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关于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1、大年初一拜大年。
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这一天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
2、元宵节看花灯。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二月二剃头。
“剃龙头”习俗,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如古籍中所记载的古人断发纹身以像龙子习俗。“二月二”这天,许多人都要理发。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作“剃龙头”,这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
4、清明节扫墓。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5、端午节吃粽子。
节庆饮食端午食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二、中国有哪些民俗特色?
1、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2、春节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3、传说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
4、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银器、瓷器、红木家具、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十八般兵器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铜镜、大花轿、水烟袋、芭蕉扇、桃花扇。
5、衣冠服饰
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6、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武当、形意、少林。
7、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凤眼、千层底、檐、鹫等。
8、宗教哲学
儒、道、释、周易、阴阳、五行、干支、罗盘、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
9、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10、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等等。
拓展资料: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三、在你的家乡,都有哪些具有特色的新年民俗活动?
我的家乡是山东枣庄,枣庄的新年是从除夕开始的。除夕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为了第二天的春节,这一天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包括准备年货、打扫卫生、送节礼、凑份子杀猪、蒸馍馍、烙煎饼、炸丸子、熬糖、上坟等等,故称为“忙年”。
贴春联:枣庄部分乡镇还有贴过门签、窗花(剪纸)、年画、门神的,均表达了辞旧迎新,吉祥祈福的心愿。有的还在门上插松枝,在院中放青竹(意思是“竹报平安”),将家中布置得焕然一新。
收起“破财”物:要将菜刀、剪子等“破财”的物件藏起来,以免春节这天被孩童拿到乱动,但针线等是“聚财”之物,没有此忌讳。
不能扫地:据说正月初一是扫帚的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一般是大年夜扫干净,12点之前将垃圾倒掉,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最有意思的是这一天要在大门口横放一根棍子,意思一是栏财,不让家财外流;二是放上棍子后,就可以将债主挡在门外,不必担心有债主再来讨债,可以安心地过个好年。
守岁:除夕之夜,阖家欢聚,一家人围坐一起把盏对酌,吃一年到头最期待、也是最丰盛的“年夜饭”,然后一起包饺子“守岁”,静候春节的到来。点着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岁”,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据说“守岁”有两种含义,一是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二是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现在则流行吃罢“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零点刚过,燃放鞭炮庆祝春节。
春节是从正月初一的零点开始的。放完鞭炮后,老人净手摆供桌,焚纸上香,祭神祭祖,祝愿一年幸福发财。
拜年:在枣庄,春节这天,晚辈向长辈磕头拜年是一道风景。天一亮,同一家族的年轻人就结伴同行,相互到各自家中拜年,如果家族大,有时会组织几十人、上百人,拜年时前面的已进屋跪倒了,可后面的还没进院子,待全部跪倒后,院子中黑压压一片,一起行礼磕头,颇为壮观。同一辈分的男人和女人们,也会分别结队串门拜年,见到长辈后,男人们会行磕头礼,女人们一般问声好就行了,不必跪倒磕头。拜年后,长辈一般会给晚辈“压岁钱”和礼品、食物等,表示一下。同辈的在这一天见面都会作揖道声“过年好”,另一人则回应“见面发财”。
元宵节是“灯节”,俗称“正月十五”或“小年”。枣庄有“正月十五前都是年”的俗语,意思是从初一到十五,没来得及拜年的,这期间还可以去。
吃元宵: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观看灯会:元宵节这天晚上,人们除了燃放烟花爆竹外,还走出家门,观看花灯会。
制作萝卜灯: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当天晚上,人们将萝卜灯放在大门口,老人举灯照遍住宅内外,以求驱妖避邪除百病。孩子们则拿着萝卜灯相互照,并说道“照照眼,不害眼”,祈祷不害眼病。
四、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简报
绿粽飘香,又是一年端午节,下面是语文迷网整理的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简报,欢迎参考。
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简报 篇1
在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到来之际,为了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中华传统,唱响“全国文明城市暨我们的节日”主题,创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团结友爱精神,2017年5月26日东郊街道哲建社区举行端午节包粽子比赛。
活动邀请辖区少数民族群众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现场挂上了寓意吉祥的葫芦,充满了欢声笑语,气氛和谐,粽叶飘香,一片片粽叶、一粒粒糯米,在大家一双双灵巧的手中,变成了香甜可口的粽子。活动结束后,社区干部看望慰问了少数民族空巢老人都伊乐格喜,为老人送去了粽子和鸡蛋,并亲手喂老人吃粽子,让老人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通过这次活动,让居民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氛围,拉近了社区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距离,增进了各族群众邻里之间的感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民族团结,传递了民族和睦的浓厚氛围。
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简报 篇2
在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5月19日,德远社区举办了“包粽子献爱心”活动,为辖区的老人们送去“暖心”粽,和他们提前欢度端午节。
社区工作人员们早早准备好了粽叶、糯米、红豆以及包粽子所需要的盆、桶、线、剪刀等必须用品。
包粽子活动开始了,“先拿一片粽叶把它卷起来,窝一个角,这样米就不会漏出来……”,社区爱心志愿者们互相分享着包粽子的经验,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不一会儿,三角形、长条形、金字塔形等各式各样的漂亮粽子,就这样一个个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随着一锅锅飘香的粽子出炉,200多个粽子陆续送到了辖区独居老人、困难居民的手中,社区爱心志愿者们同时询问他们身体情况、生活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粽子虽小,意义却很大,社区将真情爱心传递到了我们心坎上,”独居残疾老人魏大爷说着。通过这次慰问走访活动,不仅了解到了居民的心声和期盼,也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促进了社区和谐。
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简报 篇3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5月25日上午,罗府街社区组织社区党员、居民共同开展喜迎“端午节”包粽子活动,以庆祝佳节。
社区工作人员提前一天就把包粽子所需原材料准备好。活动现场,30余人围成一圈,桌子上整齐的摆着粽叶、粽米、红枣、红豆沙、扎绳等必备材料,大家一边高高兴兴地包粽子,一边互相交流包粽子的方法。不一会儿,一盆盆的粽子就呈现在眼前,屋内屋外粽叶飘香。此次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增进了邻里感情,使大家在节日来临之际了解和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
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简报 篇4
绿粽飘香,又是一年端午节,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社区温馨感和凝聚力,xx区东升街道东兴社区以“民族节日,代代相承,同享端午,共品棕香”为主题,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端午节包粽子爱心传递活动。活动当天,街道、社区提供包粽子原料,由社区会包粽子的党员、志愿者现场制作粽子并煮熟后,这些满载深情厚谊的特殊的粽子通过社区党组织送到了困难家庭、独居老人、重度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手中,并询问了他们的近期生活、身体状况,关心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这次活动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宣扬,得到了辖区居民的好评,让社区居民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更让关爱弱势群体的美德得到传递,进一步推进和谐东升建设。
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简报 篇5
端午节来临之际,望丰社区为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于6月8日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以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早上9:30,社区副主任张文君带领社区志愿者们为辖区残疾人、特困户李红川家庭赠送了端午慰问物质及他们急需的物品——多功能康复床,用浓浓的端午情温暖了他们的心。下午14:30结合端午节“悬艾叶菖蒲、洒扫庭院”的民俗习惯,积极调动辖区居民齐动员,挂艾草、清洁美化我们的家园,广大居民群众喜笑颜开争“做文明有礼武汉人”,为深化社区文明创建贡献了正能量。
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简报 篇6
紫云居委会的残疾人过了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活动中,身残志坚的残疾女老板王文杰讲述了自己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故事,她从遭遇意外失去右手,丈夫背叛离婚的苦难中走出来。独自带着儿子来到合肥打拼,从摆摊卖碟片、旧书到拥有自己的旅馆,成为老板娘,在合肥买了房,有了幸福的家庭。她说:“我这一路走来,要感谢很多帮助过我的人,在我创业最艰难的时候,紫云居委会帮我申请创业基金扶持和创业培训让我度过难关,身边很多朋友都给予我很多帮助,今天,我要唱一首感恩的心,献给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一首感恩的心,让在场的所有人热泪盈眶。随后,志愿者和10名残疾朋友们聚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团圆,齐乐融融包粽子,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场面温馨。大家先把粽叶卷成漏斗状,填米、压紧、扎绳,很快一个个粽子便在巧手中完成。经过大家的相互协作,一会功夫,一摞摞粽子展现在眼前。忙了一下午,几大盆的粽子全部出锅了,大家一起分享着胜利果实,愉快的过了一个喜悦热闹的端午节。
此次活动的开展使残疾朋友都感受到了和谐社区大家庭的温馨和浓浓的节日气氛,让大家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而祥和的端午节。
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简报 篇7
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好地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5月14日上午,黄墩街道大作社区举办“端午棕飘香 浓浓邻里情”包粽子活动。社区居民踊跃参加,小朋友们也纷纷加入学习包粽子。大家各展所长,相互交流包粽诀窍,三角形的、菱形的……馅料多样、饱满充实、形状各异的米粽在一双双灵巧的手中成形;大家一边包粽子一边唠家常在一起有说有笑,不仅加深大家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了邻里感情,同时也拉进了社区与居民间的关系。
粽子包好后,社区工作人员将煮好的一袋袋满载深情厚意的粽子和慰问品送到社区低保户、困难母亲及空巢老人的手中。每到一户社区工作人员都会详细询问他们身体健康情况和生活情况,嘱咐他们要好好保重身体,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对他们的关爱。
此次活动让居民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也让大家提前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端午节。
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简报 篇8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来临,为确保大南辖区群众渡过一个温馨祥和的端午节, 5月18日,南明区大南社区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粽香飘社区”系列活动,组织10余名志愿者为辖区孤老包粽子、送粽子,为辖区孤老送上一份浓浓的端午情。
家住会文巷的熊昌琴是一位独居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大南社区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每逢过节都去探望,端午节快到了,社区及时送上节日的祝福,让老人过一个温馨祥和的节日。
据悉,本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让社区居民充分感受到社区大家庭温暖和关怀。
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简报 篇9
6月7日下午,柠檬社区开展了以“粽叶飘香,共度端午”为主题的端午节活动。来自大江南北的20多位居民参与了包粽子活动。
大家包的粽子有蜜枣馅的,豆沙馅的,还有红豆馅的。根据地方不同,粽子成品的形态各异,有尖尖三角的,传统四角的,细细长长的,还有专给小朋友吃的四星粽。
活动现场总计包了300多个大小各异的粽子,居民朋友拿回家与家人分享。
此次活动旨在让居民感受端午气氛,了解中国习俗,同时丰富居民生活,促进社区和谐。
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简报 篇10
为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传播文明、弘扬新风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为老年人排忧解难,5月18日上午,宝联社区组织国投集团30余名团员青年志愿者来到辖区怡心苑养老院开展“浓情迎端午 爱心暖夕阳”慰问活动。
青年志愿者们带上米油、粽子、咸鸭蛋等生活日用品和养老院的老人们提前过端午,在院方负责人简单介绍后,青年志愿者们分成了若干小组,替老人们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对老人们嘘寒问暖、与他们促膝谈心。“孩子们,赶紧喝点水歇歇,真是辛苦你们了。”一位老人看着忙碌的志愿者们,感激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们还给老人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老人们一边吃着水果,一边观看着演出,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博得了老人们的欢笑和掌声,其中国投集团青年志愿者何强表演的脱口秀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给平日清静的敬老院带来了阵阵欢笑声,整个敬老院洋溢着温馨、祥和的气氛,老人们欣慰地享受着孩子们带来的关爱和幸福。
“以后有空你们再来,我们喜欢和你们年轻人说话。”在一片依依不舍声中,志愿者们告别了老人。近年来宝联社区团员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团区委的指导下有了长足的发展,环境保护、关怀弱势群体、文明劝导等项目志愿者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也使辖区青年志愿者们学会感恩,学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