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江南古镇过年吧,寻回古老的“年味儿”
乌镇:逛水上年市、赏水乡年俗
在很多地方,年前赶集、采购年货是筹备春节的序曲人山人海的集市里,琳琅满目的鞭炮爆竹、年历年画、春联福字、新衣服、糖果水果、鸡鸭鱼……每一样都带着喜庆的标签,等着跟不同的人家回家过年,增添几分喜气。
在我国江南地区的很多古镇,千百年来,流传的年俗历久弥新,当地人将“年”过得既传统又极富水乡特色和新意,游客来到这些古镇,不免有穿梭在电影画面中的错觉。
乌镇的年市最有代表性。
昔日乌镇地处二省三府七县的交界处,河道密布,四乡八邻们习惯在清晨摇着船出来喝早茶顺便赶早市,把家里种的蔬菜、养的家畜带到集市上卖,再购置一些拿回家,逐渐就形成了集市。每到隆冬腊月,水上集市变成水上年市,货品丰富至极,从早热闹到晚。
原汁原味的乌镇水上集市(景区供图)
今冬的乌镇恢复了传统年俗,从1月17日小年当天起,西栅的水上集市就将喜庆开张,装满年货的船只停靠在旁,年货摊上摆满了炸春卷、定胜糕、海棠糕、如意汤圆等小吃,吆喝声此起彼伏。挂在屋檐下纯手工制作的蹄髈和咸鱼、咸肉、酱鸭,都是集市上的“爆款”。
乌镇的传统年俗极具江南本土色彩 (景区供图)
参加年市,还可以欣赏到拉洋片、捏面人、板凳拳等江南民俗表演和打年糕、写春联等传统年俗。
其他建议:
除了水上年市,今年春节乌镇还推出了水灯会、长街宴、祭年神等传统年味活动,与其相邻的乌村则打造了“村味大年”,在村头的年货集市上,村民们会用原始的土灶制作镬糍,可以尝尝现做的红糖镬糍茶,跟着学打年糕、写春联、剪窗花、舞龙舞狮……
春节在乌镇吃一顿喜庆的长街宴 (景区供图)
乌村打年糕 (景区供图)
南京:游秦淮灯会、拜牛首山
老南京人过春节,放爆竹、贴福字、贴门神、贴春联、拜年等习俗必不可少,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与灯相关的活动更是流传多年。
各类传统灯会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活动。秦淮灯会、夫子庙灯会、南京城墙灯会、老门东灯会……春节期间,五花八门的灯会遍布南京全城。一家大小吃饱喝足,携手逛灯会,古时金陵城的繁华盛景似乎便跃然于眼前。当中,以逛 历史 悠久的秦淮灯会为最。
逛传统灯会是南京人过年最隆重的家庭集体活动 新华社发(方东旭 摄)
今年秦淮灯会的举办时间是年1月17日至2月11日。作为2019年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后举办的首届灯会,今年的灯会更加富有文化味,沿着“一城一河”的轴线,共有十里秦淮河风光带、白鹭洲公园、夫子庙、老门东、明城墙、大报恩寺遗址等9个展区可打卡。期间还有“风雅秦淮”传统文化展演、“城市传承”传统文化展览、“小康生活”文化走基层等系列的百余场文化活动。
春节临近,布置在南京秦淮河水面上的大型灯组 新华社发(方东旭 摄)
除了逛灯会,春节还可前往金陵四大名胜之一的牛首山祈福。
有道是“一座牛首山,半部南京史”,牛首山不仅记载着南京城的 历史 沧桑,更是一处风光秀美的佛家胜地,有着源远流长的佛禅文化,是中国禅宗牛头一系牛头禅宗的开教处和发祥地。
牛首山有佛顶寺、佛顶塔、佛顶宫、岳飞抗金故垒、摩崖石刻、弘觉寺塔、郑和文化园等景点。春节期间1月24日至1月31日,牛首山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将进行公开瞻礼(含除夕夜)。
其他建议:
来到古都南京,春节怀古也别有一番情怀。可到有600多年 历史 的明城墙,站在最有名的台城一段——一面是古鸡鸣寺,一面是玄武湖,远处是紫峰大厦和巍巍的钟山,视线中,尽是古今风云。
杭州:西溪泛舟、超山赏梅
西溪湿地无论何时,都是杭州城区内一处远离尘嚣的悠然乐土。春节来此,和最亲近的家人一起水上泛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古人隐居世外桃源的乐趣所在。
与此同时,春节期间的西溪湿地还有各种富有水乡特色的民俗闹春活动如打年糕、听越剧、五常十八般武艺表演、舞狮表演、水乡婚俗等,每一样都带有浓浓的江南年味。
春节到西溪感受真正的岁月静好 图/刘星彤
而新春探梅节作为西溪湿地五大节庆之一,也是每年春节期间参与性最强的活动之一。
春节赏梅最是应景。除了西溪,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超山风景名胜区专以梅花胜景出名,是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
2020年超山梅花节眼下正在举办,一直持续到3月下旬,春节期间是最佳赏梅期。超山梅花节上,还可逛超山新春庙会,参加抢福运、猜福谜、拓福字、抢福包等活动,欣赏黄杨木雕、陶泥捏塑、半山泥猫等当地非遗,元宵节还可猜灯谜。
其他建议:
位于杭州市南面的萧山区,湘湖年鱼节活动将在下孙文化村上演。
下孙村位于萧山湘湖北岸,周边保存着距今已有八千年 历史 的下孙遗址。冬季捕鱼是这里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每年从十二月末至春节前,可体验到极具湘湖特色的冬捕文化。期间,会有年鱼节千灯会、越王祭春大典、文财神范蠡巡游等,同样有包含剪纸、皮影戏、吹糖人、糖画等在内的热闹的非遗集市。
绍兴:听水乡社戏、赏腊月风情节
在绍兴民间,当家家户户挂满酱货腊味,才叫作要过年。
老绍兴人有在正月初一放开门炮、贴春联、“请天地菩萨”、喝元宝茶、吃汤圆等年俗。正月十三,各处悬灯结彩,至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或上街观灯,或提灯逛街、猜灯谜,上演热闹的“十八天灯头戏”。
位于绍兴县的安昌古镇有千年 历史 ,石板铺砌的三里老街上店铺林立,石桥下乌篷船穿梭往来,时而传来一阵社戏曲调。
江南水乡的乌篷船自带怀旧气息 图/刘星彤
进入腊月,浓浓的酱香味洒满安昌的老街,长廊上密密麻麻挂着一排排酱鸭、腊肠、腊肉、鱼干、腊猪头……此时的古镇,由酱香和绍兴黄酒香混合着的“年味”别有一番辨识度,勾起阵阵馋虫。
古镇在每年春节前后都会举行腊月风情节,推出水乡社戏、船上迎亲、民俗婚礼、古镇庙会、传统手工艺表演等活动,游客可即兴参加。
今年的腊月风情节是第二十一届,从元旦直到1月31日,可以趁机感受儿时的年味,品味纯正的江南风俗——早起看扯白糖、灌肥肠、串腊肠、搡年糕,欣赏热闹的社戏、喜庆的船上迎亲,黄昏搭一艘乌篷船,顺水游览长街。
其他建议:
绍兴是鲁迅的故乡。1月中下旬,鲁迅故里周家老台门将举行绍兴传统年俗“祝福”场景表演,模仿鲁迅小说《祝福》的场景行祝福礼、喝散福酒、吃散福年糕。越城区孙端镇也会举行“鲁迅外婆家”祝福文化节,每个村都献上自己村的福礼,为来年祈福,品福酒、喝福茶、灶神送福橘等一系列活动尽显孙端特色年俗。
此外,会稽山脉周边景色宜人,春节吃的肥腻,也可安排一场徒步消脂之旅。
苏州:“城隍赐福”、光福探梅
苏州民间有“城隍赐福”的俗语,春节到城隍庙祈福是老苏州人必做的事。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苏州城隍庙会举办“谢太岁”,并在春节期间举办“迎新春城隍赐福、送财、保平安”、“安太岁”等民俗活动。
春节期间,老苏州人还有喝“元宝茶”的习俗——在清茶中加—二枚青橄榄,滋味独特。在大年初一开年全家共饮元宝茶,有祈福家宅平安之意。
位于苏州市古城西南25公里邓尉山麓的光福古镇拥有长达2500多年的悠久 历史 ,名胜古迹遍布。春节前后,这里开遍梅花,成为江南著名的探梅胜地。
光福邓尉梅花不仅 历史 悠久,且品种繁多,有“登楼观梅、入园探梅、进廊揽梅、登山赏梅”四大赏梅景点。这里每年都会举办香雪海梅花节。
苏州市虎丘山的早梅花蕾 图/新华社发(杭兴微 摄)
其他建议:
赏梅之余,来到光福这个传统工艺之乡,还可顺便欣赏苏绣、核雕、玉雕等本土民间工艺。
苏州虎丘庙会也是春节苏州人气最高的去处。新年第一天踏进虎丘庙会,“开福门”迎新年大典启幕,舞龙舞狮、巡游等各类民俗汇演让人应接不暇。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李力
实习生 | 梁晓静
二、关于春节的风俗有哪些,关于春节的风俗图片
1.扫尘、贴年红、守岁、压岁钱、烧爆竹等。
2.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3.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4.民间称作“扫尘日”。
5.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6.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7.按民间的说法:因“尘”和“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8.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9.贴年红:年廿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10.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11.守岁: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12.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13.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14.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相互赠送,称“馈岁”。
15.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
16.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17.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18.压岁钱: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9.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20.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21.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22.烧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23.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24.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
25.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
26.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
27.后人卷纸为之。
28.称曰‘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