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地风情,细数福建的传统节日
还想了解》》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从十三日到十七日的5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点缀着美丽的花灯。街上供应汤圆,福建民歌《卖汤圆》中唱道:“卖汤圆,卖汤圆,元宵的汤圆圆又圆……”正是“元宵吃汤圆”的真实写照。
福建的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还要举办抓鸭子的活动。这是一种考验人们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
中元节也称鬼节。客家的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长汀俗称“七月节”或“七月半”十三十四吃荤,十五吃素。有蒸糕点“结缘”,“接太公太婆”,“烧包”,“烧夜香”等旧俗。汀城原有上刀梯的风俗。中元节迷信色彩较浓,今旧俗逐渐淡薄。
十月十五下元节,又叫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上元节又称“灯节”或“元宵节”,是紫微大帝的生日。这一天,厦门的百姓都要向天宫祈福,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烧香祭拜,并且占卦,预测一年的福祸,祭酒之后烧金纸,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
厦门一带的端午节既有和我国其它地方共同的内容,如吃粽子、划龙舟,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如抓鸭子、抓猪等竞技活动。龙舟竞渡一般在集美的龙舟池举行,如果你刚好在端午节期间去厦门,不妨去那里看看。
厦门人对中秋节特别重视,除了全国共有的赏月、吃月饼以外,当地有一种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当年郑成功率部驻扎在厦门,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开始思念家人。
部将洪旭为了激励士兵先国后家的斗志,便巧设“中秋会饼搏状元”,用六个骰子和一只碗,让士兵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红豆的多寡,可中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二、福建民俗有哪些?
1、湄州岛妈祖节,妈祖生于公元960年,传说妈祖经常显灵保护船只,拯救海难。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被奉为海神的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
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台胞和当地民众都来朝圣妈祖。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可观赏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2、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由中国田径协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是中国春季惟一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也是中国惟一在海岸风光赛道上进行的马拉松,与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形成中国的南北两大马拉松赛事。
3、在闽南一些地方,为亲友的婚礼赠送礼物时,钟表、扇、伞、手巾、镜子、刀子和绿色帽子等均属忌讳之列。钟与终、表与婊同音自然使人有不吉利之感。
扇虽与善同音,但只用于夏天,一到秋凉天即被抛之不用,有绝情之意,故不受欢迎镜子容易破,不破也会照出人的真面目,有叫人现丑之意,故属忌讳之物。
刀子易伤人,且有“一刀两断”的成语,用于送人有不怀好意之感,故多忌讳。手巾送人是丧家用以答谢吊丧者的回敬品,用于婚礼或其他场合,均不受欢迎。男人着绿帽向被认为妻子不贞的代词,以绿帽为礼物被看成带有侮辱性,向为忌讳。
4、福建自古农历四月至九月结婚是忌讳的,谚语谓“四月死日,五月差误,六月娶半年某(妻),七月娶鬼某,八月娶土地婆,九月娶狗头重,死某又死成(夫)”。
其实四月到九月忌婚是有原因的,四月、五月正逢农忙季节,且气候变化大,结婚办喜事,既影响农事,又对健康不利,旦四与死同音,给人不吉利之感。
六月、七月正是大热天,农历七月又是鬼节(普渡),人们也以为不吉利。八月、九月为收成季节,有许多事要做,亦不宜把精力花在办婚事方面,且九月霜降,霜与丧谐音亦谓不吉利。凡此种种,四至九月结婚被看成是犯忌的。
5、婚姻方面的忌讳,首先是男女同姓、仇姓和相差三、六岁等。同姓不婚旨在防止血缘太近,影响后代。古代有“男女同姓,其生不繁”的说法,自有科学根据。
仇姓不婚的起因在防止宗族械斗时有人“通敌”、“资敌”。夫妇年龄三岁和六岁向被称为犯偏冲和正冲之嫌,起因可能与所谓“一箭伤人则三岁残,二箭伤人则六岁亡”的说法有关,久沿成习。
三、福建有哪些传统节日
福建传统节日有:拗九节,武夷山柴头会,蜡烛会,中元节,妈祖节等等。
1、拗九节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市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2、武夷山柴头会
1866年,四乡农民在起义首领陈顺光的带领下,迫使县官下令免除农民的“竹丝税”、“明笋税”、“茶叶税”等,并立即张榜公布,起义获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用木棍、竹叉和扁担取得的胜利,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这天在城关举行盛会,名为“柴头会”。
3、蜡烛会
农历二月二十一日,是福建省武夷山市家喻户晓的传统民俗活动蜡烛会。蜡烛会起源于唐朝,是为悼念辟支古佛而起。其规模和影响,堪称闽北之最,深受武夷山人的欢迎。
4、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5、妈祖节
妈祖节,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海民都来朝圣妈祖。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人们可观赏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四、福建的习俗有哪些?
福建各地人过年的十大习俗:
1、福州人特别喜欢红色,认为红色代表吉利。在祭灶、供供时时一般会贴上一小张红纸。
2、过年时,福州家庭都会备足桔子,以示“福”“吉”。福州人特喜欢一种颜色鲜红的桔子,叫“福桔”,尽管他有些酸。客人来了首先端上桔子和瓜子,大人们对来拜年的小孩除了送压岁钱外,还会加给两个桔子。
3、在福州一带,长面是过年饮食中必备的食物。长面,也叫长寿面。正月初一,福州人第一顿饭必须吃细长面,寓意“长年平安”。
4、在闽西,鸡肉是客家人过年的重要菜肴,按客家人风俗,鸡头应由长者吃,鸡翅膀要给出门做活的男人吃,鸡腿通常要留给读书的孩子吃。
5、客家人把过年餐桌上发生的诸事都看作“大吉大利”,如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当作会添丁,筷子掉落了看成是有食缘等。
6、在泉州等闽南地区,过年餐桌上一定要有芥菜,芥菜在闽南方言中也称“长年菜”;也有人家的餐桌上摆“韭菜”,“韭”与“久”谐音,寓意长寿。
7、由萝卜和面粉做成的萝卜粿在平潭、闽南人的过年餐桌上也必不可少,他们称萝卜为“菜头”,意为“好彩头”。吃蔬菜时,通常不用刀切,整条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以祝父母长辈长寿。
8、老福州人还有送灯习俗,“送灯”得说“送丁”,因为福州方言灯与丁谐音。因此福州素有元宵送灯的习俗,寓意多子多孙多福。外婆给外孙、外孙女送灯和花面罩也是福州人一个重要习俗。
9、闽北、闽东过年必做黄粿,这是一种用粳米蒸炊、打细后做成的糕点。当地人在祭祀、供供时必备的。
10、莆田人新年初二不出门见客人。他们除了大年三十过年,正月初四也过的非常大。
五、福建有什么地方习俗?
1、在福建晋江,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要烹蒸一锅番薯芋头,供全家人食用。据民间传说,土地公和土地婆在探讨世间事物时,土地公主张天下人人丰衣足食。
土地婆却说:如果天下人人丰衣足食,将来女要出嫁,谁来替她抬轿子。土地婆主张天下富的富上天,穷的穷寸铁。土地公认为这样做太过份,民以食为天,就赐给穷人番薯芋头抵半年粮。人们感谢土地公的恩德,逢年过节都要用番薯芋头祭祀他。
2、福建人还喜于水上赏月 。泉州人于此夕荡舟笋江。厦门也有驾舟于鹭江中流赏月之俗。福州闽江更是中秋观灯赏月的泛舟之处。万寿桥下,水上居民常集中在一起赏月、“盘诗”。
3、福建厦门人除了吃月饼外, 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流传下来的“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颇为有趣。据说在300多年前郑成功踞厦抗清,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设计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戏饼以“会”计算,一般一“会”以四五人为宜。
4、中秋也有拜月的习俗,不过全为女子之事,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陈设香案置月饼、瓜果之类,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称“拜月”。连城民间称月神为“月光妈”,赏月时也有拜月的习俗。漳州、上杭等地则称“请月姑”。
5、在福建,塔与中秋节关系密切,不亚于闽南一带的“博饼”风俗。 福州地区有砌塔、烧塔、排塔;闽南的泉州、厦门、龙海一带有造塔、烧“塔仔”;南平、崇安、邵武等地也有烧塔。福清的点塔灯则名闻遐迩。
根据民间传说,“烧塔”之俗源于元末汉人燃塔为号杀“鞑子”的故事。 福州旧俗,第一次做外公、外婆的,要在中秋节买一座泥塑或陶烧的塔,连同月饼等,送给外甥作“喜食”(福州方言意为图吉利),称“送塔”。
殷富人家更为讲究,厅堂上除摆列各种泥塑的偶像外,还摆设假山、盆景、古玩,十分豪华,因此又有“排鳌山”之称。入夜,垌内与坪架上点燃五彩小蜡烛,璀璨夺目,喜气满堂。福清则是点塔灯的塔,位于是城郊的“瑞云塔”,每60年点一次。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网-福建中秋节的习俗:烧塔 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