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三角地区经济总体状况?要数据!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状况
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江苏、浙江、上海三地共实现的生产总值约占中国全国四分之一,增速分别达到了百分之十五点四、百分之十四点一和百分之十二点六,均高于全国百分之十点九的平均水平。
但同期上海、浙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为百分之九点五和百分之十七点六,都大大低于全国百分之二十九点八的增幅,江苏省的投资增长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二点七个百分点。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国内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分倚重投资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长时间高位运行,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趋势性特征:
一、经济发展进入内需与外需的均衡增长阶段。今年以来,虽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紧、要素资源价格过高等不利因素的冲击,长三角区域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内需的拉动作用增强。以上海为例,1999~2005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8.4%、44.2%和7.5%。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寻求内需与外需的均衡增长。第一,投资稳步增长,投资效率进一步提高。以浙江为例,1990~2005年,其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拉动经济增长提高0.25个百分点。从边际资本——产出效率来看,2000~2003年,投资效率呈现升高趋势;2001~2005年,投资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消费需求趋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991年以来,上海市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90%左右,最终消费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浙江省消费需求每增加1%,经济增长0.47个百分点,年均13%的增长中大约有6个百分点归功于消费。第三,出口结构趋于优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我国对内对外开放度的加大,长三角地区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外需逐渐壮大,与内需均衡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持续优化。近年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长三角地区逐渐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努力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2001~2005年间,浙江省全员劳动生产效率从24666.44元/人提高到43337.28元/人,年均提高11,9%。今后一段时间,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正着手进一步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投资科技含量高、污染低、耗能低、效率高的行业,为此,双管齐下:第一,继续“开放门户”,向外延伸发展的触角。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竞争机制,加快优胜劣汰和资产重组的步伐。第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耗、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三、区域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领先者,原因在于重视地区间资源要素的互动和产业的梯度转移。为了促进苏北地区的经济加快发展,江苏省一贯推行产业、财政、科技和劳动力的“四项转移”。同时,在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下,苏南地区鼓励企业尽快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转移到要素相对充足的苏北。五年多来,省内外共向苏北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的项目7947个,项目总投资额2431.4亿元,实际引资额982.8亿元。进入“十一五”时期,江苏省仍继续推动境内外产业和科技成果向苏北转移,加快苏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如今,苏北已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进入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同时,这种产业和资源要素的转移也为苏南企业拓展了发展的新空间。未来时期,苏北在苏南地区的产业扶植下,将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加协调,长三角的发展后劲也将进一步增强。
未来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在投资、消费以及出口三大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经济仍将平稳快速增长。预计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3%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占全国的1/4左右。
只有逐步把投资比重与速度降下来,才能给结构调整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好转。
据了解,今年以来,江、浙、沪三地正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重点加大对集约化、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因此大大降低了投资增幅。
而与此同时,消费和出口的增幅也在加大,数据显示,江苏、浙江、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均超过了当地GDP的增速。
3.FDI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利用长江三角洲各个城市的有关经济数据对长江三角洲FDI与GDP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与当地的外商直接投资有一定的关联度.对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吸收FDI,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改革开发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再传佳音,经过一年“盘整”之后,长三角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经济增长速度在2005年回落的基础上实现了新提升,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加速,经济结构趋优、经济活力增强、经济质量提高的特征。
主要经济指标在高基础高增长的基础上再次突破“新关口”: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8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5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0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2800亿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90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除投资外)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回暖发展态势。初步统计,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82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00多亿元,16城市GDP平均增速达到15.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8个百分点,比2005年全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栅陕了0.1个百分点,表明长三角地区经过2005年盘整后走出新的增长阳线。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719亿元,同比增长22.8%,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7.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继续保持强劲增势,长三角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服务业增长加快,比重提升。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最大的亮点无疑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增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569亿元,平均增速达到14.6%,增速比今年一季度提升了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1.4%,2005年提升了0.8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各地区发展的重点。
经济增长动力强劲
投资保持适度增长。近两年国家宏观调控投资的效应充分显现,长三角地区投资增长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18亿元,同比增长15.9%,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4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从房地产投资来看,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86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反映出长三角地区房地产投资从过热走向平稳,长三角地区投资依靠房地产拉动增长的局面也得到改善。
市场消费稳中趋旺。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上牛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6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比2005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加快了0.3个百分点,汽车、住房、装修装潢等消费热点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从上半年统计数据看,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继续呈现出口增长快于进口的特点,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2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出口累计达到1605亿美元,增长27.0%,进口1241亿美元,同比增长17.9%。实现贸易顺差364亿美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三角地区进出门总额、进口总额增速首次出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象,其中进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但出口增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平稳发展。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商务部确认的到位注册外资158亿美元,上半年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84亿美元,长三角地区到位注册外资占全国的55%以上,反映出经过调整后的长三角仍是外资投向的重点。
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财政收入增长稳定。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19亿元,同比增长12.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工业效益总体较好。上半年长三角地区15城市(缺舟山)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687亿元,增长18.8%,其中利润1611亿元,增长18.3%,增速比2005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总体趋好。
居民收入增加较多。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居民收入呈现稳步增加态势,16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达到920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千余元,增速均值达到13.5%,16个城市中除嘉兴、湖州外,增速都达到两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增加的同时,支出也快速增加,,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均值达到5773元。
经济增长环境有利
市场物价走势温和。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均值为101.4,物价上涨1.4%,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5个百分点,比2005年回落了0.3个百分点,物价形势趋于稳定,与全国平均水平(1.3%)基本持平。
金融信贷较快增长。6月末,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66434亿元,比年初增加686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9828亿元,比年初增加5821亿元。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6490亿元,比年初增加2539亿元。
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业调整的前提下,长三角经济反而保持了更高速的增长。长三角地区上半年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逐步由投资拉动转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由此也可以看出长三角经济继续在新一轮增长周期高增长的平台上快速前行。
二、2022年春节假期国内出游2.51亿人次 冰雪游、本地游受青睐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2年春节假期国内 旅游 出游人次同比微降2%,但多个 旅游 平台数据显示,受冬奥会及寒冷天气影响,春季期间与冰雪有关的游玩需求同比大增。
冰雪游热度提升
2月6日,文化和 旅游 部发布测算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假期7天,全国国内 旅游 出游2.51亿人次,同比减少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日同期的73.9%。2022年春节假期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2891.98亿元,同比减少3.9%,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日同期的56.3%。
另外,随着冬奥会的举行,以及2022年春节为最冷春节,多地迎来暴雪,多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期间与冰雪相关的游玩需求大增。
携程数据显示,2月4日,以“冬奥”为关键词的搜索热度增长200%,春节前三天的滑雪门票订单与去年相比增长33%。飞猪数据显示,虎年春节冰雪 旅游 相关商品订单量同比去年春节增长超30%。冰雪 旅游 消费呈现显著的本地化、小半径特征,3小时路程的“家门口”滑雪备受青睐。北京、广州、吉林、重庆、哈尔滨、成都、湖州、阿坝、白山、长春成为冰雪 旅游 热门目的地城市前十名。
其中,Z世代正成为冰雪 旅游 的新生力量。飞猪数据显示,00后春节冰雪 旅游 预订量同比增长超80%,远超其他年龄段。冰雪 旅游 呈现出“她力量”的新特征,春节冰雪 旅游 订单的预订人群中,女性占比达六成。
2月6日,同程旅行也发布《2022春节假期旅行消费数据报告》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冰雪类型景区订单量较去年春节同期上涨68%。
本地游、周边游居多
另外,受疫情及寒冷天气影响,2022年春节 旅游 还呈现本地游、周边游居多的特点。
同程旅行发布的《2022长三角春节旅行报告》显示,春节期间,长三角地区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省内部分城市,城市周边游人群有了显著的增长,春节期间人文相关景区订单量同比增长200%。
途牛 旅游 网出游数据也显示,春节假期,近六成游客将出游“距离”调整为本地游、周边游,即使不出远门,也要在“家门口”过出满满的新年仪式感。来自上海、南京、广州、北京、哈尔滨、合肥、武汉、苏州、成都、无锡等地的游客领跑春节假期出游客源地城市热榜。
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方泽茜表示,今年春节近程本地游趋势明显,虎年春节超八成游客选择在本地逛景区,本省景区门票占比高达82%。从年龄来看,80后人群最多,占比近五成,90后占比约三成。
分地区来看,北京市文旅局2月6日发布消息显示,1月31日-2月6日,全市重点监测的147家 旅游 景区(地区)共累计接待游客758.3万人次(不包括环球影城人数),与2021年同比减少2.9%,比2020年增长3.6倍,恢复2019年同期的81.4%;营业收入5.82亿元(不包括环球影城收入),与2021年同比减少5%,比2020年增长8.5倍,比2019年增长1.8倍。与此同时,1月31日-2月6日,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86.9万人次,与2021年同比增长2.2倍,比2020年增长19.7倍(增长82.7万人)。
另据上海 旅游 大数据监测,春节假期本市共接待游客1098.36万人次,实现 旅游 收入177.21亿元。其中,春节期间,上海市公园共接待游客386.7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