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追求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韵味,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
(二)积极引导社区民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社区展开的活动,乡村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地,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旅游活动真实性的实现,更关系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游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旅游发展能获得当地居民认同与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三)深入挖掘旅游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切实挖掘传统文化载体表象下蕴含的深层内涵, 提升乡村旅游地的传统人文气息,如反映人与自然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或是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尽可能再现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这些特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和深层底蕴中,将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富于观念和情感沟通,并具有乡村环境特色的产品,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首先,通过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传统文化资源,找到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其次,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使乡村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再次政府通过制定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构建公共平台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对农家乐免税等。
如何立足地方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立足地方特色,助力乡村振兴?农村特色产业是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和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艺、特色文化,发展潜力巨大。
在贵州,几乎每个县区都挖掘和开发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如盘州市的“刺梨产业”、水城区的“高山茶产业”、安顺的“蜡染文化产业”、大法的“豆制品产业”。特色产业作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柱,与以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家庭消费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相结合,不仅能让美丽的村庄变得好看,还能与风景名胜区和历史名胜区形成互补,共同构成贵州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
贵州独特的地形和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一批批特色农产品,导致贵州产品传播到全国其他地区,如被称为“维生素C之王”的刺梨。因此,贵州将把其作为大规模种植的扶贫产业。在调研和走访中,我还发现贵州的一些地方特色产业对全国影响不大。素有“维生素C之王”之称的罗克斯洛在贵州有100多万亩种植面积,其中盘州约60万亩,并生产果脯、饮料、生果肉等产品。然而,这些罗克斯堡玫瑰产品的市场仍主要在贵州,在其他城市并不知名,导致销售不佳。
我认为,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还要加大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建设一批产业链长、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将贵州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深加工经济品牌优势,促进农村振兴。如果农村能够振兴,工业繁荣是根本。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立足贵州实际,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贵州特色的产业带动带动农村振兴的新路子,这不仅是贵州实施兴国战略的关键,也是关键的关键,是决意要完成的脱贫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确保与全国同步的大课题、大文章,必须做到真正深入。
如何挖掘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有共性要求,也有个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与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域特点、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渗透着中华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对于不同地区和民族而言,弘扬中华文化,既应准确把握和体现中华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应坚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和积极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
如何深入挖掘农庄的旅游文化和餐饮(特色餐饮)文化
农庄 乡村旅游的餐饮与住宿产品开发 一、乡村旅游的餐饮规划与开发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大批游客到乡村来旅游,除了欣赏当地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领略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外,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要品尝各种独具风味的餐饮佳肴。都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各种添加剂和食品原料屡屡爆出“有毒”新闻,因此,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原材料的新鲜、卫生、口味醇正自然的农家餐饮十分向往,这也是城市里各种“农家乐”、“土菜馆”越开越火的原因。但是,想要吃到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还是得亲自到乡村来,因为这里有优美的环境,热情的服务,实惠的价格,最重要的是,游客在这里能感受到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烹调艺术,这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因此,在乡村旅游的产品规划中,餐饮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旅游的餐饮规划包括就餐环境的规划、乡村饮食的设计和乡村食俗的开发。1.餐饮环境的规划。与所有提供餐饮的饭店餐馆一样,乡村旅游的就餐环境首先要讲究干净、安全、卫生。在此基础上,乡村餐饮要突出“乡土性”,餐饮环境的营造是突出乡土性的一个重要表现。首先,乡村餐厅的环境营造应以农家生活为主题,如采用传统的四合院、茅草屋等造型来进行开发与设计。在餐厅内部的布置上应尽量运用农业及乡村文化特性来塑造气氛,如墙上挂上几串红辣椒、玉米棒子,在餐厅一角展示传统的锄头、牛车、斗笠、蓑衣等农耕器具,甚至连餐厅使用的桌椅餐具,也要尽量选用具有农家风味的板凳和碗筷。另外待客用的餐具和器皿也可以使用地方特色的餐具,如农家使用的碗、盆要尽量粗一些、“土”一些,土钵陶盆才能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2.乡村饮食的设计乡村饮食是指广大农村所制作的乡土风味食品,它有着原汁原味的乡土风味,是当今时尚的“绿色食品”之源。乡村饭店的菜谱应有别于都市餐饮文化,“故人俱鸡黍,邀我至田家”,白鸡黄黍,颇具诗意。“夜雨剪春韭”,客人也可亲为,院里瓜果桌上菜,现采现烹,绿色环保。开发者在设计菜谱时,首先要对本地的农家食物进行筛选,把那些旅游者感兴趣的食品挑选出来。那么,哪些乡间食物时旅游者或城里人比较喜欢的?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这类食品主要有以下特征:1)选用当地特色原料制作而成;2)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传统食物,如洪泽湖边上的“小鱼锅贴”、东北山村的“小鸡炖蘑菇”、黎族的“竹筒饭”等;3)按照乡间作法烹制而成,例如在以米饭为主食的乡村,大多都使用铁锅、柴火烧饭,烧出来的味道特别香;4)符合现代饮食潮流。在饮食上,健康、营养、“绿色”无公害无疑是现代潮流,而一些乡间传统的食物,正越来越成为城里人的“新欢”,因为这些“粗、杂、野”的食物中,含有现代健康饮食所不可或缺的成分。其次,在对农家饮食进行筛选的同时,还有对其进行改造。如在有的乡村,人们的饮食习惯口味较重,油盐酱醋等调料放的比较多,这就与城里人追求的清淡饮食理念有些冲突,因此要适当的对一些乡下美食进行改造,使之更符合城里人的胃口。最后,对乡间的一些食品,开发者还应该在包装方面下功夫。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把一些常见的民间食品用城里人喜好的概念、方式包装起来,其价值就会大大提高。这种包装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食物的名称,要听起来别有新意,叫起来琅琅上口,如“大娘水饺”、“傻子瓜子”,既“土”又韵味十足;其次是烹饪、饮食器具,同一种食品,用不同的器皿烹饪或盛装,其效果就会不一样,如云南黎族的“竹筒饭”,湖南的浏阳蒸菜,端上来就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3.乡村食俗的开发1)节令食俗在民间,很多节令都有特殊的饮食内容,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这些因为被普遍化,已经没有多少新意了。因此,开发者应该在城里人不熟悉或不知道的节令食俗上做文章,如江淮一带立春时吃的“五辛盘”和“探官茧”、杭州立夏旧俗的“三烧、五腊、九时新”。2)待客食俗待客食俗在我国乡村有很多丰富的花样,如在北方农村,有“女子不上桌”之俗、“留碗底”之俗,即客人餐毕碗中若留有剩余食物,则表示对主人的大不敬。在湖南湘西一带,有“泡炒米茶”之俗,即接待客人时首先要上一碗炒米茶,以示为客人接风洗尘。从这些待客食俗中,开发者都可以发现餐饮开发的商机。4)礼仪食俗礼仪食俗是指在很多乡村,在置办红白喜事或其他仪式时有一些特定的饮食习惯。如有的地方在小孩周岁的“抓周”仪式中,让小孩吃鸡蛋、面条,预兆未来健康顺利。在浙江太顺等地,酒筵有“退筵吃”之俗,即一餐分两段吃,先吃饱,暂散席,复席后再慢慢饮酒。二、乡村旅游住宿产品的规划开发与所有城市住宿产品不同,乡村旅游的住宿产品讲究的是外部环境的营造和内部设施的装饰设计,它要求突出乡风“土”韵,能给人一种干净、简约、朴实、舒适的感觉。1.乡村住宿产品的设计原则1)乡村旅馆民居化乡村旅馆的设计应结合所处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如在树林繁茂的地方建小木屋,在竹林密集的地方建竹楼、在蒙古草原上搭帐篷等。这些个性十足、乡土气息浓郁的住宿设施对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如陕西的秦巴山区,就利用岩洞、窝棚、土吊楼等建立了许多特色旅馆,深得城里人青睐。2)装饰民俗化乡村旅馆的装饰应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结合,突出乡村情趣。如旅馆的进门处贴上对联、门画;旅馆的窗户、顶棚、箱柜贴以剪纸;窗户、门帘、帐帘、枕头、枕巾、床单、桌布等采用地方刺绣、挑花绣或扎染、印花布、土织花条布等工艺;屋内房间可适度陈列油纸伞、土陶茶壶、桐油灯、铜镜、或旧时的花轿、草鞋、蓑衣、斗笠等。3.内部设施简洁化乡村旅馆的内部装潢以简约、朴素为主,无须富丽堂皇,有游客需要的基本设施设备,让游客感到舒适即可。一般来说,客房之间不直接联通,具备有效的防噪音及隔音措施,房间应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设备,客房每日全面清理一次,保持清洁、整齐;客房卧室应安装遮光窗帘,配有电风扇或空调、彩色电视机,提供毛巾、牙刷、香皂等日常用品,床单、枕套、被套等卧具应干燥、整洁,一客一换或1至3天一换;尽量给所有的客房配备卫生间,内设坐便器、淋浴器,晾衣绳、换气扇等,所有卫生间24小时供应冷水,每天供应18小时淋浴热水。4.外部环境幽静化乡间的夜晚,静谧而诗意,许多城里人来乡下住宿,就是为了体验乡村夜晚的魅力。因此,在建设乡村旅馆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它的外部环境,尽量选择安静且环境幽美的地方建造,使居所被绿色环抱。“苔藓侵阶绿,草色入帘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到自然之乐。这样,游客躺在镶嵌在山水林木之间的旅馆内,听着窗外虫儿的低吟浅唱,嗅着窗外浓郁的花果醇香,睡着后,梦都是甜的。早上醒来,阳光洒满了整个床铺,鸟儿在窗外唧唧喳喳的嬉戏打闹,放牛娃的牧笛此起彼伏,这样超凡而脱俗的意境,定能让城里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如何培育和创建特色小镇
一、精心培育特色小镇
1、遴选的基础
一是产业有优势。特色小镇应是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的新平台。培育特色小镇要求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定位科学精准,在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和特色方面要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叠加效应。同时能够吸纳就业,带来长足发展。
二是风貌有特色。特色小镇应是融合风貌、文化、旅游等多元要素特色发展的新载体。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文化元素植入小镇的风貌建设的各个方面,指引建筑、街区、空间、环境等多维度的风貌建设,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风貌,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促进特色旅游发展。
三是发展有成效。特色小镇应是创新发展的引擎和有示范作用的排头兵。特色小镇自身需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能够在短期内快见成效,成为带动自身及周边地区发展的引擎,同时在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上能成为条件相似的小城镇发展的范例。
四是动力有保障。特色小镇应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吸纳社会资本投资的新热土。培育特色小镇要选择动力有保障的小城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让小城镇在提升社会投资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培育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特色小镇的创建关键在“产业形态、宜居环境、传统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主导产业定位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有独特性,注重采用新技术手段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业优势明显,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知名度高,利润率和装备水平有优势,注重研发投入。产业环境优良,有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产业增长势头良好且经济社会带动作用明显。
产业要有基础、有依托,产业选择不可“空穴来风”;产业类型能完善小镇功能,拉动小镇发展。兼顾镇里原有产业,提升品质。
二是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城镇风貌和谐统一,能有效彰显小镇特色文化内涵。镇区新建建筑体量适宜,形式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能较好的表现本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镇区沿街建筑的体量、色彩、材质、符号、细部协调统一。特色小镇周边美丽乡村建设要保留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
注重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景观多用自然,不要套用城市。风貌要突出地域、民族、时代的特征,注重地域材质、符号的应用,避免欧式,尊重地域文化,找到文化自信。
三是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独特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保护好文保单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挂牌等物质文化遗存。政府支持传承人及非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文化传播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质,宣传途径多样。
特色小镇要有文化、有内涵。要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提升完善小镇精神,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
四是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镇区对外交通路面等级在二级以上,且情况良好。道路设施及绿化配置完善。公用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给水管网全覆盖,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镇区污水管网全覆盖,且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建成区小学建设规模、标准、配置数量达到要求,可满足实际需求。镇区内中心医院、卫生院建设规模和标准达到国家相关规范要求,镇区建有一座综合超市,商业设施可满足多元需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是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相得益彰;共建共享,与原有镇结合,不要两层皮,考虑季节性需求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要适用、要小,切忌大规模;共建共享,满足生活、发展需求;集约利用,符合小城镇的特点;污水、垃圾处理做到科学合理,保护特色小镇赖以发展的环境。
五是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有创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建设管理方面实现多规协调,设有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实现“四所合一”,制度健全,能实现规划管理数字化。社会管理服务水平高,建有综合的办事大厅,基础行政管理适度下放。在机构人员、购买服务、财政收支、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突破性创新。
二、科学创建特色小镇
1、区别对待东、中、西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
我国东、中、西地区条件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建制镇在地理空间上布点密集度、城镇在国内生产总值、镇区人口规模、城乡规划管理、宜居环境建设水平等方面,高于中、西部地区水平。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这种差异,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地明确不同的培育重点和方向。各省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科学确定特色小镇发展重点。
东部地区重点要控制规模,提升存量,防止大拆大建。如浙江经验是核心区建设控制在1平方公里,规划范围控制在3平方公里。
中部地区则重在找准产业方向,明确市场定位,找准发展动力。
西部地区要注重发展特色乡镇,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2、精心策划、找准定位
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独特的潜力,抓准特色,精心策划,明确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
基于现状基础,充分挖掘潜力。基于小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去粗取精,找到特质。如古北水镇是在本身有司马台古长城等优势旅游资源基础上,打造成为京郊最具北方特色的度假小镇。
特色要鲜明。聚焦优势产业、独特文化内涵和环境特色等因素,立足自身优势强化突出特色。如拈花小镇定位特有禅文化,打造禅意度假小镇。
3、在现状产业基础上提升和发展
产业有基础。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产业,不要凭空创造和引进新的产业。
提升和发展。借势特色小镇的人气与资源集聚优势,拉动、促进小镇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打造竞争优势,扩大产业影响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4、严控建设规模
规模一定要小,小才能精,小才能美。特色小镇建设应该走精明收缩的道路,小城镇规模较小,避免建设规模过大,反对粗放式、快速式,一窝蜂的建设。规模建设根据浙江经验,规划三平方公里,建设一平方公里。
建设应紧凑布局和集约节约建设用地的原则,避免摊大饼式或脱离现有产业分布人为划定建设区,根据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及其分布情况,尽可能连片提升和完善现有建设区。
精心打造。特色小镇建设要完善原有城镇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高标准建设,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示范和城镇化的新样板。提升、完善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小镇。
分期建设。鼓励分期建设,反对一次成型,建一个成一个,要有高标准和长远性,可放慢建设速度但要保证质量。分期建设还可以保证特色小镇在风貌和形态上的多样性。
5、打造地域特色的宜居环境
有地域特色才能特。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风貌类型,材质、符号、元素等可提取和利用的要素充分,多用地方材料、符号,体现地域特色。
结合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山川、河流、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观和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注重整体格局和风貌的打造,格局自然,风貌整体和谐统一,体现特色。景观多用自然,注重小品等景观打造。
因地制宜,反对国际式和徽派的泛滥。风貌提倡地域式,反对国际式。反对整体格局、建筑风貌完全复制国外小镇。尊重本地建筑文化,发扬特色,找到文化自信。
6、传承重塑小镇文化
有文化才有灵魂。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需深入挖掘和精心打造。求快往往效果不好,将文化做足,影响大且深远,可以形成很好的品牌。
文化传承。对历史文化丰厚的小镇,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做好传承、挖掘文化要充分,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
品质提升。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系统打造,形成文化品牌,增强竞争软实力。
重塑精神。对于文化资源匮乏或是新建的小镇,注重文化培育和打造,在现有建设的基础上发展,逐步形成自身文化特色。
7、聚集人气和活力,防止鬼镇的出现
特色小镇要注重人气和活力,要聚集一定的人口,给小镇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避免建设“鬼镇”。
打造活力街区。要结合棚户区改造等,打造一些有活力的早餐、夜宵、娱乐街区等受大众欢迎的有活力的街区。
提升冬季的活力。北方地区特色小镇选择考虑弥补气候条件等因素,积极发展全季节旅游,增加冬季项目。
注重夜色经济打造。增加夜晚的商业和文化活力,打造具有魅力的夜色景观,增加小镇活力。
8、打造宜游宜产的旅游环境
挖掘旅游题材。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旅游不是核心目的,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小镇会更有生命力。可将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作为旅游题材。
对接区域市场需求,尤其大城市周边,旅游产品策划考虑外溢的功能需求。
9、提升和共享服务水平
特色小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满足基础生产、生活需求以外,还应做好三个服务。
服务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要与镇区结合,共建共享,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推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服务经济发展。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成为整合资源、集聚创新、特色产业的“新载体”。
服务周边村民。统筹布局、互联互通,完善补足城乡服务设施体系,促进服务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
10、构建信息通达的智慧体系
智慧发展。互联网是最先进的代表,小城镇是传统的居住形态,二者完美结合,通过信息的便捷,释放空间对人的约束。节约人流物流,实现智慧化,更易于小城镇打造;用智慧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服务更多人群;用智慧系统提升镇区的服务水平,提升幸福指数,从而提升特色小镇的吸引力。
绿色发展和生态低碳。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布局形态、建筑技术都应采用绿色化和生态低碳的发展思路和标准。基于绿色低碳和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结合的“智慧城镇”是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城镇形态。
三、探索特色小镇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不是简单的小城镇规划,特色小镇规划也不能单一的照搬城市规划,而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应注重特色小镇的建设性和可实施性。
1、特色小镇规划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个定位策划+五个要求+两个提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的规划体系。
一个定位策划:要找准发展定位,明确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和重点;
五个要求:产业、宜居、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保障特色小镇发展;
两个提升:旅游和智慧体系两个提升规划,建设系统提升;
一个空间优化落地:最终通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规划落实所有规划设想,并明确实施步骤。
2、特色小镇规划重点
特色小镇规划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元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特色导向。作为立镇之本的产业规划要找准自身的特色,要为自身发展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之源,其规划要注重挖掘文化魅力,围绕文化内容深入挖掘。特色小镇一般生态环境优美,其旅游规划要注重挖掘、整合小镇的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
多元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注重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产业、项目规划,引导特色小镇空间规划的功能组织与布局。以文化特色、生态资源为导向,在空间、风貌、项目、活动、环境等方面进行落实。规划内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高度融合。
3、特色小镇规划方法
多规合一。从内容上看,除了常规的空间规划内容,还包括产业规划、社区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等,同时需突出生态、文化等功能。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坚持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推进产业、空间、设施等方面协调有序发展,引导项目与产业落地。
重点突出。特色小镇规划的重点应在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上,确保规划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项目落地。建设项目落地是衡量特色小镇规划可操作性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败与否的关键性要素之一。结合小镇特点选择发展项目并进行合理定位布局是保障建设项目落地的重要手段。
近远结合。近远结合是评价特色小镇规划可实施性的重要标准。以往的小城镇规划重视规划期末终极蓝图的编制,而忽视近期建设规划的安排。近期建设项目对于完成规划期末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特色小镇规划应注重近远结合,尤其要保持近期建设规划的相对完整。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特色小镇“产业研究+规划+落地”机构。
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的旅游有什么样的影响
会增加地方旅游特色和旅游资源的丰度;会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会增加旅游地的形象特征;会影响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