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如何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戏曲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几乎与人类同步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古往今来,人类创造出宏大壮美、辉煌灿烂的戏剧景观,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千姿百态,是东方戏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积淀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上绽放出来的色、香、味独具的艺术之花。中国戏曲有丰厚的资源,自宋金时期形成迄今千余年,形态更迭不断,却一直兴盛不衰,这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规律和特性。与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的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早已难觅其迹,只有被历史剥蚀的、残缺的石头剧场尚存一些痕迹,其艺术形态完全变成文本文献的历史记忆。中国戏曲则不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更迭递嬗、新陈代谢,由民间而城市,由南曲北曲形成“四大声腔”,迄“花雅之争”而出现地方戏蓬勃的局面。作为一种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戏曲从古代走向当代,实现着新的历史变革和嬗变。中国戏曲演绎人生,扮演春秋,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理想、愿望和追求,构成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国历史。在戏曲写意化、虚拟化、象征化的艺术氛围里 , 和唱、念 、做、打 , 手、眼、身、法、步的表现手段中 , 蕴含着原始歌舞的审美原理 , 渗透着先秦的理性精神 , 反映了汉、唐盛世的浪漫气息 , 显示着诗画书法的神韵 , 闪耀着不同时代的风采 , 集中、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由上可见,中国戏曲是因反映广大人民的情感生活而生的,因此深入人心,被广大人民群众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同时随着时代情感的积累,也使得中国戏曲的民族特色越来越鲜明,渐渐融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之中,从而也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为什么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戏剧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的综合体。小编整理了戏剧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欢迎参考借鉴。什么是戏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礼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礼节。从盘古到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了此刻的辉煌。中华文化,广泛存在。传统学科中的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中的万里长城、阿房宫;国画;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神话、寓言;还有书法、音乐、舞蹈、戏剧、乐器、服饰、饮食、武术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这些精彩的文化已经丰富多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点的一种文化。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礼貌的出现。中国古代戏剧因“戏”与“曲”为主要因素,所以叫“戏曲”。剧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后期,原始戏剧为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原始社会到宋代的发展,剧本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高超歌舞,到汉代的“百戏”,到唐代的“参军戏”,到宋代的杂剧,从宋代的南宋南戏,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清代的地方戏。一种标准汇聚在一起,在共同的性质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戏曲音乐风格亦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戏曲音乐植根于民间音乐土壤,来源于各地民歌、器乐、舞蹈音乐和曲艺音乐,并与民族语言和地区方言紧密结合,因而戏曲音乐风格亦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特色。
杂剧乐队及表演人物砖雕
为什么说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因为中国古代戏曲包含了中国古代音乐及文学艺术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风俗、民族性格,文化气质,思想感情,艺术欣赏趣味等等全方位的展示。所以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各地的地方戏是如何形成的?
地方戏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如晋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淮剧、秦腔、河北梆子、川剧、吕剧,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如京剧)相对的。“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我国现存地方戏260余种。正是数量庞大、底蕴丰厚、参与者众的地方戏,成就了我国作为戏剧大国的地位和称谓,得到了国家及各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务院2015年7月出台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1条中,直接涉及地方戏的就有4条,包括开展地方剧种普查、建设数据信息系统、实施保护传承工程、加强剧目人才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时过近四年,我们大可以将地方戏在“十二艺节”上的表现,视为“若干政策”实施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并相信随着“若干政策”的持续施为,地方戏将在中国艺术节上焕发更大的活力,展现更美好的风采。
众所周知,地方戏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一方面,地域宽广、民族众多、交通不便和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状态,使方言、民俗、文学、艺术等地域文化品种呈现极其多样的面貌;另一方面,经过漫长的大一统时期和普遍的系统性教化,不同的地域文化拥有着大体相同的文化底蕴和基本相通的审美取向。地方戏作为集方言、民俗、民间文学艺术于一身的综合体,正处于上述两个方面之间,并随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剧目、技艺、演出、市场等各领域不断发生交流、竞争、融合与演变。这个进程曾经十分缓慢,但在上世纪初开始提速,于上世纪中后叶发生巨变。由于现代中国的社会形态由农业乡村为主向工商城市为主转型,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地域差异的迅速消减,使众多地方戏剧种加速了或消亡、或整合的进程。
从总体趋势看,许多地方戏的消逝已无法避免,但从具体情况看,有的是因自身活力耗尽的自然消亡,有的则是经过相互作用后的自然合流,其结果大致是扩大而非缩小了影响。
对前一种情况,应置于“非遗”的构架中加以保护;对后一种现象,则应尊重客观规律,理性看待,乐观其成,顺势而为,不应作过多的干预。必须看到,地方戏绝不仅是属于地方的,更是属于全国的,就像戏曲绝不仅是属于过去的,也是属于现在和未来的。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看,地方戏维护其“地方性”固然十分必要,但从弘扬与发展的要求看,地方戏追求其“全国性”更是极其自然的。事实上,从没有不想获得全国性影响的地方戏,只是各剧种的能力、条件、机遇及努力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不同而已。回顾历史,所有获得过全国性影响的地方戏剧种,都无一例外地发生了原生态淡化、地方性消减的现象。
这在“十二艺节”的地方戏作品中也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存在着。保护绝不等于保守。地方戏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戏”尤其是原创的作品,来把握一个既保有地方性特征,又尽可能体现全国性追求的“度”。
地方戏的“地方”,主要指剧种流行的地域大小,包括专业团体、从业者和观众的数量多少。业内有“大剧种”和“小剧种”之分,其意大略相同。以豫剧和苏剧为例,豫剧流行的省份多达十几个,远至新疆、台湾都有专业的院团;国有和民营剧团总数近2500个,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粗略统计的观众达3000万人,以上数据均为地方戏之冠,不愧“全国第一地方戏”之称。
苏剧发源于苏州,仅流行于吴地,剧团仅1个,从业者不足百人,是真正的“小剧种”。许多剧种彼此影响、互相作用,其中,“大剧种”在拓展影响的过程中,既会挤压当地“小剧种”的生存空间,也会被地域文化所异化而生成新的剧种,比如秦腔发源于陕西,历史悠久,影响巨大,在其向东推进时如植物分蘖般生成了许多属于当地的梆子戏。此次获奖的河北梆子(《李保国》),便是约两百年前秦腔在河北的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