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家乡文化的特点

长春家乡文化的特点有:“汽车城”、“电影城”、“科教文化城”、“森林城”、“雕塑城”和“北国春城”等美誉。

幅员面积 20593平方公里,辖 7区、3个县(市),主要居住着汉、满、回、朝、蒙等多个民族,户籍总人口 753.84万人(2015年末)。

长春市历史悠久,历史遗存丰富,城市空间格局独特,工业遗产特色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长春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以近现代城市风貌为特色的重要代表城市。

长春,简称“长”,古称喜都、茶啊冲,别称“北国春城”,吉林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长春城市群核心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和重要的工业基地。

吉林省有什么风俗?

吉林省的风俗有睡火炕 寒冷的冬天,东北人有睡火炕的习惯。火炕多以土坯或砖砌成,上面铺上牛皮纸,刷上油漆,既干净,又美观大方。火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般炕在里屋,炉灶在外屋,做饭烧火,烟热通过炕洞转一圈到烟囱腾升,一日三餐烧三遍火,炕面上始终是热乎乎的。

冬钓

说起钓鱼,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垂钓绿弯春”、“荷动知鱼散”的千古名句,眼前呈现出绿草如茵、流水潺潺的江畔河边那一个个聚精会神、规规矩矩端坐的垂钓者身影。然而,东北人的寒冬垂钓却是另一番景象:在白雪皑皑、千里冰封的江面上凿开个脸盆大的冰眼,把系在半米长短棍上的渔线投入水中,然后,手持渔竿上下抖动,说说笑笑中把鱼儿钓上来了。奥妙何在?原来,渔线前端系着个小“木头鱼”,“鱼”身上拴着钩,鱼儿看见摇头摆尾的“小鱼”,信以为真,瞅准了一口吞入腹中,可谓“愿者上钩”。

用这种办法,一天可钓到几十斤大鱼呢。这一钓鱼术,与东汉年代王充《论衡·乱龙篇》记载的“木制丹鲤饵”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不知高超多少倍。

吉林省特色文化事物

在吉林这块黑土地上,吉林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关东文化。吉林文学散发着关东黑土地的气息。早期的吉林文学包括渤海文学、辽代文学、金代文学和清代文学。现存的渤海文学主要是诗歌与散文。辽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契丹族的生产生活情景。金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北方民族独特的游猎文化。清代文学表现了乌拉地区满族人民的渔猎、田园生活。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就是玄烨(康熙)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582年)巡视吉林时所赋。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文学获得空前发展。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各类文学创作以及文学评论等均硕果累累。吉林民间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流传广泛,既有浓郁的关东风情,又蕴涵着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过去长白山区的挖参、放排、狩猎、淘金等活动演绎着层出不穷的民间故事。吉林当代蒙古族文学、朝鲜族文学和满族文学创作均走在全国前列。

吉林省现有艺术表演团体65个,包括京剧、话剧、地方剧、曲艺、歌舞等。地方剧种有“二人转”、吉剧、新城戏和黄龙戏。“二人转”俗称“蹦蹦”或“棒子戏”,是在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和莲花落的基础上演变而成,集歌舞、说唱、戏剧性为一体的表演艺术,仅传统剧目就有近300种,在吉林省有近200年的历史,深受群众喜爱。在民间素有“千军万马、台上就俩”,“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其主要形式有“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等。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戏曲剧种表演形式,于1959年创建的新剧种,代表剧目有《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一夜皇妃》等。扶余新城戏以满族八角鼓音乐为基调,农安黄龙戏以东北皮影为基调,流行于扶余、农安一带,为当地人民所熟悉。黄龙戏《魂系黄龙府》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华新剧目奖,新城戏《铁血女真》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大奖。

谁知道吉林的传统佳节文化?民风民俗,地理民居特点?

【吉林的节日】

春节等传统习俗东北三省基本相同.

吉林省的地方节日性活动很多,以“长春电影节”、“长春汽车博览会”、“吉林市雾淞冰雪节”、“通化人参节”等较有影响。这些活动均由政府出面组织。两年一次的电影节在八月中下旬举行,每次电影节都有海内外电影界名星及大腕参加,备受瞩目。汽车博览会和人参节则以招商活动为主。雾淞节在每年最寒冷的一月份举行,因为只有这时才是观赏雾淞奇景的最佳时机。

主要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首推吉林北山庙会,该庙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四月十八、四月二十八举行,届时有来自北方数省的十数万群众参加,盛况空前。

吉林朝鲜族传统习惯中,较为重要又延续至今的主要有3月3日春游活动和9月9日登高活动。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带着丰盛的食物到山川、公园或风景区野餐,并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

【吉林民俗风情】

【吉林地区的汉族民居】

绝大部分是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多半从事工商业或农业生产,分散居住在城镇和乡村。同当地的满族人民杂居在一起,修建了许多与满族民居相似的住宅建筑。在很大部分有与满族住宅相似的地方.在吉林地区民居大宅,都会在迟头关键部位进行重点雕刻。在吉林地区民居大宅之中最常见到的是三雕:一为木雕,二为石雕,三为砖雕。这三种雕刻在当地民居装饰主面极为普遍,其内容都以松、竹、梅、兰四大重点雕刻。

【吉林市满族民间居住建筑】

吉林市房屋为了防止火灾普遍做到砖瓦到顶的硬山顶式。墙面除前檐部装修外,不露一根木材。房屋普遍建筑前廊或木板雨搭成为固定规律。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族镇房屋则不如吉林的体型高大,普遍做挑山式房顶,并在山头钉木搏风板,屋前没有前廊和木板雨搭,显得轻巧玲珑。

大门采用光棍大门、四脚大门落地大门、木板大门,院子中庭设立神杆(索伦杆),再以“木板障子”、“木板影壁”陪衬,格调统一,别具风趣,这也是因为满族善于使用木材的特点。另外房屋构造规整大方,建筑艺术的装饰很为细致。又因为借间而影响到风门,普遍开在东南,普遍开在东南,成为不对称式,这又是满族住宅的有一大特点。乡村中的草房,在房脊部为了防止风吹房草纵横方向压以木杆,成交叉式或做成马鞍式,这种用法形式也是满族建筑所特有的。上屋(西屋)为主,屋内宽大,三面设炕,在万字炕的墙壁上供奉神牌。

【吉林朝鲜族民居】

在农村每户民居多由单栋房屋构成,屋前屋后即是菜圃,房屋低平,瓦屋顶常做成歇山式,坡度平缓,墙面粉刷成白色,露出木柱本色,表现出雅致朴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