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恩施土家族有哪些风俗
1.居住
土家人“所居必择高岭”,往往同姓数十户或上百户集聚而成为一寨。土家人多聚居山内,客家人多居山外。土司时,只有土司、舍把、族长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梁画柱,而一般土民,多编竹为墙,茅草盖屋,若盖瓦房,则犯僭越之罪。
堂屋正面设有祖先神位,两旁侧室住人。
侧房内靠前处设火坑,置三脚架,用来架锅做饭。
侧房近屋顶处,编竹为楼;楼底悬一木架。
竹楼及木架利用火坑中烧火的热气,烘粮食、肉、木柴等。
土家房舍,多建“吊脚楼”式木板瓦房,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或堆放肥料柴草等。
苗家喜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或数姓一寨,居室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极为简陋的所谓三根柱子通天,“八”字木,上盖茅草的居室,另种是较好的即为吊脚楼。
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
堂屋一侧为火屋,置有火坑,坑内置三脚架用以煮饭或炒菜,火坑后方供奉的家神。火坑屋的套间即为该家长者居住。
2.衣着
土家人“男女垂鬓,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过去,“男女服饰,以贫富分,贫者仅足蔽体,富者夏葛冬裘。
”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史书上称为“溪布”、“洞布”,多为青、蓝二色。
服装式样:青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也有穿“琵琶襟”的。
女装全是大衣大袖,裤管也特别大;袖口与裤腿口都镶上五寸来宽的花边,与袖口裤脚口同一花色。妇女一般不缠足。男女喜包头,缠黑、白长帕,四季不离。
头帕长达一丈多,缠成“人字路”式。对襟短衣,外套黑布单挂,称为“鸦鹊褂”。
以布缠腿,不常穿鞋。
苗人服饰多种多样,女装一般为上装无领斜襟、袖大而短、衣长至膝,即所为“前遮羞、后遮沟”、有颜色布作外托肩,袖口、襟边均为花边,下装有裤和裙两种,裤脚大而短,镶有花边,裙带子多为甚密的折裙,裙长至踝,内着长裤。
男装,老人无领,右斜襟,喜扎腰带,青年则多穿对襟,7扣或9扣,袖长而口小,男女多包头,老人喜青色,青年人喜白色。头巾较长,常包成大盘。男女均扎绑腿。女性更多戴金银手饰,项圈等。
3.饮食
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咸辣风格。特别是当地颇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合渣、腊肉、土豆干等。
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等,吃大米较少。喜腥膻,好饮酒。以大块大砣肉待客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被讥为小气、吝啬。
喝酒用土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喝油茶的习惯。
即“土家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
”旧时还有咂酒习俗。
苗家饮食,多以苞谷,洋芋为主、较少大米。
喜食酸辣,好饮酒,红白喜事或亲友客人,常以酒款待。
扩展资料: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是湖北省的自治州、地级行政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位于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0″-31°24′13″。恩施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二、恩施的简短介绍
恩施是巴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这里有200多万年前“建始直立人”留下的世界最早的“古人类文化”,有与楚渝文化交相辉映的“巴文化”;有精美绝伦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有中国南方杆栏式建筑经典土家吊脚楼;有“二战”时期恩施作为湖北省临时省会所在地和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第六战区指挥中心形成的“抗战文化”;有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开展武装斗争长达八年之久、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积淀的“红色文化”;有亚洲第一洞“腾龙洞”;有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的“恩施大峡谷”;有全国罕见、一线串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星斗山、七姊妹山和国家森林公园坪坝营、土司城、国家4A级景区黄金洞、麻柳溪羌寨[1]等。这些奇观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良好的自然生态、宜人的气候条件,使恩施州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胜地”,与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了中国黄金旅游线上的“金三角”。恩施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等美誉。全州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00万千瓦,可开发量近500万千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400多万千瓦,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鄂西大铁矿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已探明储量13亿吨,预测储量达40亿吨,经济价值达1000亿美元。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500亿立方米,预测资源量1.5万亿立方米。恩施州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硒矿床,有“世界硒都”之称。
三、湖北恩施市导游词3篇
1:湖北恩施市导游词 恩施市是恩施自治州首府所在地,面积3967平方公里,人口78万。春秋属巴国,隋唐为庸州、施州,雍正七年(1729年)设恩施县。抗战时期曾作湖北省临时省会。域内各种寺庙、古城遗迹保存完整是湖北省九大历史 文化 名城之一。
恩施市拥有出露面积达850平方公里的硒矿床;硒矿储量形成富硒生物圈。粮食、油料、中草药、矿泉水中硒含量极为丰富;被誉为“世界硒都”。富硒绿色食品与药品的开发将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带来福音。
恩施市有着丰冒的动植物资源,香樟等省级以上保护动物40多种各种药用植物2000多种,享有“天然植物园”美称,板党、窑归、紫油厚朴誉满全球。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在63万千瓦以上,目前仅开发13%,开发潜力巨大。喀斯特地形地貌加上独特的民族文化使恩施旅游已成为环三峡、张家界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江闯滩”被誉为“神州第一漂”;“梭布垭石林”已成为省级重点旅游景点;土家“文儿会’被称为“东方情人节”;“撒尔嗬”“摊戏”等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建州以来,恩施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深化工商企业民营化改革,富硒产品、能源、医药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初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市域经济。
恩施市区现有人20.13万,城建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已建城区面积17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一恩施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扩建之中;全市交通便利,318、209国道在境内交汇;城乡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200公是;扩建后的许家坪机场可起降波音737客机;拟建的宜方铁路、沪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均经过本市,明天的恩施定会更加美好。
2:湖北恩施市导游词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以南。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驻地。面积3972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771459人。
市人民政府驻小渡船街道。邮编:445000。代码:422801。区号:0718。
境内大部分为山地,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属亚热带风性湿润气候,且垂直地带性特点明显。
恩施市辖3个街道、3个镇、10个乡:舞阳坝街道、小渡船街道、六角亭街道,崔家坝镇、龙凤镇、板桥镇,三岔乡、新塘乡、红土乡、沙地乡、白杨坪乡、屯堡乡、太阳河乡、白果乡、芭蕉侗族乡、盛家坝乡。 链接: 乡镇街道 简介
恩施历史悠久,春秋属巴国,战国隶属楚巫郡,隋为庸州,唐为施州,清为施南府,民国为鄂西行政区,雍正七年(1729年)设恩施县,抗日战争时期为湖北省临时省会,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1981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恩施市,以恩施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县,并入恩施市。
3:湖北恩施市导游词
恩施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西南部,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政府驻地,北邻重庆市,因拥有举世罕见的硒资源而被誉为“世界硒都”。恩施市位于清江上游,境内大部分为山地,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全市国土面积3967平方公里,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38%。1998年,恩施市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4年1月10日,首届中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在恩施举行。
恩施市属中亚热带季风型山地湿润性气候。由于北部的大巴山和巫山的天然屏障作用,大大削减了南侵冷空气势力,气候随着地形的垂直变化,影响光、热、水的再分配,一般是雨热同季,夏多冬少。雨量充沛,山体宏大,河谷深切,境内主要干流清江,发源于利川齐岳山。
恩施夜景恩施市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域内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完善。由于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000~1700米,1500~1300米,120~1000米,900~800米,700~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岩溶地貌发育,山间谷地星罗棋布。全州碳酸盐岩类(石灰岩、白云岩)面积占总面积54.4%,裸露的碳酸盐岩受本州温暖多雨气候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等也很多。
湖北恩施市导游词相关 文章 :
1. 湖北恩施导游词
2. 恩施州龙麟宫景区导游词
3. 襄阳导游词
4. 湖北导游词
5. 神农架导游词(2016版)
四、恩施传统文化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东接荆楚,西联川渝,南通湘粤,北控三峡,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作用、地位、认识的深化,开发历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恩施文化建设的重点。
施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而形成、融合、演变,集汉文化、土家文化、苗族文化等于一体的地域文化。它既在不断地为适应和融入外部主流社会而努力,也不断地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来促进自身发展。
特色鲜明的恩施文化
恩施文化的传统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物质文化方面。恩施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像一幅人类生产发展的纵向剖面图。一手扶犁,一手打手机;传统农业、近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并存,开始由农业为主向工业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
恩施文化的民族性,主要反映在恩施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从古至今都得到承认。唐宋时期的羁縻制,元至清中叶长达数百年的土司制,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到今天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恩施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对汉语言文字的运用、族群团结、宗教并存上。恩施“屏藩全楚,控制苗蛮、西连巴蜀,南通黔粤”处在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为了生存、生产和生活,交流在很早以前就由客观被动变为主观要求。自元末起,恩施先民就对汉语言有了自觉的运用,让恩施文化的发展走上了一条便捷的大道。在族群关系上,恩施境内三族、四族(汉、土家、苗、白)之家比比皆是,但都能和睦相处。在宗教信仰方面,恩施人占今结合,中外结合,在以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鬼神为主导的同时,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兼容并存。
恩施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民俗风情方面。恩施处在群山万壑之中,交通不便,使恩施文化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并传承至今。在婚丧嫁娶方面,谈情有“女儿会”喜哭丧闹,红事白事一样作为喜事办,别具一格。哭嫁,其时间之长,歌词之精,曲调之美,在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中都非常罕见,它与《陪十妹妹》、《陪十弟兄》交相辉映,形成了婚嫁中喜庆与忧怨并存的色彩。源远流长的“闹灵歌”、“跳丧”显示出恩施人悼死如庆生的一种极为超脱的生死观念。在衣食住行方面,更是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古朴风格:衣着“西兰卡普”,吃的“油茶汤”、“合渣”,住在吊脚楼,背力用打杵。
恩施文化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样性正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优质发展的目标。文化的作用日益受到更大关注。因此,深入研究恩施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筚路蓝缕,自强不息,崇大尚新,开放包容,忠信诚义”的人文精神,是恩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扩大开放、推进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加快恩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外力支持。恩施自建州以来,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下,享受到了党和国家巨大的政策支持,极大地推进了恩施的经济社会发展。当前要抓住贯彻落实中央、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机遇,加大争取和落实民族政策的力度,为加快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到更大的支持。
恩施文化是开发具有鲜明恩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支撑。我州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人文与自然相互交融,构成了一种当今时代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挖掘和开发利用其他民族、区域没有或已经废弃遗忘的文化习俗、民族文化资源是其共同的切入点。我州保存完整且风格独具的民俗风情,就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珍稀资源。近年来,我州积极开展的出版民族研究系列丛书、寻访民间艺术大师、实施民族文化再抢救工程等活动,已经为恩施文化的开发利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必须进一步找准优势,梳理出可供产业化开发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的挖掘它们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恩施文化资源的发掘
确立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运用战略。即努力发现、发掘、开发恩施文化资源,寻找其闪光点,形成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让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发展教育和普及文化科技知识,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二是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如利用民族习俗开发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提高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和民族饮食的商品化程度;三是利用传统文化的社会效益功能,增强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开放包容、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意识、能力,促进恩施和谐发展。
着力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开发形成文化生产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是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恩施文化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优化、保护、开发、创新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要,按照传统文化、时尚消费的理念,努力将文化资源的“说头”变为“看头”、“亮点”变为“卖点”,从而形成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
发展以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让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因子通过运用产生现实价值,得到传承发展。历史上,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薄弱,但因为这样又使我们保留下来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像来凤县的舍米湖、宣恩县的小茅坡营、彭家寨、咸丰县的官坝……文化资源是这些地方可供利用开发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群众参与性强,投资见效快,资金回收周期短等特点,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有效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因此,要抓住我州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改观、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支持恩施发展的战略支点的机遇,积极开发具有地域和传统特色的编织、刺绣等民间工艺项目;摆手舞、板凳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老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培育出文化名村、名品、名人,打造出一批依靠文化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榜样。
五、恩施有哪些特色民俗文化?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西接重庆市,南邻湖南省。世界25首著名民歌之一的《龙船调》就诞生在恩施州的利川市,因此恩施州又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恩施州土家族和苗族人口比例分别约48%和5%,汉族人口比例约45%。
恩施州还是巴文化的发源地。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这里交融,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摆手舞、铜铃舞、滚龙连响舞动山岳,山歌、情歌,歌海如潮。所以,恩施不仅是一片旅游休闲的乐土,更是一片民族文化的厚土。
恩施州风景以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和光怪陆离的奇洞异穴为主,主要景点有清江、腾龙洞、鱼木寨、大水井宗祠、星斗山原始森林、土司王城、土家摆手堂、梭步垭石林等。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古朴善良的恩施土家族苗族儿女演绎的民族风情,更是韵味绵长。这里有东方情人节———土家“女儿会”;土家人的生死歌舞———巴东“撒尔嗬”;这里还有29首世界民歌之一的《龙船调》……这是古老的土家族苗族先人们留给我们无价的宝藏。
恩施州风景以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和光怪陆离的奇洞异穴为主,主要景点有恩施大峡谷、清江画廊、腾龙洞、鱼木寨、大水井宗祠、星斗山原始森林、土司王城、土家摆手堂、梭步垭石林等。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
六、一篇关于“恩施”民俗文化的作文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西北邻重庆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面积3967平 方 千 米,人口约78万,以汉族为主,汉巫县地,三国时吴置沙渠县,元为施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施州卫,清雍正六年(1728)改卫置恩施县,1982年划县城关镇及近郊置恩施市,1983年恩施县并入,恩施市境内为鄂西南山地。主要有煤 、铁、硫、水晶石等矿产,农业主产有玉米、水稻、红薯、小麦等,经济作物以桐、茶、漆、麻著名,恩施黑猪为优良品种。珍贵树种有穗花杉、珙桐、水杉等,产党参、当归、天麻等100多种药材。有机械、采煤、电力等工业。土特产品有玉露茶、板桥党参、石窑当归、紫油厚朴、香菌、中华猕猴桃等,是历史古城,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曾迁此,名胜古迹有连珠塔、文昌祠、柳州城遗址等。
恩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之南清江中游,是镶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拥有举世罕见的硒资源而被誉为“世界硒都”。全市国土面积3967平方公里,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38%。1998年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恩施市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全市蕴藏着举世罕见的硒资源,富硒碳质页岩出露面积约850平方公里,储量高达25亿吨,最高含硒超过8000毫克/千克。受富硒岩层影响形成的大片富硒区域内,粮食、油料、中草药、饲草饲料、畜禽产品及矿泉水中,硒含量为世界之最。这为世界上70%以上缺硒区的人们带了福音,也为硒产品和硒矿床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恩施市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有香獐、猴面鹰、红腹锦鸡等省级以上保护动物40多种。有各种药用植物2000多种,享有“天然植物园”、“华中药库”美称,其中板党、窑归、紫油厚朴等名贵中药材为世界独有。这里是“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人均林地面积近5亩。境内河流纵横,水能资源富集,可开发装机容量在63万千瓦以上,目前仅利用13%,开发潜力巨大。域内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完善,加之30余万土、苗、侗等少数民族儿女所传承的民风民俗,使恩施旅游独具特色且已成为环长江三峡、张家界大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江漂流”被誉为“神州第一漂”;“梭布垭石林”已成为省级重点旅游景点;土家“女儿会”被称为“东方情人节”;“撒尔嗬”、“傩戏”等被学术界视为民族文化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