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省东部与西部旅游资源差异

1、东部旅游资源交通发达,接近消费人群,旅游点多,基础设施健全。但东部环境破坏严重。2、西部旅游资源。大部分保留的是自然风光,中国现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西部交通不发达,远离消费人群,环境脆弱,基础设施不健全,要投入更大的保护资金。

二、从东西部差异论述我国区域旅游地开发态势

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等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区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以达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西电动送等工程就是跨区域的资源与能源的调配工程。

三、东西部资源差异有哪些

 改革开放30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30年,也是东西部差距逐渐扩大的30年。从改革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西部差距呈现较为平缓的扩大趋势,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东部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资进入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东西部差距呈现迅速的扩大趋势。

造成东西部差距的原因既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禀赋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发展战略、政策选择等主观方面的原因,还有制度演进差异的因素等,但在根源上,是由于东西部地区资源配置差异而导致的。这种差异集中表现为资源配置主体的差异、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异、资源配置环境的差异和资源配置平台的差异等。在资源配置主体方面,东部地区由于较早地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量引进外资,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企业,而且非公有制企业比重较大;而在西部,国有经济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滞后,资源配置主体更多的是政府,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所占比重很小。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东部地区以市场作为资源的最主要的配置手段,而西部地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比较薄弱,政府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资源配置环境方面,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了在经济制度改革、财政金融政策改革、对外引进外资等方面的先行先试的权利,同时国家给予了政策上、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占据了优先发展的先机;而西部地区,很难享受到诸如东部发展初期的诸多优惠,政策上的先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加剧了差距的扩大。在资源配置平台方面,东部地区在发展初期以“特区”为龙头,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板块,各板块之间的相互辐射和合作,形成了诸如“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展平台,极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西部地区发展更多的是单兵作战,各省份、各地区之间的合作较少,缺少更广阔的经济发展平台。

当前,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协调发展,探究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资源配置主体转变。首先,树立与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上档次、上规模。要在增加其数量的同时,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再次,规范政府行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明确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发挥政府服务、引导、协调、监督的职能。

第二,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推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推进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法则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要进行观念创新,破除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崇尚平均、强调稳定、厌恶和惧怕风险的“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追求效率、敢于面对风险和迎接挑战的市场经济观念;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服务型的政府。

第三,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推进资源配置环境优化。首先要给予西部地区区别于东部地区发展的切实有效的特殊政策,如将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经济区确定为国家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予该地区经济发展“先行、先试”的权力;将以榆林为中心的陕蒙晋甘宁能源基地确定为国家级“西部能源开发特区”,将临潼旅游区确定为“西部旅游开发特区”,以便充分发挥西部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发特区建设,提高资源产业开发的积聚水平与配套能力,提高产业厚度,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其次,实施差异的宏观调控政策。充分考虑西部企业的实际状况,中央在调整的时序上和力度上给西部企业一个自我调整的机会。再次,仿照固定资产折旧办法,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折旧率,提取足够的折旧费,用于解决东部地区发展消耗西部资源、破环西部环境的问题,搞好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

第四,抓好“次经济区域”建设,打造一流资源配置平台。“次经济区域”是指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经济区域,如目前形成的 “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关中地区”等。由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划分太笼统、面太宽,很难抓重点建设,有了次经济区域的划分,可以将人、才、物集中到更有效范围内,从而发挥其在更大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辐射、渗透作用。而次经济区域建设最有效的载体是城市群。城市群的建设改变了资源配置的空间,形成了不同类型城市之间优势互补,扩展了城市间的社会分工体系,使产业要素在更大空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优化配置成为可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前20年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点状拉动,而后10年以及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将是组团式发展,即用组团式的城市群发展代替单一城市的扩张。因此,“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各主要城市群的建设。西北部要加快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建设、呼包鄂城市群建设以及以榆林为中心的陕晋蒙宁甘次经济区域建设,从而盘活整个西北部的发展;西南部要继续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并以城市群以及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为纽带,联结西部功能区,通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城市群和次经济区域实现重点开发。

来源: 陕西日报

四、东部,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分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东部:优势:交通发达,接近消费人群,旅游点多,基础设施健全。

劣势:破坏严重

西部:优势:大部分保留的是自然风光,现在中国进行西部大开发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劣势:交通不发达,远离消费人群,环境脆弱,基础设施不健全,要投入更大的保护资金

五、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优势资源、农业类型、城市、交通、经济发展水平)求!!!

这种优势统称为区位优势。东部的资源比如水资源、煤炭资源、以及有色金属等等,农业以粮食主产向有机农业转型,但是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城市大中小城市形成了网状结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交通便利,空水陆交通形成了立体多渠道的交通方式和交通线路;经济发展水平很高,近些年也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所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加大。西部在资源上以石油、镍矿等黑色金属居多,稀土矿产资源丰富,太阳能和水能、风能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方面灌溉农业历史悠久;城市发展迅猛,但是发达程度较东部有明显不足,城市规模不大因为人口因素和生活方式和经济成长方式有关;交通基本上无水上交通,高速公路建设相对落后,铁路多以单轨为主,较东部在总量上有明显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低,但是发展势头迅猛是由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和整体的经济和明显的与中亚相邻的优势使之成为能源交易的新优势。说的很笼统,至于细致的还需要咨询专家。

六、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区域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东部、西部、中部三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根据自身区位、背景、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的不同,三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

其中,东部地区为“提高水平,打造 精品”,中部地区为“扩大规模,打造特品”,西部地区为“注重开发,打造极品”。

但是,不同的模式下,三 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一致性。只有发展好展好适合各地的相应模式同时利用三个地区的 联系进行进一步开发和定位,才能更好的开发我国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