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特色美食
傣族的特色美食如下:
1、竹筒饭
竹筒饭是云南傣族美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融糥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竹筒饭风味独特,青翠的竹节里,香气飘飘,口感柔韧,味道极佳。
2、香茅草烤鱼
香茅草烤鱼是傣族的特色菜,用当地生长的青竹片夹住鱼,用明火烤,因此既有烤肉的香,又有竹的清香,吃了还想吃。
3、油炸青苔
油炸青苔是傣族传统名菜,青苔从江河里捞出来洗净后,加工成青苔干片的食用品。食用时,用剪刀把干青苔片剪成巴掌大的小块,丢进油锅里煎黄就可以捞出,当作餐桌上的一道菜。
4、酸笋煮鸡
酸笋煮鸡是傣族一道较为独特的菜肴,将酸笋用水漂去酸味,然后放入锅里煮透,再把准备好的鸡肉放入锅里同煮,待鸡肉煮烂后起锅,再加入辣椒、姜、葱等佐料,即可食用。
5、菠萝紫米饭
菠萝紫米饭是具有傣族特色的糯制食品,把紫糯米浸泡洗净后于与剁细的猪肉搅拌均匀,把准备好的菠萝心放入紫糯米,再把切去的盖盖上放到甑锅里蒸热,当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时,即可食用。
傣族的十道风味美食
西双版纳是傣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地处热带雨林,各种生物繁茂复杂,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动物洋洋大观。这里就成了傣族 美食 家们的探险乐园,千奇百怪的食材和五花八门的烹调方式,让外地人到此之后,不仅是对味蕾的刺激,也是对胆量的考验。
我介绍的这十道傣族的风味 美食 ,有些也许大家会接受不了。但是不妨用开放的心态,去品尝或面对这些“佳肴”。那么就往下看吧。排名不分先后。
油炸青苔
傣族民间谚语说:"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每年雨季来临之前,傣家的小姑娘们便三三两两地腰系小箩筐,来到江河湖泊中,采集青苔。洗净之后,抹上盐、姜末晒干制成青苔片。食用时,把干青苔片放进油锅里煎黄,即可出锅食用。油炸青苔既香又脆,还有鲜味,是别具一格的傣族风味菜。
油炸竹蛆
傣族的炸竹蛆,就是道最恶名昭彰的虫菜。竹蛆的样貌不免让人有不洁的联想,其实是非常干净的——因为它们生长在密封的竹节之中,以竹子里层的清香竹衣为食,不但肥美,而且带着特异的清香,被傣族视为珍品。炸好后的竹蛆蘸椒盐食用,味道很像小颗的油炸花生米,又香又脆,其实很可口呢!
炸初生蝉
傣族青年男女在谈恋爱时,喜欢一起到河边捕初生蝉,因为它们常软绵绵地黏贴在河滩上,一捕就一大堆,捕到后再把它们油炸食用。炸好的初生蝉的滋味据说像大虾米,也有点像油炸软壳蟹,又鲜又甜。因为当时,看着是生抓鲜炸的,我也没有胆量去吃,
傣族烧烤
以前傣族人外出时,最简便的野炊方式莫过于烤肉,所以他们的烧烤食品特多。无论是鸡、鸭、鱼、猪或刚猎到的野兽禽鸟,他们一律将其收拾干净后用竹枝串起来,外裹香茅,架在簿火上烤熟,这是最原始的吃法。
现代加以改良,将这些肉类用香葱、鲜辣椒、蒜、姜等调味料腌透,以香茅包裹,再用暗火慢慢烤熟,风味更是不凡。如今在西双版纳,无论是在夜市或大街小巷内,都可看到卖各式烧烤的摊子,香闻十里,弥漫着深浓的傣族风情。
傣族竹筒饭
西双版纳盛产香竹,傣族便砍下竹干来制作竹筒饭(或称香竹饭)。有季节性,通常是在每年十一月到次年二月,香竹长大成材之时。他们将糯米放入香竹筒之中,再用慢火烤制。所用的糯米有白有紫有黑,都是当地的特产。成品则清香扑鼻,软糯滑腻,配着傣式烧烤食用尤其美味。
傣族牛撒撇
“撒撇”凉拌各种肉类的食物。牛撒撇就是凉拌牛肚,是傣家人宴请宾客的世代相传的名菜。它的烹制方法比较特别,用了特殊的作料——这个作料不可描述,牛胃里取出初步消化的草汁、加上的小肠里黄黑黄黑的颜色的汁水,这是这道菜的独特之处,少了它就不能称其为牛撒撇。
吃起来苦辣、苦辣的,不过细细咀嚼之后,回味悠长,又有一股解暑的凉意。这道菜还具有药膳价值,可以帮助消化、健胃、消暑祛热。
蕉叶蒸鸡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香蕉树长得十分茂盛。傣族便将蕉叶采下,裹住嫩鸡清蒸,做成“蕉叶蒸鸡”等名菜,是较细致的菜肴。这些菜因蕉叶的芳馨而透出一股独特的香气,烹调时还用当地的野生芫荽来调味,这种野芫荽叶子长长扁扁的像汤匙,香味则近似薄荷。辣椒当然也是少不了的调味品,所以清、鲜香、辣,便是这道傣族佳肴的特色。
炸蜂蛹
西双版纳的夜市食摊上,常可看到里面还躲着蜂蛹的蜂巢,那是用来做另一道名菜“炸蜂蛹”的。其中以大马蜂的蜂蛹品质最佳,但它们只生长于山野之中,得冒着被它们叮得鼻青眼肿的险才能得手,所以身价甚高。喜欢尝新的人到西双版纳时,一定要把握机会尝鲜。
黄蚂蚁蛋汤
黄蚂蚁蛋,更是当地特有的风味小吃。这种黄色大蚂蚁,只生长于西双版纳,它们的蛋据说滋味像鳍鱼卵,可以用来凉拌,或加西红柿做汤,或甚至加作料用蕉叶包好清蒸。只要不说破,说不定还吃得你频频叫好,大叫再来一盘哩!
炸牛皮
傣族将牛皮去毛后切成手指宽的长条,炸得金黄酥脆后蘸着椒盐进食,是道可口的小吃。另一种比较高级的吃法,是用炸牛皮加酱油、糖、酒和高汤来焖香菇与白菜心,成品香浓味美,是道待客的大菜。
傣族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傣族是昌宁的一个土著民族,是昌宁县的八个土著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库克河流域的库克(含卡斯)、湾甸和孟桐坝。除了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之外,傣族的饮食以其独特的特点、丰富的种类和多样性而广受好评。来看看傣族的特色美食吧。
【无聊】又称“泼水粑粑”,是傣族人在传统的“泼水节”时喜欢吃的一种粑粑。制作“Mimo闷”时,先在糯米粉中加入水、红糖、芝麻等原料,揉成软面团,然后在嫩芭蕉叶上涂一点熟芝麻油(嫩芭蕉叶很脆,使用前要蒸至变软),将汤圆摊成方形,用芭蕉叶包裹,蒸熟后即可食用。
“野姜糯米饭”是傣族人引以为豪的特色菜之一。他们把选好的牛肉切成细长的条状,加入精盐、味精、辣椒粉、草果粉、辣椒、料酒,腌制一天,风干至半干或无滴,用烟熏或小火烤至焦黄熟透。烤牛肉散发出阵阵烟雾,十分诱人。此时,先将准备好的野姜捣碎,然后将烤牛肉放在案板上,用木槌打软,撕成肉丝,与野姜一起放入研钵中,加入细碎的小米辣、姜末、蒜泥、香菜等调味品,直至变软。
【扎皮】扎皮分生的和苦的。摊薄撇油有一道特殊的工序。买了筋少肉嫩的生牛肉后,用菜刀切成细条,用开水烫熟备用,用炭火烤牛肚和肝,切成细条和牛肉拌在一起,再加入切碎的韭菜叶和摊撇叶,倒入用木炭浸泡过的苦水,和香柳、老缅香菜、茴香、小茴香拌在一起。略读有很多种。除了牛肉撇油,还有猪肉撇油、鳗鱼撇油、蜗牛撇油、柠檬撇油等等。各地的做法略有不同。
【腌菜】傣族的腌菜以青菜为主,有时也用嫩豇豆、蕨类、芋头等做腌菜。做酸菜最重要的是酸汤。比如有两种不同的口味:用青菜煮的酸菜,用酸笋和西红柿做酸汤,用酸菜和西红柿做酸汤。但是,傣族人往往喜欢选择后者。将酸汤烧开,放入洗净的青菜,加入精盐,盖上锅盖,用大火煮十几分钟,再翻炒一次,直到叶子变黄变香。用腌菜时,加入切碎的小米辣、蒜泥、香菜、花椒粉、味精、酱油等。根据个人口味。酸酸的,好吃的,受人欢迎。
【酸笋煮鸡】傣语叫“龙盖赛诺”。主要原料是鸡肉和酸笋;熟调味品包括青椒或辣椒油、姜、香菜、荆芥、薄荷和野胡椒粉。烹饪方法是将鸡宰杀,去毛,剖腹,洗净,切成小块。酸笋用清水略漂洗,挤干;洗净,加入调味料切碎。主料和配料准备好后,将油倒入锅中,爆香姜末,加入盐和鸡肉,翻炒一会,让肉吸油吸盐。待鸡肉熟后,放入汤汁烧开,放入酸笋、盐、味精、胡椒粉,待鸡肉和酸笋熟后,撒上香菜、荆芥薄荷,盛于碗中。这汤酸酸鲜鲜,微辣或麻辣,很开胃。
【帕哈鸡蛋煎饼】主要原料有帕哈、鸡蛋、精盐等。将挑好的Paha菜洗净切成小块备用,然后将鸡蛋打散,将面粉搅拌均匀,再倒入搅拌好的鸡蛋和Paha,加入适量的盐搅拌均匀。最后倒入搅拌好的面粉和鸡蛋中,在锅底铺上薄薄的一层,煎至金黄色。这道菜富含Paha的风味,是香料中叶绿素最多的一种。具有消炎解毒的功效,有助于合成眼睛的视色素,起到明目和防治夜盲症的作用。
【腌酸肉】傣族人也喜欢吃腌肉,鲜酸可口。有酸猪肉、酸牛肉、酸鱼等。,制作工艺复杂,工艺独特,是傣家宴请宾客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菠萝饭】主料是菠萝、紫米、糯米。将糯米和紫米放入盆中,浸泡30分钟左右。用刀将菠萝顶部削平,然后用小勺挖出菠萝肉。小心不要打破菠萝壳!将菠萝肉切碎,放入容器中备用。然后开始蒸糯米。用中火把糯米蒸熟后,倒出来放入容器中。将菠萝肉、白糖、橄榄油混合,放入菠萝壳中。盖上盖子放入蒸锅蒸5分钟。
【手抓饭】是傣族的特产之一。就是先在桌子上铺一层干净的芭蕉叶,然后上桌。菜一般对称摆放,米饭放在桌子中间;有大米饭,紫米,蛋炒饭等。,周围有鸡爪、生香菜、牛肉干、泡皮、红烧肉、香草排骨、手撕烤肉、生黄瓜、蘸水等。当然,菜也可以点。
傣族的饮食文化是什么?
1、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2、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
3、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4、傣族也食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家后入锅焙干制酱。
5、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味美无比。
扩展资料:
1、傣族民间乐器有嘎腊萨、玎、筚、多洛、象脚鼓、铓、排铓和傣镲等。
2、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是舌簧乐器,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
3、象脚鼓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常与铓锣、傣镲组合在一起,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嘎腊萨是竹制、吊桥形的敲击体鸣乐器。
4、玎是弹拨弦鸣乐器,傣族青年恋爱时经常弹奏,有“爱情乐器”之誉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族
傣族饮食——青苔松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