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
云南自然环境终年炎热、夏季多雨,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建筑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云南建筑分类
竹楼,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
傣族的竹,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的地方。
传统民居,在古代云南,经济发达,文化积淀丰富的地方,白、彝、纳西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颗印”等形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一正两耳”是一幢两层楼边上再挂两间平房。
“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两层楼房,和一面照壁的结合,大门开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两层楼房的垂直配合,围出一个大天井,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又围出一个小天井,并附一个楼阁,合计为五个天井。
云南民居特色建筑有哪些?
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这里有翠竹芭蕉掩映、云烟缭绕的傣家竹楼;有青山白云绿水相互映衬、白壁灰瓦、精美别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隐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间、牛羊马犬来往其下的雄伟庄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汉族、彝族“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民居文化。
竹楼
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傣族的竹楼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的地方。楼上住人,木墙缝隙较大,既采光又通风,所以一般竹楼都没有窗户。竹楼的一端设有楼梯,拾阶登楼,先是走廊,正面是阳台。室内以木板隔成堂屋和卧室。楼顶呈A字形,覆盖以茅草编成的“草排”。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竹楼除傣族居住外,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德昂、布朗、基诺、拉祜、佤、景颇等民族也大多居住。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大多是由竹楼构成的,各民族的式样略有不同。
传统民居
在古代云南,经济发达,文化积淀丰富的地方,白、彝、纳西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颗印”等形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一正两耳”是一幢两层楼边上再挂两间平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两层楼房,和一面照壁的结合,大门开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两层楼房的垂直配合,围出一个大天井,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又围出一个小天井,并附一个楼阁,合计为五个天井。房基一般用方石砌成,稳固牢实。门窗墙多以木雕和彩画来装饰,形象优美,技艺精湛。云南各地各民族都有这种类型的民居建筑,目前保存较多的主要分布在大理、丽江、昆明、建水、巍山、腾冲等历史文化名城和各个历史文化名镇、村。
土掌房
土掌房主要分布于滇南红河流域,彝、哈尼、傣、壮、瑶等民族都有使用土掌房的村落。还有迪庆藏族也多使用这种建筑,只是较少集中连片,同时考虑积雪因素,有些加了斜顶。这种房冬暖夏凉,通风透光好,屋顶做晒台晒粮食,便于生产生活。土掌房实际上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结构简单而扎实耐用,为了适宜居住的山区缺乏平地的农耕生活,就在土掌房梁架上横加铺木,铺木上放入松木劈柴,再以山草活泥,粘性土摊平锤实,造成一种平顶式建筑,平顶上可晾晒谷物和衣服。这样坚固的梁架和铺木,可在房顶上晾晒几十担或者上百担的谷子。而房顶在农闲的夜晚又成了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跳舞唱歌的好场所。
木楞房
木楞房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一般是高寒山区较多,傈僳、纳西、彝、藏、独龙、怒、苗、普米、摩梭等民族使用较多。高寒山区森林茂密,气候寒冷,各民族就地取材,建造了保暖性良好的木楞房。木楞房用天然圆木去皮砍削成方形、矩形断面,两端以缺口咬合,呈“井”字形层层摞叠构成房屋四壁。“人”字屋顶,覆盖木板,压以石块。特点是房矮、槛高、楣低。普遍为一层平房,分正房、仓房、草房、畜厩,虽相连却独立成间。
云南省除了汉族以外的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居民的民居?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省份,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南部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西北面是青藏高原,形成了大体是西北部高,南部和东南部低的地势。全省山地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93%,其中山地占80%以上,海拨最高的地方是德钦县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拨6740米,最低的是河口市海拨76米,而两地直线距离仅约950公里, 高差却有6664米。云南东部以高原为主,西部以山地为主,高山峡谷并列。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怒山)、梅里雪山、云岭等大山系,夹伴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由北向南而下形成了著名的滇西纵谷区,山高谷深,危崖耸立,高差可达3000多米。而云岭到了大理以南分成两支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东部的叫哀牢山,西部的叫无量山,个别高峰也超过三千米。滇中滇东是一片起伏的大高原,即云贵高原的西部,南盘江、元江、把边江流经这一地区。一般的说,滇南滇东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而滇西、滇西北则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每年一月份,滇南河口一带已是水稻返青,春意盎然的时候,滇西北的中甸却是白雪皑皑的隆冬季节。这种垂直变化的气候,甚至在一个局部地区,从山脚江边到山顶由于高度的变化,也呈垂直的气候变化, 如:由卡格博峰到澜沧江边的西当铁索桥( 海拔1980米)两地直线距离约12公里,高差竟达4760米,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腰百花,山顶雪,河谷炎热穿单衣”,这是云南山区气候的真实写照。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注:参见昆明师范学院史地系编《云南地理概况》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云南省教育厅教研室编《云南地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云南的二十五个少数民族,一千多万人就是千百年来生长、繁衍、开发,建设在这块土地上的。
一、原始的民居及其遗韵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历史是非常久远的,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在大理洱海地区和金沙江中游地区,先民们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建造了半地穴式房屋和平地木构建筑村落。在大理洱海地区发现的半穴式房屋平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半穴式房屋一般长6米,宽4至5.7米,穴深一米左右, 屋内有炉灶和窟穴是一种可以躲避风雨冬暖夏凉的建筑。这可能是一种由北方迁来的氐羌民族的居住习性的承袭现象,而平地木构架建筑,平面为长方形,面积一般为十一平方米左右,墙基平整后先挖洞立柱,柱间编缀荆条,两面涂草拌泥抹成木胎泥墙。有的房屋并不挖柱洞,而是用偏圆形的石头为柱础。屋顶已无实物可考,估计是用杂草,树叶一类的植物来遮盖的。与半穴居式建筑相比,这可以说是一种先进的建筑了。在漾濞县赤水箐岩画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房屋的较大的屋顶和较矮的柱子的造型。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古代黄河中上游的氏族部落不断由西北通过横断山脉向西南迁徙,带来了氐羌文化,并与本地土著民族固有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时至二十世纪云南个别民族中仍存在有穴居、树居(巢居)和大房子(家族聚居)的,如近代史籍对独龙族的树居和穴居就有记载:“俅人居澜沧江大雪山外……更有居崖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宛然太古之民”。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8),夏瑚到独龙族聚居区考察后写的《怒俅边隘详情》中说:“……且多结房于树以居,如有巢氏之民者,考其巢居之由,在昔野兽较多……抵御无方,故其先人创此巢居,以避虎患……有就地以居者,必其族大丁繁也”。这些记载基本是属实的。因为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独龙族仍有巢屋或就石洞而居的,这也反映了他们生产技术落后,人丁不繁,因而与自然抗争的力量十分薄弱的历史状况。本世纪五十年代,民族工作者王均对独龙族的树寨树屋遗址进行考察,复原一间树屋作为研究对象,并在《独龙族的穴居和巢居》一文中作了介绍:“树居建于大树上,横枝作梁,直枝当柱,平铺树干为楼面,立扎细竹作四壁,芭蕉叶、大竹叶铺屋面,无窗,两端有树皮或竹扎门。平面方、圆或矩形,一至三层,上层利用树洞作了望台,中层单间存食品,多间树屋住人,下层也住人。火塘筑于楼面横木上,下填粘土糊上泥沙,围以土埂,上放石三块,支石锅煮食物。树屋间以梯或桥连接,组成‘树寨’。桥有吊桥、便桥,梯分软梯、硬梯。软梯——绳梯是在树叉上双垂长藤,横系树枝;硬梯是在树干上凿深齿,分别适于高处或近处蹬采上下”(注:《云南民居》(续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从这些洞居、穴居、 巢居等资料可以看出,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社会尚处于原始公社或农村公社阶段,还没有阶级出现,因此原始的居民,也不存在等级差别。“大房子”也是云南个别少数民族民居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甚至廿世纪五十年代,云南一些尚处于原始公社或农村公社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民居中仍留存有“大房子”的习俗,一个“大房子”就是一个父系或母系家庭。它保持着共同劳动,共享共食,平均分配,照顾老幼等公有制原则和血缘联系。“大房子”的基本形式是一幢长方形的大房屋,中间隔着若干小间,每当家族中男子结婚,就在房子的两侧加盖小隔间,每一个小间有一个火塘,居住着小家庭夫妇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大房子里有公共走廊、火塘等等。随着家族的逐步发展,大房子也逐步扩大。时至1983年独龙族地区还保留着大房子的习俗。
在云南除了独龙族外,景颇族、德昂族、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等也有类似的大房子的习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房子”这种反映原始公社或农业公社社会形态的民居,随着其经济基础的变化,而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大房子”毕竟是一种文化历史现象,也是美术研究的对象。
二、云南少数民族民居的几种基本形式
从前由于生产技术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云南少数民族的民居和公共建筑(寺庙、官署……)只能就地取材进行建筑,因此所用材料多为竹、木、草等植物和砖瓦土石,这给民居和其他建筑以一定的局限,但也由此激发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才能,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创造和交流,以及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采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艺术。其基本形式有四种:干栏式、土掌房、木垛房(井干式)和土木混合式。它们都显示着各民族的文化艺术特点。现就四种建筑形式,各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分别介绍于下:
1、干栏式民居建筑
干栏式民居在云南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中是很有特点的一种建筑形式。一提起干栏式建筑,立即使人想起体态轻盈、形式独特的西双版纳傣族竹楼,似乎“竹楼”就是干栏式建筑的代称。事实上,干栏式民居是居住于滇西、滇西南和滇南等气候湿热地区的傣、壮、哈尼、傈僳、拉祜、布朗、景颇、德昂、佤、怒、基诺、瑶、独龙等十余个少数民族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干栏式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早是南方的百越族群和百濮族群的先民,为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所创造的。据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的研究认为,这种建筑形式是起源于云南的越人(倭人),在史前即顺几条长江大河顺流而下传播到南方的。但是我们认为这也可能是南方各地的土著民族自己创造的,因为东南亚各地的土著民族也普遍使用干栏式建筑。所以只有一个源头之说是不够全面的。由考古发掘的资料看,早在公元前1150年左右,剑川就有了原始的干栏式建筑,到了战国时期则已较为成熟了。《唐书·南蛮传》:“南平僚东距智州、户曲千余里,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这可谓“干栏”一辞之由来。古代的干栏式建筑实物已不可得,但幸运的是在本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滇池畔晋宁县的石寨山和江川县星云湖畔的李家山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若干距今二千余年(战国——西汉时期)的铜制干栏式房屋模型。 由这些模型可以看出:当时干栏式房屋是由粗大的柱子支撑,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空阔无墙,是炊事和牲畜活动的空间;上层为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周围有栏板,柱子和栏板上有装饰纹样,房屋正面有的置有蛇牌,有的则置圆木砍成的楼梯;屋顶均为脊长檐短的倒梯形。房顶上有许多压条,屋顶两端有交叉形的搏风板,整个建筑造型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这种建筑形式,至今我们仍可在云南的景颇族、佤族、拉祜、哈尼族的民居中看到不同的程度的遗存。
现选傣族、景颇族、佤族的竹楼介绍如下:
(一)傣族竹楼:这是西双版纳州傣族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中最为精美的一种。每当我们进入西双版纳州的首府景洪时,宽阔的澜沧江缓缓地向东南流去,郁郁葱葱的亚热带雨林和橡胶林覆盖着两岸的山峦,叮咚的牛铃,汽车和手扶拖拉机声由林中时断时续地传来,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而丛林中高高耸起的槟榔树稍和婆娑摇曳的椰子树冠,向行人预告着村寨的临近。当人们再走近些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在绿树丛中隐现的座座竹楼和佛寺高大的屋顶,展现出傣族树寨特有的风味。
现在的傣族村寨一般都由民居(“竹楼”)和佛寺(傣语称为“洼”,汉语称为“缅寺”)组成。佛寺一般建于全村风景最好、最突出的地方,或在村寨的主要入口处。村寨中主要的道路必然通向佛寺。整个村寨的平面布局大多呈整齐的棋盘状,民居排列在道路两旁。由于民间有:佛寺的对面和侧面不能盖房子、民房楼面不能超过佛寺中佛像的座台台面、屋脊不能相互垂直的传统习俗,因此佛寺和佛塔就成了整个村寨最突出的主要建筑,而民居的方向基本一致而有序。
傣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由幼子继承,因此子女成家后,即与父母分居,建新房另立门户。所以一般家庭最多三代。傣族的竹楼正是和这种小家庭的要求相适应的。
傣家竹楼的院落一般都较为宽敞,四周用竹篱围绕,院内种有各种亚热带的花草,使得竹楼宛如一幢幢花园中的小别墅;给人一种开朗、柔和、宁静而平易近人的印象,这和汉族封闭型的三合院、四合院是大相异趣的。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特点是:秀美、朴实、单纯而不单调。整个竹楼建于高约1.80—2.5米的40—50根木柱上,周围透空没有墙壁,因此,有利于通风和防潮,底层也显得非常空灵。柱上建盖屋顶高大而陡峭的房屋。这种屋顶的特点是:顶部为一条较短的正脊,由此向下形成一个坡度较陡的两面坡人字形歇山式屋顶,当它下降到整个屋面约五分之二处时,突然变成坡度较缓的四面坡大屋顶——有的还加有披屋面(偏厦)构成重檐,形成了傣族竹楼特有的屋顶造型。楼上的墙高约1.2~2.5米左右,下部呈向内倾斜之势。这种独特的造型处理,即展开而耸峙的大屋顶,墙根向内倾斜的短墙,房下空灵的柱林,形成了檐深柱低,阴影浓密,虚实对比强烈,光影错落的西双版纳的傣族民居特有的优美形式。整个竹楼隐现于绿树丛中,形成了傣族农村特有的情调,有如一支声韵悠扬、低婉的傣族民歌,体现了傣族单纯、恬静、秀美、轻盈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平面一般皆为方形,但在此基础上有的也有所变化,如曲尺形,凸形等等。竹楼的上层由堂屋、卧室、前廊、晒台、楼梯和铺助建筑(谷仓)等组成。这几部份(除谷仓外),只有晒台不在屋顶遮盖之下。楼下一般每家都置有一个脚臼,作为每天清晨臼米之用,楼下也是放养牲畜的地方。
傣族的竹楼的建造,完全是为了适应当地潮湿、炎热的气候和每年五月至十月长达半年之久的雨季中的大雨、暴雨的袭扰而创造的。竹篾编的墙和竹子制作的楼板有利于通风散热,而下层透风的柱子便于通风防潮和防御洪水、野兽的袭扰。傣族常常利用竹篾内外层不同的颜色将竹墙编成美丽的花纹加以美化。
瑞丽县傣族的村寨在布局上与西双版纳州的村寨有所不同,佛寺(德宏州傣族称为“奘房”)一般位于村寨的中部或尾部——村寨的西部或西北部,民居分布于佛寺的东方或东南方。民居一般都建于村道的两旁,有宽敞的院落,周围种有花草,凤尾竹等等。路边的水井上盖有塔龛式的小石屋以保护水井的清洁。绿荫如盖的大青树、高大的凤尾竹掩映着高大的佛寺秀丽的屋顶和刺向蓝天的塔尖和幢幢竹楼构成了瑞丽傣族村寨特有的景色。
瑞丽傣族的竹楼一般建于院子中部,将院子分为前后两部份,前院从事家务劳动和副业生产,后院种植蔬菜、果树,建有柴棚、畜厩等。竹楼虽然也是干栏式建筑,但底层全部用竹篾墙封闭起来。墙是垂直的,这与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墙脚向内收是不同的。屋顶为歇山式,形式接近汉族瓦房的屋顶,一般用草排或马口铁波楞板铺盖。墙上开窗也比西双版纳傣族竹楼大,采光通风都较好。楼梯一般安在楼外,整个竹楼显得挺拔畅朗,外观类似汉族的楼房。
瑞丽傣族竹楼的布局基本与西双版纳傣族相同,功用也相同,但楼层更高一些,通风采光也好一些。堂屋的中后部设火塘,仅供取暖、煮茶之用。有一个简易楼梯由屋内通向楼下厨房。堂屋的一角设有佛龛,也有个别人家在晒台上另建佛堂的,这是在西双版纳少见的。前廊没有重檐,因此更显得开朗明亮,有的竹楼在堂屋侧面建有挑阳台并有屋顶遮阳。屋外的楼梯是通住堂屋的主要通道,主人常常用雕花木板加以装饰美化。楼梯前设有一个小平台作为脱鞋的地方因为傣族有脱鞋进屋的习俗。
由整体来看,瑞丽傣族的竹楼有自己民族的传统,但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甚至境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果与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相比较,则西双版纳傣族竹楼显得纯厚、古朴,而瑞丽傣族竹楼则显得简练、明快。(二)景颇族竹楼: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海拔1500—2000米的亚热带山区密林翠竹里,有时可以见到一些村寨隐现其中,这就是景颇族的山寨,它一般二、三十户为一村,规模不大。景颇村寨一般建于山梁的两侧,而不建于山顶。由于土地宽阔,因此景颇族的竹楼布局自由、分散而不规则。这可能与他们的原始宗教的信仰有关。因为景颇族群众鬼神观念很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各种自然现象都受精灵“拿”(鬼)所支配,这也就形成了景颇族的风俗习惯和各种禁忌。在建房选址问题上,景颇族不是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来建立村寨,而是依靠预测方法来选择房址。这种预测方法基本有三种:①以米试地。在初选的地上,挖一个深5寸长6寸的槽,再把一截两有节的竹子一破两半,一半先放入土槽内,然后按家中人口数放上米粒,有几口人就放几颗,两头用火炭画好界线,再盖上另一半竹片,用土埋好。第二天太阳出来时扒开来看,如果大米未动,一粒不少,说明地基好,今后日子好;大米动了说明地基不好;大米如有减少,则大凶,少一粒将死一人,遇此情况需另选地基。②以水试地。在地上挖一小坑,晚上竖着埋入一截装满清水的竹筒(长10—15厘米),上端用树叶盖好,再用土盖好。第二天检查,如果水满,则说明此地可用,因水土养人,如水减少,则另选地基。③以梦试地。晚上在所选地上睡觉或在此地取把土回家枕在头下睡觉。如梦见大海、日出、泉流为吉;梦见山塌、日落等为不祥,以此来确定地址是否可用(注:参见张承源、方华著《德宏风彩》,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7—198页,“景颇族的竹楼”。)。这反映了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景颇族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依赖这种不科学的预测,但也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正是这种择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景颇族村落民居自由、散漫的布局。由于当地气候温暖、房屋的朝向也很自由。
景颇族竹楼的外形特点是:整个建筑简朴、古拙。陡峭的人字坡倒梯形茅草屋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类似石寨山出土的长脊短檐型古代青铜干栏式房屋的屋顶,这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据研究,这种倒梯形屋顶有防止飘雨的功能,具有它的实用性。景颇族的房屋的支架多用粗大的树木搭成,表面粗糙不加修饰,但是从前山官和百姓在支架的运用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山官的房屋中柱较粗,直径可达40厘米左右,它的斜撑下刻成粗糙的锯齿形,而柱子的粗细体现着山官势力的大小。据说从前有的山官房前立一竹竿,上悬笋叶制成的日月图案,以表示与百姓的不同。有的人家在竹楼门口屋檐下悬挂野兽头骨则表示主人是个优秀的猎手,这也是一种炫耀性的装饰。景颇族竹楼一般平面呈长方形,除柱子和桁条为木料而外,门、墙壁、楼板、椽子等等全部用竹子制作,以前整个楼都用竹篾捆扎,有的还编成花纹,表现了利用竹子的高超技巧。竹楼有高低两种:高竹楼、底层高约 1.8米左右,可以在下面碓米或饲养家畜,而矮的离地约1米左右, 下层仅可饲养家畜。楼门一般设于山墙的一端,用楼梯上下,竹楼一般没有窗子。内部传统的分隔方式是:用竹墙纵向分隔为左右两部份,左前半部为贮藏室,靠后为客房,右半部里间为老人卧室,儿子住外间,中间为厨房兼女儿卧室,并且根据人口多寡而设若干火塘。如果横向分隔,一般分为三间,中间为堂屋,后间为卧室,前间为厨房,客房作为待客和作家务之用。两端或中间设置火塘。由于景颇族有大家庭聚居的习惯,因此有的人家人口有二十余人,所以竹楼就不只是三间,而是更多,火塘也相应增加。谚语说“九个火塘人多,九块旱地粮多”就是指的这种现象。在信鬼的人家,客房还作为祭祀的场地,在屋子的一角设有一个竹制的祭台(俗称“鬼台”),供奉“家鬼”。靠近祭台附近有一个“鬼门”。有的人家专门设有一间“鬼房”,里面安放着家鬼的牌位,柱子上挂着一条条的红绿巾和一些牛头骨,这都体现着景颇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此间鬼屋陌生人不得进入,鬼门也经常关闭着,因为这是专门供鬼神出入之用的。这都是景颇族原始宗教的禁忌习俗在民居上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习惯上,进屋需赤脚,客人进屋脚步要重,以示光明磊落,否则将被认为心术不正。客人进屋后所携带的长刀、火枪等武器要挂在右侧的墙上,长刀刀口必须向外,以示没有恶意。这些习惯反映了景颇族在长期严酷复杂的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对外人的警惕性习俗。
景颇族民居的院落通常以竹篱为界,形式自由而不规则,一般为一户一幢房屋一个院落,少数在院落内另建谷仓、畜厩、碓房。
总的看来、景颇族的村寨和竹楼与山野环境非常协调,展现了一种粗犷的美。
(三)佤族竹楼:在西盟佤族自治县莽莽苍苍的阿佤山上,散落着许多佤族村寨。每当冬季的早晨,这些村寨隐藏于云海之中,而当夕阳西下之际,满山映成金黄的色彩,山路上牛铃叮咚,蹄声杂沓,牛群掀起阵阵灰尘奔向畜圈,剽悍的佤族汉子背枪、挎弩、肩扛着犁带着一天的辛劳在夕阳中返回山寨。寨内炊烟袅袅,臼声阵阵,一派祥和的山村景象。我们逐渐走近村寨,就可以看到村寨外面的寨沟,遍生刺荆的寨墙和有着甬道的寨门,给人以一种戒备森严的印象。寨内才是佤族错落依地形而建的竹楼,这正是佤族历史的一个缩影。
云南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原住民族,也是一个跨境民族,在云南约有34万人,主要居住于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阿佤山区的西盟和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这里地处亚热带,高山峻岭连绵起伏,绝少平坝,西盟县更是我省雨量最多的一个县(注:西盟县雨量多达2800毫米,沧源县也达1700毫米,其中80—95%集中于6—10 月的雨季。),佤族的竹楼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而创造的。
佤族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 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西盟县的佤族在1949年以前还处于原始公社解体,奴隶社会的早期阶段;在耿马、双江、沧源、孟连县等阿佤山边缘区的佤族,已处处于封建领主制;有的则处于傣族土司统治之下,成为傣族领主制的一部份;靠近内地的佤族,已发展为封建地主经济。我们以西盟沧源两县的佤族竹楼为典型进行介绍:
西盟、沧源两县的佤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有剽牛祭鬼的习俗,在1958年以前还有猎人头祭谷的古老的血祭习俗(注: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从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88页。), 有一部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和基督教。境内外的佤族都有“司岗里”的传说,即人类的祖先是由石洞中出来的神话传说——佤语“司岗”为石洞,“里”为出来之意。在沧源的崖画中也有“出人洞”的图像,这可能是佤族对先民穴居生活的一种记忆和神化。
西盟的佤族村寨一般建于山腰,解放以前其显著的特点是一切政治、军事、宗教活动,都是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每个村寨由“窝朗”、“头人”和“魔巴”管理政治和宗教事务(窝朗:世袭管理宗教事务者;头人:村寨中的长者,一般也是械斗中的军事首领,虽然由选举产生,但大多属于富裕阶层“珠米”;魔巴:管鬼的人,主持看卦送鬼等活动)(注:刘稚、秦榕著《宗教与民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第133—134页。)。1949年以前,村寨之间械斗频繁,所以佤族村寨的寨门、寨墙、寨沟就是防御外敌的工事设施。寨内都建有木鼓房,房内置有公木鼓——形体较小,母木鼓——形体较大,这是较大的宗教活动和紧急军事活动的信号物,可能也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西盟佤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因此每一幢竹楼为一户,都是就地取材的竹木结构的草顶干栏式建筑,用榫和捆绑的方法进行结构连接。整个建筑比傣族竹楼要矮小一些,也简陋一些。屋子平面呈半椭圆形,屋顶也是半椭圆形的歇山式草房顶。屋外侧前后有厦、前厦堆放粮食和祭祀后保存的牛头骨——财富的象征,后厦置脚碓。屋内分为两间,主间为主人住处,设有终年不熄的火塘,环绕火塘靠墙有高约20厘米并铺着木板和竹席的地铺。客间有客火塘,这是为客人住宿、煮饭、煮饲料之用,也兼为祭祀时用的鬼火塘。住房开有三个门:鬼门在房前壁左侧,为鬼魂出入之门,门外不远为家人墓地;火门在房子的左壁,是通往晒台之门;客门在房子的右壁与火门相对,是日常出入之门。火门前右侧立有祭祀用过的雕有牛头浮雕装饰的牛角叉;左边有祭祀用过的刻有斜纹或斜方格纹的牛尾巴桩和杀猎祭祀用的剽猎石。在进鬼门的第一间左侧竹壁上插着竹筒,这是供奉房屋保护神“阿衣俄”的地方。靠竹筒里面一点挂有麂子、鹿、熊及猴子头骨,是献给猎神的祭品;在对面的墙上挂着新剽的牛头.
2、井干式民居建筑。
在云南西部和西北部的丛山峻岭间,特别是高寒的山区,在少数民族的村寨里,往往可以见到用原木建筑的井干式民居,这种建筑又称为“木楞房”、“木垛房”、“木垒子”。因为这种房屋一般都是用原木砍成六楞形,两端凿槽以便相互垂直交叉叠架成墙,其形状有如“井干”,故有此名。这也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远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云南古代青铜器上也有这类建筑的图像。井干式建筑的屋顶有两种:(1)歇山式人字形屋顶,这种屋顶有瓦顶、 石板顶和用原木劈成长约1米宽约20 厘米的薄木片铺成的屋顶——上面压上石块以防风,颇有特色。(2)平面型屋顶,一般是用细木头和草铺于屋梁上,上面再铺以泥土,形成一个屋顶晒台,既可以抵御风霜雨雪的侵袭,又可以得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可以晾晒粮食,这也是因地制宜的一种创造。
井干式民居一般有两种形式:(1)平房;(2)二层式的楼房——落地式或干栏式。由于这种房屋所需木料很多(注: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7页,“括鲁”条“三玛瓦”条。 )因此多建于森林茂密或高寒的林区。它与当地的山岭、森林、溪流等自然环境非常协调。井干式民居一般都用原木本色而不加油漆粉饰,显示了一种原始、质朴不加雕凿粉饰的自然美。
井干式民居在云南的怒族、傈僳族、彝族的民居建筑中都可见到,但以宁蒗县普米族和纳西族的摩梭支系的“木楞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急,400字左右
作文吗?
老昆明的民居称为“一颗印”式,就是有点象四合院的那种,具体你们学建筑的应该比较懂了。
云南比较著名的就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了,比如傣族的竹楼、壮族的吊脚楼这类的杆栏式建筑,哈尼族的蘑菇房,彝族的土掌房,藏族的(叫什么房不记得了,但是和西藏的是有区别的),白族民居的三坊一照壁形式。具体的特色我非专业,难以形容,如果你喜欢哪一种的话,不妨再仔细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