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莆田有什么民风民俗

莆田有以下两种地方习俗:(1)一年过两次年,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大年初五。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袭。

(2)莆田元宵节,时间跨度长,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且期间伴随有大量热闹的民俗活动,盛况赛过春节。

扩展资料:

莆仙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

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枫亭游灯最为典型。沿海人元宵节,举行神祇出巡郊游、摆粽轿、演戏等。莆仙各地宫观寺庙数不胜数,而各个地方的宫观所举行的神祗庙点活动地大大不同。

但其功能或性质是大致相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莆田

二、莆仙文化的地方特色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中,位于福建东南一隅的莆田市(古称兴化军、兴化府),似乎是个并不显眼的小地方。然而,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宝库中,莆田“文献名帮”不但能以其光辉灿烂的累累文化硕果为世人所称颂,而且能以其求真、向善、重教、崇德的文化特色,在各地域文化中独领风骚,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就文献名邦四大特色的成因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求真——名邦之支柱

按照宋代大思想家朱熹的解释,“文”为贤者,“献”即典籍。也就是说,莆田是个盛出贤人和文章著述的好地方。一般来说,能获此殊荣的地方,必定具备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先决条件。但据考证,莆田的文化历史并不长,自唐末开发至今,总共才1300多年,这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原文化相比,莆田文化的起步,至少要落后2000多年。然而,就在这方落后贫穷却又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上,自唐朝中叶以来,莆田文坛人才辈出,涌现出如黄滔、徐寅、蔡襄、郑樵、林光朝、刘克庄、黄仲昭、郑纪、柯维骐、林兆恩等一大批在福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著作家。尤为可观的是,莆仙人(莆田仙游)著书立说的势头,从刚起步就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强劲势头:唐末25部,宋朝即高达2632部,其中《全宋诗》精选(第七三四二页)作者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由巩溪徙军城始祖西驿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号其黄太常寺卿第故居尚存)。北宋景佑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黄中庸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中福建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历官江西安福知县、县令,北宋治平四年(1067)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召入朝为太常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 与欧阳修、包拯、赵拚、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后蔡京恶之,贬为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佑党禁而致仕焉。元朝虽有些下降,为60部,但到明朝又升至944部,至清朝也仍有470部之多。单就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莆仙人的著作就有43部831卷被收入其书,还有37部345卷被当作存目收录。在如此众多的作品中,有不少是皇宫巨著和传世佳作,其中北宋蔡襄所著的《茶录》、《荔枝谱》等园艺名著,已被翻译为英、法文流传国外;南宋郑樵著述的《通志》200卷,是莆田自古以来一部影响最大和最为久远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学术界把《文献通考》尊称为《三通》,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所著的《后村先生大全集》,也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巨著。

莆仙人的文章著述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即是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求真”两字,也就是说,追求真理和追求科学,是千百年来莆仙仁人志士的最高追求,因而才使得这些作品不但能名重一时,而且流传百世。其中最具代表必性的人物为郑樵。

郑樵(1104~1162),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他的一生几乎全都是困居在莆田西北万山之中的夹漈山间。然而,就是这位山林穷儒,不但为中国文化奉献出一部继《史记》之后的纪传体通史,而且为莆田“文献名邦”作出了六个重要的贡献:一是以山林穷儒之身在高山虚谷中以一人之力完成一部划时代的史学世着;二是有志于建设科学;三是提出“《诗》、《书》为可信,然不必字字可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科学论断;四是力倡知识分子要与广大劳动人民交换知识;五是强调学习翻译学以吸取外来文明和传播中华文化。可以说,郑樵和他著述的《通志》,对莆田“文献名邦”地位的确定和得到社会公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郑樵之所以民为一位千古传颂的伟大史学家和科学思想家,是因为其作品和学术思想无不充满着“求真”的气息.因此,“求真”是郑樵生命力之所在,也正是由于有郑樵这样一大批仁人志士以“求真”的精神,创作出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才支撑起莆田“文献名邦”这座巍巍于八闽大地的文化大厦。一方水士养一方人。因此,我们必须看到,郑樵之所以能在高山虚谷中着出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夹漈遗稿·上宰相书》)的《通志》,他的科学精神之所以能走在中世纪的最前头,这除了郑樵本身的特殊天赋和超凡智慧外,还与郑樵家乡莆田的人文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郑樵从小就是一个穷困潦倒之人,他自己曾说过“家贫无文籍,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夹漈遗稿·与景韦史投宇文枢密书》);“伏念臣樵幼而孤苦,长而穷困,视屋漏以无愧,闻鸡鸣而不已。所赖闽中无兵火之厄,可以见天下之书”(《夹漈遗稿·上殿〈通志〉表》。可以想像出,如果当时莆田没有特别丰富的民间藏书让郑樵借读参考,郑樵是很难读尽天下八分阶段书和着出《通志》的;更重要的是,郑樵科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的从兄郑厚和林霆、林光朝、方翥等一批也是富有求真精神的好友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郑厚对郑樵的成长和思想形成过程,有相当大的关系。郑厚(1100~1160),字景韦,莆田县新县镇巩溪村人,他不仅是郑樵小时候的良师,也是一个“厚仰视韩愈如有及”和“使厚入司台谏,则世无豺狼迹”(《夹漈遗稿·与景韦投宇文枢密书》的一代名儒,南宋名相龚茂良把郑厚视为“莆田文章的开山祖“。郑樵也在《夹漈遗稿·与景韦投宇文枢密书》中明确提及自己与郑厚的学术关系是“厚失之易,得樵而后峻;樵失之纷,得厚而后理。厚得樵而城壁固;樵得厚而朱紫分”。

况且,郑樵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向天下倡题物理实学的科学思想家,是因为他“结矛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相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通志·昆虫草木序》如果没有资源丰富的夹漈山为郑樵提倡观赏和研究动植物情性的基地,如果没有那些田夫野老与郑樵交换知识,那么,即使郑樵有多大的天赋,也是难有如此高明之见。由此,我们认为,只有在莆田这方充满着“求真”的沃土中,才能孕育着出像关樵这样富有科学思想的、划时代的伟大史学家和不朽的《通志》,“求真”不但是莆田文献名邦的擎天柱,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也就失去生命力。过去是今后也必然是。

向善——名邦之灵魂

莆田文化发达,是来自原文化的输入,所以与全国各地一样,莆田的地域文化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自南朝露三兄弟入莆传授《诗》、《书》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一直在莆田地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然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也一直是个儒、释、道三教相容并存的社会,所以道教和佛教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莆田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无不浸透着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因子。为此,莆田的文人学者一方面坚持儒家的“仁爱”、自强、诚信、和谐、互让、忠恕和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意识,一方面也纷纷从不同角度吸取佛、道两家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理论。而佛教、道教也在以自己特有的宗教形式,向人们推行道德,强调积善消恶等一般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观念,因此佛、道的教化对于莆田民间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也产生了一定的功能,从而在民俗文化中表现出强有力的“向善”行为准则和以“向善”为中心的信仰支柱,并产生了一种具有儒、释、道三家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向善”特色,并且能左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灵魂。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莆田这个文献名邦,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两种天下奇观的“向善”文化现象:一种是从宋代民间中自然形成的特定民俗文化——妈祖文化;一种是明朝著名学者林兆恩所创立的“三教合一”理论。尽管这两种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完全一致的,即“向善”。林兆恩(1517~1598),号龙江,莆田城厢人。他的“三教合一”理论从刚开始提出,便在莆田家乡这块“向善”的土地上得到迅速发展,之后,他的“三教合一”不但在莆田民间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且还传至海外。及至今日,单在马来西亚一国,三教堂就有近千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和东南亚信仰三一教的人,仍不下百万之众。而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发展,更是形成了一种举世闻无双的,更具世界性影响的民俗文化。

妈祖原名林默,又名林默娘。她生于北宋初年,为莆田湄洲湾畔一个普通宦家之女,在世只有短短的28个春秋。但因她生前慈悲善良,能济世救人,经常为人消灾解难,特别是勇救海难,所以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她“羽化”后,莆田百姓信奉她,崇拜她,就把她作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和护海女神的形象来怀念她和神化她,从而产生了具有一种相当影响力的、具有鲜明莆田文献名邦特色的妈祖文化。这种独特的妈祖文化一形成,不但充盈在莆田在地的上空,成为代代相承的民魂,而且还受到历代朝廷的认可和赐封。从南宋以来,历代朝廷给林默的赐封,从“崇福夫人”,一直到护国庇民的“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纪念她的庙宇,如今已遍布五洲,其数量之多,单在台湾省,就有一千多座,而信奉妈祖的海内外信徒,已多达上亿人!妈祖文化因而成为当今莆田文献名邦一道最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由此可见,只有莆田文献名邦这方充盈着浓厚“向善”氛围的沃土,才能产生像妈祖文化这样超越国界的民俗宗教文化奇观。与其说“向善”是莆田妈祖文化产生的根本,不如说“向善”是莆田文献名邦的灵魂。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灵魂,莆田文献名邦才以其举世无双的文化色彩而被海内外亿万人士所称道。

重教——名邦之传家宝

莆田自立邦之初,就形成一种比他邑更为浓厚的重教兴学风气,从而奠定了莆田文化特别繁荣发达的坚实基础。宋代是莆田重教兴学蔚然成风的时期。自北宋咸平(998~1002)初,莆田就形成了相当完善的官办学校、民间书堂、家塾义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使莆田成为当今全国并不多见的一个重要教育中心,从而营造出莆田文献名邦又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科举奇观。

据载,中国封建社会处隋朝至清朝末年整个科举时代,全国各地进士达千名以上的进士县,只有18个县,其中福建省占4个。而莆田一县的历代进士,竟多达1433人,因而雄踞福建省进士县的榜首,其次为晋江、闽县(今福州)和建安(今属南平市)。又据载,宋代所取进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个是莆仙人。不仅如此,单在宋代,莆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赋魁、别试第一名的人数,也是位居福建之首。其中中状元的有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等6人;中探花的有李昭远1人;以赋魁天下者有郑厚、刘夙、林旖、吴铸畴、郑从甫、叶大有等6人;为别试所第一名的有宋椿、林虑、林益严等3人,可谓占尽天下科举风流。更为奇特的是,莆田行民不但创造了中国科举史的奇观,还留下许许多多至今还广为流传的科甲佳话。军城始祖黄中庸曾在驿前街府西巷梅兰与巩溪宋洋创办两所兴化郡著名的“步云书院”,《莆阳比事》称其军城黄氏素有簪缨世济“四代联登八进士和八世十六进士”之美誉。台湾民间赞其侍中黄中庸世家阀阅“文武两状元、两会元、一榜眼、二探花、三尚书、四宰相”,黄中庸宅在兴化郡府西巷(今福建莆田城西雷山巷110号故居尚存)其军城派下繁衍即称为“军城衍派”一门八世联登进士之盛冠阖莆郡。还有“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魁亚同榜”(1138年,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故有“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如此等等。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莆田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科举和学术成就,除了具有代代相传的、浓厚的重教兴学风气外,还有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读书风气,这就是家贫子读书的勤奋苦读精神。南宋时莆田名儒方渐在分析家乡儒风特盛的原因时,曾形象地说:“闽人无资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而南宋名相陈俊卿在绍兴八年(1138)中榜眼时所说的“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则一语道出了莆田作为东南一小城却能成为名扬四海“文献名邦”的内在原因。因此这句名言,自然也就成了千百年来莆田人民代代相传的家训。

由此可见,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崇德——名邦之风范

莆田“文献名邦”除了以上所说的求真、向善和重教这三道金光闪闪的文化风景线外,还有一道极其美丽的文化风景线——道德风范的奇观。

莆田的道德风范奇观表现在它是由两个不同社会群体所开创的不同的道德风景线:一条是由士大夫和文人学者以宁死不屈、刚正不阿和身殉职书写出来的名垂史风景线;一条是由平民百姓与天奋斗改造自然所开创出气贯长虹的公而忘私道德风景线。这两条风景线虽然所表现的精神有所不同,但一样都是光照千秋。其中唐著名诗人、福建第一个状元徐寅以“臣宁无官,赋不可改”的凛然气节为唐代文坛传为美谈;南宋状元陈文龙是一个高唱“未闻烈士树降旗”坚持抗元到底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称赞他与文天祥“隆名

并峙”,而“一 土松湫相望,双悬日月照乾坤”;明末清初的南京礼部尚书朱继祚坚持抗清,至死不屈,以身殉职,留下悲壮的一页,可与史可法相提并论;清末御史江春霖,对fb当局嫉恶如仇,强烈抨击奸臣权贵,直声震朝野。这些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高风亮节为莆田文献名邦营造出一道光彩照人的道德风景线。而由北宋民间女子钱四娘带领莆田文献名邦举世瞩目、气壮山河的道德风景线。

据载,兴化平原(又称南北洋平原)在宋初仍到处是只长蒲草的盐碱地,要想把这万顷荒了变成万顷良田,只有在木兰溪上修建一条大陂。因此,莆田百姓从唐代开始,就急切期盼早日修建木兰陂。为此,到北宋嘉佑年间,这里的老百姓仍是饱受旱涝之苦,过着饥寒交迫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由于天旱人穷,所以严重制约着莆田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钱四娘本是长乐县的一个民间女子,她的祖先是浙江吴越王皇族的后裔,宋初迁居长乐,所以到钱四娘这一代时,她家仍是一个具有万贯家资的富豪之家。长乐距莆田有两百多里路,按一般人的看法,莆田木兰陂建与不建,对钱四娘来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她为了拯救莆田一邑生灵免遭旱涝之苦,造福于民,于是她以年轻女子之身,勇敢地承担起修建木兰陂的重任。为了早日筑成木兰陂,她毅然倾尽长乐老家的全部家资10万缗(相当于10万两银子)全部带到莆田造陂。在三年时间的造陂过程中,她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克服千辛万苦,任劳任怨,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直至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尽管钱四娘所建的木兰陂在刚建成时就被一场突来的洪水冲毁,但她的伟大精神,却深深地感染了林从世、李宏、冯智日和莆田广大人民,因此,莆田木兰陂在历经两次失败后,终天在北宋元丰八年(1083)顺利建成。正是有了木兰陂,才有了兴化平原“鱼米之乡“和莆田经济的全面发展;也正是有了木兰陂,莆田的文化和教育,才得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严格地说,莆田“文献名邦”也是在木兰陂建成之后才真正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钱四娘不仅仅为莆田人民修筑一座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木兰陂,而且还以她年轻的生命,为莆田文献名邦树立起一道光照千古的道德风范丰碑。所以,自北宋至今,历代莆田人民都把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水造陂女英雄钱四娘当做莆田最优秀的儿女来纪念,并把她尊称为“钱妃”、“钱媛”,历代文人学者歌颂钱四良好丰功伟绩和道德风范的诗文,甚至远远超过对莆田土生土长妈祖的歌颂。公元1962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在途经莆田时,特意作诗歌颂钱四娘“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

由此可见,钱四娘为莆田文献名邦树立了崇高的道德风范,不仅使莆田文献名邦以更富有特色的面貌屹立在世人面前,而且必将继续激励300万兴化儿女为把莆田文献名邦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三、莆田的历史和文化???

宋代莆田(时称兴化军)虽偏居东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俊秀如林,名扬天下,有“文献之邦”的美誉,成为无可争议的科举文化发达地区。

进士及第人数众多。据统计,两宋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约39000余人,其中福建籍进士7000多人,名列全国第一。而区区只有三个县的兴化军却“举进士者970余人,预诸科、特奏名者640余人”。为福建进士总数的1/7强,同时占整个莆田进士总数(自唐至清约2300余人)的70%左右。这就是说,宋代所取进士中,每39人中就有一个是莆田人。难怪一代名相王安石会发出赞叹:“兴化多进士。”

另据《宋史·地理志》和明弘治《兴化府志》的统计,当时兴化军的人口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5%,但考取的进士数却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5%。正如邑人蔡襄在《兴化军仙游县登第记序》中所言:“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吾郡县者。甚乎,其盛也哉!”所以,无论从考取进士的绝对数来看,还是按照人口比例考取进士数而言,宋代莆田科举都居于福建乃至全国前列,莆田科甲鼎盛由此窥见一斑。

考取进士者等级较高。在莆田考取的近1000余名进士中,获等级较高者众多。据《宋历科状元录》载,宋代共有118名文状元,福建籍状元有19名,其中莆田人就占5名(徐铎、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占福建状元的1/4多。这些状元及第入仕后,在文学、政事等方面作出相当的成就,并担任了重要职务。如郑侨、陈文龙官至副宰相,参与执掌朝政;徐铎则任至尚书,著述甚丰;黄公度更是诗文词赋兼备。此外,在众多进士中,获榜眼的有6名: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以赋魁天下者”6名:郑厚、刘夙、林旗、吴锡畴、叶大有、郑泾甫;“为别试所第一”3名:宋椿、林虑、林益严。

进士及第者官居高位多。宋代是莆田政治精英辈出的时代,而入仕者官居高位更是莆田科举文化的一大特色。终宋之世,莆田人在《宋史》中立传的有34名,其中进士出身的就占26名;出仕官员中位居宰相者3人:蔡京、叶颙、陈俊卿,执政者7人:蔡卞、蔡攸、龚茂良、郑侨、陈卓、陈文龙、黄庸。还有官至六部尚书者12人:林英、徐铎、蔡修、林大鼐、陈居仁、薛元鼎、刘榘、方大琮、卓得庆、叶大有、刘克庄、方应发;侍郎者14人:蔡襄、方会、许敦仁、苏桦、傅义夫、宋棐、林光朝、陈谠、黄黼、黄艾、余崇龟、刘弥正、赵时愿、林彬之。

登进士第者“文赋名里”多。为文,是莆田进士入仕后追求的另一个目标。他们从政之余,不忘诗文,继续勤奋励学。许多人不仅以诗赋扬名科场,更多的则是著书立说,留传后世,为华夏文化宝库增砖添瓦。可以说,宋代也是莆田人文荟萃的时代,笔耕高手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宋时文采焕发、见重名家的莆田进士作家就有二、三十人,其中有以文名当世、为欧阳修深爱的陈动之;有朱熹称其“文章见重外夷”的蔡襄;有著书百卷、刘敞以为“似两汉儒者”的黄君俞;有宋徽宗和曾巩、曾布推重的傅楫;有孙觌称其文赋“魁琦玮丽”的傅谅友;有徽宗朝四大名儒的徐师仁;有绍兴间奏赋第一、号称莆阳文字“开山祖”的郑厚;有下笔数千言、王十朋叹为“传世之文”的蒋邕等。而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当属被誉为南宋三大词人之一的刘克庄了。

宋代莆田科举的兴盛还体现了考取者具有集中性的特点。有的县,甚至一些村庄涌现出一批科甲世家,产生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叔侄进士以及“三世登云、四代攀桂”等连续几代登进士的奇特现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仙游县枫亭蔡氏,从北宋天圣五年(1027)蔡滚考中进士开始,一直到南宋淳七年(1247)蔡仪国被录取为进士为止。蔡氏一共为宋朝廷提供了23名进士,其中1名榜眼即蔡佃;2名宰执即蔡京、蔡卞兄弟。此外,还有一村一姓数十名进士,如莆田县的方氏、陈氏、林氏,仙游县的许氏、叶氏等。甚至有19对兄弟双双同科及第,168对兄弟先后考中进士,不一而足。

总之,兴化军莘莘学子不仅创造了科学史上的罕见奇观,而且留下了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科甲风流,诸如“龙虎榜头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联兄”、“一科两状元”、“枌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四异同科”、“兄弟共相”、“相枢同朝”等等。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为确立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四、莆田的历史文化

地名含义

因历史上莆田平原地处浅海和沼泽地带,蒲草滋生,先民铲除蒲草、排泄海水造田而得名。别名莆仙,因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莆仙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行政区域出现而得名。别名荔城,因古时盛种荔枝而得名。

又称兴化,因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置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而得名。还称莆阳,因北面是众多的群山,莆仙平原位于山的南面而得名。又有“兴安”之称,因宋景炎二年(1277年)兴化军城失而复得,端宗诏兴化军为兴安州而得名。

地方语言

莆仙话流行区域除莆田市全境外(包括莆田乌丘乡:大乌丘屿、小乌丘屿等), 还分布在广东潮州、汕 头、揭阳、汕尾、大埔县、丰顺县、海南省,湛江、雷州、茂名的电白、千年以来本来是隶属莆田县的新厝镇在1950年代割给福清等地的大部分地方。

部分分布的有:福建泉港北部、东部,永泰南边、福清西南边和原来的莆田县新厝镇东边、北边的镇的某些村、西边,广东的韶关、广西东部、南部,浙江温州南部、东部,舟山群岛、福建东部霞浦少量地方,江苏宜兴,兴化,安徽的歙县等市、县的部分地方。

莆田地区已渐渐没有了那淳朴的莆田话氛围,保护莆田话的任务严峻。  莆田乌丘村,包括大乌丘屿、小乌丘屿(下屿),原为莆田县湄洲乡乌丘村,全镇使用莆田话,乌丘屿六百多人原住民也全部保留使用莆田话。

地方习俗

莆仙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枫亭游灯最为典型。沿海人元宵节,举行神祇出巡郊游、摆粽轿、演戏等。

莆仙各地宫观寺庙数不胜数,而各个地方的宫观所举行的神祗庙点活动地大大不同。但其功能或性质是大致相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

扩展资料:

莆田,福建省辖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横剖面呈马鞍状,地处北回归线北侧边缘,东濒海洋,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截至2018年,辖1个县、4个区,总面积4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0.0万人。

莆田市历史底蕴深厚,史称“兴化”,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自唐以来,涌现出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基础设施完善,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湾环绕”,湄洲湾为深水良港,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福厦铁路、向莆铁路贯穿全境,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投入使用;福厦高速、沈海复线、莆永高速、湄渝高速形成“两纵两横”格局。

同时,莆田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及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2018年10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2018年,莆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2.41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27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179.91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946.23亿元,增长8.6%。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莆田

五、莆田的特色是什么?

莆田,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国的东海之滨,福建省沿海福厦黄金海岸线中部,东与台湾隔海相望,西、南与泉州市接壤,北和福州市毗邻。全市面积3781平方公里。人口323万,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归侨、侨眷17万多;另有数十万华侨分布于东南亚和南北美诸国;是福建主要侨乡之一。莆田市现辖城厢、涵江两区和莆田、仙游两县。气候属南亚热带,冬季短暂,年平均气温18℃-21℃,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2月。

莆田县古称“蒲口”,公元568年(陈光大二年)由南安郡分出置县,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仙游县原名清源,早在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就设置清源县。因有何氏九兄弟跨鲤升仙的传说,后更名“仙游”,别称“鲤城”。自宋至清,两县曾先后同隶于兴化军、兴安州、兴化路和兴化府,故至今仍俗称“兴化”(南洋一带则称“兴安”)。解放后,曾以莆田为中心,设立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等7个县。1983年,莆田县和仙游县合并成为今天的莆田市。

莆田市是福建省著名的粮果区。不仅荔枝、龙眼、枇把三果和以水果为主要原料的罐头驰名中外,而且还享有“蔗乡”之称,目前这里是全国重要产糖区之一。著名的兴化米粉已远销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莆田市位于兴化平原,地势平坦,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和内河运输网。城厢区与涵江区之间可通小汽轮,纵横境内的福厦公路及其支线,将本市同福、厦、漳、泉、三明等城市连成一体。

莆田市被誉为“崛起的鞋城”,“靠一双鞋,走出一条路来”,是福建出口鞋类的主要生产基地。同时,淡水养殖业很发达,其中活鳗鱼的出口量占全省的40%。莆田市自古有着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名人辈出,享有“文献之邦”美称。被誉为“地方戏的活化石”的莆仙戏,是我国地方戏曲的重要剧种。莆田市还是个著名的“田径之乡”,曾为国家培养出不少优秀田径运动员。

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称誉。古往今来以重教兴学,文化发达著称。

莆田市历史悠久,景色秀丽,具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主要游览点有:九鲤湖、麦斜岩、菜溪岩、“湄屿潮音”、“石室藏烟”、“东山晓旭”、“紫霄怪石”、“白塘秋月”和广化寺、三清殿、木兰陂、宁海桥、古谯楼、夹祭草堂、仙游东门石坊、文庙等景点。古老的木兰溪两岸,处处洋溢生气盎然的江南风光。

湄洲岛国家旅游渡假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位于湄洲岛上的湄天后宫是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座妈祖宫的祖庙,岛上自然景观俊秀多姿,有天籁之响的湄屿潮音,鬼斧神工的奇峰异石,一望无垠的黄金沙滩,平覆千畴的绿色长廊;堪称旅游度假的胜地。1992年湄洲岛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莆田少林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禅寺也是中国南拳的重要发源地。自十三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历代在全国建立了十个分寺,其中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它位于林山村,海拔538米,气候得天独厚,夏季凉爽,是个理想的避暑胜地。

广化寺在莆田市西郊2公里许的凤凰山之麓,是著名的闽中古刹,也是福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现在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布局从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大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祖堂为中轴线,坐面向东,由海拔25米逐步升高到63米,全长385米,气势磅礴。

九鲤湖位于风光秀美的仙游县境内。面积ZI平方公坐,距县城31公里。风景名胜区以湖、瀑、洞、石四奇著称,尤以匕瀑为最,素有“九鲤飞瀑天一奇”之美誉,她和武夷山、五华洞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并称为福建“三绝”。

六、福建莆田简介

莆田,史称“兴化”,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现辖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和仙游县。人口306.97万人,陆域面积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34.5公里。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驰名中外。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湄洲湾港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乌丘原隶属莆田县湄洲乡管辖。

中文名称: 莆田

外文名称: Putian City

别名: 荔城、兴化、莆仙、莆阳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福建沿海中部

下辖地区: 城厢、涵江等四区和仙游县

政府驻地: 城厢区

电话区号: 0594

邮政区码: 351100

地理位置: 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

面积: 4119平方公里

人口: 306.97万(2009年)

方言: 莆田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湄洲岛、南少林寺遗址、九鲤湖、广化寺、三清殿

火车站: 莆田火车站

车牌代码: 闽B

政府领导: 市委书记杨根生,市长梁建勇

美誉: 文献名邦、海滨邹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