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八大古镇村落,历史沉淀的韵味有多迷人?

广东,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

这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从秦朝开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从公元三世纪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明清时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也是世界唯一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在广州,还深藏着许多古朴静美的村落,推荐10处,你去过几个呢?

1 小洲古村

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岭南水乡的特色,小桥流水人家,它的民居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五六百年高龄的蚝壳屋见证着岭南的曾经沧海。

阡陌交错间,随便跨过的一口古井都有几百年的沉淀,走进小洲村,就好像走进了一座民俗博物馆。

很多人说广州小洲村的文艺气息很浓厚,是闺蜜旅游,情侣约会的最佳地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老广州的特色,在这里你可以淘到自己喜欢的特色工艺品,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美味的小吃。

小洲村独特的水乡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批专业人员来到这里进行艺术创作,成为艺术家们寻觅创作灵感、写生、摄影的首选之地。当代岭南画派杰出代表关山月、黎雄才等著名画家纷至沓来,各国各地区的知名艺术家、众多中青年艺术家聚居此地,让小洲成为了艺术家的伊甸园。

2 聚龙古村

聚龙古村位于广州荔湾区冲口街垅西与招村之间,村内主体建筑建成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全村分成3排,每排7座,每排房屋建筑规格基本相同,有独立别墅的形式,又保留了岭南古屋的风格。

每座楼房都用水磨青砖建筑,砌以麻石墙脚,门框、窗框均用花岗岩制成。进入大门是一座木屏风,大厅内到处可以看到精致的木刻。后厅正中是供奉祖先的神楼,雕刻最为精致,上方及两旁为通透木雕,下为浮雕图案。二楼凹形三面装饰彩色满州窗,中间嵌以历史名人诗词佳句,别具风雅。

聚龙村,默默的隐藏在繁华的城市之中。聚龙村,是广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虽然名字听起来大气磅礴,但是她却留给人几丝乡愁--愁为何没能再多去几个古老的地方,在这都市里寻觅那一抹的自我安静呢。

3 宣星古村

在巍巍的云台山脚下,有一座古朴而又宁静的乡村,绿树环绕,青砖白墙,古老的建筑错落有致,古韵十足。走在村巷中,仿佛进入了一幅水墨画,村子保持着数百年来的古朴气息在空中飘荡。它远离了喧嚣,远离了聒噪,是广州从化的世外桃源。它就是从化宣星村。

4 大岭古村

过去分散居住的村民陆续迁到了主村,用山石垒起的院墙和瓦房看起来仿佛让我们感觉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种沧桑感,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原生态特色,村民们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闲散、平淡又流露着一种纯朴。

年轻人外出打工了,村里的孩子都在镇上住宿上学,只是在周末的时候才返回到村子里,他们的嬉笑声、吵闹声打破了村子的宁静,欢乐充满着这个在静谧与幽静的山村,让人体验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觉。

5 塱头古村

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名头不小但去的人不多。

这村子基本就是黄氏一族聚居地,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村子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完好的主要是祠堂、书室、书院和门楼。“塱头桥”指的就是这的青云桥。

村建筑坐北朝南,布局比较规整,建筑保存较好,排列整齐,规模宏大,建筑占地6万多平方米。村建筑大多数建于清代,部分建于明代,一般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较好,其中以友兰公祠和谷诒书室为最。单体建筑以巷道相隔, 现存古巷20多条。

6 黄埔古村

黄埔村位于海珠区东部,与黄埔区长洲隔江相望,总面积60公顷。

黄埔村因港口经济兴盛一时,村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建筑,这些古建筑具有明显的岭南建筑风格特色,砖雕、木雕、灰塑、镬耳屋及青石板路也随处可见。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录入文物线索46处,其中市级以上文物建筑27处,包括古祠堂12座,家塾3处、庙宇2处、园林建筑1处、古民居8处、黄埔古港遗址1处、冯氏祖墓1处。

7 沙北古村

沙北村是沙湾古镇的核心区域。走入村里,古色古香的古建筑随处可见,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始建于南宋,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所在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饮誉南国。岭南音乐发源地,何氏三杰故里,留耕堂、文峰塔等大型明、清古建筑,这些都是沙北村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8 莲塘古村

莲塘村位于萝岗区西北面,白玉兰花种植更是历史悠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香料制造厂家依靠白玉兰花提炼香料,九龙镇莲塘村白玉兰盛极一时。

莲塘村历史悠久,建村距今已有700多年,人文古迹陈氏祠堂、鸿佑家塾、季昌书室;现代建筑白玉兰森林公园、生态园林公园、荷花塘……这充满历史尘埃的古村落尽管离市区远,村经济条件较差,但莲塘村村主任陈少洪说,由于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内保留开发,村里可以打一张“未来牌”。

9 钟楼古村

太平镇钟楼古村建于清醎丰八年(1858年),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是我市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旅游和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村的首选村落,是我市首个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的行政村。钟楼古村的开村祖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人欧阳修后裔。

村中有一片逾百年历史却基本保存完整的旧屋,村子的中心是一座有99道门的祠堂,这是目前从化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祠堂——欧阳仁山公祠。这座祠堂的99个门取意为“九九归一”。

10 新围古村

新围自然村,依山傍水,紧临增江第一湾,临江风光好且滨江线长,村中还拥有务本堂、香火祠堂、仙姑祠、旧粮仓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具有广府民居特色的历史建筑群。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务本堂,又称聚堂家塾,是新围村的古建筑之一,其木雕、壁画精致,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二、西关大屋——广州传统特色民居建筑

广州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通常占地面积大,富有西关特色,建筑样式多为中式,基本构造包括砖木结构,三进、三个坡顶,正立面三个开间,大门前有青砖石脚和趟栊、石门套大门。西关大屋还有七进深,里面客厅、小厅、书轩,还有花园,主要由买办和商人建造。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按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厅堂。中轴线自前而后,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偏厅、客房后面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脚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脚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门厅(门官厅)中设天宫和土地神仕,其后有中门四扇,平时不开,只有乘轿贵客来访才开,以示隆重迎接。仅留左右两门出入,使路人看不见门内情景。轿厅是供乘轿客人及主人出入停轿之所。

大厅是大屋的主体建筑,面积最大,屋脊最高。整座大厅红栋(主梁油红漆〕黑桷(木角油黑色)白瓦(衬瓦涂以白色),宽敞宏大。为使大厅更加明亮,屋顶错落装以明瓦即玻璃瓦。正厅后面是头房(或称长辈房),是长辈们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采光。头房后依次是二厅(饭厅)、二房(供儿子婚后夫妇居住)。二房又称尾房,是中轴线上最后的房间。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民国初期,西关商人的房子被大量拆除,西关大屋在鼎盛时期有800多间,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位于荔枝湾上,建成于1902年(清光绪壬寅年),是一座环形园林式的西关大屋,四周为楼房,中间是花园,楼房精致典雅,花园花木茂盛,整体结构别具浓郁的岭南建筑韵味。正门在三连直街,南向;后门在逢源大街,北向。口额石刻清末书法家苏若湖所书“小画舫斋”四字。小画舫斋整座建筑为白花岗石脚、水磨“东莞青砖”精砌墙壁,平滑洁亮。

正门进门是一座玲拢剔透的木雕通花套石刻红花玻璃大屏风。屏风后面是门厅,前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廊,长廊中建有一座名叫“诗境亭”的半边亭。西边是“船厅”,呈画舫形,小画舫斋因此得名。还有阮元题书的“白塘红荔泮塘西”木刻横额。朝荔湾涌一侧全部是蚀刻蓝玻璃满洲窗。北面有供奉黄家先祖的坐北向南的“家庙”(祖先庙)。

三、广州人都知道的广州岭南特色民居:岭南西关大屋!

一、  广州特色民居——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

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在明朝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黄华华省长的组诗《广州新景赞》的  “赞新荔枝湾”中也不忘赞美岭南西关,风景胜美:

重来不识荔枝湾,风情远胜古西关。

宛如清明上河景,游人忘却把家还。

西关小桥流水,烟雨蒙蒙,花团锦簇时的景象,仿佛西关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为美丽的西关更添一些诗意。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

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布局图,从其布局来看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结构独特,利于通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且在风水学上也有吸纳有利于屋主的先天之气之意。 西关大屋对风水格局很讲究,典型的西关大门一般左上位奉有天官神位,左下角供奉门口土地神,天官主赐福,土地以驱邪,借此以避凶趋吉、保合家之平安。这布局也体现了人们的家族等级观念和以中轴线为对称线的传统布局观念。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与竹筒屋相同,外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中为趟栊、内为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西关大屋最具特色的是趟栊门,此门乍看像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十几根圆木,圆木数目须是单数,不能双数,因为在粤语中“双”和“丧”同音,有不详之意。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

广州有句出名的俗语,叫作"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句子来源是说,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实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东山多是官家子弟;而西关是自古广州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们多数居住在那里,花飞蝶舞,招摇过市。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是支撑着整个三十年代广州商业社会的两大缩影。

据历史记载,晚清时期,广州的女性一年也有几次可以"抛头露面"的机会,如人日游花地,乞巧节游石门,郑仙诞游白云等,在这花园锦簇人流之中,西关小姐以其新颖的装束和高雅的气质闪现其间,特别令人瞩目。她们打扮入时,锦心绣口,与同窗好友结伴而行,穿梭于西关众多商铺之间,形成了一道动人心魄的风景线。于是,"西关小姐"一语叫起来了,越叫越响,历久不衰……

西关小姐以群体的形象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前进和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广州女性解放的先声,代表着近代广州最风雅和繁华的生活。这些活跃着各个阶层的新女性,她们的服饰、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学识----无不成为当日"时尚"的标志。如女医生、女学生、女运动员、女革命家等职业女性和社会活动家的脱颖出,第一次使中国女性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也使"西关小姐"成为了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综合符号。

西关小姐 都比较有文化,或是在自己家的私塾读书,或是上过小学、初中。据说,当时的真光中学和坤维中学都是女子学校,不少西关小姐就是在那里读的书。在20世纪30年代,不少西关小姐还在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上学。渐渐地,西关小姐变成一个专称延续至今,就成为永不落幕也不上台的"广州小姐"。

西关大屋满洲窗

西关大屋最富特色的标志之一是满洲窗。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许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其工序十分复杂繁琐。光是一个满洲窗就耗掉了15人10天的工时。因为满洲窗的真正工艺早已失传,据说每件窗的玻璃起码要返工三次以上。所以,即使说建这样一座木石瓦房,其工程量相当于建一座九层高楼,相信也不会令人觉得太惊讶

“西关大屋”不仅保留着可代表广州的传统建筑风格,而且他们还从全国各地带回了各地建筑艺术之精华,加以运用和仿造,取长补短,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归国华侨的增多,也引进了不少国外的先进科技,使西关大屋的建筑与装饰日趋华美。

岁月的车轮,带走了名与利,却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广州还有西关大屋这些历史记忆能以建筑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木趟栊、满洲窗、硬木大门……旧了,残了,却记录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