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走遍全世界进行环球旅行的旅行家?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

成为旅行家,好像在全世界旅行十个国家才成为旅行家。

吾辈之流只能在国内转转也不错哦!

没有那个资格成为“旅行家”。

成为旅行家的人,是以旅行为业,通过旅行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人,号称“家”。

我知道的全世界闻名的旅行家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

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十七岁时随父亲坐船,历时四年,经过多个国家,来到中国。

其次就是詹姆斯库克船长,美名——南极探险之父。他通过探险,扩大了英帝国的领土。我们明代的徐霞客,也算得上旅行家。

徐霞客是江苏人,他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也是旅行家。还有一位唐朝的玄奘和尚,我认为也能算得上旅行家。

他徒步跋山涉水,克服了重重苦难,才到达印度取回真经,得到皇帝的赞赏。

这些旅行家,可都不是当代的。

要做一位当代的旅行家,可不容易。

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还要在旅行中做出著名的业绩。

当代“旅行家”的称号,还是留给那些精英们吧!

(图片借百度)

曾经,环球旅行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梦想,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加之交通发达,出国旅行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稀罕,环球旅行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目标而已!

当今的环球旅行家我就不说了,国内国外的有很多,这里我讲一个近代史上鲜为人知的英雄级旅行家,他是人类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徒步全球的牛人,他的名字叫潘德明!

1930年上海有一群年轻组建了一个叫“亚细亚步行团”的户外组织,当时的中国饱受列强欺负,经济落后,他们志向是走遍全世界,让世界人们看到中国人同样有着不凡的毅力,让世界重新认识伟大的中华民族!

步行团一行人徒步到了越南,此时队员们身心疲惫,由于各种原因纷纷退出,只剩下潘德明一人。潘德明看着曾经志气满满的步行团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心情五味杂陈,如果自己再退出,意味着整个计划的失败,会再一次被外国人嘲笑!

肩负着“为病夫雪耻辱,替民族增光荣”的使命,潘德明发誓哪怕死在路上也要走下去! 为了旅途更加便捷高效,潘德明在西贡买了一辆自行车,制作了一个大笔记本每到一地便拜访当地名人签名留言,留做纪念。

潘德明先后走过马来西亚、泰国、印度,接着继续徒步叙利亚、伊拉克,后来自行车坏了就改为徒步。 在印度潘德明得到了圣雄甘地、诗人泰戈尔还有尼赫鲁的接见!

潘德明的徒步之旅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忍受风吹日晒,还面临着许多危险,一路被偷被抢许多次,后来在侨胞的资助下,潘德明继续游历欧洲,徒步走过法国、比利时、保加利亚、奥地利、荷兰等16国。

潘德明的德国之旅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后来游历美国,徒步事迹传到了华盛顿,罗斯福总统感叹世上竟然还有这么有毅力的小伙子,总统专门为其举办了个欢迎仪式,颁发给潘德明一枚奖章,并在其笔记本上留言鼓励!

欧洲之旅让潘德明意识到中国工业技术的落后,除了旅行,潘德明开始考察欧洲各国的工厂,尤其是美国工业技术,潘德明在美国逗留了很久,足迹几乎遍布整个美国!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振兴中华的伟大计划!

1937年潘德明环球旅行归来,不巧的是正赶上了抗战爆发,潘德明振兴中华的计划就这样泡汤了!悲痛欲绝的他把侨胞资助用来勘探青藏高原资源的10万美金全部捐给了抗战前线,从此隐姓埋名消失了!

直到1979年上海一位 体育 编辑在清理文革积案的废纸堆里发现了潘德明的出国护照和各国总统名流签名的笔记本,这才使英雄事迹重见天日!

中国古代有个旅行家的先贤徐霞客,从他著的水经注便可知道这位先贤开拓者游历的地方几乎涵盖华夏的高山雪原江河湖海,外国友人马可.波罗亦是一位游行大家,葡萄牙的探险旅行家麦哲伦完成了环球旅行,正准备进入天朝在菲律宾与土著冲突命殒,此地被命名麦哲伦海峡,热那亚水手哥伦布亦是一位航海旅行大家,从西班牙扬忛起航向神秘充满希望的东方天朝大明王朝驶来,由于偏航,阴差阳错发现了美洲,最厉害的当属法国作家凡尔纳.儒勒,坐在斗室,著軎立说,有地球上五星期、地心 旅游 日记、坐地曰行八万里,天马行空,日行万里,实在是世界旅行泰斗,无人企及……

谷岳、Gunnar Garfors、曹晟康、王宇轩、查尔斯·韦利等等,世界这么大,如果真的有这种条件去环球旅行当然是值得去的,对于自己的眼界的开阔和自身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怎样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选择的。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有人需要安逸的生活。有人喜欢在旅途的新鲜刺激感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人生短暂,要说 旅游 ,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别人呆腻的地方,是为了补充一下自己不腻的内容,如果你游遍了全世界,也不枉此生!

古今中外有名的 旅行者都有谁(列举3~5个)

一、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出生于克罗地亚考尔楚拉岛,意大利旅行家、商人,著有《马可·波罗游记》。据称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约四年,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

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Rustichello da Pisa)写出《马可·波罗游记》(Il Milione)。但其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却引发了争议。

二、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三、郑和(1371年? - 1433年?),回族,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四、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五、马欢,字宗道,号会稽山樵,回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信奉回教。明代通事(翻译官)。

马欢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在郑和使团中,作为通事、教谕,一身兼两职,既为外事翻译,又负责传播中华文化。由于他“善通番语”被选入郑和船队,曾随郑和于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亲身访问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古里、忽鲁谟斯、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等国, 并到麦加朝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可·波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霞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欢

我国著名的宗教旅行家

我国著名的宗教旅行家共有三位,分别是释法显、唐玄奘、鉴真  。

释法显与《佛国记》  

法显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人,出家后立志将前人传译的戒律搜求完整。法显于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携慧景、道整、慧应等人,从长安出发,西行来到西域的茫茫大沙漠。法显以寻佛经为使命,勇敢地克服了各种艰险困苦,越过了大沙漠。他们之来到葱岭,山上的积雪常年不化,山路艰险,悬崖峭壁高耸入云。过去曾有人来过这里,凿石通路,修有梯道,共有七百多阶。他们抓着悬挂在河两岸的绳索渡过河去。类似的险途有好几十处,都是汉代的张骞、甘英所不曾到过的地方。法显前后共游历三十多个国家,后来,他将自己的佛游见闻写成《佛国记》。

法显广游西域,留学天竺,携经而归的事迹,他所写的《佛国记》,也都与唐僧玄奘的西天取经并著《大唐西域记》一样,同为考察今阿富汗、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重要著作及旅游文献。

唐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陈,名讳,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出身儒学世家。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抱着学习大乘教义、求取大乘典籍的目的,“假冥助而践畏途”,开始了西游天竺(印度)的艰难旅行,历时19年,“亲践者一百一十国”。初在那兰陀寺求学。后又游学天竺(印度)各地。玄奘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他所携回国的657部经卷和大大小小的佛像被安置在长安的弘福寺内。他答应唐太宗的要求,仅用一年的时间,写出他的西游巨著《大唐西域记》。该书是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玄奘归国后所从事的另一重要工作,是翻译他从西域带回来的数百部佛教典籍。其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玄奘是汉传佛教史上最杰出的译经师。

玄奘还是杰出的探险家与旅行家,他以双脚拓宽了中印友好往来的陆上通道,他遍及全印的游踪开创了中国人旅行南亚次大陆的最高记录,他记录和传播了古印度的文明成果。他历尽艰难、百折不挠、舍身求法的精神,万古长存。

东渡日本的鉴真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14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戒,先后达3年,学识渊博。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鉴真一行前后历时12年,六次启行,五次失败,先后有36人死于船祸和伤病,200余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年)携带佛经、佛具及佛像抵日本。此时鉴真已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传经弘法,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尝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鉴真遗迹。日本人民誉他为“过海大师”。

鉴真东渡,在日本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其历史功绩卓著。如今,中日两国人民依旧深切怀念这位睿智、坚韧的唐朝高僧。

中国历史上的航海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分别有哪些?

航海家:徐福(秦,到达日本或美洲)、汪大渊(元,中国第一次到达地中海、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航海家,发现澳大利亚的时间比英国人早400多年。非官方组织)、郑和、王景弘(郑和的下一任)等;

旅行家:老子、孔子、庄子等战国诸士、徐福、张骞、傅介子(西汉,斩楼兰王)、班超、郦道元、法显(东晋高僧)、谢灵运(东晋、宋)、玄奘、王玄策(唐,征服中印度)、李白、鉴真、汪大渊、郑和、王景弘、徐霞客、李时珍、朱彝尊(清)等;

探险家:徐福、张骞、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法显、唐僧、汪大渊、郑和、刘雨田(近现代)。

探险家和旅行家的区别在于:旅行家侧重于游览山水,而探险家侧重于险地险事,往往意味着是首探,即旅行上第一个尝西红柿的人。我们现代人也旅行,可以算旅行家,却不能算探险家,我们去过的旅游胜地,都是别人给我们探好无风险的。

旅行家不一定是探险家;探险家也不一定是旅行家。如孔子等旅行家就不能称为探险家、盗墓者等探险家就不能称为旅行家。

古代旅行家有哪些

中国古代十大旅行家

1.徐霞客

徐霞客,生于明朝万历十四年,江苏江阴人,名弘祖,字振之,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他又被后人称为“游圣”、“霞仙”、“驴友祖师”,一生之中,游遍了中华秀美山川,极富传奇性。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53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4岁正月病逝于家中。徐霞客经30年考察撰写成的2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2.玄奘

玄奘(602~664),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

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到达凉州。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宏愿,令徒弟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倒毙了。玄奘买得一匹去过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马,孤身一人前进。

经十七年坚韧不拔的苦行,玄奘法师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3.张骞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张骞于建元三年(前138)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多年的时间里,张骞虽然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来,他终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后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但仍然被匈奴捕获,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

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4.郑和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被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

5.鉴真

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鉴真,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人。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学识渊博。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象,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抵日本。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所带之香料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其遗迹。尝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见天台乌药)。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日本人民誉他为“过海大师”。其著作有《鉴上人秘方》,惜未见流传。

6.汪大渊

汪大渊(1311年~?)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字焕章。南昌人。至顺元年(1330),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汪大渊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开始整理手记,写出《岛夷志略》。《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世界重视。1867年以后,西方许多学者研究该书,并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公认其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

7.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法显3岁出家。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又横穿尼泊尔南部,至东天竺,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他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413年)到达建康(今南京)。义熙十年(414年),他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现存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嬴姓,赵氏,名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修驿道,设郡县”。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秦始皇构筑了从咸阳辐射全国、四通八达的驰道,从统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开始举行了大规模的巡游。12年为帝,先后巡游达5次,平均2年多一次。

第一次巡视旅行到宁夏西部、甘肃东部,经甘肃陇西,到达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礼县,再沿祖先东进线路回辇宝鸡、岐山、凤翔,归咸阳。

第二次巡游旅行,首次东行登峰山、泰山,封山勒石刻碑。他去了烟台、胶南,沿东海到江苏的海州、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车辙又碾过湖南长沙等地。

第三次巡游了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为去海上仙岛求取不老仙药,派徐福带500童男童女,驾船出海。

第四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15年,他向北而去。从潼关过黄河去山西,到了河北邯郸,东抵秦皇岛。出了山海关,到达辽宁绥中海滨。回途内蒙古,经陕西榆林、延安,回咸阳。

公元前210年,他开始了第五次巡游旅行。先后到达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结果他死在了旅途之上。

9.王玄策

王玄策,汉族,唐朝河南洛阳人。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661)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曾官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

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

贞观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未至,戒日王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贞观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

王玄策回到长安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立即给王玄策连升两级,册封他为朝散大夫,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 

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时距王玄策归国仅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牵连,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了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

10.杜环

杜环,中国唐代旅行家,又称杜还。襄阳郡(今湖北襄阳)人,生卒年不详。唐天宝十年(751),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过了近十年俘虏生活。后来他旅游了非洲埃及等国,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宝应初年(762)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惜已失传,惟杜佑的《通典》(801年成书)引用此书,有1500余字保留至今。《经行记》是中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义和中国工匠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的古籍,还记录了亚非若干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

唐代是中国与西方各国接触甚多的时代,大丝路的交通在盛唐时期络绎不绝。杜环身为一个游历的文人,他在那个花团锦簇的时空留下一本名为《经行记》的书本。杜环于751-762年遍游了黑衣大食国全境,也因此他留下了丰富的所见所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伊斯兰医药的部分,包括拔汗那国产的庵罗、地中海南岸突尼斯产的鹘莽、亚俱罗河洲产的香油、扁桃等、末禄国所产的军达、茴香等。杜环还曾游历过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并且称赞过当时地中海的医学。

我需要5名著名的旅行家资料、中国,外国都可以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宏祖生於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一生钟情於神州山水。在"学而优则仕"的旧封建时代,他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从二十二岁开始,周游全国,探析大自然的奥秘。远足34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考察并记载了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20多个省市的山川地形,呕心沥血凝成《徐霞客游记》。他因此被誉为"千古奇人"。

凭一双脚踏遍中国,最后失落於罗布泊的--余纯顺

余纯顺有一个宏伟的计划,他打算用10年时间将中国55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走访一遍,并完成80个探险课题。1988年7月1日,他挥手告别上海,踏上万里征程。从华东到华北、东北,经内蒙古高原南下,辗转至青藏高原。他的一双大脚走过了川藏、青藏、滇藏、新藏、中尼5条路的全程,穿破57双鞋。在他去逝之前,他去了33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完成了59项探险。他撰写了50多万字的游记,拍摄了5000多幅摄影作品。 余纯顺在往罗布泊的途中逝去,他去了,他的父亲接过了他的背包,走著他未走完的路。

是中国第一位到达世界三极的女性--李乐诗

李乐诗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谓"白色力量"指南极与北极。李乐诗3次去过北极,第三次,李乐诗才如愿以偿到达北极点,将五星红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乐诗登上世界最高极的喜马拉雅山。从那以后,李乐诗的生活开始了大的转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游摄影转到地球生态环境的科考上来。

足迹遍布南极、撒哈拉、亚马逊河流域、帕米尔高原--马中欣

祖籍浙江东阳,生於兰州,长於台湾。作过工程师、当过珠宝商、环游世界20载,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历险》、《三毛真相》、《冰裸南极》马中欣走过127个国家和地区。最为人争议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迹一路寻访,发现三毛在当地人眼里是个怪异的老处女,其笔下的至亲爱人荷西根本是子虚乌有。马中欣的一系列关於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载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骂他哗众取宠,有人则对他大加激赏。

用6年多的时间,走遍了 30个省、市、自治区--傅庆胜

傅庆胜在6年多时间里,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走遍了30个省、市、自治区,行程相当於绕地球一圈半。先后访问了41个少数民族的500多个村寨、800多个风景名胜和建设工程;结识了几百位当今名人;拍摄了8000多张少数民族的风情照片;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游记,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将他的游记编辑出版,定名为《中华十万里记游》。 另外,他还有《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看中国》、《傅庆胜历险记》的两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看中国》的摄影集需在世界内寻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中国第一位职业探险家--刘雨田

世界第一位徒步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登喀喇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沿雅鲁藏布江旅行,两次试登珠穆朗朗玛峰,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及古尔班通古特等中国五大沙漠。横穿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长江行者--步雨青

步雨青走长江从上海开始逆流而上 ,现已走过8个省到达西藏。1998年春季开始长江上游万里冲刺 。她将面临青藏高原的沼泽雪山、野兽出没、气候无常,还有通天河800里无人区、沱沱河400里无人区,最后到达6720米海拔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贾千里一直陪同她。中央电视台、云南省电视台、昆明市电视台已作了7集专题报道。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1324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出生于克罗地亚的考尔楚拉岛。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16世纪意大利收藏家、地理学家赖麦锡(Ramusio)说,马可·波罗在1299年写完《游记》,“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注:Lach,p.35.)。在1324年马可·波罗逝世前,《马可·波罗游记》已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广为流传。现存的《马可·波罗游记》有各种文字的119种版本。《马可·波罗游记》在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这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是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