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好去处,它是厦门近邻,别样的旅游魅力,最全攻略拿走不谢

开篇就揭开谜底,有点无趣哈,我要说的是泉州。认识泉州,比较偶然。旅行中多次在厦门中转,厦门已多次游玩,于是做了点攻略,“瞄”上它的近邻——泉州。厦门到泉州的高铁,仅需40分钟左右。厦门机场有直达泉州的专线中巴车,最方便不过了。当然,晋江机场最便捷了。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泉州,虽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但似乎我们一直在忽视它。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十余家宗教,寺、观、院、堂等古建古迹遍布古城。图为泉州标志性建筑——西街钟楼,建于民国23年,也就是1934年。

​泉州影剧院位于西街20号,始建于1958年,主体建筑雄伟、壮观,富有闽南特色。从我的经验来看,住在这里附近,玩起来最方便。周边有很多的快捷酒店,西街里还有青旅和几家民宿,“丰俭由人”吧。找好了住处,就开始我们的泉州梦幻之旅吧。

​玩,我们来个先近后远,我们先逛逛住处门前的西街,这些景点基本都可以步行参观游玩。泉州的宗教或者 历史 上曾经在此活跃过的宗教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主要的宗教,比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和犹太教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在泉州。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 历史 原貌的建筑,西街片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分属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多种类别,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拥有开元寺、东西塔、肃清门等景点。对了,别忘了去西街中部的游客中心,那里有可以一览开元寺双塔奇观的观景台。

​西街最老的佛教建筑就是这座开元寺了。开元寺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开元寺是每个到泉州的游人不可错过的地方,免费开放参观。

​逛完西街,咱们再去东街看看。泉州状元街位于鲤城区东街后街,是条步行街。状元街西接中山路,北临东街,中段处是玄妙观,建有独具泉州特色的牌坊,被誉为八闽第一街,而泉州唐代状元徐晦则是八闽(即福建) 历史 上第一位状元。特别是莘莘学子,去找状元街里的100号街牌合个影,讨个彩头。

​状元街的中段,沿观东巷绕到东街新府口就可以到达云妙观的正门。元妙观俗称“天公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初曰白云庙,是道教传入泉州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也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在春节期间,这里非常热闹,大家一起“钻钱眼”祈福,太有喜感了。

​我们再去不远处的承天寺参观一番,承天寺,又称月台寺,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 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是弘一大师的化身处,你一定知道弘一法师,他是广为传唱至今的歌曲《送别》的词作者,“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不是你熟悉的旋律?

​各位,感受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魅力了吗?还没?别急,我们再去天后宫看看。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

​在天后宫对面的幽静小街里,有一处李贽故居。故居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南门万寿路,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后人将其居室改为宗祠。近年加以修葺,室内悬挂李贽画像,以供瞻仰。

​泉州涂门街上两座寺庙很有意思,一座清真寺,一座关帝庙做了好邻居。泉州“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遗址,它始建于公元1009年,已有千年 历史 ,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而建的。与开元寺一样,清净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我国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文保单位。

​清净寺旁就是关帝庙,泉州文化的多元性可见一斑了。它是一所道教庙宇,俗称关帝庙。因主祀关圣帝君,附祀岳王。泉州关帝庙始建于宋代,庙宇占地二亩多,由主庙和左右的三义庙、崇先殿三座并列,各有前殿、大殿三进深,后进新建仿古楼房一幢。庙内香火终年旺盛,信徒远及东南亚及台湾地区。

​主城区里的宗教文化参观暂告一段落,我们再去稍远的地方去看看。其实,泉州洛阳桥并不远,在西街钟楼附近坐公交,一小时左右就到了洛阳桥。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834米,宽7米。桥上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

​泉州的桥,为何叫“洛阳桥”?原来,唐朝初年,由于 社会 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这些中原人士入迁后,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得名。洛阳桥两岸的老街也值得慢慢品玩。

​清源山风景区也是必打卡之地,公交到达很方便。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多路公交线路可直达景区。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清源山最著名的“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占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副其实。

​崇武古城更是值得一去,稍有点远。需要从泉州 汽车 客运站坐中巴车到崇武县城,票价15元。中巴车停在县城的一条街上,售票员会告诉你古城的入口。这是景区的主入口,古城成人票45元。

​崇武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是为了防御海盗、倭寇而兴建的军事防御的海疆要塞。古城四方设门楼, 临海建有一座灯塔 。整个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岗岩石垒成,高7米,长2456米,有4座城门,城上设有烽火台、箭窗、城楼、瞭望台等设施,是一座较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花岗岩的石头城 。

​崇武古城全园长约1200米,幅面宽度60-200米,占地面积约9公顷,地形起伏有序,园里石径纵横,绿茵片片。设有25个景区,园中荟萃了作为中国著名石雕之乡崇武镇众多得名师巧匠创作的四大古典名著及“寓言园”、“华夏精神”、“惠女乐园”、“十二生肖”、“黑猫白猫”等20多个主题500多件石雕精品。

​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竟是从崇武古城南门出去后的海门村,这是个免费景区。海门古村的古迹还有不少,分饮井、旧泉春、北佳楼、魏大厝、林蚶伯故居、饲虎埔、涌泉井、詹大厝群、秀山楼、吕滨溪后裔居地、侯伯林、三教祠遗址等。这个古村简直就是个迷宫,我在里面转了2个小时,终于把自己走丢了,太尴尬了。

​鲟铺村具有鲜明特色,一定要去。从西街钟楼出发坐1路公交前往鲟铺村,车程大约1小时,在格林公司站下车,步行前往鲟铺村。鲟埔村(现为浔埔社区),原名叫前埔村。后因有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晋江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无意地把“前埔”写成“鲟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鲟、蚵虾,用鲟埔命名更为妥切,因此,“鲟埔”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来鲟铺村,一定要找几家蚵壳厝好好参观一下,至今完整的蚵壳厝鲟埔村还有十几处。古代,鲟埔人以海上的大蚵壳当建筑材料,建成独特的蚵壳厝,由此成就一种建筑奇迹。砌蚵壳墙级讲究技艺。这种蚵壳厝外型美观,又具有冬暖夏凉之功效。

​鲟埔女箸花围头饰十分独特,在鲟埔村里随处可见。早期的鲟埔女从孩提起,就把头发留长,到十一、二岁就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园心,圈戴在脑后。接着在髻新周围、左右对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艳丽的髻花、绢花或鲜花,再插上金或银制成的双脚发钗或梳子。使整个头上,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美丽芬芳。这就是被称为“头上花园”的“簪花围”。

​泉州的 美食 有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十大小吃有面线糊、烧肉粽、土笋冻、姜母鸭、醋肉、萝卜饭、海蛎煎、肉夹包、牛肉羹和四果汤,不说了,好吃的太多了,都要尝尝。

​没想到吧,一直不被注意的厦门近邻——泉州, 旅游 资源竟如此丰富,那么,问题来了,好好游玩一下泉州需要多久?我给出的建议是最少一周的时间,慢慢玩需要十天。看来,旅行中最奢侈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了。

二、浔埔女的特点

浔埔女的服饰独特,别具一格。她们身穿褐色的衣服,下穿黑布裤,头发盘到脑后,绾成一个圆髻,用鲜花串成花环,俗称“簪花围”,簪戴在绾髻四周,中间插一根象牙筷子。她们挑着海鲜到泉州沿街叫卖。

以鲜花簪首作为一种汉族民俗事象,早在汉代已经出现。四川成都杨子山西汉墓出土的女俑,就在发髻正中插一朵硕大的菊花,菊花两旁还依附数朵小花。汉代以后,簪花之俗在妇女中历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为时令鲜花 。

除了妇女簪花,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现象,到了宋朝已日益普遍,而且还成为某些典礼的仪节。《宋史·舆服志》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可见当时参加重要典礼的百官及随侍人员都要簪花。在汉族民间婚仪中,按照宋朝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胜即花胜,古代的一种首饰。宋朝朝廷宴会,“尝以春秋之季仲及圣节、郊祀、籍田礼毕,巡幸还所至设宴,惟从官预,谓之曲宴。”皇帝要给群臣赐花,由中使为之插戴。朋友之间的便宴也可以簪花。如果遇到国家大灾之年、瘟疫、忌辰等,则不可以簪花。

簪花除了有审美之外,还有避邪的象征意义。“茉莉花能驱鬼,戴上菊花能长寿”等。

簪花是中国古代汉族妇女装饰的遗风,在泉州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有“四月围花圈,一头簪两头重。”泉州地区的惠安洛阳、南安丰州、洛江河市、双阳等地,很多妇女至今还保持“簪花围”的风俗。

关于浔埔女的服饰,李亦园教授有精辟的论述,他用人类学族群关系来解读。他说:我这里所说的结构关系是指族群之间的结构关系。族群关系常因文化特质的强调而形成所谓结构对比,在惠安人族群的结构对比意义上,表现在惠东人与崇武人构成对比,他们各自拥有各自的传统,他们彼此之间不只合作也同时相对立,崇武人多少看不起惠东人,惠东人多少要和崇武人有分别,这种对立的关系,可能就是导致惠东人保持原有特色的原因。这一点是我从早期经验得来的,住在泉州城里,早上一定会遇到从晋江一带挑卖牡蛎进城来的人,我们以闽南语称她是“浔埔姨”的渔村女。这些“浔埔姨”大都有特殊的服饰,戴有大笠子,颇有惠东女的特色,她们如果不穿着奇怪的话,我们就以为她是冒充的,她的牡蛎就不好,一定是要穿着那种形式的衣服的人来,我们才会以为她是与我们不同的另外一种人,她的牡蛎才是好的。这种族群识别的观念,是族群关系结构最明显的表现。换而言之,这是一种藉服饰的差异,以分别不同群体的做法,不同的服饰用以族群交易关系上是一种判别的“商标”,在族群互动上是一种辨别,在族内则是一种认同。

总之,浔埔女的服饰具有族群的特征,在交易关系上是一种判别的“商标”,在族内则是一种认同。浔埔女的簪花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

浔埔妇女与各地显然不同的特色,这里从古至今见不到封建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一道枷锁——缠足,老少因劳动的需要,都有一双自然的天足。为了生活,浔埔妇女天天下海抓鱼虾,上滩涂敲蚵,挑海味贩卖等与男子一样的强体力劳动。因此,浔埔女在持家与下海搬运和讨海都可说是强人。

浔埔女名称繁多,主要称她为“鹧鸪姨”、“浔埔阿姨”。这因浔埔东北有一鹧鸪山,明天启七年置铳台(即枪城)在鹧鸪山上,到了清康熙从祥芝移迁来的巡检司在浔埔,又命名为“鹧鸪巡检司”。因此,所在地的妇女,便称为“鹧鸪姨”。

浔埔妇女温柔谦逊,生儿育女后,不是教儿女叫自己“阿母”、“妈妈”,而是要儿女称自己为“阿姨”(本来儿女称自己母亲同辈姐妹为“姨”,现母亲自己降级却要儿女叫她为“姨”)。早年,年轻浔埔妇女最讨厌同龄或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称自己为“浔埔阿姨”,以为这是有意侮辱她;可是长期以来很多外界不明底蕴的人,普遍认为“阿姨”是尊称,因此,浔埔妇女不得不改变过去的看法,初期有人称她“阿姨”只一笑了之,现却习以为常而成为“尊称”了。

三、浔埔的特色风俗文化

每年浔埔都会有不少的民俗活动!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妈祖的出巡活动了,妈祖出巡当天也是妈祖的生日。人们都把那天当成一个盛大的节日!在当天浔埔女都身着特色的`大支衫`头上戴满漂亮的鲜花手举大香和旗子迎接妈祖的生日!在当天晚上还会有文艺演出。可能是唱高甲戏也可能是闽南语的演唱会!在当天晚上老老小小齐到妈祖庙前观看演出!在平时浔埔也有不少的民俗活动!浔埔的风俗文化不仅有特色而且更有利于全民团结和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