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地区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是什么?

东北地区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

1、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这一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风格最后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发展成带有等级性质的封建规则,人们观念中以北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临天下的代名词。

2、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

3、结构,有钱有势的人家盖房子自然是不会用土坯来盖的,都会用石头和砖瓦来盖,样式也会多变一些,但无论怎么变化,其东北民居最基本的样式是不会改变的,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

4、有钱有势的人家盖的房子自然是砖瓦结构的了,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是无法盖砖瓦结构房子的,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行话叫苫,或者叫苫房。正因为房子是茅草苫的,所以就导致了呼兰烟囱的出现。

5、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这样的窗户缺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大家到北京皇宫看一看就知道了,由于窗户小直接导致房间里都是阴森森的。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

二、东北平原的民居有什么特点???快呀,急死偶了!!!!!!!!!!!!!!!!!

古代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人民房屋是长方形半地穴式的,赫哲族人民直到解放前还居住着地窖子。近代东北农村住宅,则都有取暖的火炕和火墙。一般民居,中间进门为活动场所的堂屋,两边为卧室,堂屋两侧均有灶,灶高度不大,但铁锅通常较大,一则便于一次可蒸较多馒头,供几天食用,其二则利用较大锅膛燃烧木柴来使两边住房中的炕暖和起来,锅膛与睡炕是相连的。火墙则是指用砖或土坯砌制成中间嵌空的墙,与灶膛相通因而可以使墙体温暖,它在室内兼作隔墙,散热量大,温度均一,灰尘较少,保温时间长。在集体活动的大型房屋中,也有以走廊中的隔墙充当火墙,砌出几个烧火的炉膛,连通墙与炕。或在进门处屋角砌一个三角形灶,连通墙壁。但火炕火墙消耗燃料多,又只能烧煤或木柴,因而东北农村,每家在入冬以前都准备了充足的柴火,常常在住宅边堆得象房子一样高,以便整个冬天取暖。这种房屋从外观上看比较低矮。另外在门外另辟一过道,外装厚实门帘,尽量减少室内暖气外溢叙定外冷空气进入,特别在东北北部,一些房屋的南面没有门,门辟在东面矮小的披屋墙上,由此进入正屋和房间。而南面则是很大的玻璃窗,阳光可照满室内,玻璃窗通常为双层。由于东北住宅的这些取暖设施,在室内,东北的冬天要比长江流域舒服而暖和得多。

此外居住在东北东部地区的朝鲜族以耕作业为主,种植水稻,农村住房也都以稻草盖顶,上以草绳纵横交错将草顶网住,住宅接近方形,无山墙,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故四周墙的高度相等,与汉族农村住宅极易区别。屋内炕、灶与汉族居民也不同。朝鲜族农村住宅外貌简陋,低矮,且多数为土墙,但室内甚精致整洁。每座房屋的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门同时也是窗。房内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用土坯、砖成平坦的石块铺成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现在生活条件改善,许多人家已建成砖瓦结构的住宅。

三、1.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特点。 2.东北地区的民居有什么特点?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40°以北,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和山脉为主,平原分布于中部。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纬度比较高,冬季比较寒冷,而且寒冷的时间长,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出现降雪天气。

东北地区房屋墙体比较厚,房屋窗户比较小 ,有多层玻璃,需要保暖。屋顶斜度比较大 ,利于降雪滑落,防止压塌房屋。

四、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东北三省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与降雨、降雪较多有关,坡度大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量雨水、雪在屋顶积存;传统民居墙体厚、窗户小与气温较低有关,较厚的墙体和较小的窗户有利于室内保温。像这类知识问答,我都是用101教育PPT里的资源库来查找的,里面资源丰富,绿色植物PPT背景图片长时间看不伤眼睛。

五、分析我国东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给个思路吧:

1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传统民居低矮房屋建筑,火炕,目的保暖。

2

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有干湿季,地层中有钙结核层,传统民居窑洞,就地取材,窑洞顶为钙结核层,有助于坚固,冬暖夏凉。

3

东南沿海地区湿润(潮湿),植被茂密,蚊虫、蛇鼠猛兽多,传统民居高脚楼、吊脚楼等二层或多层建筑。目的防潮安全。

综上,人生活在地球上,受地理环境制约,地理环境影响传统民居形式。

六、收集我国各地区民居的资料,说明各地区,各民族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民居从大的空间上可以大体分为:东北传统民居、西北传统民居、华北传统民居、西南传统民居、中南传统民居、华东传统民居。

东北民居以东北大院、满族民居、朝鲜族满屋炕民居为代表。

西北民居以陕西窑洞、关中窄院民居、青海庄窠民居、新疆维吾尔族民居为代表。

华北民居以山西平遥古城、蒙古包、河北民居,其中以北京的四合院为典型。

中南民居较具代表性的有三间两廊的广州民居、围垄式客家民居、吊楼式的湘西民居、窑房混合的河南民居、广西干栏式建筑等。

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 主要包括四川的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的民居、贵州传统民居、云南民居、西藏部分民居。

地理条件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西藏自治区,土地广阔,地理气候条件差异极大。区内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

气候条件 西南地区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兼具。在四川盆地,日照少,闷热多雨,阴雾潮湿。云贵两省南部湿热多雨,北部寒冷闷热相间。在西藏北部则属高寒地带。西南地区是一种立体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三、少数民族民居 (一)、西南少数民族盛行的干阑住屋民居 干阑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傣家竹楼由十根柱子支撑,铺以楼板竹篾,用编织的草排盖顶,带有栏杆、走廊,美观别致。永宁纳西族的楼房为木质结构,中央住人,也是经堂、休息的处所。崩龙族矮脚竹楼分前厅后厅,以竹篱笆隔开,男人住前厅,女人住后厅,前后厅各有火塘。景颇族竹楼以长脊短檐式屋顶为特色。壮族的“麻栏”则比较接近木构建筑。 广西三江的侗寨也有楼房,全部木结构,有外廊式小楼,也有连幢的大楼,可供若干房共同居住。唯有瑶族的竹楼,楼下住人,楼上储粮食杂物,畜厩不在楼内,而在楼后。白族的楼房,以坐西朝东为正向,三间为普遍,布局平均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院落,人居室和厨房、畜圈分开,人亦住楼下,中间一间为堂屋,接待客人。布朗族的竹楼十分简单,用竹片编成,茅草盖顶。楼上,中央设火塘,火塘边吃饭、待客,四周安置床位。 侗族鼓楼 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鼓楼至今仍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贵州的木构民居分布在黔东、黔南,居住着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一带。这一带的木构民居主要以干栏式建筑为代表。类似于四川的干栏式房屋,主要目的防潮、防虫,拓展空间。

傣族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傣族多居住于山间、河谷的坝子,土地肥沃,气候炎热,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长期以来,形成了架空楼居的习俗,即干栏建筑,多以竹、草为建筑材料,俗称“竹楼”。干栏式竹楼适应当地环境,防潮湿、避虫兽、利于通风散热。另外,傣族人信奉小乘佛教,寨内一般均建佛寺,风格独特。

(二)、藏族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西藏因地理、气候条件个不相同,因此,个地方的居住方式和居住建筑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样的。其中藏北高原,气候干寒,当地居民以畜牧为主,他们逐水草而居,居住的主要形式是“帐篷”。

在西藏中部和东部地区,盛产石材和木材,所以这个地区的藏族民居是典型的“碉房”。 (三)、蒙古包 在中国西北部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是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栅做壁体的骨架,用时展开,搬运时合拢。小型的毡帐直径为4~6米,内部无支撑,大型的则需在内部立2~4根柱子支撑。毡帐的地面铺有很厚的毡毯,顶上开天窗,地面的火塘、炉灶正对天窗。 (四)、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阿以旺” 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增城瓜岭村寨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战乱时代,有战略性意义,水道环绕全村,起到护村的作用,岸边有全村最高的建筑碉楼(相当于现在9层楼高),可以观察远方的敌人;对岸有生长上100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丰收的季节,场面应该十分热闹;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

哈哈 你绝对我偶们班的~~~~BJ学院10预科 你看看我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