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教堂

北京一共有11座教堂——天主教6座,基督教5座,分布在城的东西南北,圣诞前夜和圣诞节都有活动。北京天主教历史最悠久的,是被称作“南堂”的宣武门堂,始建于1650年,利玛窦和汤若望都在那儿主过事儿。除此之外,中西合璧的西什库堂和有漂亮广场的东堂(王府井堂)也都值得看看。而北京基督教堂的主堂是崇文门堂,位于西四的缸瓦市堂也是在国际国内比较知名的。总的说来,天主教堂的建筑和服饰都不错,而基督教堂的气氛好像更友善些。

北京南堂 :南堂(北京最早的天主教)

市内最古老的天主堂是南堂。一般人都叫它宣武门堂。初时利玛窦在此建了一座小教堂,1650年汤若望将其扩建为北京城内第一大教堂。顺治皇帝曾二十四次来此与汤若望促膝谈心。1775年南堂被毁于火灾,后清乾隆皇帝赐银万两重修。1900年再次被焚,1904年重修。它有三层院子,中式的主入口内的第一进院里以圣母山为主,东院为教堂,西跨院是住房。此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等。教堂正立面朝南,为巴洛克式,室内则采用了罗马式的手法。三个雄伟而不失细腻的拱门将入口妆点得很有特点。

地址:北京西城区前门大街141号

电话:(010)66026538

乘车线路:乘地铁或102、105、109、特2等车宣武门下车

西什库教堂 :北堂(北京最大的天主教)

北堂原址在中南海湖畔蚕池口(今旧北京图书馆斜对面),1703年开堂。1887年因中南海扩建,将其拆除,后来清政府拨银四十五万两,于西安门内西什库易地而建;1900年整修时加高一层,成为今日所见之庄严秀丽的北堂。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环绕之中越发显得洁白挺拔。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是乾隆亲笔题写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绝。主入口两侧的圣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绝无仅有的。1985年,教堂修缮一新,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

电话:(010)62941537

乘车线路:109、124路电车西什库下车向北行50米

王府井东堂

王府井大街上的东堂,始建于1655年,原是顺治皇帝赐给两位外国神父的宅院。二人在空地上建了一座小教堂,由于地震和战乱,曾多次被毁。1904年重建。1980年经修复后重新开堂。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东堂的正立面朝西。其建筑形式为罗马式。粗壮的壁柱,一高两低的穹隆形圆顶,奠定了它浑厚的风格。2000年配合王府井大街扩建工程政府拨款1.3亿元将内外整修一新,拆除院墙,扩建堂前广场,加喷泉地灯,改建圣若瑟纪念亭。值得一提的是,原有院门因在道路红线内而不得不向里挪了2米。但其建筑风格和色彩与教堂配合得如此丝丝入扣,使不少老北京都以为它是原来的老院门。亭内雕像洁白,入夜灯光绚丽,东堂迎来了它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

地址:王府井大街74号

电话:(010)65212161

乘车线路:103、104、108、111路电车灯市西口下车向南50米;地铁五号线灯市口下柏树胡同西行300米

西堂

西堂在西直门内大街南侧,是这四座堂中的小弟弟,始建于1723年,1912年重修。因毗邻的药厂未能迁出,所以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出它的模样来。然而室内精美的科林斯柱子及哥特式的尖拱券,使堂内高大雄伟而不失秀丽。

崇文门堂

也称亚斯礼堂,是北京市内最大的一所基督教堂。每天用汉语,朝鲜语做弥撒。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到中国访问时就来到这里做弥撒

地址:崇文门内后沟胡同丁2号

电话:(010)65133549

宽街堂

北京基督教会宽街堂位于地安门东大街东板桥街10号,最初也是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的8个教堂中的一座。在前些年北京兴建平安大道时,从宽街迁建到现址。

地址: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50号

电话:(010)84039432

珠市口堂

北京基督教会珠市口堂位于前门外大街,始建于晚清末年的1904年,也由美国卫理公会所建,是北京南城惟一一座简易哥特式风格外貌的基督教堂,现为三层建筑,可容上千人做礼拜。这座教堂的外观和内部装饰也很简朴,原本毫不起眼。但在2000年拓宽修建两广路时,为不影响教堂,专门在其南北修建了延伸辅路,使珠市口教堂原地不动,成为广安大街上的一个小环岛,后又耗资百万元对教堂作了维护修缮,使它显得颇为醒目和独特了。

地址:前门大街129号

电话:(010)63016678

缸瓦市堂

缸瓦市教堂现在位于北京西四南大街57号,坐西朝东,外观和内部装饰都很简朴,它是北京市内历史最久的基督教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年轻时,曾就学于缸瓦市教堂举办的英文夜校,在教堂后院居住过一段时间,并在这所教堂领洗加入了基督教,还同一些爱国教徒在这里发动了教会自立、自养、自传活动。

地址:西四南大街57号

电话:(010)66176181

海淀基督教堂

地址: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9号

电话:010-62572902 ,82613772

后桑峪天主教堂

北京地区所存最古老的教堂。始建于清朝年间的天主教堂,也是门头沟区仅有的两座天主教堂之一。该教堂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后桑峪村。可容纳400余人。大门内的屏风上有1块匾,上书“博爱为怀”4字。教堂外用青砖包砌,内衬以石墙,高7米余,南墙辟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尖拱落地大窗,堂顶有白色尖塔。教堂内东部为祭台,西部为音乐楼,顶部为穹隆顶。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响乡后桑峪村

宣武门天主教教堂

宣武门天主堂共有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占据了教堂的第一进院落,其后的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筑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三个宏伟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教堂建筑的室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体气氛庄严肃穆。1996年宣武门天主教堂列名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宣武门路口

二、北京教堂风格

10、西什库教堂(北堂):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环绕之中越发显得洁白挺拔。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是乾隆亲笔写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绝。

9、宣武门教堂(南堂):南堂有三层院子,中式的主入口内的第一进院里以圣母山为主,东院为教堂,此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等。教堂正立面朝南,为巴洛克式,室内则采用了罗马式的手法。

8、王府井教堂(东堂):其建筑形式为罗马式,粗壮的壁柱,一高两低的穹隆形圆顶,奠定了它浑厚的风格。入夜灯光绚丽,显得极为神圣和浪漫。

7、西直门教堂(西堂):西直门天主堂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拥有一座三层的尖顶塔楼。

6、圣弥厄尔天主教堂: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历史很短,规模很小,但其建筑小巧精致,同时也是北京市区内少有的没有经过彻底毁坏和重建的天主教堂。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闻名。

5、崇文门基督教堂:每个主日都有外国使馆的官员、国外信徒来此做礼拜,经常有国际教会间的交流活动。

4、基督教会海淀堂:海淀新堂位于海淀高新区中关村西区,西临北京著名的海淀图书城,北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3、基督教会宽街堂:位于地安门东大街东板桥街10号,在前些年北京兴建平安大道时,从宽街迁建到现址。

2、基督教会珠市口堂:教堂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等,造成一种向上升华、令人神往的神秘幻觉。

1、基督教会缸瓦市堂:缸瓦市教堂位于西四南大街,坐西朝东,外观和内部装饰都很简朴,为北京市内历史最久的基督教堂。

三、北京宣武门天主堂(南堂)如何

宣武门天主堂,俗称南堂,是北京最早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始建于1605年,现存的建筑建于1904年,是一座三层的巴洛克建筑,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前门西大街141号。

大堂是哥特式拱券形建筑,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附属建筑约400平方米。顶为供券形,正面有精致的砖雕,柱顶有木刻浮雕馏金花纹。祭台上悬挂着大幅圣母玛利亚油画像。外观宏敞,加上镶嵌着彩色玻璃窗,更显得富丽堂皇。

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面向南方,采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取十字形,长八十尺,宽四十五尺,教堂屋顶做穹窿状。三个宏威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

1605年(明万历33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较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是中国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座堂。1664年,汤若望被弹劾下狱,该堂一度被毁,汤案平反后康熙又拨银重建,1775年遭火灾,后又重建。1900年曾被义和团焚毁。1902年又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经多次修葺。

西侧的大门不像其它教堂那样用西洋门,而是用了中式三开间大门,显示出南堂和皇家的历史渊源。

顺治皇帝曾24次来到南堂与在清政府内任钦天监职的汤若望神父促膝谈心。该堂以无玷始胎圣母为主保。堂院内除神父住房外,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皇帝赐匾“通微佳境”,称汤若望神父为“通微教师”。

南堂内有原教堂石碑二,其一为清世祖御制天主堂碑记,今已字迹不清,嵌于大堂前两侧墙壁上,大堂西墙原竖立的铁十字架,约高1丈2尺,系南堂最早的遗物。

更多关于北京宣武门天主堂(南堂)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四、北京宣武门的建筑风格有什么特征?

宣武门,元称顺承门。是在1419年在南拓北京南城墙时所修建的,沿称元“顺承门”之名。后来,明朝政府又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和闸楼,历经4年之后,工程全部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

宣武门城楼面活5间,通宽32.6米,进深3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山式灰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

瓮城呈长方形,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将门楼与箭楼连接为一体。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

门楼以西设有一水关,城内雨水与污水可沿明濠顺此排入南护城河。城外护城河上还有一石桥。清代的城楼规制基本沿袭明制,仅加以修葺。

宣武门内的天主堂,是北京的第一座教堂。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远涉重洋入北京传教,万历皇帝准其留京。数年间,利玛窦遍游京师,1605年择吉地,在宣武门内建“礼拜堂”。

当年的礼拜堂虽然宣扬基督教,但仍是我国传统建筑样式。后来,当时任职钦天监的德国人汤若望将礼拜堂改建成具有西洋风情的建筑样式,俗称“南堂”,为清代北京耶稣会人士的活动中心。

老北京宣武门箭楼景象

五、北京最有名的四大教堂是哪四个?

旧年时,北京天主教共有东、西、南、北四堂,成为北京最有名的四大教堂。

1、西直门天主堂,又名圣母圣衣堂,俗称西堂,名列北京四大天主堂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130号,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个,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一个不是由耶稣会士建立的教堂。内部为哥特式建筑,面积较小,教堂建筑的表面被浓密的爬山虎覆盖,整座教堂在周围建筑的映衬下显得颇不起眼,但教堂内部高大的科林斯柱和尖顶券窗使得从内部看来教堂依然高大华丽。现在教堂正面的北墙是倚着原来的北墙后接出来的,圣母山建在了门内,成为北京唯一一座建在室内的圣母山。

2、宣武门教堂(南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天主堂,是中国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座堂,南堂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50年(清顺治七年),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将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圣堂长八丈,宽 四丈四尺,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同时还在西侧建神父住宅、天文台、藏书楼和仪器馆,四米高的铁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顶端。

3、王府井教堂(东堂)坐落于王府井大街八面槽路东,三座圆拱形堡上立着三个十字架,俗称东堂。它是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王府井天主堂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建筑属罗马风格,为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坐东朝西,面阔25米,开间30间,建筑整体坐落在青石基座上,正立面共有三座穹顶式钟楼,楼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一座钟楼高大,两侧的钟楼和穹顶均相对较小。教堂堂部空间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柱径65厘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酥受难等多幅油画。亭内雕像洁白,入夜灯光绚丽。

4、西什库教堂(北堂),又称救世堂,哥特式建筑。前身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始建的蚕池口教堂,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建。为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