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春节风俗特色有哪些?
1、贴春联、贴福。贴春联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2、辞灶。和其他地区一样,山东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小年”,旧时称之为“辞灶日”,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工作、学习、生活情况的日子。所以在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以祈福纳祥。
3、包水饺、炸年货。在山东,包水饺、炸年货是大年三十重要的年事活动,家家户户包水饺、炸年货。早饭后,孩子们开始贴春联,放鞭炮,而家中的女性长辈则开始包水饺,男性长辈则开始炸年货。水饺依据个人口味馅料不同,但“素馅水饺”是每家必备的。“年货”也依据个人喜好有所不同,都有炸藕合、炸带鱼、炸五香肉等。
4、请家堂。请家堂的仪式要在年三十的黄昏举行,彼时先要摆好供桌设好香案,有的还要挂上“家堂轴子”(一种按辈分填有祖先名讳画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类似中堂的年画),供品则要放鸡鸭鱼肉和点心。这些准备完毕后,要由家中的男性长辈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燃纸叩首并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
5、初一大拜年。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除夕夜是自家小辈给长辈拜年,到了初一就是街坊邻居互相拜年,恭贺“新春吉祥”。这一天,所有的人都着新衣,家家户户走访拜年,街道一下热闹了起来,家家欢声笑语不断。山东鲁西南一带还有早起拜年的习俗,一般早上4点钟开始,就陆续有登门拜年的了。
山东德州有哪些风俗啊
一,跑驴
德州民间传统舞蹈,已有600多年历史。演员将扎制成型的“驴”挎在身上,给人以骑在驴上的感觉,演员的双腿则在“驴”下裙围中模拟毛驴跑动。表演形式有“单驴”、“对驴”和“驴队”等形式,表演时用锣鼓唢呐伴奏。
二,抬花杠
“抬花杠”原是由人们抬着花篮去祭祀“大姑神”的一种仪式衍生而来的,传说大姑神爱花,人们便抬着花篮在“大姑庙”前表演出各种动作让大姑神观看,表达对“大姑神”的敬仰并博得大姑神的欢心。
三,绣球灯舞
“绣球灯舞”是人们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愿望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起源发展于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并流传至济南市长清、北园一带。
四,斗蟋
发轫于南北朝末期,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鼎盛于当今。宁津蟋蟀蟋蟀个大,皮厚、牙坚以柴胡店镇、杜集镇等乡镇的最为典型。斗蟋蟀是由养蟋蟀而生的。在玩赏、观察蟋蟀的过程之中,人们逐渐发现雄蟋蟀具有好斗的特性,斗蟋之风由此逐渐兴起。
五,马堤吹腔
马堤吹腔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属弦索声腔系剧种,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笙、唢呐、三弦等吹奏乐器,故俗称吹腔。其前身是500年前流传于山东、河南、冀南、苏北一带的民间戏曲柳子戏,各地叫法也不尽相同。清朝年间流传于运河以东的称柳子戏,及黄河以北的临清、夏津则称吹腔戏。
参考资料来源:德州市人民政府-民族风俗
德州民俗文化
木偶小戏、假二人摔跤、变戏法、玩猴、拉洋片、卖狗皮膏药大力丸、打拳卖艺、数来宝、唱曲的(也叫卖唱的)、吹糖人和化糖等。
德州民俗文化节
德州民俗文化节由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德州市商务局、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德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德州市旅游局、德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德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联合主办。
始于2011年1月14日,在德州市中心广场、董子文化街等几大景区举行。
文化节期间除举办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展示、全国名优小吃荟萃、地方土特产展览等文化活动,还有京剧、吕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德州杂技、柳子戏、琴书、五音戏、一勾勾、吹腔等曲艺展演。
既有锣鼓、高跷、秧歌、旱船、跑驴等特色节目,又有老年艺术团、京剧票友会等民间演出。为市民呈现具有浓郁的德州地方特色和地域饮食文化的盛宴。
扩展资料
德州小吃
1、德州bai小吃糟溜鱼片,糟溜鱼片是一道很有代表性的汉du族zhi名菜,属于鲁菜,也是火候菜。此菜肉质滑dao嫩,鲜中带甜,糟香四溢,深受美食家的青睐。
糟是指用香糟曲加绍兴老酒、桂花卤等泡制酿造而成的香糟卤,所以烹制出的鱼片,香郁鲜嫩,味美无比。
2、德州小吃大柳面,大柳面是山东德州远近闻名的特色传统名吃,属于鲁菜系,是德州宁津的三大名吃之一,因始于大柳镇而得名,有“金丝缠碗”的美誉。
3、德州小吃烤花搅鲑,烤花搅鲑鱼是以鲑鱼为主料,用旺火片烤而成,德州名菜之一,另外,鲑鱼是孔府菜中的上品,所以此菜在整个山东省都广为流传,不过各地区的烹饪方法和口感略有不同。
德州的烤花搅鲑鱼,除了体现了鲁菜的咸鲜特点,还有浓郁的辣椒和孜然香味,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