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方人外过春节时,必备的美食都有哪些?
在北方逢年过节必吃一样东西就是饺子,吃饺子也是有讲究的年三十晚上(不是晚饭,守夜以后的夜宵),要吃素馅饺子,大部分是香菜馅的。寓意,把这一年的晦气排干净,素素静静的开始下一年。第二个就是鱼。鱼取年年有余之意。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当然希望有剩余了,这样日子才过得越来越红火。所以年夜饭中鱼是必不可少的,鱼还要整条鱼做,而且不能吃净,要剩一些,我最喜欢的就是大杂烩,用鸡汤和羊汤烩上丸子,木耳,粉皮,黄花菜,豆腐,烧肉,青菜,美味呀!。
接神前的年夜饭主要是酸菜猪肉馅水饺,醋,蒜泥酱油,香油拌料。白酒或啤酒🍺也有的。随着生活提高也有做些菜品摆桌吃,但习惯是年三十下午2,3点做一桌子菜全家吃过年北方人一定要吃的有饺子,有更岁交子的意思。接下来就是必须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还有就是各种卤肉,炒菜,凉菜,蒸菜,还有一个全家福汤。不过现在也有人是吃火锅,红红火火过大年。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留长,流传下来的风俗,数不胜数。吃年夜饭,我们北方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了。还有馒头以及汤圆,这些都有吉祥如意、团团圆圆过大年的意思!水饺唱主角,白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鱼肉不可少。每家不一样,家贫菜低档,家富奔高档。大碗酒大盘菜,吃得人人都痛快。
北方过年必须有鱼、饺子、小鸡、猪蹄、皮冻、炸丸子或炸肉段、凉拼、水果罐头(黄桃)北京的年夜饭太丰盛了,另外12点准时吃元宝就是各种形状,各种馅,难忘北方人年夜饭突出团团圆圆三十主要全家喝洒各种菜,初一姣子,初二面,风俗习惯老套路,初一男方家过年,初二丈母娘家过年。
二、北方春节的美食有哪些?
花枣馒头
这个是每家每户都要准备的美食,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看妈妈亲自做花枣馒头,顺便还能偷吃几颗枣,这个花枣馒头是要大年初一供在桌子上的,大年初一会把过世的老人都请回家过年,饺子和花枣馒头都是需要先给他们吃的。不过都是风俗习惯,他们也不会吃,表示孝道吧。
熬豆沙
熬豆沙是很费事的,不仅需要大火,还要准备很多食材,红豆,红薯,红糖,红枣,需要熬制一下午的时间,每年妈妈都会亲自给我们做,不仅可以直接拿来吃,还可以包饺子做馅用。好吃又营养。现在结婚了婆婆压根不会做,根本就吃不到了。
炸丸子
这个是90%的家庭都会准备的年货,不仅是北方,南方人过年好像也是要准备这个东西。可以做炸菜丸子、面丸子、红薯丸子,小编最喜欢的就是妈妈做的红薯丸子。
皮冻
春节前每家都会买很多猪肉,切下来的猪皮都会自己熬成猪皮冻,放到冷空气中,凝固之后,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切。在用蒜汁拌一拌,是春节餐桌上的一道两点。
三、北方特色美食有哪些
北方和南方在饮食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北方通常比南方更喜欢吃面食。然而饺子是北方众多美食中最好的食物,在很多的重要节日中不可或缺。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北方特色美食有关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方特色美食
1、锅包肉
锅包肉,原名锅爆肉,是一道东北菜,光绪年间始创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厨师郑兴文之手。锅包肉是将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拌炒勾芡即成。做好的锅包肉色泽金黄,口味酸甜。
2、地三鲜
"地三鲜"是很有特色的一道东北地方传统家常菜,选用了三种地里时令新鲜的食材:茄子、土豆和青椒来搭配,不仅在于鲜浓的味道、天然绿色的食材,更胜于它涵盖多种食材的营养,让三味非常普通的蔬菜做成鲜爽无比的佳肴。
3、猪肉炖粉条
猪肉炖粉条是富有特色的东北地区风味菜肴,深受南北方人的喜爱。猪肉炖粉条是“东北四大炖”的第一炖,顺口溜:猪肉炖粉条,馋死野狼嚎。这道菜在东北菜种极具代表性。
4、溜肉段
溜肉段是东北的一道传统菜,具有外酥里嫩,味香可口的特点。成品外酥里嫩、味香可口,百姓饭桌上的家常菜。由溜肉段衍生出的锅包肉更是东北菜中的经典。
5、小鸡炖榛蘑
小鸡炖榛蘑也是比较流行的一道东北菜。在东北,榛蘑大多用在炖菜里,特别是与鸡肉搭配,更是美味浓郁。此菜式传入关内后,又有厨师加以改进,在其中加上绿豆粉皮一块儿煮,也是别有风味。尤其是在冬天吃,还有活血祛寒、预防风寒侵袭的作用,实在是好菜。
6、杀猪菜
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在东北许多地方常年开设杀猪菜,形成东北饮食一大特色。过去,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血斩成大块煮熟后切成大片放进锅里,然后边煮边往里面放酸菜,加水和调料制作而成。
7、酱骨架
酱骨架是东北的一道传统名菜。根据主料的不同有酱脊骨、酱排骨和酱棒骨。这几种原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得起长时间的炖煮而肉质不会发柴、发死。其中又因为猪脊骨经炖煮后口感最为软糯,啃起来很有快感,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很受大众欢迎。
8、老虎菜
老虎菜是东北的一道知名凉拌菜,香辣爽口,色香味俱全。老虎菜的食材是大葱、黄瓜、香菜和辣椒。老虎菜营养丰富,口感独特,清爽开胃。夏天吃老虎菜,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北方人春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我国北方人春节第一餐吃饺子,饺子颇似元宝,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各地饺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饺,东北的老边饺子,江南的水煎饺,玉润玲珑,馅鲜味美。
四川、重庆地区的人春节第一餐吃汤圆。用自制的汤圆粉或市场上出售的干汤圆粉制成各种馅心的汤圆,润甜可口。
春节饮食建议
一、高脂肪饮食是引起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
二、饮食过饱、过咸,酗酒、吸烟,或过度兴奋都可引起血压升高,甚至出现急性心肌梗塞及中风。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人,在年节期间还是要以清淡饮食为宜,不吃口味重、太咸的食物,不能暴饮暴食、饮食过量。
三、若家中有糖尿病人的话,请依照营养师饮食计划,运用替换方式,以同等分量的年节食品取代日常同类别的.食物。
四、银发族们要注意量的节制、质的选择、食品新鲜度及用药一贯性等四个原则。
五、饮酒勿过量,也就是不劝酒、不拼酒、不醉酒。
六、过年期间家家户户准备许多零食,不管大人、小孩都会吃甜糖、瓜子、核桃,但胡育卿营养师指出,过年的食品热量都很高,所以第二项是节制零食,也就是要拒绝零食陷阱,在看电视、聊天时吃的零食,也应算在一天的总量中。
七、民众要多喝茶与白开水,因为市售的低糖、低热量饮料,一定先看营养标示,查明热量再饮用,否则可能喝下不少热量,过完年就可能不明不白增胖。
八、民众在烹调时要尽量少油、少盐、少糖。
九、慢性疾病患者及需要控制体重的人士应该限量进食含较高盐分、糖分和脂肪的食品。
十、痛风、代谢不良的人,如果吃多了鱼、肉等富含核酸及高脂肪的食品后,再喝酒或过度疲劳极易诱发痛风发作。
民从用餐要细细咀嚼、慢慢吞咽,吃饭时不说话、说话时不进食,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过硬、过粗糙、过烫、过冷、过酸或过咸的食物都应避免,是预防肠胃功能受损的好方法,也是有肠胃障碍病人该遵守的。
大家只要注意食物卫生安全,保持饮食均衡,不要吃得过饱,不要暴饮食,适量进食贺年食品,保持生活规律,便能开心健康地欢度快乐新年。
北方冬至吃什么传统美食
1、馄饨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过去北京有冬至吃馄饨的说法,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是冬至餐桌上的首选。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那么冬至吃馄饨是怎么来的?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因此在北京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且不管传说不管真假,馄饨的营养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呢,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蛋白质种类齐全,有馅有皮,能起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了单一食物的营养价值。要想做出来的馄饨馅很香并且不油腻的话,在调制馅料的时候,要加入生姜,食盐,味精等调料去调制。
2、饺子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我国北方地区民间素有吃饺子的习俗。关于冬至吃饺子的民间传说很多,最主流的说法是源自于张仲景。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不少乡亲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矫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因为目前天气总体干冷,大部分朋友可以选用牛羊肉这类温补驱寒的食材做饺子馅。如果您担心补过头,可以适当放些萝卜、芹菜或木耳等清淡去燥的食材来进行营养均衡。老年朋友易肠胃不好,饺子馅要吃清淡些,白菜猪肉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拌点素馅来吃。饺子最好是现吃现调,入味的馅心不要久存;肉馅制作的不要太细;花椒油调制馅心是最佳的调味油。
3、羊肉
冬至开始,民间便开始从这天"数九"。对于老百姓来说,冬至莫过于吃。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在此时吃上一锅炖羊肉,更有御寒滋补的双重功效。
羊肉性温,能抵御风寒、补身体,对风寒气喘、肾亏阳痿、气血两亏、腰膝酸软、肢冷腹痛、面黄肌瘦等症状有疗效。冬季人体阳气内藏,肾阳不足,容易出现手足冰冷,面目无华、体虚乏力等症状,而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历来被视为补阳佳品。冬季适当进食,可有效缓解上述症状。
如果买肉回家弄,就要眼手都动起来。新鲜羊肉鲜红色,能看到清晰大理纹,不沾手,有弹性。冷冻和解冻后的羊肉,红肉部分和羊肉部分基本分离。如何去膻?羊肉充分清洗,放在冷水中浸泡1小时左右。如果红烧,则用葱、姜、料酒先把羊肉腌半小时左右。如果清炖,水烧开后把羊肉下锅焯水两次,再用冷水冲。还可以在调味时加入啤酒或麻辣味重的调料、干辣椒或腐乳油碟。
4、狗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狗肉属热性食物,一次不宜吃多。凡患咳嗽、感冒、发热、腹泻和阴虚火旺等非虚寒性病的人均不宜食用。
吃完狗肉火锅后不宜喝茶,如果刚吃完狗肉就马上喝茶,会使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种叫鞣酸蛋白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进而诱发便秘。所以,吃狗肉后应该忌喝茶。
四、春节三大传统食品:饺子、年糕、元宵
“民以食为天” ,这是中国很古的俗语。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民族信仰,中国人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形成了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人们则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和庆祝方式。
春节三大传统食品——饺子、年糕、元宵
春节期间人们提起最多的莫过于饺子、年糕和元宵了,这些食品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和历史传统。下面作一一介绍:
春节三大传统食品—— 饺子
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饮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必定成为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
饺子最早源于古代的“混沌”。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所著的《广雅》里就有关于“混沌”的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被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期,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这就说明在南北朝时期饺子就已经相当流行了。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一般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饺子发展到唐代,其形状和吃饭已经和现在的饺子饮食习俗一模一样,也就是把其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人已经开始称饺子为“角儿”,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恐怕就是源于此;这种叫法和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的文献中都可见到。元代人称饺子为“扁食”,这种叫法一直影响到明朝。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有了不同的称谓,同时说明了饺子饮食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
而民间在春节期间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就已经相当盛行了。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一部分吃年夜饭时吃,一部分待到半夜子时吃。而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便有了“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也包含着有“喜庆和谐”、“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在民间有很多关于饺子的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在民间还流传吃饺子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所以,北方在冬至这天吃饺子应该就是源于这个传说。
过年吃饺子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直到现在,人们在包饺子时,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就意味着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饺子这一佳肴在给人们带来新年欢乐和祝福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春节里不可缺少的必备食品。
春节三大传统食品—— 年糕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种植稻谷,并用稻谷制作食品,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很可能“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明、清时,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
春节吃年糕,也是南北同风不同味;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塞北农家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
据说年糕最早是用来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的,后来才发展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