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气候和地形分析蒙古包的结构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圆形的,由条木椽子,网状编壁(即哈那),圆形天窗和门的构成,外面盖上毡子,再用鬃毛绳或皮绳子加固而成。蒙古包编壁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掀开通风,冬天放下来保暖。蒙古包的大小规格,是由每顶包所用哈那的数量多少决定的。通常分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二个哈那的蒙古包。就是同一个类型的蒙古包也分大中小三个规格。如果是五个哈那的蒙古包,大型的就比小型的多十根椽子。在这些蒙古包中,牧民一般都喜欢住五、六个哈那的蒙古包。
搭盖蒙古包有严格的次序。例如:首先铺好地盘,然后依次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竖立包门,支撑哈那,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哈那毡, 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围哈那底部围毡,最后用绳索围紧加固,就是一顶浑然一体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按照传统习惯,草原牧民的作息时间,通常是根据从蒙古包天窗射进来的阳光的影子来判断确定。据专家研究,面向东南方向搭盖的四个哈那的蒙古包(门楣上有四根椽子共有六十根椽子,两个椽子之间形成的角度为六度,恰好与现代钟表的时间刻度表完全符合。这不仅说明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了几何学原理的蒙古手工艺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说明这些能工巧匠已将天文学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蒙古包内部中央为饮食和取暖的炉灶,烟囱从天窗出去。炉灶周围铺上毛毡,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要铺上地毯。进门正面及西面为家中主要成员起居处,东面一般是晚辈的座位及寝所。包内还根据室内的面积、形状和高低等不同情况,摆设适宜的箱子、框子、桌椅和板架等家具。这些家具上均饰以美丽的民族图案花纹,构图丰满端庄,色彩明快凝练,极富民族特色。蒙古族对花纹图案的用色也有自己的讲究。譬如,他们喜欢红、色、蓝、白颜色,因为红色象征生活快乐和美满;黄色是金子的颜色,象征爱情、理想和希望;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永恒的安宁,真诚和善良;白色则表示纯洁、平安等等。
二、蒙古包所在地区的气候与地理条件是怎样的
蒙古包主要在内蒙古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降水少,气候干旱。
三、求学霸!!!!蒙古包与当地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蒙古包与当地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关系
(1)迁徙与草场恢复。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如何能让牛羊生长的草地及时得到恢复,牧民通过春夏秋冬不断迁徙,使各处草场得到休养,下一年再继续使用。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对大草原的选择,也不是哪草场好就去哪,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
(2)关于蒙古包的稳定性的知识。人们逐渐认识这种菱形的结构却比以往的正方形结构更为稳定,且可以伸缩。这种发现使建筑的动态性,即房屋的结构需要满足可移动、轻便和便于拆卸的要求有了实现的可能。
(3)保证蒙古包的冬暖夏凉的知识。蒙古包搭建在向阳背坡处,以避风雪;夏季则搭建在视野开阔、凉爽通风处,以防暑热。蒙古包外围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
(4)材料有效利用的知识。不同地区的游牧民族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体现了地域性。这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发生变化的认识的直接体现。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自然植被不同。搭建蒙古包材料,是把建造房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底点。修建是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不会留下废墟,当蒙古包从一个地方搬迁之后,过不久,那里又是绿草如茵,生态很快得到恢复。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四、蒙古包的房屋类型与地理位置气候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联系?
蒙古包的房屋类型以地理位置,气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极大的联系,首先,从地理位置来说,都是靠在草的地方,而且都属于大陆性气候,这样他们可以逐水草而居,方便放牧,和牧民的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蒙古包比较轻巧,所以可以随时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