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哪些年代悠久的老物件,最后一件被人当俗语挂在嘴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诚然,东北黑土地上不仅有大豆高粱,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老物件。它们都是东北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生活的希望与动力。它们都是些什么呢?我们今天就简单的略举9件,令您大饱眼福,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手摇玉米脱粒机
玉米是东北最普通的农作物,无论是收割还是脱粒,可都不是轻巧的工作。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东北人为了能够快速令玉米脱粒,并且不至于让手心磨出水泡,这才发明了手摇玉米脱粒机。
只要将玉米竖着塞进脱粒机口内,再用手握住握把用力摇,就可以达到自动脱粒的效果,可谓是省时又省力。
2.捕鱼草篓
捕鱼篓一般都是用竹子编成,但是东北地区不产竹子,故此人们只能以各种草叶代替。可即便如此,草篓也经久耐用。将其内部放置诱饵沉于水底,不消几个小时的工夫,就可以提着满满一篓子鱼回家炖汤喽!
3.冰脚锤
旧社会科技不发达,远程交通基本要靠马匹拉车。不过马匹的四蹄需要钉上马掌,这样的话就可以令马蹄不开裂。不过在钉马掌的时候,马蹄上难免会有冰雪,这时冰脚锤就派上了用场,只需轻轻几下,就可以将马蹄清理得干干净净,钉马掌也就方便了不少。
4.斩
“斩”是一种皮匠所用的打孔工具,由于东北地区较为寒冷,动物皮毛的质量在全国排在首位,所以东北地区也有不少以制皮为生的皮匠。
“斩”分为很多种花纹,并且还能够快速打孔,对于皮匠来说,它们可是神兵利器,是养家糊口的重要工具。
5.铜镰刀
镰刀是一种常见的农具之一,可是铜镰刀却不同,它小巧精致并且锋利无比。青铜镰刀主要用于采药,因为某些中药最忌铁器,故此需要以铜镰刀进行采割,以确保其药性。
6.清朝老锁头
锁头的样式有很多,不过相比于现代的各种密码锁、机械锁、以及指纹锁等等,清朝老锁头就显得更加奇葩。
清朝东北地区的民用老锁头,都是铁匠手工打造而成,在使用时需要将各种部件组装在一起,然后再用力一压,就能令卡簧牢牢锁住。不过清朝老锁头的钥匙显得有些奇葩,它类似于一根前弯后直的铁签子,但即使它们的形状都大体相同,却还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得不令人感叹其神奇。
7.老式剪发的推剪
30岁以上的读者们肯定都见过手工理发推剪,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推剪,可是前者的祖宗级别。老式推剪所利用的原理也是杠杆原理,只不过造型设计上相对有些粗糙,还特别容易生锈。在不锋利的时候,若是被用来理发,可真的能让被理发之人备受煎熬。
8.牛鼻环
在现代的农村中,牛鼻环也很常见。我国历来是农耕大国,牛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可是牛也有“牛脾气”,倔脾气来了,几个壮汉都难以将其制服。
牛鼻环直接钉在牛的鼻子上,此处是牛最脆弱的部位,只要老牛被打上鼻环,它就要乖乖的被人牵着走。
9.鹤嘴锄
顾名思义,“鹤嘴锄”就是形如鹤嘴的锄头,锄头的作用就是“刨”。正所谓“万物皆可刨”,刨地瓜、刨土豆、刨胡萝卜、刨木头,只要有了鹤嘴锄,便算是“手握天下”了。
第10件:温壶。
到冬天的时候,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喝上几口温酒。这件像茶壶一样的东西,其实就一件十分好用的温酒炉子,它整体为青铜铸造而成,其内部中空,可以放入几块燃烧的煤炭。这样一来,一壶酒便能持续加热,每喝一口都暖到心头。
第11件:金刚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别人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那究竟金刚钻长啥样呢?或许90%的读者都没见过。今天,您可看仔细了,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的金刚钻,其钻头由金刚石打造而成,硬度极高,因此就成了做瓷器活的利器。
东北的老物件,都是东北人在生活中的巧妙设计与总结,作为一个东北人,小编也为此而感到骄傲。相信看到这些老物件的您,肯定也能想起不少家乡的老物件吧!
二、几乎都已消失的东北九件老物件,分别是哪九件?
在人们的印象中,东北的天是蓝色的,东北的地是黑色的,东北的雪是白色的,东北的山是连绵青翠的。
而小编告诉您,在东北地区,还有不少的老工具,您是否都见过,如果您没见过,怎么说自己是东北人?故此,您就需要跟小编将这些老工具认全,不然外地的朋友,拿着这些老工具的照片,向您请教,您该如何回答呢?
第一种老工具:犁杖
这是一种种地的工具。前面有牛拉着,后面有人扶着,犁杖过去,田地里就会留下一道可以播种的沟。
发明犁杖的人,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他解决了我们如何种地的问题,让我们可以吃饱肚子,仰望星空,想一些更深远,更有意义的事情。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第二种老工具是:铜镜
过去的人们没有多少钱,想要照照自己的模样,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端盆水,自己在水里照影子。
聪明的东北人,最后决定用铜制作镜子,这种镜子研磨完毕,完全可以清楚地照出人的模样,可谓是洗脸梳妆的必备良器。
第三种老工具:酱耙。
这东西看着很怪异,要是没有用过,你真的不知道它是干啥的。
当时东北的农村,家家下酱,可是酱缸中的大酱,经常需要翻动,因为经常翻动,里面的酱才会酿得更充分,酿得更香醇。这种酱耙就是翻酱用的利器。
第四种老工具:马灯。
马灯是干啥的,照亮用到,因为上面有个玻璃罩,故此,可以在有风的天气,可以在走动的时候使用。这东西很酷似现在的手电筒。不管怎么样,它都是一件可以给人们提供光明的工具。
第五样老工具:唱片机
这东西是一件娱乐的老工具,当时的人们没有啥娱乐活动,但只要买来唱片,将其放在手摇唱片机上,就可以获得一场关于耳朵的享受。
随着收音机和电视的兴起,唱片机退休了。唱片机那美妙的声音,也就只能扎根于记忆了。
第六样老工具:羊毛剪子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做剪羊毛,可是在几十年前的东北农村,老乡们就开始用这种剪子,在给老山羊,咔咔地修剪羊毛了。
那种咔咔的剪羊毛的声音,其实也是一种通向幸福的声音。
第七样老工具是油壶。
我们读历史小说的时候,经常听到那上面的厨师说,去油坊,给我打3壶油来。
我们的心里会纳闷,油壶是什么东西?有实物,小编就不对他进行描写了,这就是当年东北老乡用的油壶。胖乎乎的油壶,模样挺萌的。
第八样东西是袜撑子。
它是干什么的?答案很简单,是缝补袜子的利器。当年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点低,故此,人们习惯了对于坏的袜子,进行缝缝补补。
可是袜子软绵绵的,如何更好地进行缝补,结论有一个,那就是借助袜撑子。
第九种老工具是:风箱
分箱是鼓风的工具,要知道在过去的东北,大家用的煮饭工具全都灶台,为了让灶台中的柴火更好烧,这时候,就需要风箱来帮忙了。
拉风箱这活儿小编干过,挺辛苦的,后来,随着吹风机的兴起,木风箱也就彻底被淘汰了。
东北农村的老工具真的有很多,想要一下子说完,这个有点困难,但是,还是会努力寻找,争取找到更多更有趣的老工具,让读者一次看个够。
三、没有几个人全认识的东北九件老工具是什么?
东北的九件老工具是面萝子,煤机子,扬掀子,葫芦瓢,补鞋机,木耙,梿枷,学步车还有牛鼻孔。由于这几件工具在很早之前就存在与东北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了,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现在很少有人认识这几件老工具了。
面萝子其实就是个筛子,但它和其他筛子的区别在于面萝子的网眼很小,所以只能用来筛面粉。煤机子就是东北地区自己家里用来制作蜂窝煤的工具。因为外面卖的蜂窝煤很贵,但是半成品的煤炭比较便宜,所以买来煤炭再用煤机子加工一下就有了蜂窝煤,这样的话就很划算。扬掀子是一种农具,丰收回来的麦子带有一些灰尘和麦壳,起风的时候用扬掀子铲起小麦就能吹走这些灰尘,非常省力。
葫芦瓢就是用葫芦做的瓢,把一整个葫芦切成两半就成了两个葫芦瓢,这种瓢不仅省钱还环保健康。补鞋机是曾经用来补鞋的工具,这种补鞋机能够轻而易举地缝补好开胶的鞋子,非常省力。木耙也是一种农具,耕地的时候用来翻农田的,翻过的农田更容易播种。梿枷是用来拍打结痂的农作物的,比如大豆,芝麻,这样可以让里面的果实更好的脱落出来。
学步车在现在这个年代也有人家在用,但是不像之前那样,老的学步车是用木头做的,当孩子要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就会用到学步车,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走路。最后一种牛鼻孔其实就是在墙上打的洞,目的是为了拴住牛羊这些牲畜,因为打的这个洞长得像牛鼻子,所以取名为牛鼻孔。现在这些老物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了,也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些具有时代感的东西了。
四、东北有什么民风民俗?
东北的民风民俗包括:二人转,扭秧歌、火盆等
1、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2、扭秧歌
扭秧歌,是东北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3、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
拓展资料:
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到了周代,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从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代(21世纪);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文化大区和经济大区,不是行政区;“东北”一词,最早发见于《周礼·职方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