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刚果盆地的交通和民情风俗
首先,对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描述,应该具体以某一区域的主要人文地理区域进行概述,若以某一地形区来回答的话非常复杂,但对于刚果盆地内部来说,其实行政界线比较单一,以刚果盆地内某一国家为例进行分析,可以代表整个刚果盆地的人文环境特征
区域交通特点:刚果盆地内河航运和空运占重要地位,陆路运输落后。
主要交通线路:水运:主要航道为刚果河和开赛河,一般可通行150-400吨船只,有2785公里航道可通行800至1000吨船只。主要海港有马塔迪、博马、金沙萨、伊来博、基桑加尼、姆班达卡、金杜和卡巴洛。
空运:空运相对发达,截止2014年主要国家刚果金国内航线约3.9万公里,非洲航线约1.4万公里,洲际航线约2.4万公里,与布鲁塞尔、巴黎、约翰内斯堡、亚的斯亚贝巴、内罗毕、利伯维尔及杜阿拉等有定期航班。金沙萨、卢本巴希、布卡武和基桑加尼各有1个国际机场,全国共有35个普通机场。
公路:截止2014年全国原有公路总长14.5万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8129公里,乡村公路87300公里,城市公路网7400公里。由于长年战乱破坏和缺乏维护,大部分公路无法正常通行,许多二级公路和乡村公路遭损毁,仅剩5万公里的主干道(其中沥青路仅占1.8%),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只有7公里长的道路。
铁路:截止2014年全国铁路全长6111公里,其中电气化线路858公里。
建筑特点:整体建筑比较落后,著名的一些建筑主要以国外援建为主,包括中国目前在刚果盆地各国家展开的援助建设;
生活习惯:刚果是一个被法国文化充分浸透的国家,不但官方语言和文字都是法语和法文,甚至当地人民自己的名字都像法国人一样,叫让、雅克等。许多社交习俗亦依法国方式,如问好、握手、贴面礼等,男士出门大多穿西服系领带。虽然如此,刚果(布)人民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的习俗,主要表现在:刚果(布)农村居民以村落而群居,村址的选择主要考虑水源和交通便利。所以,自修通布拉柴维尔-奥约国家二号公路后,沿线出现了许多村落。除公路沿线外,村落主要集中在沿河等地理位置优越之处。
农村大部分贫民居住在一种以树枝、泥巴、棕榈叶等天然材料搭建起来的茅屋内。在家庭中,男子地位高于女子,因此丈夫睡的位置高于妻子,以显示男子的尊严。
家庭习俗:父亲对子女有养育责任,但家庭财产遗传给父系的叔叔,而不是传给儿子,更不传给女儿。而南方的部族多以母系为中心,婚姻所生的子女归母亲的大家族,父亲对子女没有太多的抚养义务,长到几岁后交给孩子的舅舅家抚养,并成为娘舅家最亲近的后代,在那里成家立业并继承遗产或族长、酋长之位。
饮食习俗:刚果共和国常年气候炎热,自然赋予的热带作物十分丰富,木瓜、芒果、香蕉、菠萝等物美价廉,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以木薯为主要粮食作物和食品,木薯叶子还可以制作成当地美味 “萨卡萨卡”。受法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城市居民开始并偏好食用面包。
审美习俗:刚果共和国一些地区流行瘢纹饰,人为使脸部长出肉瘤,以此为美。
婚姻习俗:刚果共和国北方的部族多以父系为中心,同一大家族内的男女不能通婚,婚后所生的子女属于父亲及其所在的大家族。刚果共和国乡村地区,还流行一夫多妻制,妇女是主要劳动力,也是财富的象征。这种传统婚姻正为现代的一夫一妻制所代替。
丧葬习俗:刚果共和国的人一生要受到2次隆重的待遇,一是婚礼,二是葬礼。在刚果共和国,人们对葬礼十分重视,场面庄严而隆重,灵车车队在行进过程中,任何其他车辆必须让道,包括国宾车队。
特色服饰:其主要突出的也是这场刚果时装运动最出名的特点:色彩鲜艳的西装与领带、干净的图案彩袜、口袋方巾,以及偶尔出现的雪茄烟斗、圆顶礼帽、手杖等配饰,仿佛对旧时殖民者拙劣的模仿。但这些服饰造型突出的原因并非仅是巧妙搭配,而是与其所在环境的鲜明对比:尘土飞扬的道路、磨白的衣服缝线、塞得满满当当的垃圾桶、光着脚没鞋穿的小孩。这些照片几乎全都在室外拍摄,通常选在金沙萨或布拉柴维尔街头。
以上答案包含网络信息和个人专业见解,望采纳。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交通以及民俗风情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1997年末总人口458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0%。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敢开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广西少数民族一般穿家织的土布,上面有姑娘们亲自手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姑娘们喜戴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等,看上去光彩夺目。人民豪爽、纯朴、热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节日或者祭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
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纯朴的民族习俗,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绝。 壮族的歌--壮族人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所以广西又被称为"歌的海洋"。青年男女恋爱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哭丧歌,还有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歌,宴请宾客唱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祷歌,教养儿童唱儿歌和童谣。每到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会集到特定的场所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亦称"歌节"。
瑶族的舞--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保持了瑶族古老文化及习俗的瑶族同胞。他们的歌舞民族色彩极为浓厚,其旋律、歌词、服装、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18种舞蹈尤以长鼓舞、捉龟舞、黄泥鼓舞、盘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为盛行。每年在中国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瑶族节日都可以看到各种瑶舞的表演。
苗族的节--苗族以节日多、场面大而出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每年有苗年节、芦笙节、拉鼓节、芒歌节、新禾节、斗马节等众多节日,纪念丰收、祭祀等。节日中可以听到动听的芦笙曲和看到优美的芦笙舞表演,到苗寨旅游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拦路歌、拦路酒、拦路鼓、挂彩带、挂彩蛋、打酒印等众多苗族好客习俗的款待。
侗族的楼和桥--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是我国闻名的木建筑,是侗族的象征。桥身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全是榫头结合,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惊叹不止。侗族的楼,包括吊脚楼、鼓楼、凉亭、寨门、水井亭等几种木结构建筑,都是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近年来,侗族的建筑艺术展,更是轰动了全中国,人们一致称赞侗族的建筑艺术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三、五十六个民族的特色交通工具都有哪些
具体如下:
交通工_:
1狗车 满语称“乌得气”,或称“台里台气”。“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可于冰上雪中行之”。
2.木马 满族称“恰尔奇克”,即今之雪橇,俗称滑雪板。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宽四寸,一左_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清初,木马多用木棍制作,后逐渐改用金属制造,称雪橇。
3.爬犁 满语称“法喇”,用两根一丈多长的硬杂木杆,前端成方形,高高翘起。杆上架一副车架子,宽三尺余,长七尺左右,檐有底,无软毂,靠两根杂木杆在冰雪地上滑行。“爬犁,土人日^法喇’,以木为之,犁而有架,车而无轮。_2爬犁几易其名,如狗车、冰车、雪橇等。爬犁用牛、拉,或用几个狗一起拖拉,行于雪原,或驰于河道冰上,拉人载货,轻捷简便。“并有作车棚于爬犁上,设旁门,套鹿皮围,谓之暖爬犁。”现在一般马、牛爬犁的仍常用。还有人拉的小爬犁和进山运木材的疙瘩爬犁。乘人的爬犁称暖棚子,好像轿车,装有篷架,外披裹毡毯,里面有兽皮,放着火盆。坐这种爬型的多是达官显贵。广大农区,型杖下地也挂在方架爬犁上运行。爬犁上还可放_草米口袋、牲口槽子等耕种土地的工具。运材爬犁分单脚和双脚两种。运材时通常以两节爬犁前后连成一套,由畜力牵引(今亦有用拖拉机牵引者),在冰雪道上滑行。冬天,马爬犁是江上唯一交通工具。
4.马 满族发祥于长白山,尚武的习俗直至清禾似保留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镇中。民间体育中含 减头诗训练性质的多与交通有关。骑射是北方狩猎民族满族与蒙古族的共同爱好和特长。。马是普通的交通工具,满族不仅男子善骑,女子也执鞭驰马,不逊于男子。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清人杨宾有诗日:“经过妇女多骑马游戏儿童能射雕。”记的就是清初满族的风俗。
5.独木船 满语称“威呼”,长两丈余,阔容膝,头尖尾铣,载数人,水不及船常寸许,而中流荡漾,驰如竹箭,此真木舟也,遇河水暴涨,则联二为,以济车马。满族人经常驾“威呼”闯急流险滩。凡类似的木制小舟,通称“威呼”。
四、请问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交通工具、民居特色有那些不同啊?
你是想问: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传统交通工具、民居特色有哪些不同吗?
中国南方地区年降水量丰富,地表面水域比较多,传统交通工具是船舶;为了便于屋顶雨水流泻,房屋屋顶斜度大。夏季炎热潮湿,房屋屋架比较高,便于通风散热。北方地区年降水量比较少,地表面河流比较少,传统交通工具是马车;屋顶斜度小,冬季寒冷,房屋墙厚,比较密闭,坐北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