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美食介绍
六大西餐菜式
德国菜
德国菜在口味上较重,材料上则较偏好猪肉、牛肉、肝脏类、香料、鱼类、家禽及蔬菜等;调味品方面使用大量芥茉、白酒、牛油等,而在烹调上较常使用煮、炖或烩的方式
德国菜在肉类的应用有其独特的方法,单是火腿、熏肉、香肠等的制作就有不下数百种,特别是在巴伐利亚省所产的,其数量及品质均堪称第一。在世界美肴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其种类样式有咸的、烟熏的、酿馅的,有的加上芥茉子,亦有用猪血做成的肉肠,真可谓是不胜枚举,而这些肉类的制品大都是吃冷的,但也有不少香肠或熏肉是以热食为主的,而这类食品在食用时通常会附带酸菜、烤洋芋及芥茉酱。德国菜中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食,如酸牛肉(SOUR BEEF),用醋、香料先腌泡数日,取出后加以焖或炖,而在食用时切片,并附火洋芋酱。还有红烩牛肉卷及生的鞑靼牛排(TARTAR STEAK),此种牛排选用上好的菲利牛肉将其剁碎加上蛋黄、酸黄瓜、芥茉等调拌均匀,食用时并附带些黑面包。
此外,德国也盛产葡萄酒,大多在莱茵河区域;但啤酒的产量更大,每年约产二十亿加仑。德国并于每年的九、十月间在慕尼黑市举办盛大的啤酒嘉年华会,每年吸引数百万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前来参与。
德国人吃的习惯与欧洲其它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通常较注重早餐和午餐,而晚餐则较为随便,大多吃些冷肉、沙拉、洋芋、面包、啤酒等,但他们很讲究晚餐的气氛,一般都会放些音乐或点些蜡烛来增加气氛及食欲
德国菜以酸、咸口味为主,调味较为浓重。烹饪方法以烤、焖、串烧、烩为主。蓝格的桌布上摆着一筐面包,客人在等待中可以慢慢享用,德国面包很有咬劲,牙齿好的人才能品尝出味道。德式的汤一般比较浓厚,喜欢把原料打碎在汤里,这大概与当地天寒地冻的气候有关。据说德国人生性比较俭朴,水煮香肠,一锅浓浓的马铃薯豆子汤,加上有名的腌制酸菜和面包,一顿饭便打发了。
此外,德国美食还有著名的德式清豆汤、德式生鱼片、德式烤杂肉、德式肉肠、酸菜、德式苹果酥、煎甜饼等。
法国菜
法国菜的文化渊原流长,相传16世纪意大利女子Catherine嫁给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以后,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牛肝脏,黑菌(黑松露),嫩牛排,奶酪等烹饪方法带到法国,路易十四还曾发起烹饪比赛,即现今流行的Corden Bleu奖。曾任英皇乔治四世和帝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首席厨师的安东尼.凯莱梅写了一本饮食大字典,成为古典法国菜式的基础。
17世纪后,法国菜不断的精益求精,并将以往的古典菜肴推向所谓的新菜烹调法(NouvelleCuisine),并相互运用,调制的方式讲究风味、天然性、技巧性、装饰和颜色的配合。法国菜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含有许多地域性菜肴的特法国北部畜牧业盛行,各式奶油和乳酪让人食指大动。南部则盛产橄榄、海鲜、大蒜、蔬果和香料。
法国菜在材料的选用较偏好牛肉(bœuf)、小牛肉(veau)、羊肉(agneau)、家禽(volaille)、海鲜(fruits de mer)、蔬菜(légume)、蜗牛(escargot)、松露(truffe)、鹅肝(foie gras)及鱼子酱(caviar);而在配料方面采用大量的酒、牛油、鲜奶油及各式香料;在烹调时,火候占了非常重要的一环,如牛、羊肉通常烹调至六、七分熟即可;海鲜烹调时须熟度适当,不可过熟,尤其在酱料(Sauce)的制作上,更特别费功夫,其使用的材料很广泛,无论是高汤(Stock)、酒、鲜奶油、牛油或各式香料、水果等,都运用的非常灵活。
法国是世界上引以为傲的葡萄酒、香槟和白兰地的产地之一,因此,法国人对于酒在餐饮上的搭配使用非常讲究。如在饭前饮用较淡的开味酒;食用沙拉、汤及海鲜时,饮用白酒或玻瑰酒;食用肉类时饮用红酒;而饭后则饮用少许白兰地或甜酒类。
意大利菜
意大利的菜肴源自古罗马帝国宫廷,有着浓郁的文艺复兴时代佛罗伦萨的膳食情韵,素称“欧洲大陆烹调之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意大利菜多以海鲜作主料,辅以牛、羊、猪、鱼、鸡、鸭、番茄、黄瓜、萝卜、青椒、大头菜、香葱烹成。制法常用煎、炒、炸、煮、红烩或红焖,喜加蒜茸和干辣椒,略带小辣,火候一般是六七成熟,重视牙齿的感受,以略硬而有弹性为美,形成醇浓、香鲜、断生、原汁、微辣、硬韧的12字特色。这都表现在佛罗伦萨牛排、罗马魔鬼鸡、那不勒斯烤龙虾、巴里甲鱼、奥斯勃克牛肘肉、扎马格龙沙拉,米列斯特通心粉、鸡蛋肉末沙司、板肉白豆沙拉子、青椒焖鸡、烩大虾、烤鱼、冷鸡、白豆汤、火腿切面条等名食之中,四方游客络绎不绝。
与大菜相比,意大利的面条、薄饼、米饭、肉肠和饮料更上一层楼。意大利面条也叫意大利粉,名声很响。它分为线状、颗粒状、中空状和空心花式状四个大类,用面粉加鸡蛋、番茄、菠菜或其它辅料经机器加工制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通心粉、蚬壳粉、蝴蝶结粉、鱼茸螺丝粉、青豆汤粉和番茄酱粉,有白、红、黄、绿诸种颜色。这些粉大都煮熟后有咬劲,佐以火腿、腊肉、哈蜊、肉末、鱼丝、奶酪、蘑菇、鲜笋、辣椒、洋葱、虾仁、青豆和各色作料,馨香可口。意大利年产各种面条多达200万吨,每年人均食用 30公斤。
意大利菜肴最为注重原料的本质、本色,成品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在烹煮过程中非常喜欢用蒜、葱、西红柿酱、干酪,讲究制作沙司。烹调方法以炒、煎、烤、红烩、红焖等居多。通常将主要材料或裹或腌,或煎或烤,再与配料一起烹煮,从而使菜肴的口味异常出色,缔造出层次分明的多重口感。
英国菜
罗马帝国曾经占领并控制过英国,因此影响了英国的早期文化,但大多数烹饪知识后来都失传了。
公元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继承了英国王位,带来了灿烂的法国和意大利的饮食文化,为传统的英国菜打下基础。
但是受地理及自然条件所限,英国的农业不是很发达,粮食每年都要进口,而且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国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精于烹调,但英式早餐却比较丰富,英式下午茶也是格外的丰盛和精致。
英国菜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Simple”(简单)。其制作方式只有两种:放入烤箱烤,或者放入锅里煮,做菜时什么调味品都不放,吃的时候再依个人的爱好放些盐、胡椒或芥茉、辣酱油之类。说起来是尊重各人的好恶,却也难免有偷工减料之嫌。
吃英国菜就是在恋爱,味道与爱情,都是自己选择的。并非是用舌头来评判味道,而是用心。英国的饮食文化里,英国菜是很丰富的,人体说需要的各种营养都会从这些不同的食物中得到满足,其中英式早餐的标准都包括了熏肉、黑布丁、煎蛋、面包、番茄和茶饮等。
1、选料局限
英国菜选料比较简单,虽是岛国、海域广阔,可是受地理自然条件所限,渔场不太好,所以英国人不讲究吃海鲜,比较偏爱牛肉、羊肉、禽类等。
2、口味清淡、原汁原味
简单而有效地使用优质原料,并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质地和风味是英国菜的重要特色。英国菜的烹调对原料的取舍不多,一般用单一的原料制作,要求厨师不加配料,要保持菜式的原汁原味。
英国菜有“家庭美肴”之称,英国烹饪法根植于家常菜肴,因此只有原料是家生、家养、家制时,菜肴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3、烹调简单、富有特色
英国菜烹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配菜也比较简单,香草与酒的使用较少,常用的烹调方法有煮、烩、烤、煎、蒸等。
俄罗斯菜
作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俄罗斯在亚洲的领土非常辽阔,但由于其绝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欧洲部分,因而其饮食文化更多地接受了欧洲大陆的影响,呈现出欧洲大陆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饮食文化。
俄斯菜式特点
油腻较大:由于俄罗斯气候寒冷,人们需要补充较多的热量,俄式菜一般用油比较多,多数汤菜上都有浮油。2. 口味浓厚:俄式菜口味浓厚,而且酸、甜、咸、辣俱全,喜欢吃大蒜、葱头。3. 讲究小吃:俄式小吃是指各种冷菜,其特点是生鲜、味酸咸,如鱼子酱、酸黄瓜、冷酸鱼等
美国菜
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自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后,欧洲的一些国家就开始不断向北美移民,在此开拓殖民地。在开发当地经济的同时,他们也把原居住地的生活习惯、烹调技艺等等带到了美国,所以美国菜可称得上是东西交汇、南北合流。
但由于其中大部分居民都是英国人,且到了17世纪和18世纪后期,美国受英国统治,所以英式文化在这里占统治地位。现在,大部分的美国人是英国移民的后裔,美国菜也主要是在英国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另外又揉合了印第安人及法、意、德等国家的烹饪精华,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由于大部分美国人是英国移民的后裔,所以美国菜可以说是以英国菜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并且承了英式菜简单、清淡的特点,口味咸中带甜。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美国菜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就是讲究营养配搭和方便快捷的原则,美国人普遍认为鸡、鱼、苹果、梨、香蕉、甜橙、花椰菜、马铃薯、脱脂奶粉、粗面包都是最有营养的食品,而快餐也成为了现代美国的典型饮食,两者皆成为美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布朗尼(Chocolate Brownie)
布朗尼,19世纪末发源于美国,20世纪上半叶于美国、加拿大广受欢迎,后成为美国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布朗尼蛋糕的质地介于蛋糕与饼干之间[1] ,它既有乳脂软糖的甜腻,又有蛋糕的松软。布朗尼可以有多种样式。布朗尼的原料通常包括坚果、霜状白糖、生奶油、巧克力等。
在美国,布朗尼是常见的午餐,通常直接用手抓取食用,并配以咖啡、牛奶。制作布朗尼可以在表面覆盖冰淇淋、生奶油、杏仁糖或撒上粉状白糖等等。布朗尼在餐馆里尤为常见,并由此演变出多种甜品陈列于菜单上。例如,美国的一款甜点blondie("blond[e] brownie","brookie")即是由布朗尼演变而来,blondie中添加了黄糖,无巧克力。
布朗尼是美国一种很普通的家庭点心,布朗尼的口感是介于饼干和蛋糕之间,有些人将它归属饼干类,它有像蛋糕般绵软的内心和巧克力曲奇样松脆的外表。
苹果派(Apple pie)
苹果派最早是一种起源于欧洲东部的食品,不过如今它称得上是一种典型的美式食品。苹果派有着各式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口味。形状包括自由式、标准两层式等。口味包括焦糖苹果派,法国苹果派,面包屑苹果派,酸奶油苹果派等。苹果派制作简单方便,所需的原料价格便宜,是美国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甜点,算得上是美国食品的一个代表。苹果派还属于一种主食,许多青少年都喜欢吃,它既简单方便,又有营养。在外国,许多家庭都把它当做主食、这样既可以填饱肚子、又可以省下很多钱,是一种非常方便的食品。
蛤蜊浓汤
1. 蛤蜊用盐水泡两小时以上,吐干净沙。清水洗干净,隔水蒸,直到开口。
2. 洋葱切小块。大蒜切小片。
3. 锅里放入黄油,小火融化,放入洋葱煸至透明。
4. 放入蒜片,翻炒,直至出现香味。
5. 倒入白葡萄酒。熬煮5分钟左右。
6. 放入蛤蜊,盖上锅盖,继续熬煮5分钟左右。
7. 打开锅盖,加盐,加葱,大火再煮几分钟即可出锅。
果塔饼干
先制作塔皮:将塔皮材料中的黄油软化后加入糖粉和盐,手动搅匀后再使用电动打蛋器打发
2 分次加入蛋液,搅打均匀
3 筛入低筋面粉,拌匀成团后盖保鲜膜冷藏1小时
4 冷藏好的面团放到案板上边按压边擀薄,最后擀成厚度约3mm的面片
5 将面片移到塔模上放好,按压面皮使其紧贴塔模,边缘多余的面皮向内折,在侧面贴紧,最后压平,并使边缘高出塔模2~3mm
6 用叉子在底部戳洞,然后装袋冷藏静置30分钟
7 15分钟后开始预热烤箱,设定条件为饼干/蛋挞模式、180度、40分钟
8 取出冷藏好的塔皮,在表面铺一层油纸,里面铺满豆子,送入预热好的烤箱中层开始烘烤,15分钟后取出油纸和豆子,继续烘烤5~10分钟,出炉晾凉备用
9 烤箱以170度开始预热,然后开始制作杏仁奶油:黄油软化后加入细砂糖打发
10 分次加入蛋液,搅打均匀
11 加入杏仁粉,继续搅打均匀即可
12 将做好的杏仁奶油平铺在晾凉的塔中,送入预热好的烤箱中层,烘烤约15分钟,出炉晾凉备用
13 下面开始进行表面装饰的奶油制作:取30g草莓切碎备用
14 向淡奶油中加入糖粉打发,然后加入草莓碎,拌匀后装入裱花袋中
15 将草莓奶油呈螺旋状挤到塔中,然后装饰各种水果即可
美式大龙虾
制作过程:
1、大龙虾一只,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剪去所有的脚,尾巴,扭下头部,锅里倒橄榄油烧热,下入龙虾炒至变色,加入白兰地烧至水分蒸发完关火。
2、高汤加入两根大葱煮软,将番茄去皮切在小丁,胡萝卜、洋葱、芹菜都切成小丁,蒜拍散,锅里放黄油化开,下入蒜片爆香,放入胡萝卜、洋葱、芹菜丁翻炒。加入炒过的龙虾肉,加入大葱烧过的高汤,加入番茄丁和番茄酱,加入意大利综合香料,烧开后小火煮7-8分钟后将龙虾都捞出
3、将中间段肉剥出,切成片,杏鲍菇、蘑菇切成丁,锅里放黄油化开,放入杏鲍菇、蘑菇丁翻炒一下,倒入之前剩下的高汤,煮几分钟即可
4、将龙虾原位摆好,身体的位置放上两根煮过的大葱,将切好的龙虾身体肉摆放在大葱上,锅里煮好的汤放入料理机,加一勺淡奶油,打成浓汤,将汤料倒在龙虾上。旁边放上炒好的双菇,还摁点莳萝装饰即可
布法辣鸡翅
布法罗辣鸡翅是在1964年10月3日在布法罗商业街近北大街的船锚吧首度面世的。身为其夫法兰克的合伙人,泰蕾莎·贝利西莫(Teressa Bellissimo),为了招呼她的儿子多明尼克(Dominic)和他的朋友,把鸡翅炸了,配上酱汁,马上受到了欢迎—在此以前,鸡翅是下等货色,不是熬汤就是丢掉。
在布法罗,正宗的店要数Anchor Bar和位于城市边缘、安默斯特薛理丹路(Sheridan Drive)上的Duff's了。在周边地区多数的比萨饼店和路边酒馆都有鸡翅出售。Anchor Bar 每月卖出的鸡翅达36,000 磅。这道菜色在美国其他地方称为布法罗辣鸡翅(Buffalo wings),但在布法罗周围和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就直呼为鸡翅(chicken wings 或 wings)。
鸡翅深入民心的程度,可以在其食法的发展体现出来。当中较多人采用的有把中翼较小的骨扭出(small bone twist)或者以挤压法去骨(smash)以增加趣味及使食用更方便。
二、你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光?购物?美食?减压等?
每次成行的 旅游 ,都是对某个地方蓄谋已久的觊觎,所以观光是我 旅游 的主要目的。
几年前无意间被西藏的宣传片吸引,非常向往。于是我凭借一腔热血,背上背包,坐了40-50小时的火车硬座,就去了,没有一丝犹豫。现在回想起来那么久的硬座,得亏自己年轻,现在让我坐硬座去,我就没有勇气了。所以很庆幸,在自己想去的时候,克服困难去到了我向往的天堂。
那一趟旅行我去了西藏后又去了成都、重庆、云南,一路走下来我给自己总结的旅行总结了一句话: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可能在别人眼中我穷游是活受罪,但我却乐在其中。因为我去了想去的地方,看到了想看的美景。如此足矣!
寻找自我领悟人生,观光减压!偶遇?
旅游 或旅行的目的不那么单纯,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的清楚,有时自己也会迷茫,翻山越岭穿越千山万水受那么多罪究竟是为了什么?
华沙的列农墙
第一个我想应该是减压吧!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各种压力集于一身,有的是能化解的,有的是通过努力可以化解的,而更多的是无法化解或很无奈又得必须去面对的。也许你会说哪来的那么多压力和无奈?如果你没有,那么恭喜你!因为有很多人替你承受着压力,化解着无奈。你下定决心抛开眼前的一切,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把所有的烦恼抛之脑后,完全换一种心情,让思绪随着景物变换。你会感觉世界是明亮的,不再阴暗。
和各国朋友们在比利时安特卫普逛街
第二个是观光吧?世界那么大,我们来到地球也就那么几十年,一转眼就会回炉成尘。奋斗一辈子,为什么委屈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过一辈子?现在交通通讯那么发达,作为地球村的子民来说,不到村里各处走一走,不是白来一遭吗?
品尝比利时 美食
第三个是领悟人生吧?人生一辈子有很多解不开的心结,无论你通过多少努力都化解不开。旅行能让你明白很多事情。一次我独自徒步穿越德国的一个森林公园,在朋友圈发出如此感慨:“有目标一定要到达。大清早徒步两小时走到火车站,其中穿越七公里Harz国家森林公园无人区。看百花斗艳听百鸟争鸣,感觉心跳,思考人生。看着似专门为我新修的长长的路,不禁唱起: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从此山不再高水不再漫长……何顾那些蝇头小利人情冷暖,敞开胸怀世界都是你的!”
看看路上就我一个人
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目标,而大部分目标是达不到的。旅行就不同了,选定一个目标或是一座山峰,通过不断的努力,基本上能达到目的。这样的成就感在生活中是体验不到的。
与各国朋友相互交流
第四个寻找自我吧?生活或工作中为了生活或多或少去改变自己。时间长了亲戚朋友都有些不认识你了,自己却浑然不知。在旅行中放开心情,抛掉精神及肉体上的束缚,全身心地溶入大自然当中,会不会有种到达人生的高潮的感觉?
在旅途中体验不同的人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和才干…又有谁能说的清楚旅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也许是自虐又或许是为了偶遇人或事或是另一个自己。你出去旅行又是为哪样呢?
欢迎留下你的观点!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各有各的目的。有的人为体验不同的人文风情,有的人为观光,有的人为偶遇,有的人为增近夫妻感情....
在旅途中,遇到过各种年龄结构的人,年轻的学生情侣趁节假日出行增长见识,增近双方感情,互相了解对方的性格;单身的女孩子或男孩子独自出行,有的是失恋了,或遇到不开心的事了出去寻找心灵的慰藉,那些尚未恋爱的,也希望旅途中能够遇到一个心灵上的伴侣,为自己寻找一个归属;年纪大的退休老人,大多成团出行,完全是为了打发老年时光,趁还能爬山涉水,到处走走看看,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
最具个性的还是喜欢住青旅的年轻人,目的各异,个性鲜明,总体来说大多是体验生活。
我多次旅行都是带着孩子爱人一起,目的还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认识各地风土人情的机会。当然,孩子都是在旅行后出生的,所以旅行对于夫妻感情的增加也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 美食 啦!!!
中华 美食 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花费一生的精力去发掘领略的。
曾经有朋友说我,我的时间地点都是以 美食 划分的。
比如,一说三四月的烟台,最先想到的是,肥美的爬虾,槐花包的包子,将手染成紫色的桑葚,又大又红又甜的草莓,还有即将成熟的烟台樱桃……
地区也是一样的,一说四川,想到的是火锅,串串,川菜,兔肉,每一样都是流口水的……
说不下去了,回家吃好吃的啦……
有句话叫“ 旅游 就是从你呆烦的地方去别人呆烦的地方”, 旅游 的主要目的一定是要体验,不管是 美食 、风景、购物还是其他, 旅游 肯定是要体验自己平时非常态的生活状态。
旅游 不一定非要到景点,一路走走停停,走到哪看到哪,甚至找个农家院,泡上一壶茶,跟老板聊半天天,听听他们讲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吃吃当地 美食 ,听听当地故事,顺便带点特产,这不也是一种从内心放松自我的很好的方式吗?
我的主要目的
1. 美食 去一个 美食 城市,吃从未吃过的 美食 ,是舌尖的享受,也是味蕾的享受
2.观光 走遍千山万水,寻找人间仙境。大海,江河,雪山,峻岭世间的美景值得去 探索 。
3.减压 城市喧嚣,工作压力大,房子压力大,生活压力大,背上行囊去成都街头走一走,感受慢生活,享受人生。
对于小游来说, 旅游 动的不是腿,而是心。就像那句话说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忘记生活的苦楚,放下工作的繁杂,背上行囊,心与时间缓缓徐行,无论是走走看看,还是买买吃吃,都是一种绝妙的体验。
也许有人会说,走一圈又怎样,不还是要回到原地,继续过去的生活。
但是小游相信,旅途中,没有白看的景,也没有白走的路。即使绕了一圈回到原点,心境也会变得不一样了。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旅行过程中,出行“随心”最重要!
如果是多人出行,报团游不如包车游。这样线路随心,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及时间安排行程。但是也要谨防黑车!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如果要订车,还是应该上官方正规的订车平台。
“哈尔滨 旅游 客运智能服务平台”上可以订7-59座各种类型的客运车辆,平台所有车辆均经过行业管理部门的严格审查,资质齐全,合法合规;所有驾驶员均须按照行业管理部门要求,参加定期培训。这个平台是由市交通运输局和市 旅游 发展委员会联合搭建的,安全有保障。
我 旅游 的主要目的是观光加 美食 。
我不爱购物,我买东西比较挑剔,所以 旅游 购物我基本不考虑。
减压方式有很多种,但是 旅游 对于我来说不算最好的减压方式,当我觉得压力太大的时候,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操心,睡一觉,看一场电影,或者读一本轻松的小说,都是我喜欢的减压方式。而旅行是需要我思考和操心的,所以不算是减压。
所以我 旅游 的目的,主要是观光,还有 美食 。
我喜欢欣赏美的事物,包括建筑和风景,离开家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最希望看到和家里不一样的美景,无论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只要好看我就觉得值,风景优美的地方让人心情舒畅,我还喜欢摄影,把美景拍成明信片,多年以后再翻看这些照片,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我还喜欢 探索 当地 美食 ,民以食为天,到一个地方就要去尝试当地地道的食物,只有吃过当地 美食 ,才会对那个地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去云南要吃汽锅鸡,炸昆虫,去成都和重庆要吃火锅,小面,酥肉,三大炮,去长沙一定要吃长沙米粉和臭豆腐,去北京要尝试卤煮,爆肚,烤鸭,铜锅涮肉,要是去国外, 美食 可能不合中国人口味,但也值得尝试,比如捷克的猪肘子,慕尼黑的啤酒,国王湖的烤鳟鱼,瑞士的樱桃,英国的fish and chips(炸鱼薯条),北海道的帝王蟹,美国的。。。呃,我在美国没有吃到什么好吃的。
总之,对于我来说,看风景和尝 美食 是旅行的主要目的,增长人生阅历,留下美好记忆。
偶然的一天早上,在车内听到一则冷笑话。甲问乙:你的世界观是什么?乙:我都没有好好看过这个世界的,哪里来的世界观。观众都被他的回答逗得忍俊不禁。
我不禁想到,是啊,世界那么大,我都没有好好看过这个世界,何谈世界观呢?整日生活在这狭隘的生活里忙忙碌碌,是什么阻挡里我们看看世界的脚步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因的。
何为世界观?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 社会 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眼界就是格局,所以有时间,有机会,一定要走出现有的生活,去体验世界不同的风景。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呢?
逃避,当你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扰的时候,那么放下这些,出去看看,在某个点的时候便豁然开朗了。
自由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总免不了被生活的繁琐所累,旅行是缓解生活疲惫的强心针。会让你更明白生活的意义。
探索 未知性,你不亲自出去,亲眼见证这个世界奇妙,你永远只能活在听说里 。
认识自己,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去发掘你不一样的一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诗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在旅途上行万里,阅人无数,这便是阅历了。
旅行会让人谦卑,当您看过不同的风景,你的见解,眼光,格局自然也是不一样了。不再愤世嫉俗,与人为敌。
一趟趟的旅行会让你更加明白自己的方向。体会生活的意义。拥有独特的世界观
三、慕尼黑位于哪个国家?
慕尼黑位于德国,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地处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在资源和地理位置上都十分优越,也是德国最瑰丽的宫廷文化中心,世界著名的啤酒城。
1、著名景点:玛利亚广场、维特尔斯巴赫王宫、维克图阿连市场。
2、美食特产:图林根烤香肠、白香肠
3、慕尼黑奥运会:1972年,在慕尼黑举办了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第一次出现的奥运吉祥物,名字叫做“瓦尔迪”,图片如下:
四、拜仁慕尼黑在德国哪个城市?
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简称拜仁慕尼黑或拜仁,德语:FC Bayern München)是一家设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的体育俱乐部,主场在慕尼黑安联球场,由弗朗茨·约翰率领11名足球运动员于1900年2月27日创立。[1]
该俱乐部曾赢得过31次德甲冠军和20次德国杯冠军,6次夺得欧冠冠军、32次德国足球顶级联赛冠军,亦在欧洲联盟杯、欧洲优胜者杯、世俱杯等赛事折桂。
球队历史
编辑
1900–1945
拜仁慕尼黑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是由一个名为MTV1879的当地体操俱乐部的部分成员创建的。这些喜爱足球的成员因不满不被允许加入德国足协,于是决定离开俱乐部,并在1900年2月27日傍晚创建了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在创建后的短短几个月,拜仁慕尼黑就以大比分战胜多个同城竞争对手,一举杀入了1900-01赛季的南德足球锦标赛(SouthGermanchampionship)的半决赛。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拜仁获得了多个当地联赛的冠军奖杯,并于1910-1911赛季加入了当地新创建的联赛——“Kreisliga”,这也是巴伐利亚的第一个地区级联赛。拜仁获得了联赛创办初年的冠军,不过,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前,拜仁才再次获得了该项赛事的锦标。一战中,德国所有的足球赛事都陷入停顿。
一战结束后的那几年,拜仁慕尼黑获得了几个地区级别比赛的冠军。1926年,球队夺得了历史上第一个南德冠军,两年后,他们再次取得了这一成就。
1932年,拜仁首次在国家级联赛中登顶,当时的教练理查德·科恩率队击败了法兰克福获得了德国联赛冠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政权的到来打乱了拜仁发展的步伐,同为犹太人的球队主席以及教练只好逃离德国。俱乐部的其他一些球员也遭到了清洗,拜仁被嘲讽为“犹太人的俱乐部”。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拜仁无法继续参与全国冠军的竞争,在当地联赛中也仅仅排名中游。
1945–1965
传奇队长:贝肯鲍尔二战结束以后,拜仁加入了当时德国南部的最高级别联赛Oberliga Süd。在1945年至1963年间,拜仁慕尼黑一共雇佣和解聘了13名教练。1955年,拜仁不幸降级,但仅仅在一个赛季以后,球队便重返Oberliga,并且获得了球队历史上的第一座德国杯奖杯,在决赛中,他们以1比0击败了杜塞尔多夫。此时,拜仁遭遇到了严重的财政问题,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濒临破产。资本家罗兰·恩德勒(Roland Endler)在此时出手相助,为俱乐部提供了必须的资金,作为回报,恩德勒也成为了球队的领袖。在1963年,Oberliga和其他几个联赛被整合为一个新的联赛,也就是现在的德国足球甲级联赛。一共有5支Oberliga的队伍加入了新组建的联赛,但其中并没有包括当时获得联赛第三的拜仁,理由是拜仁的同城死敌慕尼黑1860获得了当年的冠军,而德国足协当时只允许每个城市有一支球队加入德甲。但在2年之后,拜仁依靠年轻的天才球员弗朗茨·贝肯鲍尔、盖德·穆勒以及塞普·迈耶,成功地杀入了德甲联赛。
1965–1979
拜仁在德甲的第一个赛季最终排名第三位,并且获得了德国杯赛的冠军,这使他们有资格进入下一个赛季的欧洲优胜者杯。次年在欧洲优胜者杯决赛中,依靠弗朗茨·罗特在加时赛中的进球,拜仁1比0力克苏格兰球队格拉斯哥流浪者足球俱乐部夺得了冠军。1967年,拜仁成功卫冕德国杯,但球队在其他战线发挥不佳。1968年,南斯拉夫人布兰科·泽比奇接过帅印,他对纪律的要求非常严格,这为拜仁带来了良好的成绩,他在仅仅使用13名球员的情况下,带领拜仁取得了德国足球历史上第一个德甲联赛和德国杯双冠王。
从1970-1971赛季起,乌多·拉特克开始执掌球队。在他执教的第一个赛季,拜仁就捧起了当年的德国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