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特征

总体上说海拔高。( 平均海拔4000∼5000米) 相对上说四周高,中部低。四周地形崎岖、中部较为平坦。 湖泊众多。大江大河多自西向东或自北向南。高原气候的主要特征:1、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2、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气候的主要特征。

西藏高原的特点是什么?

海拔高,山高,气压低。

1、西藏高原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部分,范围指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以北、西部为喀喇昆

仑山脉、东部为横断山脉之间的区域。西藏高原自然环境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基本上可分

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种类型。此外,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

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奇特多样,千姿百态。

2、概念范畴

①青藏高原的简称,现多用于英文表述,指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亚洲中部高原,面积约

300万平方公里,位于中国及邻近国家境内。

②仅指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即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区域,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主要在中

国西藏自治区境内,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屋脊”的主体,国内多采用这一概念。

3、总体特点

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据推算,海拔高度

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

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大部分地区的最

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按气候分类,除

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西藏全年无夏。年总辐射量值高达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

纬度东部平原高0.5-1倍。

青藏高原的特点

特点:

1、地质环境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2、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

3、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介质在纵向与横向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岩石圈存在着清楚的块-层结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岩石圈厚度约140~170公里,地壳平均厚度70公里左右。

4、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扩展资料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

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有什么特征?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山地等广大地区,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上述山脉海拔通常都在五六千米以上。因此,我们说“高”是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说到地形,青藏高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高原上的这些湖泊主要依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并且多数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具有代表性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还有就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通常在湖泊周边、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生长着很多绿草,因此这些区域也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青藏高原不仅湖泊分布多,更是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很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力资源很丰富。高原的地势高、面积广,从太阳那里获得的光热资源很充足,在某些程度上弥补了“天高地寒”的不足,为生物的生长、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有利条件。在当地,只要天气晴朗,大多数地区日照都在12小时左右。全年日照总时数通常是2500~3200小时,比它东面的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和江南丘陵地区多50~100%。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也强,这里地面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通常达到140~180千卡,也比上述3个地区高出50~100%。所以,这种光能源的开发利用会是青藏高原的一项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

青藏高原上有一条非常长的山间河谷盆地,这就是藏南谷地。此外在高原的东南部,由于河流切割形成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深切峡谷。祁连山也有一系列与山脉走向一致的纵向河谷。这些河谷盆地,地势比较低平,气温较高,而且大部分河谷气候也比较湿润,因此成为青藏高原的主要耕作区。有些河谷两侧山坡还会有森林,尤其是高原东南边的峡谷地区,可以说是中国西南林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青藏青原,特别是它的边缘地区广泛分布的“谷中谷”(河谷里的河谷)及河流两岸的阶地、山前的洪积扇叠置等现象,都显示了青藏高原现仍在不断上升。这个地区频繁发生的地震和众多的地热泉,又反映了导致青藏高原隆起的地壳内部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还没熄灭。通对金沙江的精确测量显示,在1956~1966年期间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有30~50毫米,最小的要有几毫米。伴随着高原的逐渐隆起,自然环境同时也会不断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