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关于蓟县民风民俗500字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江西也有着与这边不一样的过节风俗!
我们过节吃的年夜饭是用自家种的大米做的,饱满粒大。我们还要吃饺子、汤圆,用意是团团圆圆;饺子里会放少许糖,用意是这一年的日子过得甜美;还有一种“长寿果”,大多是给老人吃的,是在饺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长寿。我们还把饺子和面条一起煮,饺子包的像元宝,名叫“金针穿元宝”。
过年时我们还要贴对联、贴年画、拜祖先、敲锣打鼓......但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晚辈了,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表示了长辈们对晚辈新一年的祝福。我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不过,我们要送礼物,都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临走时,主人便会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赠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们收到压岁钱的喜悦中、在人们吃年夜饭的快乐中渐行渐远。这也明显地展示了中国文化风俗的魅力!
作文 有关:节日习俗,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间,民间工艺品
天津砖雕
天津古代建筑的砖雕题材丰富,刻工精良,以蓟县和市区的寺塔、府第、会馆、民居为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天津早期的砖雕,是先在砖坯上雕塑,制模后入窑烧成雕砖,然后稍做加工,即可用于建筑的贴面装饰。现在的蓟县白塔等三座辽代时期的古塔,就是采用了这种工艺装饰。由于工艺复杂,成品率低,后来逐步由窑作制件,转变为在成品砖上的雕刻。
清初,天津由卫改州升府,地方经济获得以迅速发展。一些家财显赫的盐商、粮商、运商纷纷兴园林、造别墅。嘉庆、道光年间,天津“八大家”陆续建成豪华的宅院,但是因为受当时清廷对民居建筑等级、规格的限制,不能像北京皇宫、王府那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又不愿意学江南文人园林的清幽淡雅。为了活跃建筑的气氛和显示自己的富有,大都采用精美的砖雕对住宅进行装饰,因此促进了天津砖雕业的发展。
天津的砖雕的内容大至可分为:吉祥图案、亭台楼阁、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世俗生活、花鸟走兽、博古、婴戏、古典小说、文字与图案共十大类。
砖雕的题材内容是根据安放的部位不同而变化的。如门楼和影壁上多刻“三星高照”、 “韦驮进财”。而屋脊上则常用“平出三级”等图案。
天津砖雕以完整美观、庄重大方的艺术风格著称,往往在一件砖雕作品中使用了浮雕、透雕、浅刻等多种高难度的雕刻技法。在天津众多的砖雕艺人中,最为著名的是被世人誉为“刻砖刘”的刘凤呜。刘凤呜早年向著名砖雕艺人马顺清学习刻砖,并且在马顺清的“贴砖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独创了具有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砖雕艺术。
在天津的古建筑中,现存砖雕部分保存较好的有清真大寺、广东会馆、城里和杨柳青民居。其中的杨柳青民居的砖雕很有特色,如:八角凸雕——八卦图案为天津砖雕仅见。
天津砖雕,清代咸丰以后大兴。“八大家”住宅的影壁、抟风头、木门窗外廓、门楣,都有精美砖雕。为点缀山墙、后檐墙的大平面,有时也装饰着砖雕小品,极尽华美。在技术上,天津马顺清、马少清还发明了“贴砖法”,增加砖的厚度,雕刻后加强景深与层切。天津砖雕的特色鲜明,除传统吉祥纹样外,还有些内容尽属本地风光,如城楼、鼓楼、桥梁及亭台等。天津名匠“刻砖刘”(刘凤鸣)享誉全国。
苗族三色饭是由五色饭演化而成。五色饭是海南省苗族制作的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饭,在农历“三月三”民间节庆之时,几乎苗寨家家制作。
五色饭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皆用独特植物汗液作为天然色素拌在米中,并放进特制的木蒸笼中蒸成。五色饭色彩鲜艳,清香可口,是开胃去火的清凉佳食。如今苗家五色饭已改为三色饭,有红、黄、黑三色,分别取色于新鲜植物红葵、黄姜和三角枫。三色饭的馨香给苗家儿女带来欢笑,也给旅游者以独特的感受。
海南中部山区苗族人民的传统小吃。具有节令性,在“三月三”(黎、苗族人民传统喜庆节日)期间普遍制作和食用。
跪求天津蓟县的历史风俗,历史名人,地方特色,神话传说,最好和饮食有关系的
蓟县,古称无终、渔阳、蓟州,位于天津市最北部,东临唐山,北靠承德,西依北京,南联天津,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群山连绵起伏,满目青翠;南部平原一望无垠,河渠纵横。全县总面积15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亩,辖26个乡镇、949行政村、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20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812082人。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府君山脚下,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蓟县历史悠久。在距今10至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距今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今于桥水库南岸青池村一带已有人类活动。春秋时期称无终子国,战国时期称无终邑。秦代,置无终县,属右北平郡,并为郡治。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属渔阳郡。隋大业年间改称渔阳县,为渔阳郡治。大业末年,无终县改名渔阳县。唐开元十八年(730),渔阳县属蓟州并为州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白居易的“渔阳鼙鼓动地来”等诗句提到的“渔阳”均指今蓟县。明洪武初年,撤渔阳县入蓟州,辖4个县,属顺天府。清乾隆八年(1743年),不辖县。蓟县有五定国都的历史,周召公奭的燕国、春秋中期的无终子国、秦汉之交韩广的辽东国、汉霍光的博陆侯国、隋末农民领袖高开道的燕国,都定都于此。1913年,蓟州改称蓟县,抗日战争时期,日伪统治下的地区仍称蓟县。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建立蓟县抗日民主政府,还与邻县分别组成数个联合县。1945年9月,蓟县全境解放。1946年5月,撤销联合县,恢复蓟县建制。建国后,先后隶属河北省通县专署、唐山专署、天津市、天津专署管辖。1973年8月,划归天津市,相沿至今。
蓟县环境优美。悠久的历史给蓟县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大自然赋予了蓟县的山山水水以美丽容颜。黄崖关长城、盘山、独乐寺分别以“蓟北雄关”、“三盘暮雨”、“独乐晨光”之名列入“津门十景”。蓟县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黄崖关长城,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乐寺、千像寺,有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和国家地质公园,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盘山,有国家自然保护区——八仙山,有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此外,还有翠屏湖、九山顶、龙泉山、石趣园、毛家峪等风景旅游区。名山、古寺、雄关、奇石、幽林、秀水集于一体。蓟县被誉为“天津市的后花园”。
蓟县战略地位重要。蓟县素有“畿东锁钥”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江以北无坚城”诗句,道出了这里战略地位的重要。春秋时期,山戎部落从这里进犯齐、燕。战国时期,齐、燕两国在此战事不断。秦代,这里是秦始皇东巡的必经之地。西汉初年,这里是辽东王韩广与燕王臧荼争雄的主要战场。汉“飞将军”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就驻守在这里抵御匈奴,并筑右北平城。东汉末期,曹操北征乌桓途经这里。隋末高开道在此称王建都。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这里是他的后方基地;这里是“安史之乱”的发源地,驻扎着安禄山的两只虎狼之师——静塞军和雄武军,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中的“渔阳”就指今蓟县。宋辽金时期,这里是三方争夺对峙的重要战场。明代,这里是北方的重要防线,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在此驻守16年。清代,这里是京畿要地。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这里是张作霖督军南下、逐鹿中原和退守东北的重要通道。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冀东西部著名抗日根据地——盘山抗日根据地所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解放东北的前沿阵地,是平津战役指挥机关所在地,平津战役前线指挥所就设在蓟县孟家楼村,和平解放北平谈判所在地就在蓟县八里庄村。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首都北京东大门,天津市的后方战略基地。
蓟县人才辈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蓟县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东汉末年的田畴曾为曹操平定乌桓、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曹操先后三次封其为三等侯爵均不受,隐居盘山。五代时期的窦禹钧,又称窦燕山,因教子有方而名,五个儿子皆显于朝。《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反映的就是这个历史故事。北宋时期的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奇谋均出自他手。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清代《十粒金丹》的作者萧晶玉、新中国曲剧创始人魏喜奎、著名作家浩然都是蓟县人。
蓟县名人云集。蓟县优美的风光,吸引了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纷到此巡游。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曾先后两次来到城北的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治国修身之道。唐代名将李靖曾隐居盘山,在此拔剑起舞,留下了李靖庵、舞剑台等历史遗迹。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此任蓟镇总兵,重修长城,创空心敌楼。蓟县还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地方,秦始皇嬴政、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金章宗完颜璟、明宣宗朱瞻基都曾来蓟。陈寿、郦道元、李白、杜甫、陈子昂、高适、袁宏道等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传世的名篇。清代,这里是京城通往东陵的必经之地。清代,康熙、乾隆、嘉庆皇帝多次来蓟,尤其是乾隆32次登临盘山,留诗1700多首,清代在蓟县境内修有五大行宫,建有太子陵、王爷陵、后妃陵10余处。
蓟县物产丰饶。初步探明蓟县境内有矿藏30余种。锰硼矿的发现填补了国家空白,它对矿物学和矿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叠层石、麦饭石、紫砂陶土和盘山麦饭石矿泉水,质优量丰,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蓟县北部山区,盛产干鲜果品,盘山柿子以甘甜硕大闻名于世。燕山板栗被外商誉为“东方明珠”。翠屏湖葡萄、下营安梨、孙各庄核桃远近驰名。平原洼区盛产稻麦杂粮,青甸洼水稻享誉京津地区。翠屏湖水域盛产鱼虾,元、鳜、鲤、鲫四大名鱼,独具特色,州河金翅鲤鱼,曾与武昌鱼齐名,为清宫御膳佳品。蓟县是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近年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品畅销京津冀市场,深受欢迎。
蓟县的民俗有趣节日
你好:
一、服饰
民国时期,富户人家的妇女多穿旗袍或偏襟短衫;男人多穿长袍马褂,戴礼帽或帽盔,穿皮鞋。城镇富有的学生,身着中山服。平民百姓多穿土粗布,样式简单,男女老少一律中式。上衣有大襟,用布带打结为扣,俗称“打蒜头疙瘩”;下为绾腰长裤,系布裤带。春、夏、秋三季,男人多穿内衬衣,俗称“汉褶子”,头戴草帽,脚穿黑布鞋、白布袜;中老年妇女身着黑、蓝裤褂;青少年及妇女多穿白褂黑裤。冬季,男女老少一律穿棉裤、棉袄、棉鞋、线袜,青少年男女多穿骆驼鞍式棉鞋,老人穿纳云帮的棉鞋,俗称“老头乐”。
民国年间,县内有“衣冠不改旧家风”之说,衣着变化不大。1938年八路军开辟蓟县抗日根据地后,服饰大变,男人上衣有掩襟改为对襟,夏戴大沿草帽,东戴毡帽头,穿布鞋布袜。
新中国成立后,服装变化较快。50年代,实兴中山装、学生装、列宁服,戴八角帽,穿胶底鞋、针织袜,衣着多为蓝色,有“挣钱不挣钱,一身海成蓝”之说。1966-1976年,流行军干服,青少年多穿草绿色服装,戴草绿色军帽。1978年以后,春秋冬季,年轻人服装流行穿西服、夹克衫、喇叭裤、牛仔裤等,夏天,年轻妇女多穿裙子,男青年汗衫花色品种较多,鞋的样式有港式、前进式、火箭式。
民国年间,妇女有佩戴手镯、耳环、戒指的习惯。儿童挂长命锁,希望孩子平安长大。50-70年代,佩戴饰品的习俗逐渐消失,80年代再度流行.
二、饮食
平时饮食 明、清、民国年间,一般农户正常年景一日三参,两稀一干。麦收时,青甸洼地区一日4顿饭,早、晚在家用饭,中午、下午在田间用饭。午饭多为馒头、烙饼、水饭、大葱蘸酱等,谓之“帖晌饭”。麦收后,青甸洼、太河洼一带农户家家磨炒面,阴天下雨,做饭困难时,全家人以炒面为主食。至今仍有部分农户喜食炒面。夏季,县内大部分地区习惯吃凉饭:压饸饹、做凉格豆汤、过水面、水饭。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冬季,一般农户一天两顿饭,进入腊月,中等以上农户淘米磨面,蒸饽饽、年糕。正月十五前,以t饽饽为主食。过去农户所食蔬菜品种单调,从秋末到春天主要吃白菜。宴席也有白菜上桌,明曰“佛手肉”。春季,家家煮豆做酱,秋季户户腌咸菜。
宴席 宴席有八八席(俗称八碟八碗)、四四席、大四四席、小四四席。赴席时,客人长者坐上座,隔辈不同席,男女不同席。席间待客,有“七茶八饭十成酒”之说,即给客人倒茶要七成满,盛饭要八成满,到酒要是十成满,甚至酒满外溢,才算尊敬,且“主不喝,客不饮”,这些风俗,80年代大部分仍然保留。
很高兴为您服务,满意望采纳谢谢。
天津的各种特色习俗
天津的各种特色民俗节庆活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这一天亦称作“灯节”。早晨要将前一天蒸出的“刺猬老鼠”供于神像前、窗台、门墩上,上午头向外,下午转向里,意为驮宝还家。晚饭时即食汤元,并把汤元供奉在神佛祖先的像前。大街上则处处张灯结彩,燃放烟火,热闹非凡。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民间称此日为龙抬头,意为这一天龙要出来活动了。家家户户均食烙饼、煎焖子、炒鸡蛋、炒绿豆菜(又称“龙须菜”)。这一天还忌做针线,恐伤龙目。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这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各种米豆、小料煮成的粥,在自己食用之外还要供奉于佛像前。有的人家还在这天把大蒜浸入醋里,称为“腊八醋”,春节吃饺子时食用。
天后宫皇会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为纪念天后娘娘诞辰而举行的活动,由来以久,后因清康熙帝亲临天津欣赏天后宫花会,并钦赐了会旗,此后遂改名为“皇会”。
由于天津地处海边,世代多有靠海吃饭的人家,而航海又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所以在命运叵测的海上,人们只得祈求神灵的保佑。天后娘娘即南方所称的“妈祖”,是海神,在天津香火很盛,并多有祭祀的花会活动。每到传说中的天后娘娘诞辰日,在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这些地方到处都有法鼓、狮子、中幡、花鼓等各种表演,有时会通宵达旦。
太平花鼓会
相传最早出现于清咸丰年间,由凤阳人传到西沽,所以沾了“凤阳花鼓”的名儿。
行会时由8名十三四岁的少年依据水浒故事表演,台上4人为一班,轮流托唱,调子以凤阳花鼓调或昆曲为主,有时也唱新编的曲词,词意新奇有趣。台后是伴奏的二锣、三锣、笛师和保护少年会众的武会众。行会时的四对乐器分别为霸王鞭、小太平鼓、小锣和花鼓。
法鼓会
原为佛教音乐,乐器由鼓、钹、铙、铬子、铛子组成。演奏时,鼓在中央,两旁是钹和铙,铬子、铛子都在鼓后,开始时,先击鼓数声,继之头钹连敲四声,之后各乐器按谱齐奏。法鼓曲牌大约有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
天津市较著名的法鼓会还有龙亭的井音法鼓、芥园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
五虎杠箱会
剧情、人物装扮都以京剧“巴家五虎”为样本,五虎为护杠箱,与前来劫杠箱者捉对厮杀。
行会时表现最精彩的是前头的抬箱者,在艰难的行进过程中,他既要作出翻滚跳跃等高难度动作,又要顾及到肩头的杠箱竹竿,在每一次落地时,竹竿都必须落在肩头,而且须保证箱上的灯、旗原封不动,难度之高,不啻为一场武技表演。
重阁老会
相传创于清道光年间,又名“节节高”。形式类似于叠罗汉,只不过没有叠得那么高,只有两层而已。表演时,一个成年男性角色站在下面,上而立着一个男童扮成的旦角,如此二人一组,共有八组,共同表演一出戏曲内容。
难得的是,在表演中,上下二人须边走边舞,配合一致,不能稍有差池,所以表演者不仅要能舞会唱,还得掌握一定的杂技技能。
天津春节有什么好玩地方
这要看你是不是天津本地人了。你要是天津本地的人,我劝你别凑热闹了……过年那点事基本你都体验过了,没什么新鲜的让你去玩了。
如果你是外地人来天津过年,那还能找点有特色的天津年俗活动。头一项要说的就是茶馆相声,天津可是有不少有名的茶馆相声演员,说起茶馆相声,过年的时候在那磕点瓜子,喝点茶水,痛痛快快的乐上一会,可是个美事。比较有名的茶馆有名流、大金台、谦祥益等等,这些你在网上都能查到地址,票价估计要100+,毕竟是过年了,茶馆都赚这个钱。
想看看比较有天津特色的庙会,那就只有古文化街了,过年期间,去古文化街转转,肯定能感受到满满的新年气象,买点有天津特色的民俗玩意儿,吃点天津小吃,还算是不错了。
当然,你要是个比较喜欢静的主儿,那就到河西区的文化中心转转,天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都在那,看看文物,赏赏名画,读读好书,看看好戏,这算是过个文化年吧。
你再有闲心了,去杨柳青转转,一般年前那里都会有庙会,也会组织人扭个秧歌,来个灯会,不过相对来说,那里就远了一点,能不能看见年俗活动,也取决于你的运气。不过,那个地方年味会很浓,可能要比市里还浓重一些,去那看看年华,逛逛庙会也是不错的休闲。
这都看完了,还有闲心怎么办?那就开车围着海河转转,看看花灯,一般逢年过节海河上的灯景是全开的,十分漂亮,又养眼又省钱。海河也转腻了,那就只好再看看天津有名的地标建筑了,什么天津之眼啦,什么五大道啦,什么水上公园啦,不过这些地方什么时候去基本都是那个样子,过年变化也不大,虽然值得一看,但是年俗味道不浓。
一句话总结:你要你不是本地人,看什么都新鲜;如果你是本地人,老老实实留家里过年,休息几天就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