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信息》:释放消费潜力,建设消费强国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指出,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协同发力、远近兼顾,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推进实物消费提质升级,加力促进 健康 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持续拓展文化和 旅游 消费,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推进消费平台 健康 持续发展,加快健全消费品流通体系,增加就业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合理增加公共消费。

《领导决策信息》曾刊发《关于建设现代消费强国的12条建议》一文提出,在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外,建设更多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消费中心县是“十四五”重点任务之一,要从战略层面推动实施中国消费2035工程,培育多元消费业态,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升级,早日从消费大国迈向现代化消费强国。

(一)实施新型消费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国内消费振兴计划和海外消费回流计划,引导市场主体精准对接居民多元消费需求,拓展中高端消费市场,推动从消费大国走向消费强国。建设一批新消费体验馆,提升体验式、服务式、互动式消费比重,促进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等产业和产品发展。增加文化艺术、康养休闲、 旅游 等绿色消费供给,建设融合文化商业 娱乐 的 旅游 消费集聚区,推出一批展现地方特色的精品 旅游 、文创 旅游 消费项目。

(二)构建“智慧商业+实体商业”模式。 鼓励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推广智能烹饪机和无人售卖餐吧,引导餐饮、商超、菜市场、药店等拓展线上渠道,发展线上团购、无店铺经营等销售方式,打造“云上商店”“云上街区”。加快推动商品数字化、卖场数字化、会员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以及组织管理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头部直播机构、MCN机构,打造直播电商产业集群,推动直播电商在商贸领域深化应用,推动消费场景应用创新。

(三)建设高能级消费服务平台。 实施传统消费和重点特色消费品供应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快建设覆盖消费供应链全过程和满足全球采购、全球配送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搭建高效、柔性、低成本的国际消费供应链体系。加快布局医疗、教育、文创、 体育 、 旅游 、会展等功能性中心,围绕艺术品、数字文化产品等领域打造一批高能级交易平台,建设国际消费品牌孵化基地。大力培育发展“博览会”“ 时尚 周”“消费展”等国际产品和服务消费新平台,完善国际市场多元化布局。

(四)拓展县域和乡村消费。 推进县域消费中心商圈升级改造,加强乡镇商贸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商品和服务供给品质。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地方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推进成熟商圈提档升级。强化农村消费网络建设,实施政府引导、多渠道投资参与的农村集贸市场提升工程,大力推进老旧集贸市场改造,建成一批农村示范集贸市场。推进消费帮扶提档升级,挖掘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潜力。

(五) 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 丰富夜间经济供给,优化夜间经济营商环境,促进夜间经济地标从点、线发展向块、圈、带状发展,打造具有标志性、体验丰富、包容多元、与时俱进的全球知名夜生活目的地。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 旅游 、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定制夜间活动内容,打造夜间经济IP和网红打卡地。加大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力度,推出城市“夜间经济消费地图”。

(六)打造数字消费之都。 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推动5G智能终端、AI智能服务新消费,开发数字景区、数字博物馆、线上演艺等新产品,推进超高清、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规模化应用,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产业支撑平台建设,提升文博游、节会游、民俗游、工业游等文化体验和沉浸式体验。推动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建设, 推动服务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

(七)做强“首店+首发”,深化“首店之城”建设。 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鼓励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在本地设立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鼓励品牌商开设直营门店、引入品牌工厂,提高中高端品牌的投放首位度,建设“全球名品”橱窗。支持国际品牌、本土品牌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等活动,打造集新品发布、展示、交易于一体的首发经济生态链。

(八)打造多元特色消费场景。 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特色文化建设具有区域标识度、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消费场景。推动消费场景有机融入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市民生活,鼓励发展智慧门店、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打造国际化社区生活新场景。推动有条件的社区打造文创消费场景,推动城乡老旧、闲置房屋的艺术化改造,激活乡村经济价值。

(九)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 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打造一批大众点评必吃街、阿里巴巴新零售生活街、饿了么口碑街、支付宝扫脸支付一条街等。推动各大商业综合体或商圈建设具有统一信息发布、导购促销、重大活动等功能的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山水人文资源、特色 美食 等建设特色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人文气息浓厚的特色名街名镇,培育兼具国际 时尚 风向与地方特色的购物地标、体验空间、特色小店、营销商号。按照站城一体化模式,打造购物、商务、文娱于一体的轨道微中心消费链。

(十)创建放心舒心消费城市。 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加强消费领域监管,规范电商、微商等新消费领域经营行为,建立适应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维权监管新模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引导平台建立争议在线解决机制。完善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和服务责任追溯体系,广泛开展消费后评价。

(十一)加强消费领域新基建。 推动5G网络、物联网等优先覆盖核心商圈、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建设智慧城市大脑,扩大系统和数据接入范围,提升商圈、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完善国际化一流消费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发展城市功能性商业综合体和城市社区消费服务设施。推广“网订店(点)取”等服务模式,设置一批社区配送站、智能快件箱、生鲜投递柜等物流配送服务设施。

(十二)完善国际化服务标准体系。 加强消费产品和消费服务的标准制定工作,完善服务业地方标准体系,推动养老、家政、托育、文旅、 体育 、 健康 等领域服务标准制修订。积极对接国际安全、环保、 健康 等消费标准规范,参照国际服务业行业准则,推动医疗、物流、餐饮住宿、教育等行业服务标准升级,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消费服务体系。

山东文旅2021

多措并举挖掘文旅消费潜力。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复工复产,实施消费促进行动。成功举办2021山东省 旅游 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化 旅游 博览会、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活动,对于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提升“好客山东”美誉度,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创新举办第五届“山东文化和 旅游 惠民消费季”,发放惠民消费券1.52亿元,直接带动消费6.02亿元,间接带动消费119.13亿元。持续推进国家级文化和 旅游 消费试点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 旅游 消费集聚区创建,3市被命名第二批国家级文旅消费试点市,全省国家级示范试点市达7个,居全国第一;6个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居全国第一。开展2021“山东人游山东”“百场红色自驾游”“好客山东游品荟”“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主题营销推广等特色活动,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2021年全国文化和 旅游 消费培训班在山东举办。预计2021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7亿人次,国内 旅游 收入77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29%,分别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75%和71%。

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一是强化政策拉动。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 旅游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措施、加强金融支持文化和 旅游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二是开展省级全域 旅游 示范区创建。评定推出第三批12家省级全域 旅游 示范单位。三是推进精品景区建设和度假区规范化发展。推动微山湖 旅游 区5A级景区创建,目前省级已完成初评并报文化和 旅游 部申请验收。指导青岛奥帆 旅游 区5A级景区创建和荣成好运角国家级 旅游 度假区创建工作,提升泰山等重点景区管理服务。修改印发《山东省 旅游 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山东省省级 旅游 度假区管理办法》。新增4A级景区18家。四是大力发展红色 旅游 。举办2021中国红色 旅游 推广联盟年会活动。3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 旅游 线路”。五是实施乡村 旅游 精品工程。公布了285个景区化村庄和60个山东省乡村 旅游 重点村。7个村庄、3个镇街入选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镇,入选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位(并列)。在全国率先开展民宿集聚区创建,公布创建单位34个。六是实施“文旅+”工程。出台各类规范标准,康养 旅游 、工业 旅游 、 体育 旅游 、研学 旅游 等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七是创新推动数字文化及园区(基地)发展。成功举办数字文化创新创业大赛,30个项目获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建立文化产业新兴业态企业库。扎实做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管理。开展动漫企业认定年审和奖项申报工作。

抓实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加大文旅项目和企业扶持力度,121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库,预计全年完成投资428.7亿元。在文化和 旅游 部评定的2021年“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 旅游 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我省入选3个(全国共18个),列全国第一。山东省 旅游 发展大会现场集中签约4个重点文旅项目,签约总额达635.4亿元。举办知名文旅企业家山东行暨威海文旅产业招商推介大会,完成5个文旅项目签约,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推进纾困政策落实和企业创新发展工作受到文化和 旅游 部通报表扬。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给予5个精品 旅游 产业集群500万元、3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310万元资金支持。4家经济 社会 效益突出的龙头企业获得省财政800万元增量税收奖励。认定第六批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5个。引导旅行社转型发展,开展 旅游 服务质量保证金履约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对全省150多家星级饭店开展评定性复核,对50家星级饭店予以摘牌取消星级处理。目前全省星级饭店492家,数量居全国第三。连续四年实施 旅游 饭店服务质量 社会 化监督工程。

加强“好客山东”品牌宣传推介。将“好客山东”品牌纳入央视2021品牌强国工程,开展“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强化省内宣传,在山东卫视黄金时段播出“冬游齐鲁”“仁者乐山”宣传片,做好高铁、航空等在途媒体宣传推介工作。成立山东铁路文化 旅游 联盟,共同推动“铁路+文旅”产品升级。联合央视频开展“慢直播网上游山东”活动。牵头成立中国 旅游 新媒体推广联合体,山东省新媒体综合传播力指数持续位居全国首位。创新开展海外市场宣传营销,拓展海外线上宣传营销渠道,举办“好客山东过大年”与海外民众云端相约、“2021卢森堡•中国山东文化年”“中韩文化交流年——鲁韩交流周”“日本•中国山东文化月”等活动。继续实施“孔子文化和 旅游 大使”计划,招募“孔子文化和 旅游 专家”“孔子文化和 旅游 使者”,总数达230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