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历史文化有什么特色?
1、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多为上山砍柴或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3、桂柳话
广西的西南官话中向来以为桂林话、荔浦话流行最广,实际上,柳州话通行的范围更广。桂林话存在于桂林及兴安、灵川的一些城镇,其余广大地区,通用的官话都接近柳州话。在贵州省黔南州的罗甸县、平塘县、黔西南州的望谟、册亨等地的语言也属于桂柳话;还有原柳州铁路局管辖的贵州省都匀铁路地区及黔桂线沿线铁路职工、家属也说的是桂柳话。桂柳话细分又有桂林话、柳州话、郴州话、荔浦话 、平乐话等,其间有一些差别。
4、河灯歌节
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广西代表性的曲艺之一,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流行于桂北一带的曲艺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轻便灵活、反映现实快等特点,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林民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柳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零零落
桂林的民间故事
桂林的民间故事
广西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一个誉满中外的山水城市。以下是励志网分享的关于桂林的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桂林的民间故事:莲花池的传说
兴坪莲花岩里的钟乳石,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千奇百怪。不过,最吸引人的还是洞里的莲花池。在宽敞平整的池里,一盘盘大小不同的、圆圆的钟乳石面阔底小,像朵朵莲花、片片莲叶、个个莲蓬浮在水面。池底铺满厚厚一层小指头大小的钟乳石,像闪着碧玉般光彩的莲米。这是哪里来的呢?
从前,莲花岩附近山脚小,住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叫赵水。他只有一间破草屋和一口清水塘。塘水是从一个泉眼流来的,可它又从塘底的一个洞流到暗河里去了。所以这口塘养不得鱼,种不得稻,赵水只好给邻村的大地主张歪嘴看牛。
赵水每天把牛赶上山,牛自己吃草,他就砍了一根金竹,做了一支小竹笛吹起来。赵水的笛声十分动听,引来了百鸟百兽,和它们交上了朋友。
赵水在山上吹笛子的事给张歪嘴晓得了。他想:“赵水是我雇来的,不能让他这么快活自在。”就给赵水立下一条新规矩:每天看牛回来,要砍回一担干柴,割回一捆青草。
这样,赵水吹不成笛子了,百鸟感到无聊,百兽觉得没趣。有一天,孔雀带着飞鸟们帮赵水衔来很多青草,足有一大捆;狮子领着野兽们帮他弄来很多干柴,足有一大担。赵水又吹起动听的笛子,百鸟百兽又伴着他的笛声,尽情地唱歌,跳舞。
玩乐了一阵,孔雀和狮子对赵水说:“莫看牛,砍柴卖,受人管束不自在。”赵水听了觉得有道理,他就把牛退给张歪嘴,从此以砍柴为生。每天以百鸟百兽帮他捡柴,赵水吹笛子给它们听,再也不受张歪嘴的管束,自在得很。
一年一年过去了,赵水长成了大后生。一天,百鸟百兽帮赵水砍够柴,赵水却没心吹笛子。孔雀问赵水:“你怎么愁眉苦脸的?”狮子问赵水:“你怎么不吹笛子呢?”
赵水伤心地说:“白天和你们在一起蛮快活,回到家,我一个人就孤零零的了。”
天鹅说:“赵水赵水你莫急,我来帮你想主意。”
过了两天,天鹅从天上瑶池来一颗碧玉一样晶亮的莲米,送给赵水说:“你把莲米种在门前池塘里,就有伴了。”
赵水把莲米种下池塘,很快就生出了莲茎,几天工夫,碧绿的莲叶铺满水面,鲜艳的莲花开满池塘。接着,在莲花莲叶丛中,长出一个个碧玉碗一样的莲蓬。绿叶映着红花,红花衬着莲蓬,美极了。赵水白天上山砍柴和鸟兽们一起很快乐,回到家,就在莲塘边观赏莲花,还天天晚上对着满池的莲花吹笛子。怪呢!赵水吹笛子时,莲蓬里的莲米,就丁冬,丁冬,丁丁冬冬地掉小水,像有人在池塘里弹着琴为他伴奏。他不吹,丁冬声也没有了。
一天晚上,圆圆的月亮又大又明亮,赵水一边吹笛子,一边侧耳细听莲塘里丁冬丁冬的琴声。吹完一曲,他就望着满塘的莲花呆想起来:“要是天天晚上有个人在身边,弹着琴为我伴奏,那多好呀!”
赵水刚这么一想,就听见丁东一声响,莲塘中间长出一朵又大又美的红色莲花。一会儿,莲花变成一个年轻姑娘,手里捧着琴,踏着一盘盘莲叶,来到赵水身边。
赵水偷偷一看,见姑娘穿着莲叶一样碧绿的衣裳,披着莲花一样粉红色的轻纱,长得像仙女一样漂亮,把赵水看呆了。
姑娘笑迷迷地对赵水说:“赵水哥,我是莲花姑娘,天鹅请我来和你做伴的。”
赵水乐得拉着莲花姑娘的手,回到屋里结成了夫妻。
从此,赵水上山砍柴,更加热情地吹笛子给百鸟百兽听。晚上,夫妻双双对着莲花池吹笛子弹琴,日子过得甜甜蜜蜜的。
有一年天大旱,九十九天不下一滴雨,田里没有一点收成,愁坏了穷苦乡亲们。可是,张歪嘴却了坏了,他要趁机高价卖谷米,低价买田地。
天旱得河水井水都干了,只有赵水屋边的泉水,照常汩汩地冒水出来流进莲花池,池里的莲花、莲叶和莲蓬,还是那么美。乡亲们靠只口泉水才没渴死。可是,没有吃的东西,真急人哪!赵水接连好几天懒得吹笛子了。莲花姑娘问道:“赵水哥,为什么不吹笛子,光叹气?”赵水说:“眼看着乡亲们快饿死了,我哪有心思吹笛子!”莲花姑娘安慰赵水说:“你莫愁,我有办法救大伙。”莲花姑娘叫赵水告诉乡亲们,都下莲花池捞莲米。果然,莲花池底铺着厚厚的一层莲米,捞呀,捞呀,就是捞不完。乡亲们吃上香喷喷的莲米饭,喝上甜甜的莲米粥,一个个都感谢莲花姑娘。赵水也更爱莲花姑娘了。人们又听到了莲花池的笛声和琴声。
张歪嘴见莲米救了大家的命,害得他发不了横财,气得嘴巴更加歪。他带着一帮狗腿子来到莲花池,下水就砍莲花。池塘里的莲花、莲叶、莲蓬全被大坏了,气得赵水流着眼泪哇哇大哭。莲花姑娘说:“赵水哥,你莫哭,我们莲花池他们毁不了。”她对赵水哥悄悄地讲了几句话,赵水这才笑了。等狗腿子们乐颠颠地爬上来,莲花姑娘和赵水,一个用琴丁丁冬冬弹,一个用笛子呜咿呜咿地吹,合奏起莲花落来。怪得很,一曲莲花落才吹罢,被大烂了的叶子又合得好好的;被大断了的莲茎,又一根根竖起来;被大落的莲花、莲蓬,又长到莲茎上。莲蓬里的莲米,又丁冬丁冬地掉下水。
张歪嘴见了,气得眼睛出绿火,带着狗腿子,要抓莲花姑娘和赵水。赵水夫妻不慌不忙,手拉着手双双跳进莲花池,踩着一盘莲叶,走到池中间,自顾吹笛弹琴呢!张歪嘴和狗腿子们跟着扑下莲花池,莲花姑娘伸出手指一翻,托着张歪嘴他们的莲叶也跟着翻了一下,把张歪嘴他们一个个扑通扑通翻下水去。莲花姑娘又向屋边的泉眼一招手,从那儿涌出一股大水来,哗哗哗地冲下莲花池,把张歪嘴他们卷进暗洞,冲到地下暗河里去了。
第二天,不见莲花姑娘和赵水,也不见莲花池。原来,收拾了张歪嘴之后,赵水吹笛子喊来了百鸟百兽,请它们帮忙,把莲花池搬到后山里去了。
后来,人们在仙境一般美的莲花岩里找到了这口莲花池和许多飞禽走兽。春天和夏天,当莲花池灌满水时,还能听到仙乐一般动听的丁冬丁冬的琴声和呜咿呜咿的笛声,这是莲花姑娘和赵水在合奏呢!
关于桂林的民间故事:刘女仙石的传说
从前,阳朔福利莫家有个大财主叫莫怀台,百姓们背地里都喊他莫坏胎。他是莫怀仁的本家,为人刻薄刁滑,做事狠心手辣。如果讲莫怀仁是树上的竹叶青,那莫坏胎就好比洞里的赤练蛇。
自从刘三姐到阳朔传歌后,穷人们一跟上刘三姐,就好象吃了豹子胆,天不怕地不怕,不服他莫坏胎的管制了。莫坏胎一想起这事,就气得吃不下饭,谁不好觉。他派人四处搜寻,要抓刘三姐。但抓来抓去,刘三姐的影子没见着,倒赔了不少银子。后来听说刘三姐成仙走了,他也慢慢放下这条心,以为从此万事大吉了。哪晓得刘三姐走后不久,三姐传下的歌却越唱越多,越传越远。那真是山歌越唱越开怀,漓江两岸成歌海。莫坏胎感到奇怪,派人出去一打听,才知道刘三姐人虽走,还留了本歌书在阳朔。莫坏胎认为歌书比刘三姐更可怕,就买通官府,贴出告示搜查歌书。还规定:交出歌书的,赏银三百两;隐藏歌书的,查获后要严加治罪。
穷人都是心连心的,大家看了告示,没有一个人吭声。莫坏胎四面撒网,到处摸鱼,为了一本书出动了许多家丁。家丁们像癞皮狗,到处乱咬乱嗅,翻腾了几个月,也没捞到一片纸、半个字。莫坏胎起得咬牙切齿,整天破口大骂,拿手下人来出气。
有一天,一个家丁急急忙忙跑来向莫坏胎报告,发现犁头山上有三个看牛妹崽捧着一本书在唱山歌。莫坏胎一听马上来了精神,亲自带领一帮奴才前去搜查。他赶到犁头山偷偷地一瞅,果然有三个看牛妹崽坐在山顶上,围着一本书边看边唱。莫坏胎洋洋得意的想:这一回你就是插了翅膀,也逃不出我的手心啦!
莫坏胎命令奴才们悄悄地向顶包围过去,一定要捉住三个妹崽,缴获歌书。奴才们用手当脚,翘着屁股往上爬,刚爬到半山腰,就被三位妹崽发现了。三位妹崽急中生智,将几头牛轱狠命地打了几鞭,牛轱被大痛了,大声哞叫着向奴才们冲去,吓得莫坏胎和奴才们连连后退。三为妹崽也跟着牛轱乘机冲出了包围圈。等莫坏胎和奴才们清醒过来时,三为妹崽已经跑到山根底下了。莫坏胎哪肯甘休,对着奴才们吼叫道:“一定要把她们抓回来,抓不回来,我要你们的脑袋。”奴才们翻过了三座山,越过了九道岭,又绕过福利镇,来到漓江边一看,三位妹崽就在他们的眼前啦!
“哈哈,这回看你们还往哪里逃?”奴才们都高兴得狂叫起来。莫坏胎也在后面得意的叫道:“一定要抓住她们,我连人带书一起要!”
三位妹崽齐声唱着歌儿骂道:“你娘生你就坏胎,满肚坏水没人埋,妄想姑姑落你手,除非日从西边来。”莫坏胎挨了骂,领着奴才们发疯似的朝三位妹崽扑了过去。三位妹崽却不慌不忙,每人从头上拔下一枚金钗,对着莫坏胎奴才们晃了两晃。莫坏胎和奴才们顿时被晃得眼话缭乱。过了一阵子,大家睁开眼睛看时,三位妹崽不见了,歌书也被一只斑鸠叼走了。在他们的面前,突然出现了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头。奴才们心里害怕,莫坏胎也有些心虚,可是又不肯就此罢休。他抬头望了望天,见斑鸠还没飞远,就壮着胆子领着大家去追,想要追回歌书。
奴才们跟着莫坏胎往前追呀追,一追追到大崴山。大崴山上有个石柜,柜口形状像把锁,斑鸠飞到这里,嚓的一声,钻进柜里不见了。
莫坏胎赶到石柜面前观察一番,见石柜锁口不大,柜也不太深,心里乐滋滋的想:这回是水缸里抓王八,是拿九稳了。他要在奴才们面前逞能,亲自捉住斑鸠,捞到歌书,就抢先上前,把手伸进锁口,在石柜里面乱摸。哪知道这把石锁能自动开合,莫坏胎的手刚伸进去,石锁就呀的一声上下合拢过来,把莫坏胎的手卡在柜里面了。
“来人呀,痛死我了,快帮我把手扯出来。”莫坏胎又哭又叫,脸都煞白了。奴才们这一下着了忙,赶紧跑过来,一个楼住一个的腰,然后再楼住莫坏胎的腰使劲往外拉。拉呀拉呀,石锁突然把口一张,松开了莫坏胎的手,莫坏胎还来不及喊一声高兴,身体就不由自住地随着那拉力往山下滚去,像滚冬瓜那样滚到山沟沟里摔死了。
莫坏胎完蛋了,乡村里除了一大害,老百姓都很开心。他们说,福利镇那边三块石头是那三个妹崽化身,三个妹崽都是刘三姐变的,大崴的石柜也是刘三姐点化的。为了纪念刘三姐,就给这些石头取了个名字,叫刘女仙石。
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吧,刘三姐的歌书就被锁起来了。听说后来有人看见,隔些时候斑鸠就会把歌书搬出来晒太阳。
关于桂林的民间故事:石牛推车
桂林西门外有座赵家山,这山圆滚滚的像一个车轮。赵家山的东北面有座白牛山,东南面有座牯(gǔ)牛山。碧绿的阳江从北往南流过白牛山和赵家山的中间,再流过牯牛山西边的山脚,然后一直流入漓江。三山一水之间,是一片广阔的田地。老人家说,这一带地方叫做“二牛推车”,还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早先,这里的田地大半被地主赵剥皮霸占了,逼得农民只好替赵剥皮做长工,或者租赵剥皮的田地来种。即使有几家有一两块小土地的,也是胆战心惊地过日子,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给赵剥皮霸占了去。
不要以为这里有一条河,种田就不愁水了,这里的水比金子还贵呢!因为这里地高水低,要用水灌田非得用水车不可。农民哪里有钱买水车!倒是赵剥皮在阳江里堵了几个坝,在坝边装了几架大筒车(利用水力推动的竹制大水车,当地农民称为“筒车”),使阳江的水流到田里来。赵剥皮当然不会白白给农民用水,谁要用水,谁就得先交水钱。农民自己到河里去挑水,赵剥皮也不准。他说阳江这一路的水是他的,自己到河里去挑水也得给他钱!有一回,有个农民因为没有钱买水,眼看禾苗就要干死了,半夜到阳江挑水,不料给赵剥皮知道了,赵剥皮当时就把这个农民的水桶没收了,还狠狠地打了这个农民一顿,把他的腿都打断了。所以,当地的农民只好忍饥挨饿,筹钱买水。那些实在拿不出水钱的,只好眼巴巴地望着田干禾枯,颗粒无收。
赵剥皮家里有一个长工叫赵家。他心肠好,最肯帮助农民兄弟。他看见哪家人手少了,便悄悄地去帮着耕田、插秧、耘田、收割。赵剥皮不在的时候,他就悄悄地把赵剥皮的牛借给农民用。哪家没钱买水,他就悄悄地挖断田埂,让水流到那缺水的田里。赵家帮农民做事这样尽心,哪个穷苦人不喜欢他呀!
赵剥皮见来租牛、买水的人越来越少了,觉得有点奇怪,就派狗腿子去打听,才知道是赵家搞的鬼。赵剥皮气得眼睛冒出火来,把赵家吊起来,结结实实地打了一顿,并且不给一文工钱,将他撵了出去。
农民们见赵家被赵剥皮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心里就像是自己挨打那样痛。这个找药,那个敷伤,东家送来了茶水,西家送来了米粮,不到一个月,赵家的创伤就慢慢地好起来了。他才起得床,就要下田做活,怎样劝也劝不住。他仍像以往一样,帮了这家帮那家。
可是农民越来越穷了,没有钱租牛买水,哪能种田呀!大家都挺发愁。村里年纪最大的'老爷爷忽然想起来,在白牛山脚下的塘里有一头大白石牛,牯牛山上的石栏里有一头石水牯牛。老辈人说,你们不要以为这两头牛是石头的,心肠好的人就能用得动它们。讲是这么讲,可从没有人试过呀!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也就试一试吧。找谁来用牛呢?不用说,当然是找赵家了。老爷爷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大家立刻赞成。
大家跟赵家一起来到白牛山脚下。赵家开口说:“白牛,白牛,起来和我们耕田吧!”说也奇怪,那睡在烂泥塘里的白石牛忽然爬起来了。赵家牵了大白牛,和大家又爬到牯牛山上。赵家又开口说:“牯牛,牯牛,出来和我们耕田吧!”说也奇怪,那伏在石栏里的石水牯牛也爬起来了。赵家牵着两头石牛到了田里,安上犁,左边是大白牛,右边是水牯牛,就哗啦哗啦犁起田来。石牛力气大,赵家的力气也大;石牛跑得块,赵家跑得也快,不到两天工夫,农民的田就都犁好耙好了。石牛不但会耕田,还会背水呢,他们天天驮着大桶到河里去背水,阳江的水不能背,赵家便赶着他们到漓江去背水。这样,农民也用不着向赵剥皮租牛、买水了。赵剥皮因此更恨赵家,他起了恶心要对赵家下毒手。
有一天夜里,赵家赶牛背水回来,坐在山脚下休息,不提防背后一根闷棍向他打来,他顿时昏倒在地。接着,颈脖上、胸口上、肚子上又被戳了几刀,善良勤劳的赵家就这样被赵剥皮杀死了。
赵家被暗害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农民们又是悲痛又是愤恨。大家都知道这是赵剥皮下的毒手,但是上哪里去伸冤哪!县老爷和赵剥皮是一个鼻孔出气的。大家噙着眼泪将赵家埋葬在白牛山和牯牛山中间那座小山的山顶上,为的是让他的坟对着他生前用过的那两头石牛,对着他生前帮大家耕种过的田地。往后,大家就把埋葬赵家的小山叫做赵家山。埋葬赵家的那天,天忽然变得阴暗起来。山上挤满了穷人,大家放声痛哭,哭声将山头都震动了,流出的眼泪使得阳江水都涨满了。
把赵家葬下去的第二天,就出了怪事。赵家的坟头上长出了一根苗,这根苗眼看着一会儿比一会儿长大起来,长得和一根葡萄藤一样。长呀长,这根藤由赵家山跨过了阳江;长呀长,这根藤就搭到了白牛山顶上;这根藤一下就开了一百朵黄花,朵朵花都有碗口一样大,香喷喷的。农民在田里闻到了花香,做起活来就不觉得劳累了。
到了晚上,就更奇怪了。这一百朵黄花变成一百盏灯,亮堂堂的,把周围几十里的田地都照亮了。这时,大白牛从烂泥塘里爬起来,水牯牛也从石栏里爬出来。它们走到赵家山前,围着山走了起来。看呀,赵家山团团转起来了,河水从阳江转到赵家山顶,又从赵家山顶流到农民的田里去了。
第二天清早,农民田里的水就是满满的了,两头石牛又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躺下了,赵家山也停止了转动,一百盏灯又变成一百朵黄花了。花儿还是那样香喷喷的,农民在田里闻到了,做起活来就更有劲了。
赵剥皮谋害了赵家以后,以为农民们没有赵家帮忙,一定要来求他的。哪知道过了几天,还不见有人来求他,他觉得非常奇怪,又派狗腿子出去打听。狗腿子回来照实一说,赵剥皮不相信。他出去一看,果然见赵家山和白牛山的山顶上架着一根开着大黄花的粗藤。他很恼火,走到赵家山上,听见停在黄花藤上的一只鸟在叫:“赵家不死,万万年!赵家不死,万万年!”赵剥皮更恼火了,叫人把赵家的坟挖开,并且灌进了铁水,又叫人把黄花藤砍断。黄花藤被砍断以后,流了三天三夜的血水,把绿莹莹的阳江染成红殷殷的了。
赵剥皮以为这下就可以放心了。哪知道赵家用过的两头石牛,照样给农民耕田背水,它们还把赵剥皮的筒车撞翻了。赵剥皮气得要命,带着狗腿子去整治石牛。石牛发起怒来,把赵剥皮和他的狗腿子通通撞到阳江里淹死了。
;
桂林有哪些人文特色?
桂林的吃在全国可是有口皆碑的,地方风味独具特色,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桂林人的家常小炒受湘菜影响比较大,几乎餐餐离不开酸辣,餐馆自然也以适应桂林人的口味为首选。当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餐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淮扬菜、闽南菜、潮州菜、西北地方菜、广西少数民族风味菜等也在桂林形成了气候。时尚餐饮也在桂林悄然兴起,正宗的西餐、中式简餐,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凉拌粉等。
冒热米粉
把烫热的米粉滤干,再配以锅烧猪牛肉片,卤牛膀、牛肝等,加卤水、花生油、酥黄豆或辣椒、蒜蓉,搅拌入味。这种米粉吃起来拂拂作响,声色味俱全。
原汤米粉:把切好调味的猪牛杂,放入小铁锅中煮熟,倒进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葱花、味精、胡椒、麻油。这种米粉味道十分鲜美。
醋水米粉:这是一种无肉的素粉,只加酸醋、酸刀豆、酸辣椒拌吃,经济爽口,妇女特别爱吃,夏天最受欢迎。
漓江四宝
漓江四宝,声名远播,即:漓江长寿鱼、漓江泉水虾、漓江菊花蟹、漓江岩石螺,这是漓江的特色小吃。
桂林米粉有许多种,最有名的是马肉米粉。它用特制红烧马肉作配料,马肉鲜嫩味香,壮阳补肾。过去吃马肉米粉多用特制小碟来盛,米粉仅供一箸,上面有几片薄薄的马肉,再加以几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酱,风味特佳。一人一口一碟,可吃二、三十碟粉。已改用大碗,滋味不变。
马肉米粉以城中老店会仙楼的最为驰名,据说它开设于清代道光年间,原来设备不足,店面不大,但生意非常兴隆,店主限定每日的出售量,以致后来的食客,只好等明天清早了。此外,桂林的街头巷尾都有米粉、米粉摊。
民间手工制作的马蹄糕、板栗粽等也颇受欢迎。十二县也有名吃如恭城的油茶,用荔浦名产荔蒲芋制作的扣肉、阳朔的啤酒鱼和灵川狗肉等。
桂林三宝桂林三宝是指桂林享誉海内外的三种制品,即辣椒酱、豆腐乳、三花酒。
“桂林四宝”,在“桂林三宝”的基础上加西瓜霜。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处湘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桂林文化总体来说更接近长江流域文化。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桂林方言属北方方言中西南官话桂柳片,口音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相似。桂林的建筑风格也与长江流域相似,只可惜由于上个世纪国内战乱,加上日本鬼子轰炸桂林,老式桂林传统建筑几乎全毁。
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桂林市总人口的8.5‰左右。桂林市聚居的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保持着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虽共同生活在华夏民族的文化气氛中,却都保持着自身的风俗,包括服饰,食物,节日,宗教信仰,甚至语言文字。
壮族
以壮锦为标志,喜好唱歌。古有歌仙刘三姐,今有姑娘木叶歌,节庆有三月三歌节。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苗族
刺绣蜡染,工艺独特,芦笙踩堂,欢度良宵。苗族的旧年和汉族的春节相似,农历十二月下旬,家家舂糯米,买年货,出嫁的女子也随同丈夫回娘家,到正月初七才能回夫家。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子祭奠。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
瑶族
住高山区,大桶药浴,淋漓痛快,驱风去病,实属民间一绝。节庆有打旗公节(农历5月14日),粽子祭祖,祈祷丰年。龙胜境内的瑶族分为盘瑶、花瑶和红瑶。盘瑶因崇拜“盘瓠”而得名,又名过山瑶;花瑶因其妇女服饰花色花纹多而得名;红瑶妇女服装分饰衫、花衣、便衣三种,从红瑶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
侗族
高超的建筑艺术,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一杯拦路酒,醉人心扉。一曲拦路歌,情真意切。龙胜的侗族擅长建筑,宏伟壮观、凌厉飞扬的鼓楼和风雨桥,是侗乡重要的标识。全杉木结构,凿榫穿枋,架挑对接,吊脚悬空,不用一钉一铆,体现出一种朴素。侗族风情“月也”和拦路歌“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漓江的“清水石”
漓江的“清水石”产于桂林境内的漓江中,石形以小、巧、奇、美为主要特征;自古奇石“生于山”,而“成于水”;桂林兼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胜;所以桂林的漓江清水石不仅“奇”,而且“美”,“美”是漓江清水白石的天然标签;最具代表的石种是在漓江中发现的“清水石”,其石体上均匀以点状形式遍布闪闪发光的微晶体,石体上的微晶体在光线的照射下能发出“金色”光芒,观赏时如钻石般闪耀。因民间流传的关于玉帝天象和普贤白象的传说,故,被称此石为漓江“清水石”。
桂林有很多名产:桂林柚果大形美;夏橙品质优良,色鲜味美,且成熟早,很畅销;罗汉果乃“医疗保健之良药,清凉饮料之佳品”,被誉为“东方神果”;白果产量大,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质量居全国之首;月柿色泽金黄,肉甜味香,畅销澳、港和东南亚地区;荔浦芋个大味香,享誉京城;三花酒、辣椒酱、豆腐乳被誉为“桂林三宝”;葡萄,味美甘甜水分足;桂林米粉配料芳香,味道鲜美,尤以冬季上市的马肉米粉最受称赞;此外还有马蹄、禾花鱼、腐竹、灵川狗肉、恭城月柿、全州湘山酒等名优土特产。桂林辣椒酱、桂林三花酒、桂林豆腐乳、桂林西瓜霜、桂林腐竹、荔浦芋、阳朔金橘、永福罗汉果、全州湘山酒、恭城月柿、恭城椪柑、平乐沙田柚、灌阳红薯粉、灌阳红薯酒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美术陶瓷
各类作品,构思新颖独特,形象生动,制作技术精湛,色彩古朴典雅,又富现代生活情趣。山羊壶、大琵琶瓶、象山壶、山水画瓶系列等数十个品种先后获自治区、轻工部奖励,并在法国、西班牙、西德和日本等国展览。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欧、亚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发的新产品——仿古兵马俑,专销美国。
玉石、竹木雕刻、瓷刻
桂林玉石雕刻历史悠久,以陆川石、东兴石、虽腊石、岫岩玉石、龙胜滑石等为材料,雕工精美,造型新颖颇具魅力,产品销往国内各地,出口东南亚、西欧地区。竹木以天然青竹和黄杨木为材料,运用线雕、浮雕、镂空雕并借鉴中国画技法,表现各种题材,主要有茶叶盒、花瓶、笔筒、烟具、竹筷、方竹手杖、屏风、镶嵌壁挂等。瓷刻是在瓷器上雕刻各种花纹和图案的工艺品,始于明代,有白坯和彩釉两种,作品构图请新,线条流畅,刻画的人物神态生动,有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
金银首饰
生产头饰、项饰、手饰、服饰、挂件等5大类约500个品种,年产50万件。工艺先进,做工精巧,具鲜明的民族特色。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品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宝石工艺画
广西宝石研究所开发生产。是宝石与绘画结合的艺术器。以绚丽多彩的各类宝石为原料,切割抛光,显现其原有色泽,运用中国画、西洋画技巧,根据宝石的形态,表现山川景观、花鸟人物、民俗风情。
大理石制品
由桂林大理石厂等近10家企业生产。以本地出产的大理石为原料,生产各种规格的板材和台板,用来制作各种家具、工艺品。其产品花纹美观,色调雅致,光洁度高,质量稳定。
芒编工艺品
采用本地野生植物,手工精心编织而成,有近千个花色品种,集广西各地芒编制品风格之大成,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现代家庭及宾馆饭店的实用佳品。
阳朔画扇
以当地楠竹为骨,以宣纸或绢帛为面。阳朔画扇选料考究,工艺精致,画面内容多样,全部由本乡本土的农民画家创作并手工绘制,画扇以此而名。
壮锦
壮锦是桂林壮族妇女用各种颜色的丝绒和细纱精心织造的著名的手工艺品。壮锦多以壮族地区的动物图形为图案,线条简练而明快,且色彩绚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桂林的旅游纪念品,除上述代表性精品外,还有桂绣、梳篦、纸伞、手绘式屏风,针织装饰物等。
桂林的乡土文化故事1000字以上的作文
《桂林山水》
百灵鸟的叫声真美啊,美得让你感觉不到你还在呼吸;百灵鸟的叫声真翠啊,翠的让你感觉不到其它的声音;百灵鸟的声音真甜啊,甜的让你即使嘴里喊一颗糖都是苦涩的。
桂林
桂林是最适合自助游的旅游胜地,它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桂林“三冬无雪”、“四季常花”,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9度左右,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是游览的好季节。桂林,无论是晨昏午夜,阴晴雨雾,景致变化无常。美景层出不穷。
春天,是桂林最冷的天气,但平均气温也在摄氏8度左右,而且以晴日居多。这时,北方还身披银装,桂林却已是一个花红柳绿,春意盎然的世界了。春季三月,平均气温在摄氏10度左右,有时也有沥沥春雨,寒风还不时侵入肌肤,但只要身着春装,带上比较御寒的风雨衣,也就能应付自如了。你如果选择在春季旅游桂林,最好备好雨具。
夏季,是桂林的雨季,降雨量集中在4、5、6、7月。桂林全年降雨量为1900毫米,而夏季降雨量将近1000毫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一半以上,有“雨桂林”之说。在雨雾烟岚之中观看桂林山水,更有飘飘若仙之感。“漓江烟雨”更是世界一绝,如果来游桂林,没能领略“漓江烟雨”,是一大憾事。漓江两岸的青竹丛,碧翠如滴,浓荫作朵,长长的排成十里长廊,因此,“漓江翠竹”又是桂林夏季游的一绝。
秋天,金风送爽,天高云淡,是桂林旅游的高峰季节。此时,天气晴朗,气温适人,波平如镜,是看群峰倒影的最佳季节,江水澄澈,明净若镜,整个江底世界,清清楚楚的呈现在游人眼前,幻化出山托水,水浮山的“船在青山顶上行”的神奇境界。
初冬的十月,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左右,是桂林市的市花--桂花盛开的时节,金桂、银桂、四季桂、丹桂洒满枝头,迎风怒放,满城飘香,遍植数十万株桂树的桂林城又变成了一座花城。
桂林的冬季,平均气温在摄氏8度左右,很难见到大雪,在最冷的春节前后,到兴安县的猫儿山、市区边的尧山,在山顶间或可以欣赏到冬雪的景致。
求桂林的民间民俗和民间故事~~~
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
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龙胜红衣节
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民间对歌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福利五月八节
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