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晕轮效应的具体例子有哪些?

例子如下:

1、在看待明星时,带有一定的晕轮效应,所以拍摄广告的一般都是名气较大的演员,歌星,人们会以为是他们推出的产品,而产生更多的认同

2、在情侣之间也会产生这种晕轮效应,两个相爱的人通常会觉得彼此身上没有半点缺点,这就是由于晕轮效应,让人将一开始喜欢的那点优点放大了,才会觉得对方浑身上下没有缺点。

晕轮效应其实是以一种以偏概全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其错误在于:

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会给我们的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认知偏差,我们需要认清这种偏差,以此降低它对我们的误导。

二、晕轮效应对旅游经营者有何指导意义?

晕轮效应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晕轮效应经常使人产生极端美化对方的作用,因此在旅游服务中,某一项优质服务能够淡化其它服务中存在的小缺陷。

同样,晕轮效应也有过分丑化对象的作用,因此在旅游服务中,一次重大失误就可能导致旅游者对整个服务的全盘否定。

扩展资料

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

譬如,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

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了。

三、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哪些?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晕轮效应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遮掩性

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注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缺形,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青年恋爱中的“一见钟情”就是由于对象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往往对思想、情操、性格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处都视而不见,觉得对象是“带有光环的天仙”,样样都尽如人意。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一个人印象欠佳而忽视其优点的事,举不胜 。

2、表面性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所带来的选择性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满面,未必面和心慈。简单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

3、弥散性

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卫灵公由不喜爱他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品质了,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也成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