呼方式:较正式的是:“早安”,“午安”等,较不正式的是“哈罗,或简单的“嗨”。

5.交谈礼仪

美国人喜欢侃侃而谈,风趣横生。美国社会虽然弥漫着不拘礼节的气氛,而且讲话时期望听者态度各有不同,可是一般都希望听者把手头的任何事情都停下来听他讲话。两人交谈时,相隔1. 2米的距离为宜,否则会令听者不安。参加一群人谈话时,通常得认识其中一个人,但在宴会或其他非正式社交场合,只要说一声“我可以参加吗”,并略微自我介绍一下,就可以参与谈话。

美国人不喜欢打断谈话,客人最好洗耳恭听。美国人还允许他人批评美国,主人经常会问客人对美国有何看法,他会很乐意倾听对方的意见。

6.邀请与应邀礼仪

美国人请客多用电话或当面提出,请帖上将列明日期、时间、地点和聚会的性质,接到邀请通常是要答复的,如果不当面亲口答复,写一个短柬或打电话即可。在美国,人们习惯上除非真正打算应约参加,否则不随便说会参加。分别时说“改天见”、“有空来玩”或“找一天碰碰面”,只是客气地说“再见”的方式,并不是邀请或答应邀请的意思。真正的邀请一定会说明时间和地点。如果回邀到人家里去吃饭,最好在约定的时间或过10分钟之间去。迟到20分钟以上最好预先打电话通知。返到不足20分钟,抵达时道歉即可。客人到达宴会时,可以送给女主人一些花,但除一些特殊场合,如庆祝生日、圣诞节、新年等外,不送花也行。如果客人准备逗留过夜或度周末,习惯上要给女主人带点小礼物, 通常是一本书、一盒糖果、一瓶酒或其他类似礼物。

7.宴席上礼节

美国人通常喜欢在家里宴请客人,而不是去餐馆,因为美国人认为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美国人在家里请客往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家庭式,客人与主人全家大小围坐在一张桌子旁,所准备的食品盛在盘中,依次在每个人手中传递,或由坐在餐桌两端的主人或女主人为客人盛食品,这种方式,大多数家庭不用侍者,通常由妻子做菜,丈夫调鸡尾酒。另一种是自助餐,客人们自己拿着盘子来到一张桌子边,上边主人已摆好了食品,自己动手挑选自己喜欢的食品。随后,他们来到另一间房子内,边交谈边品尝,自助餐通常是非正式的,它的长处是可以给大家更多的机会交谈。

在美国,如果你被邀请赴宴时请注意以下基本礼节:应邀赴宴之人不能早到,应准时到达,但迟到片刻也无伤大雅,甚至还被看成是要人的特征;如属一般之人,让其他人等待就是一种失礼。赴家宴时如能带上一瓶酒或赠给女主人一束鲜花,便可免去“吃白食”之嫌。进餐时两手并用,右手持餐刀,左手握叉子,把烤肉等切成适当大小后,再把叉子换到右手,用它把食物叉起,送入口中。在吃整只龙虾时,应当用手而不是用嘴去剥壳,因为用嘴剥壳势必要把壳从嘴中吐出来,这在西餐中是一个忌讳。家宴完后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忘记赞赏酒菜,即使不是真心爱吃也应赞美一番,否则将被主人理解为对食物的不满.

8.拜访的礼节

美国人在拜访朋友时,无论在什么时间,进屋前都要先敲门,征求对方的许可之后,方可开门进入。进屋之后,首先脱帽,并问对方是否方便,当对方回答“无碍”时,再办理事情。如果拜访者看到“请勿打扰”的字牌,-般推迟会晤,改日再来。一般来讲,早8点前,晚八10点后,除非有急事或要事,-般不要拜访。在朋友家作客,想去厕所,美国人一般不问,尽量自己去找。如果被主人引入卧室,客人通常不坐在床上,因为那是忌讳的。未经主人同意,客人不随便摆弄屋里的任何东西,特别是钢琴。如果到女人家里拜访时,假如女主人没让脱大衣,通常是不脱,因为他不知道女主人是否喜欢他在此久留。

9.赠送礼品

赠送礼品是增进友谊和使生意谈判更加顺利的一种重要方式。美国朋友之间也盛行互赠礼品,如果出席美国人的家宴时,应赠以中国的小工艺品,如果你不带礼品,就往往意味着你要回请一次。普通美国人接受礼品时,一般要当场打开礼品,送礼者介绍一下,受礼者赞扬一番,气氛颇为亲切融洽。如果接受美国人送的礼物,切切不要先是客气一番,辞谢不收,后又接过礼品放在一旁,这对美国人来说是极不礼貌的,因为这等于对这些礼品不屑一顾。此外,美国人不太注重礼品的价值,却十分讲究礼品的包装。中国人赴美国做生意带些礼品可以联络感情,礼品不在贵而在于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可以多挑选具有浓厚乡土的或别致精巧的工艺品。

10.致谢和道谢

美国人非常讲究礼貌,“请”,“对不起”、“谢谢”是经常使用的。如在喝咖啡时常说,“请把糖递给我”;商店服务员为你服务后要谢谢他;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要说谢谢;在家丈夫要谢谢妻子为你倒了一杯水,妻子又谢谢丈夫协助她就座等,可以说从早到晚谢不离口。当要经过某人的面前、要离开宴会或餐桌,或者要离开同伴,或约会迟到等、美国人都要说声对不起

11.约会

美国年轻人和异***往,比许多其他国家未婚的年轻人来得自由,因此到了读高中的年龄,美国年轻人和异性在一起大都很自然,男女青年之间共同消磨很多时间,未必表示有什么更深的关系。 美国的社会风俗虽比其他国家随便,但美国人对于“性”的看法跟欧洲和拉美其他国家的人是很相似的。两性关系在美国可以公开地进行讨论,但男女青年是否发生性关系是属个人隐私,由男女双方自己决定。

关于男女的约会该由谁付钱的可题,美国的风俗同世界各地大都相同。职业妇女在白天的时候自己付自己的,不过男性在日常工作时间之外,请她参加一些特别的活动,如喝酒,吃饭,跳舞或看电影,就含有由我请客的意思。

12.吸烟

由于吸烟可能刺激别人,在抽烟的最好先问一下对方可否抽烟,不要想抽就抽,这样就会引起他人的不快和厌恶。若办公室里挂有“请勿抽烟,谢谢!”的字样,就是以一种有效而礼貌的方式劝阻来访者抽烟,因此应该遵守。在办公室不宜抽烟斗和雪茄,许多饭店里分设吸烟餐厅和不吸咽餐厅,以方便不同的顾客。在就餐前,饮鸡尾酒时或上甜点心后,都允许抽咽。但是,若想在两道菜之间抽咽,应先征询同桌人是否介意。

13.女士优先

在美国女士比较受到尊重。在通常情况下,总是把女子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男女一起进房间,男士要替女士开门,进房间和餐馆,大多是女子在前,除非男子必须在前为其效劳。乘车时,为女士开车门,并将手放在女士头与门顶之间;下车时男子先下车,绕到车另一侧,为女士打开车门,随后由男子付车费。如果是主人自己开车来接客人,客人应坐在汽车的前座,让后座空着。客人如是位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男士应站起来表示尊敬,宴会开始,男士们要帮助女士就座。在街上行走或过马路,男子要走在女士身旁,靠来车方向的一边。如与两个女士同行,男士应走在中间。

不干预私事

美国人十分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强调个人的自由。一幢私宅,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否则就会因侵入甚至盗窃行为受到指控。同样就在一幢房子里,个人也有个人的领土,他的卧室别人不能随便进入。假如别人在阅读什么,他人不能从背后偷看,因为它属个人所有。这种观念适用于办公室。假如进别人的办公窒,要先经人家的许可。

14.婚礼习俗

美国人的婚礼一般可用四个字概括,新、旧、借、蓝。新,就是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做的,标志着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旧,就是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以表示不忘父母,特别是母亲养育子女的恩情;借就是新娘手里拿着的白手帕必须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用于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蓝,则是新娘身上披着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象征新娘对爱情的忠诚。

婚姻新潮

恋爱、结婚、生儿育女,是人类婚姻生活的三步曲。但当今美国却出现了-股婚姻新潮。在美国人的婚礼上,腆着大肚子的新娘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抱着婴儿举行婚礼的夫妇也屡见不鲜。

15.丧礼习俗

美国人办丧事一般注重三个方面:死者的宗教信仰、死者的意愿和家属的意见、死者亲朋好友的心意。对生前有宗教信仰的死者,丧事第一程序必然是一整套宗教固定仪式;死者生前没有宗教信仰,则遗体的处理按死者的遗嘱或家属的意见来办,通常是火化后入葬公墓。有名望或有一定影响的人死后,则多用登报、讣告的方式通知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大家从各地赶来聚会。美国人称之为追思会。追思会结束后,就举行招待会,大家交流信息,增加了解,结成新的关系网。

16.手势和姿势

OK手势

美国人把食指和拇指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圈,表示赞成,这种手势的意思是某事不错或很好。

翘起中指

这一手势常常是在开玩笑时用来表示蔑视的动作。

向上翘或向下按姆指

如果不是为了想要搭车,向上翘起拇指的姿势在美国的文化里表示赞同,而向下按拇指表示蔑视。

拇指按鼻

把拇指放在鼻端,其余四指张开,是表示蔑视的手势。

耸肩

耸肩是表示防御或在无法驾驭的情况下象征退却的形式。

眨眼睛

眨眼睛是熟人之间用来飞快沟通信息的动作,在美国和欧洲都很普遍。这一姿态的含意是,眨眼睛的人及其对象分享一个秘密,或达成一种默契。

抬眉毛

表示已经识别或者惊讶。

在美国生活的种种礼仪常识

从重视阶级地位的国家来到美国的游客,或许觉得美国并不特别尊敬显要人物。美国人向人鞠躬致敬,不会因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同而特别殷勤,会多鞠几个躬。不论在家或搭乘汽车,美国人通常不会要求贵宾坐上特定的座位。礼让的情形很少,你所能见到的礼让情形,可能是请吃饭的时候,让贵宾坐在主人或女主人的右面。在某些国家里,汽车后座是上座。但在美国,私用汽车里驾驶座旁边的位子才是上座,一半是因为司机往往就是主人自己,另一半是因为坐上前面那个座位,可以清晰地看到车外的景象。

体语

你知道吗?两个人谈话,彼此所站的距离,随文化不同而异。在一些国家里,人们交谈时可能站得很近,谈话下去,两张面孔常常越来越贴近。根据研究所得,美国人谈话如果跟他人站得太近,就觉得不舒服;他们最合意的距离是五十公分左右。另有一些国家的人,还喜欢站得比五十公分更远一点交谈。

你会注意到美国人的另一个社交习惯,就是他们跟其他许多民族一样,说话时往往做手势。他们谈天之际,可能拍拍对方的肩膀,以示友好,或者轻拍小孩的脑袋,以示亲爱。依照其他国家某些民族风俗来说,这种表达法可能不受欢迎,尤其是用左手来表达。许多美国人都用惯左手;在美国左右手没轻重之分,不论用左用右,都没有什么不敬。不过,在这一类的小事上,如果对方在社交场合中用双手的用法令你不快的话,你只须略加犹豫,你的美国朋友往往就明白你的意思了。静居独处

美国人无静居独处之念,往往是游客难以了解的。美国人不是围墙高筑、重门深锁的国民。他们的院子通常连在一起,连篱笆亦付阙如。他们通常不经邀请,也不先通个电话,就互相过访;他们在办公室工作,总是大门敞开。

他们无静居独处的念头,也许是本国历史发展的结果。美国是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美国从无筑墙之城,美国人也用不着防犯邻邦。美国在初期居民极少,所以邻居非常重要,不能把他们摒诸门墙之外。邻居在艰苦创业时会提供保护和帮忙,他们彼此守望相助。

从美国早期历史发展出来的这种不愿独处,只求坦然相对的愿望,游客可以从许多小的地方观察到:美国家庭可能有几间无门的房间或只有玻璃墙。假若你看见有人走出你的房间忘了关门,别认为他粗鲁无礼。帮他们,让他们知道你喜欢把门关上,要不然你就得适应新方式了。总之,你对于彼此间的不同,要忍耐。 

沉默

美国人人都不喜欢沉默。他们会侃侃而谈,以免谈话中止,纵使片刻的停顿,亦非所愿。假若你很久没作声,美国人就会尽量设法让你加入谈论。他们也许问你是不是身体不舒适,要不要他们帮忙。不过,美国人如果不同意你所说的话,可能默不作声。他们不出声,未必表示他们同意你的意见,而是表示他们认为同你继续辩论下去是没有礼貌的。

说话爽直

游客到了美国,都发觉美国人不说“废话”。这就是说,美国人答话的时候,往往简单到只说“是”、“不是”、“当然”,或极普通的一个“对”字。但简单的答语并不表示美国人怠慢、粗鲁或脑筋简单。美国人平时匆匆忙忙,跟你打招呼不外一个“嗨”。真的,你在美国居留期间,将一再听到这个招呼,几乎人人都说,不论地位、年龄、职业。不过,听惯了比较长的、漂亮话的人,也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对美国人的“坦言”不当一回事。

美国人感到难为情时,就实话直说。遇到别人特别客气的称赞或道谢时,美国人可能难为情而不知道该答什么话好。他们不是有意粗鲁无礼,他们其实是喜欢别人称赞他们的。除了特殊的假日,例如圣诞节,美国人通常不送礼。因此,你会发现美国人接到礼物的时候很难为情,他们如果没有东西回礼,就更加如此。他们大体上是个热情不拘礼节的民族。

介绍

美国社会风俗跟别国社会风俗大不相同的一点,就是名字的称呼。美国人不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人尊敬,这样会令他们觉得不自在。许多美国人甚至觉得“先生”“太太”“小姐”的称呼太客套了。不论年龄,大家都喜欢直呼其名。“别称我史密斯太太,叫我萨莉好了。”称呼名字,往往是表示友善亲近。不过,你如果觉得直呼其名不好,尽可用比较客气的称呼。你可以向对方笑笑,说你已经习惯成自然,初与人见面的时候总是比较拘谨,过一阵就会直呼名字了。

介绍的时候,往往是连名带姓:“玛丽·史密斯,这位是约翰·琼思。”遇到这种情形,你可以自己决定该称呼那位女士为“玛丽”还是“史密斯小姐”。有时你们两人交谈,开头是称呼对方的姓,但没过多久,其中一人或彼此就直呼对方的名字了。你尽可自己选择,假若你不愿意一下子就直称别人的头字,而要依照你自己的习俗称呼别人,谁也不会觉得你没有礼貌。

你可能会注意到,美国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几乎从不提彼此的头衔。如果你平时听惯了不离头衔的谈话,就会觉得美国人说话不客气,不近人情。你高兴的话,尽可依你本国的习惯称呼别人的名衔。美国人听你这样说话,只是觉得有趣,觉得特别。不过,假若他们谈话时不称头衔,你可别不高兴。 社会阶级的差异,在美国是不受重视的,所以美国人没有家庭世袭的头衔,虽则他们对于用惯了头衔的外来客也会以他的头衔相称。美国人反而有时用职业上的头衔。这种头衔有别于家庭头衔,因为它是靠自己“挣来”的,而不是由祖先传下的。有头衔的职业,最常见的是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宗教领袖。这里且举几个例子:哈利法官、史密斯参议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格林博士(教授)、怀特神父、科恩老师(对犹太人的尊称用语)、格雷主教等。

至于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则称他为“先生”、“小姐”、“太太”(音密西斯)。“Ms.”(音密丝)对已婚和未婚的女士都可适用,近年来在美国已甚为通行。假若你跟一个美国人第一次碰面,不晓得他的头衔,但又要对他表示尊敬,那么可用“先生”或“夫人”称呼。被你这样称呼的人也许会想到你不知道该用什么称呼,于是会把正确的名称告诉你。不过,一个人除非是从事某种特殊职业,否则正式的头衔是不常用的。美国人注重友好的、不拘礼节的关系,而不注重地位头衔。美国人相信自己即使直称一个人的名字,仍一样可以对他表示尊敬。

美国的风俗习惯

1、美国人与客人见面时以握手为礼。他们习惯手要握得紧,眼要正视对方,微弓身。认为这样才算是礼貌的举止。一般同女人握手美国人都喜欢斯文。

美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握手时,还有这样一些习惯和规矩:如果两人是异性,要待女性先伸出手后,男性再伸手相握;如果是同性,通常应年长人先伸手给年轻人,地位高的伸手给地位低的,主人伸手给客人。

2、美国人另外一种礼节是亲吻礼。这是在彼此关系很熟的情况下施的一种礼节。

3、美国人在饮食上喜欢生、冷、淡,“生”是爱吃生菜多,习惯菜品上锅就一“冒”,因其特别重视菜肴的鲜、嫩;“冷”是乐于吃凉菜,不喜欢过烫过热的菜肴;“淡”是喜欢少盐味,味道忌咸,稍以偏甜为好。

4、美国人饮食上忌食各种动物的五趾和内脏,不吃蒜,不吃过辣食品,不爱吃肥肉,不喜欢清蒸和红烩菜肴。他们特别愿意品尝野味和海味菜肴,尤其对蛙肉和火鸡更加偏爱。

5、美国人不习惯厨师烹调中多用调料,而习惯在餐桌上备用调料自行调味。

6、美国人平时惯用西餐,早、午餐乐于从简,晚一天的主餐,内容比较丰富,但也不过是一两道菜。加上点心和水果。美国人对中餐是普遍欢迎的。

7、美国人在使用刀叉餐具方面,一改欧洲人惯于马叉不换手的习惯,他们好以右手为刀割食品后,再换叉子取食用餐。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请不要和美国人谈这些 美国风俗习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