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旅游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何意见建议?

1、一是在认识上不断增强旅游业发展的质量意识

从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尽管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很快,已经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但我国旅游市场秩序依然不容乐观,旅游市场中存在的虚假宣传、强迫消费、安全卫生等问题在有些地区依然较为突出。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从服务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跨越,作为“中国服务”的重要代表,旅游业特别需要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走在前列。这就需要我们把认识进一步统一到服务质量的提升上来。

2、二是在思路上坚持旅游服务质量“两手抓”,既要守住“底线”,又要争取“高线”。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持续改革完善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旅游业上。同时,我们正处于大众旅游新阶段,政府部门监管不完善、旅游企业运营不规范、旅游消费者不理性等阶段性特征还存在。

市场发育的不成熟意味着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将长期存在,且在一定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得非常突出。除了守住“底线”之外,还对促进旅游优质服务提出了一系列“高线”要求。不管是“底线”还是“高线”,都有机统一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三是在方法上系统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不是零敲碎打,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政府应着重抓监管和政策;行业组织应抓协调和标准引领,强化行业自律;从业人员则应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上下工夫。

扩展资料:

提升旅游服务行业质量的措施

1、以标准化提升服务品质。完善服务标准,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服务礼仪与流程,增强服务意识与能力,塑造规范专业、热情主动的旅游服务形象。

2、推行旅游志愿服务。建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制定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提供文明引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打造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3、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和权益保护,指导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与导游签订劳动合同,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明确用人单位与导游的权利义务。开展导游培训,组织导游服务技能竞赛,建设导游服务网络平台。

二、怎样提高淡季旅游者量的建议?

 旅游业有强烈的淡旺季之分。目前我国旅游存在着接待量严重失衡的问题:旺季,旅游景区人满为患,导致旅客发出“花钱找罪受”的感叹,旅游的质量也大打折扣;淡季,旅游景区门可罗雀,惨淡经营。如何削峰填谷,实现全年旅游接待量的均衡发展,这无疑考验着景区的胆识与智慧。

那么,旅游景区淡季如何提升客流量呢?海森机构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改变淡季观念,做旺淡季市场

海尔张瑞敏曾说过“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所以旅游企业要想在销售淡季提升业绩,首先要改变经营的理念,树立“销售无淡季”的意识。

景区可通过与旅行社的沟通和种种促销手段来吸引其进行淡季销售。宣扬在淡季发团的价格优势、返利政策、利润空间,并可以通过各种奖励手段刺激旅行社发团来景区。

2.合理调整价格,回馈新老客户

价格是调节消费的有力杠杆。淡季的价格优势是吸引众多旅游消费者和旅行社的一个重大因素。中国人自古追求物美价廉。淡季,游客少,旅游质量高,如果价格再优惠的话,能吸引相当大一部分游客。

城市景区可针对本市户口推出折扣优惠,刺激那些想去旅游而又嫌价格高的人群以较低的价格实现愿望。

如故宫淡季推出免费主题旅游,表面上看门票收入减少了,但带动了其他方面的旅游消费。此举改变了游客赶集式的旅游出行观念,也赢得了社会口碑,提升了景区的社会美誉度,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3.举行别开生面的活动,加强营销。

常规的旅游景区都选择在旺季展开大型宣传营销,而在淡季采取全面紧缩的营销战略。消费者面对各种众多而繁杂的宣传营销可能会产生犹豫和排斥的心理,不利于消费决策的做出。

淡季,景区可举行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比如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各大媒体记者、旅游专业师生、残障人士、军人家属等深入体验景区的各个方面,通过他们的口碑和影响吸引广大旅游者慕名前来。

4.推陈出新,丰富旅游产品

人们普遍追求新、奇、特。旅游景区可根据季节特征,想方设法搞出些花样来,满足人们追求新、奇、特的心理。比如,神农架冬季滑雪很火,那么,夏季可推出滑草。温泉型景区,冬季推泡温泉,夏季则可主打水上游乐项目。

5.私人定制,提升服务水平

现在旅游私人定制越来越火。旅游景区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年龄的游客,为他们量身定制私人专属的个性化服务。并提高员工培训,完善制度,使“个性化服务规范化”。

三、我们是家4A级景区,里面很多二次消费的游玩项目,想问一下大家,是怎么进行门票收费管理的?

如今,随着智慧旅游、多业态景区的不断发展,游客的需求也变得更为丰富和个性化,对景区内的吃喝玩乐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聚焦于消费新需求,越来越多景区在品质和特色方面下足了功夫,覆盖了“吃喝玩乐游购娱住”等多重业态,然而面对这样的旅游消费环境,一方面确实捕获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另一方面,景区销售分账环节问题频出。

1、多重业态下如何实现统一收款?

在整个交易闭环中,景区销售分账环节的前一环肯定是支付收款,然而景区内商户众多,如停车场、游乐设施、酒店、接驳车,还有美食等各类入驻商户,只有推动多业态的统一收款,才能更好的进行账务管理,做好景区销售分账工作。

2、商户关系混乱复杂,如何高效分账?

由于商户众多,且各方分润比例、结算需求都不相同,景区销售分账效率本就不高,对于国庆这种人流量超高的节假日来说,交易订单的暴涨毋庸置疑,这更是会加大财务人员的分账对账难度,工作效率被拉低的同时也会增加不少人力成本。

3、平台系统相互孤立,如何打通交易数据流?

在管理维度上,景区内多个平台系统相互孤立导致数据割裂,景区管理方既无法掌握经营数据,对管理赋能,又无法提升数据价值,延申更多的金融服务。

基于长远考虑,景区需要打通底层应用,通过统一的支付收款与高效分账来实现交易管理的标准化,再将各个业态子系统的数据串联起来,构成信息化建设的整合联动。因此,MallBook支付分账系统应运而生,为景区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提质赋能。

一、聚合支付渠道

支付分账系统整合了市面上主流的支付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支付宝、微信、云闪付、快捷、POS机、扫码等,且系统可供API接口一键接入,景区管理方即可为入驻商户、停车场、游乐设施等消费业态的多种收费场景提供多样化支付功能,游客购买门票、停车缴费后资金直接流入央行监管账户。至此,解决了景区内统一收银和支付需求,打通交易环节的“最后一公里”,快速实现了交易数据闭环。

二、自动化分账

景区管理方通过在支付分账系统后台配置分账规则,待交易生成后,系统可实现交易资金自动化拆分清算,根据各方约定的结算周期,资金会自动转入各商户的电子账户中。有效提高了景区销售分账效率,开启智能化的账务管理。

三、打破数据壁垒

接入支付分账系统后,能够快速与景区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对接,打通各业态场景下的交易数据流,景区管理方可以清晰地查看交易流水,了解各方的经营情况,方便和众多商户进行分账结算和对账统计。同时,系统中沉淀了这些大量的真实交易数据,还能够为景区延申更多的金融服务。

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旅游市场正在逐步回暖,越来越多的智慧景区正在悄然改变着。十一国庆黄金周即将来临,景区销售分账想要快速提升效率,还是要借助数字化分账工具,以先进的分账技术重构交易数字化管理,助力智慧景区更加快速发展。

四、什么是旅游景点的2次消费

游泳景点的二次消费是指除了门票以外的消费。例如迪士尼乐园,门票收入仅占所有收益的20%,其它收入则来源于购物、餐饮、住宿、娱乐设施等,而这些消费即为二次消费。

随着旅游休闲消费需求的升级,旅游景区过去那种“修个大门、就卖门票”的初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旅游综合体项目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主流模式,即发展二次消费项目。单一的景区门票模式难以支撑景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旅游产业链,促进二次、三次消费,才是摆脱“门票经济”困局的有效手段。基于旅游综合开发与旅游目的地打造的大架构,更多关于什么是旅游景点的2次消费,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五、对旅游景区的发展建议

旅游景区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旅游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张家界(000430)、华侨城A(000069)、黄山旅游(600054)、天目湖(603136)、

西藏旅游(600749)等。

本文核心数据: 旅游消费金额结构

旅游景区损失超50%

新冠疫情对旅游景区的经营提出巨大挑战。根据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初步统计,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景区收入损失额度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90%以上。在降价营销、入境游大幅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国景区企业的收入损失程度会达到2019年同期收入水平的40%-50%以上。景区行业整体收入损失程度将会显著高于旅游行业整体平均水平。

疫情后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1-2千元

根据中国旅游院和马蜂窝数据,2021年,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之间,占比为48.5%。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疫情过后,景区企业应打造新场景、新活动、新体验,从而提升二次消费,全面推动景区创新发展,合作共赢,实现内容升级、业态升级、产品开发、业务复苏、收入结构转型等一体化升级。

推广微信营销

截至2021年6月,微信月活跃用户达12.51亿人,在庞大的用户群体支撑下,微信可作为游客游园的APP,为游客提供便利,为景区降低运营成本,助力景区进行产业升级。

发展智慧旅游

疫情过后,国家发布一系列政策助力旅游行业发展,其中,发展智慧旅游为主旋律,具体内容如下:

综上所述,后疫情时代,旅游行业内企业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智慧旅游。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