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有什么样的传统风俗习惯?并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讨论这些传统风俗习惯值不值
祭祖敬香,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为了纪念祖先给我们带来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这个派上大师对着来对应对祖先的尊敬,这个没有无可厚非的。
廉江的民风民俗
装、女的以双短辫为时髦。70年代末期始,有的男青年留发稍长,妇女兴起烫发,发型各种各样,多为“波浪”、“流长”、“菊花”等。首饰 民国期间,女孩穿耳带环,有钱人挂金质或银质耳环、耳坠,穷人则穿线悬珠。富家子女还颈戴金、银项圈,胸佩长命锁。姑娘出嫁时,备有头簪、钗、耳挖、耳环,耳坠、手镯、脚镯等首饰,富人金质,一般人银质,穷人量力置办,但必有头簪。有钱人还盛行戴金戒指、金项链、套金镯、玉镯等。1950年后逐渐消失。80年代又兴戴金戒指、金项链、珍珠琏,戴者多为妇女。
居宅用具
建屋习俗 建国前,城乡建新居,一般都请“堪舆”(惯称“看风水先生”)看地势测方位,名为“看阳宅”。屋地定好后,又请看日子先生确定行墙基(开始砌墙)的良辰吉日始动工。开始时,先定四角,鸣炮示兆;升梁时,主人高呼“高升发财”,鸣炮庆贺。屋建成后(有的不一定建好,以吉日为准)搬入去住,称“入火”或“进宅”。入火时、请看日子先生(或懂唱进宅礼规的家境好的人)开门,一边高呼“开门大吉”。“贵人到来”之类的吉利话,一边鸣放鞭炮,热烈庆贺。随着依次进入三角灯、镜屏。饭、米、鸡等,并呼叫猪、牛、羊、鸡、鹅、狗、猫,但不呼鸭,意为嘴扁不吉利。此时,还有人拿着戽斗在门前往内戽钱戽银,边戽边叫,然后把戽斗和红色“碓丫”放入正厅里面左右角,还盛上斗火,一连三天不熄。建国后,“入火”习俗仍然沿习下来,只不过形式和繁简程度不同而已。
用具 民国期间,农民用具很简单,火灶以泥砖建成,盆、碗、煲、桌、椅之类,多为粗陶瓷和以竹、木制成;卧床多为平头床。收藏被的多是平头柜、四合箱。城镇居民的炉灶,一般为风炉,或以灰、沙、砖建成。少数家庭置有瓷器碗碟,热水瓶、铜面盆、挂钟、座钟等,卧床、桌、椅均用细木精雕,厅堂摆布,雅丽大方。建国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人民使用的家具逐渐由低级到高级、从低档向高档发展,炉灶一般改用铁条,砌有烟囱且通风扯火,条件好的家庭使用煤油汽炉或液化石油汽炉,炊具为铝锅、电饭煲、压力锅等,碗、碟、盆、钵、杯、勺等均用瓷器、玻璃、塑料、搪瓷。坐、睡等用具也大有改进或更新。70年代后期以后,不但自行车、手表为群众普遍拥有,而且组合柜、衣柜、梳妆柜。沙发椅以至钢丝床等用具也陆续进入城乡家庭。收音机、电视机、电风扇、缝纫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也逐渐为城乡居民所拥有。
婚姻
(一) 旧时婚姻形式
包办、买卖婚姻 婚姻大事,男女双方不能作主,所谓“父母之命、煤灼之言”,为父母(或兄嫂)所包办,特别讲究门当户对、身价彩礼,形同买卖,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绝大多数男女直至婚前还是互不相识。
童养媳 穷苦人家的女儿从小定亲后,如因生活所逼,往往送交婆家收养。这种婚姻叫“童养媳”,惯称“鸡对仔”。过门时,女孩一般只拜天地、高堂,男女双方成年后再择吉日同拜“合房”(又称“圆房”)。童养媳在婆家多数备受虐待。
寡妇“守节”与再嫁 妇女丧夫、一般不许再嫁,谓之“守节”。若是再嫁,前夫家属必向寡妇续夫索“身价钱”,出嫁时不许寡妇从前夫家出门。寡妇再嫁备受歧视,被指为“不贞节”。
此外,本县也有“冲喜亲”、典妻等陋习,但极少。
(二)婚姻程式
建国前办婚事,父母先为其子女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托媒人说合,女家以红纸写明女儿出生年月日和时辰,俗称“年庚”,请媒人送往男家合命听兆;经双方父母同意后,择定日期。由男方备办定婚礼聘,如猪腿、公鸡、龙凤礼饼等,并有礼帖、庚帖送往女家,作为定婚依据。这一仪式,称为“文定纳聘”(俗称“食槟榔”,为定取一条心 到尾之意)。之后,一般待男子18~22岁,女子17~21岁时,由父母作主,准备完婚。男家请八字先生择促辰吉日,谓“看日子”,媒人将“吉期”送往女家,谓“送日子单”。女方父母同意后,一般都向男方提出一定条件,讲定身价彩礼,富者还言定金银首饰衣物若干,男方依言请人将礼款物品送往女家,称“过大礼”。一俟女家领受“完娶”礼品后,男家便可在已定的吉日发轿迎亲。童养媳则不同,回时不大讲究仪式,长大后再择良辰吉日“合房”(又称“圆房”)。完娶时,要同一日子,打扮相同,双双拜堂。
女方出嫁前躲在家里日夜不出门,叫做“收房”。女方出嫁前都在爹娘膝下,眼看即将离开父母和兄弟姊妹,依依不舍,酷似生死离别,因而要“哭嫁”。哭嫁一般7~12天,每天哭一两次,由婶嫂带哭(教哭),还有姊妹(少则几个,多则10多个)陪哭。每次哭时,开头4 句一定要含有佳意,随后不论。哭歌多少,各地不一,但范围。内容相差无几。石城、新民一带的哭嫁歌就有《接轿歌》、《梳头歌》、《洗面歌》、《穿衣歌》、《叹姊妹送礼歌》、《祝祖歌》、《叹酒台歌》、《牵新娘上轿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婆歌》、《叹轿夫歌》等26首之多。
喜期前一日,男家备花轿(有的还有鼓乐队),抬着礼物前往女家迎亲。女方一闻轿至,即哭起《接轿歌》、《骂媒人歌》,歌词辛辣,多为咒骂语词。是日晚上,新人出去“踢轿”,以示不欢迎,又说“踢轿”后,次日坐轿头不晕。若是再婚妇女,这晚不能在娘家正屋过夜,实到外面的草寮或闲屋睡,从那里出门。
正喜之日,男称“加冠”,女为“出阁”。女方当日早起,洗脸梳妆。在此以前,女方都是打辫子,此日起开始“梳髻”,还插银针、玉谷之类装饰品,一改以往发型。梳妆时,每到那步,新人就哭那支歌,如《拔绒毛歌》、《搽头油歌》、《梳头歌》、《挑头发歌》、《插花歌》。梳妆完毕,有钱人家之女还要头戴凤冠遮以红纱巾,身穿风衣,脚着红面屐子鞋。所有这些都由婶嫂办理,新娘只是一味“哭歌”:缚裙时,哭《缚裙歌》;穿衣时,哭《穿衣歌》;扣钮时,哭《继钮歌》。
本县人习惯上午办喜庆,因此女方出门都在早上。至于何时起轿,看路程远近而定。出门时,又有这样的规矩:若是女方的大哥大姊还未结婚的,男方要剪“对裤”(两条裤)给女方大哥。新人跨出门槛时,大哥站在门口,抬高一边手让细妹过,意为不被细妹“骑”着,来日好“做世界”。大姊也在这时避开,并手拿一把伞遮着不望。前去上轿时,新娘由两个所谓“命好”的婶嫂牵扶,踩着铺席前去上轿。这时,新娘不能踩着泥,也不能回头望,一
边行,一边哭起《牵新娘上轿歌》。轿抬起时,女方兄弟(或亲人)分别于轿两旁,手抓轿杠,要来回“退轿”4次,才放轿夫上路。此时,新人坐在轿上,一边丢银线,一边哭《退轿歌》,歌意是摇钱摇财,退钱退银给外家,让父母兄弟今后发财。花轿抬行时,谁也不能在前面阻拦,习惯认为此日以新娘为大,谁若阻拦则对谁不利。红轿前去时,兄弟要随送一程,新娘也随即哭起《叹兄弟送轿歌》、《赠钱兄弟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妹歌》和《叹轿夫歌》。与此同时,随去的一般都有送嫁婆和抬嫁妆的人,富者还有婢女随嫁,箱柜、被褥、蚊帐、衣服、梳妆用具批妆奁抬送男家。路上,过桥过河,新娘都往下丢钱;若与另一新娘相遇,则双方停轿,待新娘互相交换钱后再起行。
迎娶这方,待新娘一到家门口,先是新官(新郎)出来用肩头撞三下轿头,意是以免今后女人比男人强。接着让两个“命好”的妇女扶新娘下轿,牵扶到家里。此时,倘是弟弟先娶,哥姊还未完婚的,大哥要站在高处,大姊也要暂时避开。有的地方,当新娘进门时,新郎还要站在门边的凳头上,手持纸扇敲打两三下新娘头,以示男强女弱,日后不受老婆欺负,如果敲打不“狠”,就会被村中青年取笑,因而素有“新娘最怕跨门槛”的说法。新娘入门,有出现猛冲入厅跌倒在地或撞着墙壁的;有其被打破头颅,鲜血直流,吓惊四座的;也有聪明的新娘,先下手为强,踢倒凳头,使新郎跌倒。
拜堂时,新郎新娘序立,先拜祖宗、父母,行“四跪八叩树',后依次奉茶给父母。尊长、亲属、客人。完毕,新娘入房。房中布置崭新,”斗火通明。喜日晚上,村中邻舍、亲戚朋友“闹洞房”,主家分“新娘糖”,至深夜才结束。
婚后第三天,女家派人到男家探望(即送茶油或香油)。新娘一般在 10天至12天时回娘家,称为“睇头转”或“踏露草”。当天往返,不能过夜。以后(多在农田正月初)夫妻双双去外家,叫“回门”。回门时,男方备齐礼品送给女家的亲房,其亲房轮流请食,互送“红包”,一般逗留三四天。
民国期间也提倡“文明结婚”,男女双方对自己的婚事,稍有点自由择配权利,但只见于城镇的知识界,乡间农民甚少。结婚时,新郎穿西装,新娘戴罗巾穿旗袍,双方胸前佩戴红花。其仪式是邀请地方知名人士为证婚人,双方家长作主婚人,男女双方亲友1人作宾相。婚礼中,亲人来宾致词祝贺,证婚人发给结婚证书,礼毕设筵席招待宾客。
新中国建立后,旧时嫁娶习俗大都革除,新的婚姻风俗已形成。按照(婚姻法)规定,婚姻自主,废除了买卖婚姻。此后办婚事一般是经男女双方互相了解,建立感情后,到法定婚龄,在当地人民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为订婚,再择吉日完婚,婚礼也较简单。建国初期,举行婚礼时,双方委派秧歌队送迎。60~70年代,男方派自行车到女家迎接新娘和送嫁姊妹。80年代以后,婚事大操大办风气有所发展,有的男方派出汽车(多为城镇结婚的)到女家迎接,个别人甚至动用公家车辆迎亲。近年来“旅游结婚”、组织集体婚礼等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出现。
廉江有什么文化遗产。
廉江代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舞鹰雄,还有石角傩舞、安铺八音等,当然在整个粤西地区有很多文化是相通的,比如飘色、醒狮、赛龙舟
廉江市有什么特色
廉江美食
主要有白切鸡、安铺鸡饭、塘蓬生炆猪肉、广海鸡、石角扣肉、横山煎堆、河唇山姜头鸡汤、河唇鱼头汤、安铺簸箕炊、精制番薯粥、糯米甜糟、甜薯羹、裹蒸粽、炖狗等。由于廉江没有什么珍馐,故接待贵宾时只能用“味道”来取胜。廉江各镇都有自己的名菜。
廉江新八景
1、鹤地晴波——鹤地水库。中国十大水库之一,雷州半岛农业灌溉用水重要来源,青年人工运河的源头。
2、红树绿韵——高桥红树林。中国大陆最大的红树林连片生长基地,重要的国际海洋生态湿地。
3、塘山龙吟——塘山岭生态公园。塘山岭生态公园位于市区北部,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一场所。
4、双峰藏幽——双峰嶂。双峰嶂为湛江市第一高峰,双峰嶂上的民族村也颇为具特色。
5、九洲丽影——九洲江。湛江市境内第一长河。
6、谢鞋野荔——谢鞋山。
7、长青鸣翠——长青水库。
8、龙飞古寺——龙飞嶂。
廉江的文化艺术
游神,年例,廉江白戏,舞雄鹰,安铺八音,红橙节等。
廉江市政府自2003年举办“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以来,红橙节每年一次。2009年,2010年两届称为“家电家具博览会”,后恢复“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 。 廉江主要有涯话、白话、黎话
1、涯话的分布和特点 涯话属客家方言。它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塘蓬、石颈、和寮、长山、石角五个镇,河唇、石岭、青平、高桥四个镇的大部分乡村,河堤、营仔两个镇的部分乡村,人口约占廉江总人口50% 。
廉江的涯话与福建旧汀州府和广东旧嘉应州地区的客家话相类似。因为这些居民的祖辈基本上都是明清之际,从福建西部的汀州府和广东东部的嘉应州陆续迁来的。
2、白话的分布和特点
廉江白话,属粤语次方言,它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廉城、车板、安铺、营仔、石城、平坦、良垌五个镇。新华、吉水、新民、营仔五个镇部分居民也讲白话(编者注:良垌、新华和平坦这三个镇已于2003年5月18日合并,并后叫良垌镇),人口约占廉江总人口的35%。 。
廉江的白话跟广州话在语音、词汇方面有差别,带有浓重的高州(粤西)口音,受祖居地方言的影响。如廉城镇一带白话受高州、化州话的影响;良垌镇一带讲白话的人中、有祖辈由顺德迁来的仍带顺德音,由东莞迁来的仍带东莞音。
3、黎话的分布和特点
黎话,属闽南方言。它主要分布于横山镇、新民镇两镇。营仔、良垌(编者注:良垌、新华和平坦这三个镇已于2003年5月18日合并,并后叫良垌镇)部分居民讲黎话,人口约10万人 。
廉江的黎话跟雷州的雷州话的语音、词汇大抵相同,一些口语有高低音之别。
4、此外,还有“海话”和“地獠话”。
海话,旧石城县志称做“海獠话”。现代语言学者认为廉江的海话与电白的海话不同。故称廉江西部的海话为“廉江海话”。它主要分布于西部沿海车板镇的名教、南垌、多浪、坡心、龙头沙等乡村,高桥镇的德耀,红寨等乡村,营仔镇的下洋村等。
海獠话属于粤方言糸。廉江海话的语音比较接近廉江白话的语音,讲海獠话的人讲书面语言,讲廉江白话的人大抵能听懂。讲海獠话的居民有近5万人。
讲地獠话的有石城镇的那良村和吉水梧村垌,那楼寨等乡村的居民,约一万人。本地人之间交谈才讲地獠话,与其他廉江人交谈,也是讲廉江白话。
廉江人在日常交往活动中(主要指使用不同方言的人互相交流,同一方言的不存在这种情况),以讲廉江白话为主,廉江白话逐渐成为廉江的“通用语言”。 鹤地晴波——鹤地水库。中国十大水
库之一,雷州半岛农业灌溉用水重要来源,青年人工运河的源头。
红树绿韵——高桥红树林。中国大陆最大的红树林连片生长基地,重要的国际海洋生态湿地。
塘山龙吟——塘山岭生态公园。塘山岭生态公园位于市区北部,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一场所。
双峰藏幽——双峰嶂。双峰嶂为湛江市第一高峰,双峰嶂上的民族村也颇为具特色。
九洲丽影——九洲江。湛江市境内第一长河。
谢鞋野荔——谢鞋山。
长青鸣翠——长青水库。
龙飞古寺——龙飞嶂。 廉江市历史形成的自然景观有“石城八景”,即建山叠嶂、崎岭重关、双溪拖练、三合温泉、文峰耸翠、石室堆琼、龙湖古州、松明石井。
干百年来,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河唇龙湖的唐朝罗州故城遗址,残垣犹存,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山鲫鱼塘大坝革命纪念地——粤桂边纵队成立大会旧址,是缅怀先烈和教育后代的革命圣地。明朝以来,文人墨客先后评定和考证过的旧志八景有:谢建烟晴,崎岭重关,双溪拖练,三合温泉,文峰耸翠,石室堆琼,石城环绕,望恩雨露。还有罗州四景:建山览秀,石门阅海,松明怀古,东林憎话。
山嶂、水库、海滩、花岗岩、红树林被誉为廉江旅游资源中的“五朵金花”。就是这“五朵金花”把廉江装扮得格外娇娆,形成了鹤地水库、双峰嶂、龙营围、长青水库、高桥红树林(中国最大片的成片红树林 )等极具综合开发价值的大型风景旅游区。这些景区的自然景观极富浓郁的南国山光水色。
鹤地水库是中国十大水库之一,由其引发和哺育的雷州青年运河闻名全国。水库面积140多平方公里,汇水面积达1440平方公里,号称“人造海”。
双峰嶂东拥形似仙人端坐的仙人嶂,西抱酷像一尊巨大睡美人塑像、头上高挽发髻、斜躺丰腴身躯的婆髻嶂,绵延数十公里。
可利用双峰嶂上鹿鸣坑水库发展水上项目;利用景区内丰富的人造林海开辟狩猎场;利用山上丰富的花岗岩石建造雕像和碑林;利用奇峰建造过山索道,增设过山客车等等,添加人文景观,将“双峰嶂景区”开发成为大型游览景区和避暑山庄。 谢鞋山位于廉城东6公里处,因三山相连,形似狮子,故称狮子山。该山面积1500多亩,现存原始林木1500多亩,最高峰海拔108米。据石城县志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村民杨钦上京考试,高中进土,官至翰林编修,有功于朝。辞官返乡时,蒙皇帝赐鞋一双,回家后便把狮子山改名“谢鞋山”。同时,在山顶建造书房,会友吟诗,研究文史,欢度晚年。山顶上还遗留有天然石椅一张,人称“翰林椅”。杨钦逝世后,乡亲们敬仰其人,更爱其山,严立乡规,禁山护林。因此千百年来,此山原始林木完好无损。
谢鞋山的最大特色,就是保存了中国内陆惟一仅存的百亩连片的野生荔枝林。据科普作家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介绍,“荔枝原产于中国,是中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