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大众休闲旅游为背景,以产业观光旅游为依托,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产业经营、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扩展资料

全域旅游的目的:

发展全域旅游旨在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满足旅游市场消费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一定区域而言,就是全方位提升、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的旅游目的地。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域旅游

二、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

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旅游消费也成为重点,旅游业作为“带动性强、能耗低、附加值高”产业,也成为后发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提出了“全域旅游”创建考核指标。

全域旅游思路即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了国内诸多市、县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早在2013年,儒余股份核心团队结合旅游规划实践,就提出了“全民旅游”的发展思路,对全域旅游进行了探索,2014年,儒余股份核心团队编制了湖南省汝城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更是对全域旅游进行了深度剖析。

而全域旅游到底是什么?与旅游总规有何差别?到底应该怎么发展?

一、什么叫全域旅游?有什么好处?

1、发展背景

门票经济时代即将过去,未来的旅游业发展更注重“综合旅游消费”带动,旅游发展逐渐从“人次、总消费量”的单一指标评价走向“人次、过夜率、停留时间、人均消费、重复旅游次数”等多重指标评价,因此,以“独立景区开发”为核心的旅游业发展将逐渐“力不从心”,全域性的、联动性的旅游发展将成为重点。

2、概念内涵

与传统旅游业发展思路不同,全域旅游的“全域”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空间上打破独立景点的“全城”,参与上打破景区工作人员的“全域”,产业上打破旅游单一发展的“全域”。

空间上的全城:即为“打破独立景点”发展思路,将原有的独立的大景区建设变更成为全域性的,多角度的旅游开发,将城市、乡村、街道的建设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提升本地居民的居住体验,第三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使得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参与上的全民:即为“促使全民参与”的发展思路,将来旅游业的发展从“政府知道、投资商明白、从业者服从”拓展到“全民皆知旅游发展特色,全民改变服务思路,全民都可做‘导游’”,一方面杜绝“宰客”现象,第二方面通过全民发展真正将本地特色与本地文化做活、做生动,真正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参与感”。

产业上的全域:即以“旅游+”的思路去发展旅游。一方面,将旅游发展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内核丰富“旅游消费”的内容,提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挖掘旅游的附加值,带动本地区“多元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的“宣传、推广”作用,提升地区品牌、提升产业环境,辅助产业招商。

总体来说,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是期望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构建多元化的发展动力,使得“居民舒心、游客开心、商旅动心”。

3、核心意义

对于本地居民来说,不但产生了新的就业机会与岗位,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气息,游客不会成为“干扰生活”的侵入者、不会成为“待载的羔羊”,而成为服务的对象、欢迎的客人。

对于游客来说,原来的“看景”转变为“体验一种本地生活,观赏一片本地景观、了解一类本地文化”,真正成为“体验旅游、度假旅游”,真正实现“玩的开心、住的舒心、吃的高兴、消费放心”,真正“融入地方、爱上地方”,实现“长停留、多频次、高消费”。

对于投资商来说,旅游项目的投资不再是“独木孤舟”,全域范围的旅游形象提升与旅游项目开发,使得单点项目具备更好的投资环境,带来更多的“附带游客”,项目的投资建设也将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对于政府而言,社会气象发生变化,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可步入良性循环。

二、全域旅游什么地方适合做?有什么特点?

全域旅游,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五类地方最适合:

其一:中心城市及知名旅游区

【特征】具备一定的旅游基础,已经具备1个或多个旅游吸引力。当前旅游人次已经达到一定规模(>1000万人次),旅游业已经形成一定格局,但城市旅游发展增速放缓,旅游发展遇到天花板。

【特点】需要丰富旅游功能,改变传统旅游形象,提升品质、提高效益,部分城市需要解决“游客与居民”之间的矛盾。

【难点】

① 部分“传统老牌旅游城市”旅游服务较差,旅游模式固化;

② 部分“经典旅游城市”旅游形象过于单一且知名,新吸引力较难塑造;

【要点】

① 需要与原旅游特点具有一定的关联度

② 需要打造“特别不同”的吸引力

③ 需要重点加强旅游服务环境建设

其二:大城市辐射圈地区

【特征】目前旅游发展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附近有大型城市积聚大量人群,有巨大的潜在空间。

【特点】需要优化项目点,强化周末度假休闲功能,打造多类别、多层次的旅游点,强化各节点之间的联动性,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与旅游产品,提炼区域形象,强化细分客群定位与区域形象定位,加强全方位的区域旅游营销拓展,实现拳头出击。

【难点】

① 较难做出特色,需要与其他地区进行竞争并抢占客群;

② 以重复消费为主,较难拉升单次消费量;

【要点】

① 项目点设计上应具有连贯性,应考虑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性与联动性

② 旅游线路设计上应具有多元性,在主题功能线路、特色线路上有差异

③ 应重点考虑节庆及主题活动的设计,增加互动体验性

④ 可考虑通过旅游环境营造,争取中心城市资源输出,辅助培育特色产业

其三:新兴的旅游目的地

【特点】旅游业已经起步,并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之一,在一定区域内享有知名度,但总量规模仍不大,处于发展阶段(地市级单位年旅游人次少于1000万、县级单位少于500万)。本地居民主动参与旅游发展,但尚未享受到旅游发展的红利。

【难点】区域旅游发展步入“瓶颈期”,部分城市出现负面影响,如宰客、骗客等行为。区域需要引入新的重点项目,不断强化旅游发展实力,提升旅游吸引力,需要在“加大招商引资”与“优化旅游环境”两方面进行突破。

【要点】

① 需要树立综合旅游形象塑造,加强“全民”教育与宣传

② 需要借力已有的旅游项目,引导优化,鼓励项目间组团发展

③ 注重差异化项目打造,加强对新建项目的鉴别能力

④ 注重区域内多频次的节庆活动设计,培育文化产业,增强游客粘性

其四:有资源的其他非旅游区域

【特点】该类地区往往不是传统知名景区,经济相对较好,产业结构一般以制造业为主,但城市居民消费能力较高,城市内及城郊有一定的资源但不具备特色旅游项目,如工业遗址、特色历史文化事件、自然景观等。

【难点】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工业化印象较强,“自然生态”旅游形象相对较弱,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全域性开发需要更强的统筹能力,既需要侧重城市性格的塑造与城市文化的传递,有需要充分考虑借势发展,可考虑功能性的娱乐项目引入。

【要点】

⑤ 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资源与特色,强化城市综合旅游形象塑造

⑥ 需要结合城市的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生态”营造

⑦ 侧重功能为主导,引入功能性、特色性项目,通过龙头项目带动全域发展

其五:有资源的欠发达地区

【特点】该类地区往往远离大城市或中心城市,且不属于传统知名景区的辐射范围,往往是生态保护区或扶贫开发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历史文化资源相对较多,但经济相对落后。部分地区对外交通联通度较差。

【难点】

① 基础设施投资较大,需要政府奠定基础

② 本地缺少旅游产品支撑,缺少吸引力项目

③ 本地投资环境不足,旅游招商难度较高

④ 本地居民素质较低,城市旅游氛围不足

⑤ 可考虑将旅游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抓手

【要点】

① 应充分考虑本地“绿水青山”变现的方法与策略;

② 应充分考虑本地“老、旧”特色资源项目如何变成吸引力;

③ 需要打造极具特色的龙头项目,以产生核心吸引力

④ 需综合考虑中长期度假旅游与周边城市周末休闲,需要丰富更多功能

⑤ 需考虑如何使得本地的居民最大程度的参与旅游发展

⑥ 需要加强片区总体宣传力度,建立居民旅游培训体系

若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全域旅游的战略和推进措施,欢迎与【儒余股份】探讨。

三、解读丨什么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又要如何构建

全域旅游示范区就是以地方行政区为范围,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全新的旅游目的地典范,是整合区域范围内一切可资利用的旅游吸引物资源,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居民生活及游客体验需求、旅游产业拉动效应明显的旅游目的地。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主体为市、县地方人民政府,考核的六大指标为:

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

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

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

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

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富高、覆盖度广。

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的5大战略路径:

产业围绕旅游转: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旅游关联产业在布局中需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产品围绕旅游造:围绕市场需求,着力构建主打旅游产品,实现产品围绕旅游造,打造产品的全域化发展;

结构围绕旅游调:加大旅游人才培育力度,鼓励招商引资,旅游业引领第三产业比重加速提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功能围绕旅游配:区域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围绕旅游业发展合理配置;

民生围绕旅游兴:切实增强区域旅游产业实力,使旅游业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

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还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面与点(景区点与全域)的关系。既要全域统筹,也要注重景区景点建设,注重重点突破和极核带动,培育核心吸引物、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仍是全域旅游的基础。

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全域旅游,既要发挥党委政府的统筹推动,更要符合旅游消费需求、符合市场规律,全域旅游要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新旅游生活方式。

三是处理好标准与特色的关系。全域旅游创建要达到一些共同的标准,吸引力、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于特色和个性。

四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全域旅游注重建设,丰富产品和完善配套,更注重保护、注重整体环境优化。

五是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既要重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硬件的建设,也要重视社会环境、软服务等品质提升。

六是处理好改革创新与系统提升的关系。既要突出改革创新和突破,也要注重系统提升和优化,全域旅游既是一个改革创新工程,也是一个系统优化工程。

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北京昌平区,十三陵特区与北京中景合天合作建设了全域智慧旅游平台,主打十三陵地区特色宴,为农家乐带来更多的客流。

四、什么叫全域旅游

那么全域是指什么呢?

1. 空间上的全域,即不再把旅游的发展局限于大型景点。政府应当展开思路,将原有的独立景点放入城市发展、城市旅游发展的一部分,将旅游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促使游客有更多消费的机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旅游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让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

2. 全社会参与,也可称之为全民参与,让城市居民参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把政府管理的思想转变为全民参与,让人民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转变大众意识,将本地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相连,同时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减少“宰客”现象的出现,从未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3. 全产业的融合,通过旅游业与本地优势产业想结合,做到1+1>2,让本地优势产业给旅游业带来特色,而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宣传、推广来影响和带动本地又是产业的发展,以此提高旅游品牌的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率。

4.政府管理全局

让政府成为全域旅游工作的领头羊与顶尖设计者,从全局出发,通过相应政策的出台,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带动全民参与,让概念成为现实。运用新媒体加强城市规划与宣传,通过招商引资获取更多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及配套的投入。

总而言之,政府转变思想,将旅游发展扩大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以此带动相关产业、优势产业及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同时,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提高城市居民与游客的幸福感,做到1+1>2.

全域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做好全域旅游不仅仅是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民生工作,因此如何去发展全域旅游呢?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回答:网页链接

五、什么是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的重点和着力点在乡村,我国7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已占到了整个旅游市场三分之一之多,预计未来五年我国乡村旅游将接待国内外游客有望突破60亿人次。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风貌、富裕了农民。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挖掘广大乡村旅游资源潜力,是我国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就是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成新型产业,从简单的卖风景和农家乐升级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根据每个村镇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不同形成特色化乡村旅游产品模式和经营业态,整合旅游、休闲、农业、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先建点、再扩片、最后以线连片,从而拉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