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戏有什么特色

藏戏的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 说唱来描述;开场,正西,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乐器也较简单。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党仁”; 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 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

武功、舞蹈、技艺在藏戏演出中,也广泛运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后,便出现一段舞蹈。舞蹈动作很多,爬山、行船、飞天、入海、骑马、斗妖、擒魔、礼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戏的演出时间可长可短,有的演几小时,有的演一、两天,过去连演几天的情况也有。要演长,则细唱细作; 要演短,则用后台快板道白,叙述剧情,一下子跳过去。一般每台藏戏都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温巴顿”,意为猎人净地,就是身着猎人装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场,净场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鲁钦批”,即太子降福。就是着太子装束者登场,象征加持舞台,给观众带来福泽。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着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这就是藏戏开场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戏。

三是“扎西”,即告别祝福仪式,过去的戏班子演到这里,就是通过集体歌舞,向观众募捐。

二、藏戏的特点是什么?

藏戏的特点是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通常会戴着面具演出,且演出时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两三个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演出形式

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开场仪式又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其内容主要是净场祭祀,祈神驱邪,祈求祝福,并介绍剧情。

出场人物一般有:甲鲁二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传说这三种人物是根据《曲结洛桑》剧中人物演变而来。甲鲁是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是仙女。

表演时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招揽观众。

三、藏戏有什么特点,作者从那些方面介绍?

藏戏的藏语名称为阿吉拉姆。藏戏的特点总共有三个,第一个是演员必须戴着面具,第二个是演员演出的地点不固定,没有舞台,只要合适随便在哪里围一圈想跳就跳了。第三个是演出时间不定。

藏戏演出的时候一般没有固定地点,基本没有表演的舞台,藏戏的演出时间不定,表现右长短不定,有时间藏戏可以演出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世有可能是2至3小时藏戏就结束了,这主要由戏师来控制和决定的。

《藏戏》按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藏戏这种戏剧:

作者介绍了藏戏的(戴着面具演出);

藏戏的(演出时没有舞台);

藏戏的(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藏戏的(固定的程式);

藏戏的(唱腔和动作丰富多彩);

藏戏的(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和(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

四、藏戏的特点是什么 藏戏有啥特点

1、流行于西藏地区,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是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通常会戴着面具演出,且演出时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两三个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2、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3、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五、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藏戏的主要特色如下: 

1、藏戏带面具演出。

2、不需要在舞台演出。

3、演出时间不固定,随时都行。

4、是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有固定的程式。

作者从藏戏的特点、形成过程、传承方式等几方面写的。藏戏面部妆扮少,少数角色采取了面部化妆方法,比较简单,多数人物,神灵鬼怪,动物角色等采用面具。

藏戏面具可分三类:

一类为白面具,历史最为悠久,一类是蓝面具,晚于白面具,第三类是正戏之中人物所戴面具,包括红、绿、黄、黑、半白半黑、鬼怪、动物等各色各样面具。

藏戏面具所用颜色为白、蓝、黄、红、黑、绿等,色彩的运用,以及对色彩含义的解释都与宗教相关联。佛经称世间所有事业包括在息、增、怀、伏四种范围之内。

“息”即温和,白色为代表,“增”意为发展,以黄色为代表,“怀”代表权力,为红色,“伏”意为凶狠,用黑或绿色为代表。白色又可以代表白和黄两种色彩,红可以代表三种色彩—一红、黑、绿。

藏族的五色经籍、五色空行母像、四色护法神等在颜色的运用上都是依据佛经教义而行。面具对颜色的运用解释诠译与佛经无二致,面具给人以强烈的宗教感,这与它的造型和色彩运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