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

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有如下:

1、献哈达,献哈达是过去蒙古族在晋见王公贵族、向亲友祝寿、会见尊贵客人时进行的一种传统礼节。

2、敬酒,敬酒是蒙古族群众招待宾客礼节的主要一环。

3、拜年,大年初一早晨,所有亲戚到最长人家聚集,下辈人向长辈人叩拜,上辈对下辈表示祝愿。

相关发展: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蒙古族的居住地区、风土人情、民俗习惯都有什么?

1、白月节

白月节(白节),蒙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尔,日期与中国藏历年相同,节日习俗和汉族的春节相似,是蒙古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白月为全民节日。

2、国庆节

国庆节为7月11日。1921年7月10日,蒙古人民党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后将7月11日定为国庆日。

1922年起,蒙古定期在每年7月11日举行全国性那达慕,成为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蒙古国庆易名为 “国庆节-那达慕”。

3、蒙古国饮食文化受俄罗斯的影响,进餐厅前需在门前脱去外套以示礼貌,吃饭中不得大声喧哗,男士需为女士拉椅子先行入席,菜品多西化。

4、蒙古人忌讳别人触摸自己的头部和帽子;向别人递交东西要用右手,以示尊敬;与客人正式会面或共同进餐要衣着整洁,男士应着西装打领带,女士应化妆并佩戴首饰;送客人离开时,主人不必出门。

5、到蒙古包坐客,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门槛。还有,不要在火盆上跨过。吃饭时,不要把刀尖对着主人。坐的位置也很有讲究,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

还有,特别注意,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侧。蒙古包的东侧是留给女主人睡的地方。这点一定非常注意。当然如果有单独的蒙古包更好。内地有些对草原上的牧民奇特习俗的传闻属于以讹传讹,千万不要当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蒙古习俗

百度百科-蒙古国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拜天地

蒙古崇拜天地族对天地十分崇拜,喻天地为父母。以为天是伟大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支配着世间的一切。大地哺育万物,是万物生长之源。

因此,在一些重大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对天地很崇敬,如熬好奶子,首先向天地泼洒敬祭;喝酒时,用无名指蘸酒,朝天地弹洒后,才能自饮;吃咒发誓时,向天地表明心意等等。如遇干旱无雨或人畜疾病流行,要祭祀天地,请求天地保佑,开恩赐福。

二,火神祟拜

火有神灵的概念存在于蒙古族中,他们以为火有驱逐邪恶之功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传统观念里,它也是一家之主——灶神的化身,主一家之兴衰。

平时在饮酒或吃肉时,向火中点撒一些,以敬火神。过年时专门设供品敬祭。分家另过的夫妻回父母家时,妻子首先向灶神叩拜。禁忌往火里倒水、用刀子等尖硬物捅火。

三,拜神佛

蒙古族是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对宗教领袖和活佛,特别尊敬和崇拜。老人们认为人间最伟大、最值得尊敬的人,便是宗教领袖和活佛;活佛天生就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知道现在,还能知道过去和未来,是人间最万能的人。

如果平民能受到他们的摩顶,就会得到幸福和平安。因此,老人们克服一切困难到活佛所住的地方顶礼膜拜,向佛爷虔诚地敬献出一切珍贵的东西。

四,做客忌

牧民虽好客,但做客忌讳亦多。客人进蒙古包时,切忌挽着袖子,或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将鞭子放在门右,且要立放。进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而受主人冷待。

五,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忌蹬踩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与此类似的禁忌。古代,如有人误踏蒙古大汗宫帐的门槛,无论是谁,必被立即处死。此禁忌风俗沿袭至今。

六,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抚摸小孩的头部,认为生人手不洁,摸了孩子头部,会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发育。

七,忌打狗

到牧民家做客,切忌打骂主人家的狗,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极大的不尊重。俗话说“打狗看主”,看在主人的面子上,千万不要打骂主人的狗。骑马到牧民家做客,一定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来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被狗扑咬而发生宾主俱不愉快的事情。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蒙古族日常生活八忌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蒙古族人的信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