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心目中的中国十大最佳旅游景区有哪些?当地有哪些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各种地形地貌齐全,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人文历史,各种景点众多,全国光5A级景区就有250多个,还有众多没有评级的。我先来说说我心目中的十大景区,说的不对的,请大家包涵,欢迎大家评论留言,说说你心目中的十大景区。
1 九寨沟
九寨沟
喜欢看水的朋友一定要去九寨沟走一趟,说是天外来水都不为过。雪山融水汇聚到一个又一个海子里,五颜六色,而且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 黄山
黄山
黄山可以说是中国画的原型。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的美真的是顶级的。
3 张家界
张家界
张家界的山是天外来山,来到张家界好像来到了外星球。一根一根的山千奇百怪,完全打破了你对山的概念。
4 长城
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就冲这句话,这一辈子也要去长城走一趟。
5 兵马俑
兵马俑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兵马俑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明,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体现。
6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西藏是神奇的,布达拉宫更神奇。
据说布达拉宫里面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黄金,真是一个宝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西藏,布达拉宫是必去景点。
7 三亚亚龙湾
三亚
中国最美的海滩在三亚,三亚最美的海滩在亚龙湾。
只是三亚现在名声在外,整个城市商业化气息比较浓,消费比较高,去旅游的话要多带点钱。
8 故宫
故宫
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故宫是中国的骄傲。
9 桂林
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是将山与水融合得最好的景区,来到桂林既可以看山,又可以玩水。
10 上海外滩
上海
上海外滩代表着中国的一段历史,但是我们更喜欢的是站在外滩看浦东,看中国变化最快的地方,感受中国速度。
最后来一张镇楼图片,长沙橘子洲,欢迎各位来湖南旅游!感受大美潇湘!
长沙橘子洲
二、如何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近些年,关于特色城镇打造的项目都是一跃而起,颇有要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最热门之势,社会资金不断涌入,以各类名义想要在特色城镇建设上面分一杯羹,然而因为从小镇建设到实施方案落地是一套相当专业且很复杂的流程,也迫使部分资本保持观望,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是诸多业态中最受大众青睐的
文化小镇
打造文旅特色小镇的五大关键因素
1.找准定位与特色
寻找大IP:IP对文旅小镇来说格外重要,可以说IP就是文旅小镇的灵魂。迪士尼拥有无数大IP,所以迪士尼乐园在全世界长盛不衰。
开发与“IP”相应的产品:运营文旅小镇一定要从当地特色入手,确定当地某一文化或景观特色为核心IP,加以延伸扩展,如果没有一定资源基础,盲目引进外来文化,很可能是沙地上盖楼,IP没法为文旅小镇赋能,最后成了徒有建筑的壳。
找到大IP,围绕IP,进行包装升级,开发相应的产品。以北京古北水镇为例,坐落在司马台长城脚下,水镇依托司马台遗留的历史文化,打造出长城脚下的夜游“八大名玩”,如登长城,提灯夜游司马台;聆长城,浪漫水舞秀。2016年升级改造后,根据资料,2017
年古北水镇营业收入9.79 亿元,同比增长35.16% ,足见挖掘IP的效果。
文化小镇
2.交通便利
毗邻大城市、高铁火车站等大型交通枢纽。文旅小镇中很大一部分是亲子游,家庭普遍采用驾车的出行方式,交通便捷可成为小镇的一大优势。
3.打造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小镇犹如一个小型城市,本地居民与游客共生。针对两者,应该建设相应配套服务,让小镇的生态链完整。
商业配套
在IP的打造过程中,文旅越原始越好,越民族的越好。可是游客选择体验原汁原味文化,却不会愿意接受原始的住宿环境。
随着国内旅游消费升级,游客的旅游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在小镇建设完善的配套措施,如商业配套酒店、餐馆、商店、民宿等,引进的配套业态越丰富,游客的体验感越好,与此同时,配套措施的综合收益也会提高小镇的赢利点。
生活配套
搭建医疗、教育、行政管理等小镇公共设施体系,服务本地居民。如万科良渚文化村以五分钟的步行速度建立生活配套体系,生活配套上建设学校、幼儿园、图书馆、门诊等,商业配套上建设创意街区、食街、酒店等,将良渚文化村的日常生活与诗意远方融合。
三、基于旅游的休闲步行街如何进行设计打造才能体现特色?
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的观点是:
基于旅游的休闲步行街如何进行设计打造才能体现特色?
现代步行街集吃、住、行、游、购、娱多功能于一身,步行街将成为商业与旅游业的最佳黄金结合点。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士到中国观光、旅游、购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商机。针对目前我国步行街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尤其针对如何增强步行街的休闲化,我们研究分析了旅游策划和规划思路在休闲步行街建设中的应用。
1、休闲步行街旅游吸引物与游憩方式的设计
旅游吸引物设计的理念:从形成机制上可以看出,休闲步行街的旅游吸引物系统不是独立的,内向的,而是和城市文化、城市商业、城市景观和资源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的。通过商业载体的主题化、趣味化等手法,可以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物;通过商业街区的建筑处理、业态重组等手法,可以将分散的商业积聚成吸引物,也可将分散的吸引物集合成核心吸引物;通过街区景观处理、城市文化具象、城市景观微缩等手法,可将城市其他景观文化等元素“借用”进休闲步行街;通过城市节庆、商业节庆等活动的组织与梳理,并组织原住民参与,可以形成动态的、永不落幕的旅游休闲吸引物系统。
游憩方式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商业形态的趣味化、主题化、体验性与参与性设计,商业配置的全程游憩化设计,以及商业行为的游乐化设计等方面。
2、休闲步行街景观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
不同的休闲步行街,其室内景观和室外景观的配比是不同的,景观基础和性质也是不同的,微观店面景观要与宏观整体景观相互协调呼应。总结起来,城市步行街的景观首先是商业型景观,并可运用情趣化、情景化商业景观,消费型景观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进行打造。
3、休闲步行街的旅游功能分区和游线设计
旅游功能分区设计要与商业业态布局结合,旅游功能分区相对宏观和完整一些,而商业业态的布局则更为微观和具体。 旅游游线设计要与商业人流动线结合,同时满足商业和休闲旅游的双重要求,完善的人流和交通线路设计,从而更能实际延长顾客停留时间,增加衍生和附加消费。
四、旅游景点具备的特点
旅游景区(点)的特征:1。综合性多数旅游景区(点)都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在旅游行为发生前就已经到位。这些要素在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点),在不同的文化、经济和环境背景下,相互组合构成旅游景区(点),完成景区(点)的旅游活动。
综合性还有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构成旅游景区(点)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个要素的质量都必须是一致的;任何一个要素质量的低劣,都会破坏游客的旅游质量,造成低质量的旅游活动。 2。
不可分性在发生旅游活动的同时,也发生了消费行为,这是旅游活动的特征之一。对于旅游景区(点)而言亦是如此。旅游景区是旅游行为发生的场所,也是消费行为发生的地方。也就是说,游客必须亲身经历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行为,这与其他许多商品及服务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旅游活动多发生在景观具有独特性及环境脆弱的区域。 旅游发展形成的压力,容易给旅游景区(点)造成损害。另外,旅游具有季节性,旅游旺季给旅游景区(点)造成的压力强度更大。
此外,有一些旅游景区,由于季节的原因,在旅游淡季不可能充分利用其资源,就需要在旅游旺季充分利用设施、设备,获取最大的效益,以平衡费用。3。多用途性旅游景区(点)的设施、设备,不仅为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长年所用,也被游客临时使用。
旅游景区的多用途性,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了解,企业是专为游客服务还是专为当地居民服务,或兼而有之,从而为目的地服务企业分类。事实上,除了完全以旅游为目的而建设的风景区(如主题公园)可以被认为是纯粹为游客服务外,大多数旅游景区都是多用途的。
在有些旅游景区,游客反倒成了最不起眼的景区使用者。 在海岸地带,旅游就是与其他方式共同使用当地资源的(诸如发电、渔业等),而乡村旅游则是与自然保护、农业及林业共同发展的。
在这类旅游景区,有时也会出现旅游(者)与其他利用(者)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认真规划旅游活动:①及时调整旅游时间;②规划旅游区域;③制定管理计划,减轻压力,减少矛盾;④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⑤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规划,以便与社区利益相符;⑥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⑦制定游客行为规范。
4。动态性旅游景区的动态性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游客必然会考虑是否值得花时间和金钱去某个景区旅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景区的认识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旅游景区是一种文化认识与评估,这种文化认识与评估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旅游景区可以从无到有,同时还符合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律。 有些区域,例如原始森林、雪山等,在过去是令人恐惧的地方,但是后来被开发、建设为景区。许多都市中建起的公园、游乐场等,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变为旅游景区的,而景区的一些产品也随着人们趣味的改变而改变,甚至消失。
第三,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不同景区可以开发出具有季节特色的产品,而正因为如此,也就造成了许多旅游景区的旅游季节性。 因此,旅游景区的经营及管理也处在一种动态中。全部
五、旅游区如何做主题形象策划
与中国人“尚名”、“慎名”的传统不同,我国很多旅游区在主题形象策划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所选择确定的主题形象的科学性普遍存在不足,甚至很多旅游策划、规划的专家和专业机构对此也不是非常重视和内行。实际上,旅游区的主题形象与实际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对客服务等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这是由旅游生产与消费时空统一而后于销售和购买,以及客源地销售而产地消费的“隔山买马”特征所决定的。笔者结合一些旅游区、旅游目的地、旅游城市的实例,对旅游主题形象策划提出以下八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主题形象概括要客观、准确、全面地表现出旅游区的性质特征。
主题形象首先是旅游区的名字,要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旅游区的主要性质特征。浙江省的旅游主题形象“诗话江南、山水浙江”,贵州省的“文化千岛、生态贵州”等,对旅游目的地主要性质特征的概括都比较客观、准确、全面。浙江以山水见长,浩瀚的人文历史画卷,使得如诗如画的江南更是美不胜收。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积淀极其丰富,“文化千岛”非贵州莫属;贵州至今还保留着古朴文化风俗的贵州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创造了非常和谐自然的人文生态环境,这种自然和人文生态高度统一与和谐一致的环境状态,在全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是很难见到的,因此,“生态贵州”恰如其分。相比之下,“凉都”、“酷省”等主题形象定位,只是概括出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就显得不够全面。
第二,主题形象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状况及其需求偏好。
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形象是要吸引人前去旅游的,因此,还必须考虑主要目标市场的状况及需求偏好。在这方面,国内孤芳自赏、自我中心者不在少数,一些地方动辄打出“天下第一”、“世界第一”、“中国第一”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实际上,目标市场并不都会对自封或找其他组织、人员加封的“第一”感兴趣,往往还会产生歧义。旅游目的地、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及其宣传展示,必须对目标市场的潜在旅游者“投其所好”,当然要符合实际和恰如其分。现在很多地区提出要建设某某地区的后花园和度假休闲基地,如江西确立的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后花园”,就是面对目标市场的主题形象策划,有的地区提出的“拥抱长三角”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在提法上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而贵州某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要建设成为贵阳乃至更小的一个城市的“后花园”,似乎就没有能够全面考虑其对应的更大的潜在目标市场,更不用说这些市场的需求偏好了。
第三,主题形象一定要能够被广泛认同和接受,不能产生根本性的歧义。
首先,主题形象定位要能够被旅游区及其所在地的人民群众所认可。旅游区及其所在地的人对旅游区的性质特征感受、认识最具体、直观、全面和深刻,因此,他们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表示主题定位符合实际。此外,主题形象定位也必须考虑旅游区及其所在地区人在感情上能否接受。提出全新的形象定位,也需要通过宣传、讨论来让他们认可。例如,西南某省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高山石林景观,由于同时也是该省的最高峰,就有专家提出要建设成为该省人的精神家园。除了没有将现实很有价值的石林景观资源、气候和气象资源表示出来以外,这个定位建议能否被该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同胞认可,就存在很大疑问,因为苗族、侗族、彝族、水族、布依族、瑶族等都可能有自己的圣山和精神家园。
其次,主题形象要被其他旅游区、其他地区的人认可。象前述的“天下第一”、“中国第一”、“神州第一”等常见主题形象宣传,就常常引起争论,甚至产生反感,因为这种第一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权威的组织按照规定的程序来认定,只是某位专家、领导的看法、认识,甚至只是一次酒宴后的题词。
最后,主题形象要能够被旅游者认可,这是最主要的。“美食王国”、“购物天堂”等主题形象宣传屡见不鲜甚至俯拾皆是,不能不说是策划和宣传方面的败笔,很多旅游者特别是比较成熟的旅游者实地感受后往往一笑了之,被嗤之以鼻的也不少见。
第四,主题形象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不可简单比附、套用。
主题形象必须鲜明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也才可能产生吸引力,因此,在主题形象概括、表述上就必须有特色、有新意。在这方面最忌讳的就是简单比附和套用。前述别人称“第一”我也跟着称“第一”和“春城”、“天堂”到处见就是如此,有很浓的东施效颦之嫌,还有“东方威尼斯”、“中国曼哈顿”等,至于“小巴黎”、“小上海”、“小北京”之类的城市形象定位,就更难说其在旅游宣传方面有什么可取之处了。
有时候仅仅是区域空间不同,就会令人产生不好的联想,这在旅游形象定位和宣传方面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河北的嶂石岩是一个峰林岩石地貌非常奇特的旅游区,与湖南的张家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开发初期,该景区使用了“北方的张家界”这样一个比附性主题形象口号。然而,南、北方的气候和自然状况相去甚远,这样的比附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嶂石岩的风貌。不久,漳石岩在主题形象宣传时,借用可口可乐将饮料划分为不含酒精的软饮料和含酒精的硬饮料并声称自己是软饮料中的世界第一的经验,改为宣传“南有张家界、北有嶂石岩”,一下就使人们的感受不同了。事实上,游览过这两个旅游区的人感觉到二者都很美,而且各有特色,都值得去观赏。
第五,主题形象宣传口号要简练、易懂、易记,不能晦涩、深奥。
既然是说给公众听并要吸引其前往旅游的话,就要好懂、好记,不能故弄玄虚和故作深奥。好在尚未发现有旅游区在主题形象宣传上这样做,但在一些规划中有这类问题,如使用比较深奥、含典故和比较生僻的诗词语句,让人猛一看不知究里、不知所云,非得由知道的人解释方能明白或恍然大悟。例如某个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规划中提出要用毛泽东的著名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主题口号,这两句诗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其在表现该市的旅游性质特征和主题内涵方面是什么意思,还得听专家做一番解释。形象宣传不能靠做解释、说故事、讲典故来吸引人,不能故设悬念然后去解扣抖包袱,很多时候是不具备这种条件和没有这种机会的。
第六,主题形象的文字表述一定要有美感并能够产生美好的联想,要注意用词的感情色彩。这是由宣传的目的及其实现所要求的。
如果旅游区、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宣传口号让人一听就很美,并很容易对实际情景、可能获得的感受、收获产生美好的联想,就可能产生实际的旅游行动。相反,如果宣传用语平平淡淡,听了像没听一样,或者没有产生什么印象,更不要说会产生什么美好的联想,这种宣传就没有效果。如果宣传用语反而使人产生了不太好的联想,就只能是进行反宣传了。现实中由于考虑不周、不细、不深,没有什么效果的宣传是比较常见的,产生消极效果和负效用的宣传也不是不存在。
此外,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语言中,相同的词或比喻、称谓相同事物的名称的意境也有很大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乌龟在中国有长寿和软弱、委琐两种寓意,但在日本却没有后一种寓意,完全是健康长寿的寓意。同时,字词多有感情色彩,汉语的许多词汇分褒义、贬义和中性三大类,或者分为暖色调、冷色调和中色调,部分词语在不同的场合感情色彩完全不同。如前述“凉都”中的“凉”字,就既有凉快、凉爽等令人感到舒适的褒义,又有冰凉、心凉、受凉等令人不舒服、不愉快的贬义。在旅游区主题形象及其宣传的用词上,就必须全面考究其各种含义、寓意和感情色彩。
第七,主题形象宣传不能庸俗、粗俗、媚俗,一定要注意用词、提法的格调。
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些旅游区、旅游目的地迎合部分旅游者的心理,老是宣传本山、本地或其中的某座寺庙等如何有灵气,某某人来了回去就升官发财,或者治好了久治不愈的病。一些旅游目的地要定位为“幸运之地”、“转运之城”等,实际上也有媚俗的嫌疑。还有一些地方过多宣传、引导旅游者去观赏、联想与性有关系的事物,并编排出一系列故事。这些宣传给人的感受,至少是别扭、不自在和粗俗。旅游要宣传美、升华美、创造美,因此,旅游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就不能庸俗、粗俗和媚俗。
第八,主题形象可以适时做出调整,但要相对稳定,可以不断深化和丰富内涵。
由于策划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旅游区、旅游目的地频繁地变换主题形象及其宣传口号。往往一个形象和一句口号还没有广为接受,马上又有新的提法出来了,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形象定位、宣传和吸引旅游者的。主题形象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和主体旅游产品、项目性质、特征的调整,来进行必要的调整,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变化越快越多越好,要相对稳定,适时调整。
我国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宣传从1992年“中国友好观光年”开始,每年一个主题,滚动进行,对于全面宣传展示中国旅游形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前些年就有专家提出要相对固定主题,最好象香港、夏威夷、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城市和国家一样,两、三年或三、五年集中推出一个主题,不要一年一换。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国集中宣传奥运旅游,围绕“新北京、新奥运”和“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为主题,连续4年不间断地进行中国旅游的奥运主题形象宣传。旅游区和国内各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就更应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