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主题公园的二次消费和重游率低?
主要是中国的主题公园游乐项目千篇一律,重复率高,大多换汤不换药,换皮不换骨,重玩没多大意思再加上消费贵,一个人一天几百元很容易,服务质量大多又跟不上,只知赚钱,却很少考虑消费者的需求。
为什么各地政府都在投资建主题公园?
全球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刺激了全球主题公园产业发展,但主题公园基本形成寡头竞争格局,迪士尼和默林娱乐的游客接待量明显最高;中国方面,2018年华侨城、华强方特、长隆三大主题公园集团增涨幅度最大。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研究发现,为保持持续竞争力,主题公园着力打造多种IP形成品牌效应,保持品牌及IP的持续竞争力。但是目前,中国主题公园主要来自门票收入,二次消费贡献度低,因此,主题公园开拓“尖叫经济”“快乐经济”“夜间经济”卖点,逐步实现景区向度假区综合体的转变,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长、刺激游客二次消费。
另外,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主题公园是拉动当地经济、建构城市名片的有效途径,部分城市积极发展主题公园并且开始探索度假综合体等的转变路径,例如,上海迪士尼、广东长隆等。
主题公园类别及典型企业概览
主题公园是以游乐为目标的模拟景观的呈现,将游乐与某种主题结合,园区内包含多个故事线区域,区域内的建筑、景观、服务设施等要素共同构建特殊的氛围与环境,是集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中国主题公园直接效益及规模预测
二孩政策落地、旅游业态发展、动漫IP产业等的发展共同推动中国主题公园的扩张。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分析指出,2019年中国主题公园的直接效益规模(含门票、餐饮、住宿等)预计将达到3237.6亿元。
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趋势(三)
“节日经济”“夜经济”主题公园探索多种创收途径
欢乐谷、方特、迪士尼、长隆等主题公园充分利用万圣节、情人节等节日特征,设计融入中国元素打造系列活动,在“节日经济”中挖掘新的营收增长点。而通过灯光照明设计及灯光秀、水秀、烟花秀等夜间演艺活动,主题公园突破时间限制,探索“夜经济”发展模式。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节日经济”“夜经济”是有助于主题公园突破季节、日照时长的限制,能成为主题公园新的盈利增长点,是中国主题公园值得深挖的领域。
以上内容节选自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艾媒报告|2019-2022全球及中国主题公园运行大数据及行业升级趋势报告》。
主题公园撬动旅游消费大市场,哪些度假区成为了国庆热门景点?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外出游玩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娱乐项目。很多人在外出游玩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些主题公园,因为在主题公园中,不仅仅能够享受到美景,还同时能够享受到各种游乐设施,各种各样的服务。那么关于主题公园撬动旅游消费大市场,哪些度假区成为了国庆热门景点?以下是我的看法:
一、广州长隆度假区
广州长隆度假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度假区,每年都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去游玩参观。而且广州长隆度假区因为位于广东省的中心广州,地理位置非常的优越,所以这也就使得广州长隆度假区在岭南地区特别的有名。如今广州长隆度假区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度假区,很多的人都会慕名前去游玩。
二、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是中国内地所开设的唯一一个迪士尼乐园,在迪士尼乐园中,人们能够享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也能够得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因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非常的欢乐,对于游客也非常的有吸引力。所以目前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景点。
三、北京环球影城度假区
北京环球影城度假区是在2021年9月份才刚刚开设的一个最新的度假区,这个度假区在中国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北京环球影城度假区也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景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关于主题公园撬动旅游消费大市场,哪些度假区成为了国庆热门景点?以上是我的看法。那么你知道哪些度假区成为了国庆的热门景点吗?欢迎留言交流。
主题公园的发展分析
从1989年大陆第一家主题公园“锦绣中华”的诞生,到如今的上海迪士尼开建,梦工厂落户,中国主题公园建设从自创品牌到引进品牌,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华侨城,到后来的华强集团以及如今的房企大佬万科、世茂、碧桂园、中弘地产等,都在涉足以主题公园为主的旅游地产。有专家认为,中国主题公园已超2500个,七成亏损,二成持平,仅仅只有一成盈利。 我国主题公园的时代已经来临,大大小小的主题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再次崛起,整个中国似乎都刮起了一场主题公园的旋风,北京的欢乐谷、芜湖的方特欢乐世界、广州的长隆欢乐世界、珠海的神秘岛、大连的发现王国、宁波的凤凰山主题乐园、抚顺的皇家极地海洋世界、香港的迪士尼,以及青岛的极地海洋世界等纷纷开业迎客,接下来还有天津还在筹划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上海仍在筹备的上海迪斯尼。
按照国家旅游局的预测,2010年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将达到人民币1万亿元,旅游将成为与汽车、房产并列的消费热点。中国的旅游者消费支出结构是住宿、餐饮等费用支出比例较低,景点门票的费用支出比例较高。按此模式预测,届时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将有数千亿元用于旅游景点支出,主题公园作为新兴旅游景点必将分得可观的收益。
在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型主题公园是1989年开业的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得益于荷兰“马都洛丹”小人国的启示,锦绣中华将中国的名山大川和人文古迹以微缩模型的方式展现出来,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开业一年就接待了超过300万的游客,1亿元的投资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全部收回。
主题公园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强烈的示范作用,引致了20世纪90年代初主题公园的又一次投资热潮。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国已累计开发主题公园式旅游点2500多个,投入资金达3000多亿元。 提高重游率
如何提高主题公园的重游率,是现代主题公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主题公园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效客源半径内的潜在消费者是最有条件和最有可能进行再次游览消费的群体,有效客源市场半径一般指在主题公园周边200~300公里的范围内。主题公园发展商需要针对有效客源半径市场采用灵活的营销策略,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改变营销策略。
第一,发展商必须将主题公园新的旅游内容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及时传递给潜在消费者,提高主题公园的曝光率,加深其在潜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或通过在主题公园内拍摄影视作品的方法激发潜在消费者的好奇心,通过影视拍摄等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其知名度,从而达到拉动消费的效果。总之,发展商应重视将主题公园的各种正面信息向市场传送,以保持其对消费者的持久魅力。
第二,发展商需要针对主题公园所在地的经济消费水平和客流的淡旺季波动情况,除了进行灵活定价以外最重要的是园内的游乐项目的设置,让留念往返。以提高本地市场的重游率。
第三,我国的主题公园客源市场定位一般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发展商开始面对特定市场量身设计制作主题公园,在营销上全力争取细分市场客源。与此同时,一些大的主题公园发展商为防止新兴建的主题公园分流客源,在新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旅游项目设计上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客源市场针对性。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世界上成功的主题公园主要盈利点是娱乐、餐饮、住宿等设施项目,门票收入只作为日常维护费用。主题公园的收入结构中,门票收入只占20~30%,其他经营收入占大头,主要靠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游客,在获得门票收入的同时,通过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旅游纪念品获得二次盈利,又由于旅游纪念品的发售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这一盈利模式具备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因此重新规划盈利模式才能成功转型并获得出路。
主题公园的另一个成功盈利模式是 “主题公园产业化发展”,即打造主题公园产业链,把主题旅游与主题房地产结合起来,再加上主题商业,突破了单一的旅游或房地产的概念,把关联产业相联合,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地产、商业和公园的景观可以互为借用,三者的规划互为呼应,成为一个融居住、娱乐、商业等要素于一体的比较完善的人居系统。此外,还推动了度假设施及旅行社、歌舞演艺、策划设计、动画、网游、主题消费品等与主题公园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综合发展,以发挥整体效益。
虽然目前我国的主题公园产业在各种乐观和不乐观的因素的影响下,处于喜忧掺半的局面,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并且管理严格的主题公园必将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任何一种产品的问世,必定离不开营销策划,而乐园尤甚。迪斯尼乐园每一个新的主题产生,其广告宣传可谓铺天盖地,轰炸式地宣传。而从国内与国外主题公园方方面面的比较来看,国外经营者倾向于利用已有的形成影响力的资源或是将情感需求与功能性利益结合,在确立定位的同时也借此进行差异化,而国内主题公园的定位多集中在单纯的功能性定位上。
而就品牌的表现策略来看,国外主题公园重视Ⅵ的多元信息传达和情感性的表述方式,而国内通常采用功能性的表述。在品牌传播方面,国外对内部品牌传播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国内;在广告传播上,国外主题公园品牌形象广告投入多,广告隐性品牌信息多,情感切入的方式受欢迎,而我国主题公园广告宣传则以产品广告为主,功能性诉求明显,广告资源利用不足;公关传播上,国外注重消费者公关、媒介公关和政府公关,国内则更多注重的是消费者公关和媒介公关,但在公关活动与品牌内涵的一致性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许雅超,中外主题公园品牌策略对比研究)
基于此,我们可以再对比一下苏州乐园的品牌策略来看。苏州乐园开业之初以东方迪斯尼为品牌定位,以迪斯尼太远,去苏州乐园为宣传口号,这个理念所宣传的仅仅是一种消费理念,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功,并赢得得一定的品牌效应,但这只是一种比附的品牌策略,而且没有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情感上的依赖,所以苏州乐园的客户群体本地人去的比例还是很少,多是刚到苏州或学生较多。而其广告上的投入也仅仅是功利性的投入,如2008年苏州乐园啤酒节,那么在活动段会看到它的大量广告投入,而且平时几乎看不到苏州乐园的品牌宣传广告。而从苏州乐园的广告媒体选择来看,几乎苏州现有的媒体形式它都试过,但很难看到它的系统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