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童谣

民族童谣民族童谣有很多,都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介绍几首:

《阿西里西》彝族

阿西里西,阿西里西

丘冬作那的丘冬作

小朋友,小朋友

大家一起来做游戏

岭南的童谣《落雨大》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系屋锈花鞋,

花鞋花脚计,

铜腰打铜鞋。有很多,都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介绍几首:

《阿西里西》彝族

阿西里西,阿西里西

丘冬作那的丘冬作

小朋友,小朋友

大家一起来做游戏

岭南的童谣《落雨大》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系屋锈花鞋,

花鞋花脚计,

铜腰打铜鞋。

《晋南乡调》

歪带帽,狗抬轿,

抬到湾里(地名)没人要,

咚--叭--放个炮,

你看热闹不热闹。

二、山西的民歌,童谣

一、民歌

1.《交城山》:

《交城山》是清朝或者更早年代开始流传于文水、交城一带的一首民歌。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曾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山西民歌。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一首山西地方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

3.《人说山西好风光》:

是张棣昌谱曲、乔羽作词,郭兰英演唱的一首山西民歌。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创作于1959年,60年代开始响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把山西民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4.《下柳林》:

是流传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一带的民歌,以柳林弹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韵味自然朴素,乡土气息浓郁、粗犷。

二、童谣:

1.《小花鸡,上磨盘》

小花鸡,上磨盘,一挠挠个大皮钱。

又买烟,又称盐,还娶媳妇过新年。

2.《妈妈推我荡秋千》

荡起秋千好喜欢

妈妈妈妈你来坐

宝宝推你荡秋千

3.《天上星星一颗颗》

地上花儿一朵朵

星星眨眼花儿笑

笑得花儿弯下腰

扩展资料

山西民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以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为主。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套曲。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不同名称。“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

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柳林的“ 弹唱”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

三、具有农村特色的童谣

 001、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又卖油来又卖醋。

002、黄毛儿丫头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儿梨,咬一口喉儿辣的,谁让你专门儿挑大的!

003、数一数二数老张,老张的媳妇会打枪,枪对枪,杆儿对杆儿,不多不少十六点儿。

004、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明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005、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二年级的小地主,一打一跳舞。三年级的耍大刀,四年级的上子弹。五年级的一开枪,六年级的就滚蛋。

006、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二年级的小不点儿,一打一瞪眼儿。三年级的吃饱了饭,四年级的饿死了算。五年级的发了火,六年级的全滚蛋。

007、一只小花狗儿,坐在大门口儿,两眼黑溜溜,想吃肉骨头。

008、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009、妞妞骑牛,牛拧,妞妞拧牛,妈妈赶马,马慢,妈妈骂马。

010、下雨了,冒泡儿了,老头戴着草帽儿了。

四、充满童趣的乡村童谣

或许是故乡的乡土,乡音,乡情的代代传承,小山村孩子刚刚懂事,就无师自通地说出许许多多的童谣,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充满童趣的乡村童谣,欢迎大家阅读。

充满童趣的乡村童谣一

群山含着落日

很美的世界

在故乡熟睡的谷粒里

起舞的镰刀,摆放整齐的余晖

我们分头追逐远方

一颗淡淡红润的落日

是高原久久悬挂的灯笼

飘曳、孤独

承载着哀伤的土地

即将与土地上的马匹行走他乡

一个牧牛人从山涧折出

一头牛犊牵出山涧细细的鸟鸣

一群冷冷的群山擎着半颗落日

那是离村庄很近的地方

我们分头把大地寄往春天

充满童趣的乡村童谣二

城市,沾满机油的手

越伸越长,乡间

野花芬芳的小路

在空间里,越走越矮

收获,再不是

秋天的专利,围墙一圈

膨胀的欲望,肆意阉割

春夏秋冬

银行被绑架,定位仪

所达之处,立起界碑

随意支取

耕牛眼里,喷出

愤怒的火焰

怎样,也烧不净

田园里,一块块顽癣

熏黑的心脏,喷出

黑色的血液,散发

贪婪的异味,弥漫

刺眼的气体

盘子里,渐渐跳出

三条腿的鸡

苟且残喘的乌鸦,站在

枯枝上,发出

最后的哀鸣

高耸入云的高粱

吐出的,不是穗

浓浓的黑云,遮盖

天空,蔚蓝的屏幕

冲洗烟筒的墨汁

不时,从天而降

河床上,漂浮起

白花花的鱼鳞

翠烟袅袅,小桥流水

在机器里,压缩成

邮花,粘贴在角落里

加盖,圆形印章

不知道,已邮寄到何地

乡村病了

在颤抖、挣扎、呻吟

等待着医生,立即

注射,一支强心剂

充满童趣的乡村童谣三

月亮早已挂在蓝色的天幕上

月宫里的那棵桂花树清晰可见

枝叶仿佛在轻轻地摇晃

张果老正在树下纳凉

夜幕开始缓缓临降

星星正在传递眼神

树林中闪烁着荧火点点

远处传来几声狗的呐喊

白天就这样远走它乡

我的心变得兴奋异常

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得去会我的新娘

河滩的柳林里幽幽暗暗

夜风中几缕清香飘荡

美妙的歌声传向四方

我的新娘啊可在里面

在乡村的月夜里

淡淡的流韵四野弥漫

我的心啊,已经演变成

那无边的银色光芒

充满童趣的乡村童谣四

大自然是雨的最爱

他的爱在雨天的每一时分

飐动的叶是他演奏的钢琴键

姣美的花是他初吻的恋人

当他用热烈的抒情

亲切地赞美一个沐雨的乡村

当他将力量的追求

荟萃在美的奔放

在湿漉漉的清晨

或是水迷迷的黄昏

当他越过腐烂的电线杆

迈过静谧的砖瓦地

当他拉开青幽幽的云幕

在黑森森的空中腾出一道道透明的斜线

你试图想想

他会用怎样博大的关怀

去爱一棵慵懒的老藤树

去爱一株报不出姓名的野草

去爱腼腆的小河羞涩的涡晕

去爱邋遢的黄牛磨坏的犄角

有人会说他是村地里的漫步者

有人会说他是泥泞的雕塑家

还有人说他是顺风吹来的信客

或者说他是稻草人谈心的朋友

莫非我们的假设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猜想

为何他总是淡淡地来静静地去

他清清楚楚却神神秘秘

他来时酣畅又去得洒脱

从土墙垣的裂缝和老树桩的肌理

从坑坑洼洼的石头路和疏疏密密的小笋林

只要你走进这个乡村

碰见一个多愁善感的雨季

你便无时无刻不能探索到他杰出的作品

没错,他就是这样

将这份爱降临到一个乡村

五、山西有哪些民歌童谣?

山西地处华北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全省总面积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五百万,除有极少数回族和少数满族人散居在全省各地外,山西基本上是单一的汉族地区。全省除晋中、晋南、上党(晋东南)、忻定和大同五个盆地外,绝大多数是土石山区。主要山脉,南有中条山,东有太行山,北有五台山、恒山,西有吕梁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浦水河、沁河等。其中汾河自晋北的宁武发源至晋南的河津注入黄河,纵贯南北,是省内最大的河流。山西的四邻为:东与河北接壤,北面与内蒙毗连,西和南以黄河为界与陕西、河南两省隔河相望。在经济上,山西除少数林、牧业之外,历史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因盛产煤炭而闻名于世,因而又是我国的煤炭之乡和能源基地。

山西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的传说。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这里有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夏代的石磬,春秋时的甬钟,战国时的编钟、编磬。在侯马出土的东周时的晋国铸铜作坊中,还发现有铸造编钟的陶范(模子)。这些都说明山西音乐的发展是比较早的。

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击壤歌》),“立我庶民,莫匪水尔,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康衢童谣》)相传都是尧时的民歌、童谣。“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歌》)相传是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这些民歌,如《唐风》中的《椒聊》、《葛生》、《绸缪》、《鸨羽》等《魏风》中的《硕鼠》、《伐檀》、《十亩之间》、《汾沮》、《葛屦》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非常广泛,它们或歌咏劳动生活,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或倾诉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不少是反映婚姻或爱情生活的。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不仅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用民歌来歌咏他们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感情,而且通过民歌,去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他们对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其中有不少是流传在山西地区的民歌、童谣,如晋时人民为庆贺除掉一个残忍的恶霸而唱的《并州歌》:

士为将军何可羞!

六月重茵披豹裘,

不识寒暑断人头。

雄儿兰田为报仇,

中夜斩首谢并州。

从本卷选入的一些民歌曲牌名称中,尤其是从兴县“昆曲”、离石“审录”、左权“大腔”中的一些曲牌名中,如《混江龙》、《拜月儿》、《南妆台》、《偏坡扭》等,我们可以看到宋元以来的民歌和民间散套的痕迹。

明代以来,山西商业相当发达,特别是被称为“河东”的晋南一带,当时曾是北方商业的中心。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明清两代进入民歌盛行的时期。不少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如《进兰房》、《叠断桥》、《粉红莲》、《抱琵琶》、《叠落金钱》、《绣荷包》、《茉莉花》、《银纽丝》、《剪靛花》、《玉娥郎》等等。

编唱民歌已成为劳动人民抒发自己思想感情,寄托自己喜怒哀乐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因而,山歌、小调遍及城乡。民歌已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每逢节日,尤其是春节、元宵节,更是他们集中活动的时刻。这时,各村村民用大块煤炭在街头或场院垒起高高的“旺火”,人们除白天进行踩高跷、跑旱船、打花鼓及各种秧歌活动外,到夜晚,便都围在“旺火”周围,进行各种形式的民歌演唱。大家兴高采烈地唱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不肯散去。这种“闹社火”(也叫“闹红火”)的传统习惯,在山西不少农村至今仍然保持着。有些地区(如祁县、太谷、左权、定襄、临县等地)的民歌艺人,每年都要根据当地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编成新的民歌。这些新编出的民歌,在这种场合演唱,如词、曲都编得好,受到人们的喜爱,便很快流传开来。例如祁县、太谷的《苦伶仃》、《打冻凌》,文水的《拉麦根》,五台的《洪秀英》,定襄的《离婚》,临县的《秋香哭婆婆》、《冯采云》,离石的《下柳林》等,便都是这样流传下来而成为传统民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