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的风土人情

上海地处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处上海开埠以后,日渐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城市,又给原有的风俗增添新的内容,上海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秋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上海也有不少属于自己特色的节庆活动。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上海人很重视这个秋节。中秋节的景物是月亮和桂花,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上海人风俗中很有传统意义的食俗之一。苏东坡有诗句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八月十五桂花香",喝些桂花蜜酒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中的又一件美事。上海人喜食桂花,将桂花作为食品中添香的佐料,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每年的农历八月,上海还会举行桂花节,在桂林公园,游园赏桂,观看民族手工艺展览,举办古典游戏嘉年华、灯谜长廊等活动,推出桂花系列、中秋系列小吃等等。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名老人节。在这天,上海人喜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糕上插小彩旗以祀神佛。嘉定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作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阳酒。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佘山及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今年来兴起登东方明珠电视塔

每年的九、十月份上海举办旅游节,每年秋季的节庆期间,由文化艺术节,民俗风情节,音乐节,美食节,购物节等构成的系列活动,高潮迭起,美不胜收,而绚丽多姿的中外彩车大游行,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008年上海旅游节将从9月13日持续至10月6日,开幕大巡游主题初定为"世界的节日,花的乐章"。今年旅游节期间,除了继续保留开幕大巡游、开幕大狂欢等传统项目外,将总计包括29项活动。

二、上海风土人情

上海地处江南,因此,上海的风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处。上海开埠以后,日渐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城市,又给原有的风俗增添新的内容;上海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节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阴历一年最后一天或这。-天的晚上,故又称"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原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按旧俗腊月廿三日为灶日,应祭灶君。腊月廿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 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

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为保证市民安全,在市中心已禁放爆竹,但以其他方式欢度春节。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一片喜气洋洋。旧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贺年,现在通讯发达了,不少人都用电话或网上拜年。现在可视电话已开始走进人们生活。当你给远方亲朋好友拜年时,对方接听者的音容笑貌会立即清晰地展现在电视显示屏幕上。那清晰的声音,高质量的画面,能让你感受到与亲朋犹如面对面谈话般的亲切。

初四,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者络绎不绝。

商号店铺在初一至初三都告停业,叫做"封关"。有的停业到初五,这是一年中职工们惟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财神,晚上吃财神酒。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宵。闹元宵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馄钝,晚上吃元宵,又名吃汤圆。元宵节,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浦江上樯帆林立,有些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着灯,称做"望田灯",也是预兆五谷丰登之意。"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闹的节庆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抢龙珠。

妇女们在元宵节还要"走三桥",传说在月色校洁的晚上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除却百病。旧上海城内外,水渠纵横,桥梁很多,走过三桥是很容易的。在当时去小东门外走一走陆家石桥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清明节

三月里清明节,人们借着扫墓的机会到郊野去踏青。

三月十五日多去龙华寺进香。这一天龙华镇上庙市极盛。很多人喜欢看桃花,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清乾隆李行南《竹枝词》写道:"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龙华晚钟"原是上海八景之一。

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诞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闽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澜利适"。当时天后宫里信徒供祀天后,并邀戏班子演戏。

·立夏节

四月里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 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浴佛节

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这天寺庙要拂去佛像身上尘土,诵经礼拜,城内外大的寺院如静安寺和方浜路的广福寺都有盛大庙会,庙会期间,山门外百货毕集,进行土特产品交流。

·端午节

五月忙着过端午节,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室内。以雄黄抹在孩子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疫疠。当令食物是棕子、批把、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龙舟竞渡。

·观音诞辰

六月十九日观音诞辰,佛寺里香风又盛了,很多佛教信仰者,云集寺庙。

·七巧会

七月七日,是俗传牛郎织女双星渡河的时候,这天晚上供瓜果,作"七巧会"吃巧果。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寺庙中做道场,放"焰口",并在水池放莲灯,称"盂兰盆会"。

·地藏王生日

七月三十日,佛教传说为地藏王生日,旧俗在街巷地上及居家庭园遍插棒香并点燃蜡烛叫做"地灯"。

·中秋节

七八月中秋,是赏月季节。人们出游看月华,称做"走月亮"。旧上海很多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月影荡漾。"石梁夜月"便是"沪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东城观江湖,也有人到浙江海宁去观潮。近年来,还有不少人观看"上海桂花节"的各种表演。

·重阳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嘉定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阳酒《这天为应古时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余山及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

·菊花会

九月中旬菊花会,很多文人雅士,举行菊花会,赏菊题诗,有各种各样的名菊,万卉齐放,高低疏密,瓷盆竹格,无不尽态极研,争奇斗艳。

·冬至节

十一月冬至节,冬至前一日,旧俗磨米粉蒸花糕,做粉圆,馈送亲友,如同贺年。

·释迦牟尼得道日

十二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得道日,民间煮食"腊八粥",而寺庙尤为盛行,用胡桃、红枣、栗、蚕 豆、芋艿、慈姑及蔬菜等与白米一起煮成粥,供奉佛像前,然后僧人分食,并馈送檀越(信佛的施主)。

·送灶神

十二月下旬,人们忙着送年礼。二十四日做谢灶团,以酒、果、团子、元宝糖把灶,送灶神朝天。元宝糖是一种胶牙的饴糖,意为用此胶住灶神的嘴,不让他上奏人间的罪过。

以上的风俗,在上海郊县有的农村仍有流行。上海市内则由于时代的变化,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的已经渐遭淘汰,有的则通过变化而继承下来。总之,上海市内的岁时风俗,处在不断的渐变之中。如新岁吃汤团,清明食青团,端午包棕子、中秋尝月饼、重阳吃糕团、除夕包饺子制年糕等仍成为江南地区民俗,"海派"特色的个性。

由于都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纷纷提出岁时禁放鞭炮的建议,因为燃放鞭炮易造成火灾,伤害事故及环境污染,故市公安局规定内环线以内区域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近几年春节,许多家庭把给孩子春节压岁钱的习俗,改为赠送玩具或图书。春节期间走亲戚送礼,许多市民也一改过去送礼盒的习惯,以鲜花礼仪电报代替礼盒已渐成风气。

三、上海 有哪些名胜古迹 、风土人情..

上海风土人情:

1,戏曲

海派特色的滑稽戏产生于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脚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因为方言隔阂,只流行于上海、苏南、浙江等吴语地区。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艺称作“独脚戏”。

2,宗教

上海有5种宗教是得到中国政府承认的合法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宗教信仰群众88.76万人,已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394个,有宗教团体85个、在沪宗教院校4所、宗教出版机构2个。

上海名胜古迹:

1,中共一大会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简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坐北朝南。

2,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位于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因傍百老汇路(今大名路)顶端,故名百老汇大厦。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

3,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The Museum of Dr.Sun Yat-sen)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成立于1956年,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选址于幽静的汾阳路上,占地面积5862平方米,在主楼分设织绣、雕刻、民间工艺三大展示厅。设立的刺绣、戏服、绒绣、竹刻、黄杨木雕等十余个专业,基本涵盖了上海本地急需保护的传统工艺品种。

5,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墓文物保护单位。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老汇大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鲁迅纪念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