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风技艺表演的的作文100字
景宁是浙江畲族的主要聚居地。 畲族吃热锅,逢年过节吃糍粑。畲族妇女一直不缠足,山间劳动、赶集或走亲戚,喜欢戴精致美观的斗笠,结婚或出门做客是戴凤冠,后脑盘发髻,头顶置银箔包的竹简。 畲族的住房选择向阳避风近水源之处。屋边村口栽树种竹。男女老少皆有烤火习惯,称灼火。实行一夫一妻制。同性原则上不通婚。由于姓氏较少,同姓不同支族也可嫁娶。婚嫁有女嫁男方,男嫁女方,做两头嫁以及子媳缘亲等方式。 畲乡人自古以来古朴、淳厚、热情、好客的民俗是畲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源出华夏,承续瓯越。随着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由广大人民创造出农作、撑船、饲养、饮食、服饰、生育、丧葬、婚嫁、祭祖、建房、砌灶、三月三、传统节日、时令节日、宗族、婚礼、迷信等独特的生活习俗,还有敦厚淳朴、重人情的畲乡风习俗。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许多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中,而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也渐渐淡出生活的舞台。畲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其中民歌是畲族的口头文学,素来以歌叙事,以歌抒情,以歌传史,在节庆、丧葬、劳动场合及日常生活当中都有不同的演唱形式;畲族舞蹈主要留传于丧事、祭祀与传师学师活动中,现今也开始出现反映新生活的内容;畲民善刺绣和编织,旧时新娘出嫁衣、鞋、围裙及系腰彩带都绣有别致的图案花纹,美观雅致。 畲族的饮食也富有特色,一年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吃热锅,锅内以萝卜、笋干或青菜垫底,上铺豆腐及肉片。节日主要有除夕留火种、二月二种竹、清明送农具、四月八牛生日、六月尝新米等。畲乡的婚嫁、选种、祭祖等一大批传统的生活习俗已搬上歌舞银幕的舞台,成为畲乡风情的歌舞剧,代表作《畲山风》曾参加了日本演出、晋京演出,并多次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好评。
二、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
《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于是,我就座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变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1nkv 提取码: 1nkv
三、写一个地方的风俗风情作文500字
彩灯舞 彩灯舞,主要流行赣北语系各县,其中九江、瑞昌、武宁、永修等地广为盛行.古代的彩灯舞,大都表演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今天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或在长街广场,或在村头湾边,舞起各式各样的彩灯,以增添欢乐气氛.
彩灯种类繁多、名称各异,其主要有:龙灯、狮灯、蚌灯、车力灯、茶箩灯、跑马灯、采莲灯等等.
九江“龙灯”又称“龙舞”,俗语“玩龙灯”.其形象各有特色,多用竹、木、布、纸等扎成,节数多则近百数,少则二、三十,但均为单数.躯体内能燃烛者称为“火龙”,不燃者称“布龙”、“沙龙”.“龙舞”套路甚多,常见为一手举红色绸珠,在两条“龙”之间戏其作舞.“龙”随红珠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使观者目不睱接.
九江各县“船灯”又称“采莲船”.它用竹篾扎成一小船,蒙以彩布或彩纸,用绿色绸布表示水纹遮住少女双脚.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撑篙(桨),艄婆撑舵,手摇大蒲扇;三人动作协调,模拟上滩下滩、顺风搁浅等行船动作,船中少女唱各种小调,并配以锣鼓,艄公艄婆不时插话帮腔,诙谐滑稽.
湖口渔鼓 湖口渔鼓,流行在湖口及鄱阳湖滨地区,它以丰富的鄱阳湖渔歌和民间小曲为基调,既能一曲单用、一曲多用、多曲联用;又能以唱为主、说唱结合.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持用河豚鱼皮蒙的竹制鼓筒.右手执一根精致小木棍,同时拍击鼓面和小跋,发出清脆、浑厚的“二响”声.其声似渔舟披风拍浪,旋律流畅,曲调婉转,有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
傩 舞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势: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 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这种古老传统傩舞之花,至今仍流行于德安、武宁、都昌等县的舞台、厅堂和村镇田头.
瑞昌船鼓 船鼓,旧称“龙船鼓”.原为滨湖水乡居民在端阳节龙舟竞渡时的演唱小曲,清代乾隆年间传入瑞昌.在逐步吸收当地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伴奏乐器除原来的小鼓、马锣之外,又增添了欢乐的唢呐,形成独具风采的瑞昌船鼓.
船鼓的演唱形式原为一人站唱,后来发展成众人帮腔,演唱时在木橙上将装一只木刻的 “龙舟”,船头系一单面鼓和小马锣,敲敲击锣,以唱为主,兼插说白,唱词为驿偶句,有五、七、十字不等句.传统曲目有《闹端阳》、《花朝调》、《拜新春》等.
瑞昌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瑞昌素有“剪纸之乡”的美誉.
瑞昌剪纸以简练优美、构图匀称、造型生动、剪法明快为特点.以剪刀为工具,阴、阳剪法俱用.题材多取民间传说、花卉鸟兽、戏剧人物等.一幅好的剪纸,既可作门窗、顶棚、筐箩、家俱的装饰;也可作枕套、鞋面、门帘、桌布的绣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武宁采茶戏 地处幕阜山区的武宁县,境内盛产茶叶.由于当地有采茶歌流行,渐渐形成了采茶小戏, 名为“三角班”,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武宁采茶戏就流传到湘、鄂、赣部分地区,后经许多艺人的创造、革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宁采茶戏;并以县城为中心,在修河上游称“上河派”,修河下游称“下河派”.前者受汉剧、湘剧、宁河戏等大型剧种影响,长于做功.后者受湖北黄梅、阳新采茶戏影响,侧重唱功.
武宁采茶戏现有大小型剧目150余种,多数为民间传说题材的文戏,其中也有少量的武戏.该戏的唱腔可分正腔、花腔、杂调三大类,它们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优美、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武宁锄山鼓 锄山鼓,又称“催工鼓”、“打鼓歌”.至今武宁县船滩、温汤、南岳、东林、里溪、扬州等乡甚为流行.它是民间独具地方风格的传统艺术,也是集体劳动中以歌助兴,击鼓作气,寓娱乐于劳动的一种活动.
锄山鼓多出现于集体挖茶山、锄油茶林、开荒垦地等劳动场地.几十人一字排开,由一人击鼓领歌;众人一面挥锄劳动,一边搭号相和,节奏快慢有致,旋律粗犷,格调高昂.
锄山鼓点一般分为三番:初番弛而慢,二番渐转快,三番急而捷.随着鼓点节拍的起落,歌调节奏的悠扬,但见很锄飞舞,阵阵“喔唿”之声铿锵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