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的特色民居
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江三角洲、粤西地区的建筑。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其一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等),体现出防潮、防晒、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功能特点。其二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阶层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最初的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饰以花鸟、人物图案。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
岭南民居由于民系众多,历史悠久,对外交流频繁,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形式,有城镇型民居,如广州西关大屋,有广府的三间两廊式,有客家民居,有潮汕式民居,有侨乡碉楼民居等。由于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这里的民居形成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既便于防热辐射和风雨,又可以通风散热。同时岭南民系的复杂性和岭南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岭南民居丰富多彩的现象。 广府民居风格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
(碧江金楼)
宗祠是广府村落的精神核心,同时,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点,水池边种上大榕树也是惯例,榕树之下的空地想来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广府乡村建筑也是如此,一般来讲,建筑的一般材料是花岗岩(广州人叫麻石)和红砂岩(就是南越王墓博物馆所用的石材),两种石料分别呈红色和青色,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青砖和红砖。村前有风水池塘,中轴线前端布置大祠堂,成为整个村落的构图中心。整齐通畅的巷道发挥着交通、通风和防火的作用。锅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岭南园林独树一帜,可游可居,在流动中求静观,在朴实中求轻巧,在繁丽中求淡雅。在五邑侨乡,则产生了多层的庐式民居和碉楼建筑,在平面展开的传统村落中格外突出,其多样性的西洋建筑风格和装饰题材洋溢着浓厚的异国风情,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中的一支奇葩。
二、广西广东居民建筑特点
广西居民建筑特点:广西因为自己特有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自古以来,山民就根据这些特殊情况建立了自己特有的,适应这儿地理和气候的建筑,其中,又以侗族的建筑尤为具有代表性。
侗族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分。
北侗地区的民居与当地汉族的民居极为相似,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
南侗地区民居建筑一大特点是层层出挑,上大而下小,占天不占地。每层楼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装栏杆或栏板。
广东居民建筑特点:广东地属岭南。其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人文习俗、民族迁移、社会进展等形成了以广府、潮汕、客家建筑文化三大体系为主的广东民居特色。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最基本的形式是下山虎与四点金,下山虎在当地也称爬狮,下双虎,它是三合院的形式,四点金是一种四合院形式,其他民居大多以四点金作为基本单元加以组合发展而成;
典型的广府民居还有一个很大的“镬耳”特点,以其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象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
客家民居有三种样式:客家排屋、客家围屋、福建土楼。客家民居与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一样有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三、广东颇具规模的民居之一是
土围楼。八角形土楼仅在广东饶平发现两座,其中三饶南联村道韵楼内的黄氏居民,操潮汕语,但他们认同其祖先是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