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民间艺术品?
一、剪纸
又称刻纸,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民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宝贵遗产,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流派:蔚县剪纸、山西剪纸、陕西剪纸、山东剪纸、扬州剪纸、佛山剪纸、福建剪纸。
二、年画
年画俗称门神、喜画,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春节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汉族最常见的民间艺术,汉族特有的绘画体裁,以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佛山木版年画、潍坊杨家埠年画为代表。
三、布艺/刺绣
别称丝绣,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工艺,中国民间工艺瑰丽的奇葩,中国古代妇女的智慧结晶,集传统手工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四大名锦:苏州宋锦,成都蜀锦,南京云锦,广西壮锦;绣花、挑花(十字绣)、贴花及其他工艺品,布老虎、绣荷包。
四、陶瓷漆器
起始于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的瑰宝,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古代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的杰作,代表派系:中国传统工艺三绝:北京景泰蓝、福建脱胎漆器、江西景德镇瓷器;以及龙泉青瓷、扬州漆器、洛阳唐三彩、北京雕漆、平遥推光漆器等。
五、竹编
汉族特色手工艺品,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及精湛的技艺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派系:东阳竹编、闽西竹编、三穗竹编、自贡龚扇、宁波草席、金陵折扇、苏州檀香扇、天竺筷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民间手工艺品
中国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1、东阳竹编
产自浙江东阳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与东阳木雕并称为浙江东阳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的两朵奇葩。它在殷商时代开始问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宋代以编织声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已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2、中国木雕艺术
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已有木雕品。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施彩木雕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代木雕工艺趋于完美。
3、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4、中国剪纸
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5、民间印染
流行于民间的各类纤维织物的染色与印花工艺及印染品。中国古代用天然染料在纤维织物上施加花纹的方法是手绘,即所谓“画馈”,这种方法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汉代出现用木版雕刻花型进行捺印,并兼以手绘的方法。唐代以后便用防染方法即“染缬”(蜡缬、夹缬、绞缬)。
民间美术作品有哪些?
1、剪纸
永寿剪纸永寿剪纸的构图、风格,被称为巧捷浑厚,有山区、平原人民生活风俗奇趣。农村妇女安玉芳,60多岁,被称为专家“花匠”,参加过省、地、县三级美术大赛;夏玉梅,古屯乡妇女,善剪各种飞鸟,得意之作《百鸟朝凤》驰名国内,并赴法国展出。
2、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据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历史。按从事其业的一个家族一幅祖宗档案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肖里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副业生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邰氏已开办早期年画“画局”,以后一直延续六代人190多年。
3、玉田泥玩具
河北玉田是一个与玉发生关系,极受历代一些帝王和有关专家、学者珍视的古县城。它位于京津唐三市中心,3000多年前为燕国初都所在地,春秋时期归属无终子国,唐初设为无终县。自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玉田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塑)”以后,俞加不言自名,炫人眼目。
4、民间印染
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有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着色、显花的工艺,以植物蓼兰中分解提炼出的靛青为染料,民间也称为蓝染和蓝印。彩印花布则是一种多版套色印花的工艺。
5、面塑艺术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料记载,汉代早已有面塑存在了。宋代《梦粱录》中记载了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的习俗。
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中出土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
中国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
①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
② 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
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活动玩具等。
④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
⑤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
⑥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
⑦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
⑧ 剪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
⑨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
⑩ 编织。包括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纸编等。食品。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扩展资料: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 、扎纸 、符道神像 、服装饰件 、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
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 ,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
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有更多的喜庆感觉。
染织绣类的民间艺术实际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纺织、刺绣、织锦、缂丝等几大类别。
印染是民间服饰和日常居室装饰密切相关的工艺品,主要有蜡染、扎染、蓝印花布、彩印画布等,主要用在服装、帽子、被褥、床饰、门帘、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布艺。
刺绣则包括了四大名绣、各地民间刺绣、少数民族刺绣等。四大名绣有湘绣、苏绣、蜀绣、粤绣,各地民族民间刺绣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绣、土族刺绣、满族枕顶绣(绣于枕头两端)、湖北挑花和陕西、山西、河南民间手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艺精致程度的差别,分为民间刺绣和四大名绣。
民间刺绣是相对于具有宫廷文化风格和文人画风格的「四大名绣」而言的、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中国传统刺绣历史悠久,随着丝绸的产生和发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绣就已经成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装饰手段。
两千多年前的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刺绣已经有了丰富的不同针法。可见当时刺绣工艺已经出现了不同针法的程式化的固定工艺。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图案,形神兼备,绚丽多彩。
汉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的诗句。汉末、六朝时期,剌绣题材中出现了人物形象,为后来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唐、宋时期,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画稿的设计,文人画所表现的诗词境界、书法和绘画的雅致,影响到民间刺绣的创作,刺绣开始向精致化和文人化的方向发展。
到了宋代,刺绣几乎成为妇女的女红手艺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项,不少有文化的富家女子的刺绣创作,更使刺绣工艺臻于精细绝妙。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刺绣商业作坊。
尤其是明代,首先在上海出现了「露香园绣」这样绣工精细,用针巧妙的以个人风格著称的「顾绣」,并专门刺绣花鸟走兽画幅、画页、手卷等陈设品,表明中国传统刺绣从附属在服饰上的装饰手段,成为独立欣赏的艺术品。
清代开始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刺绣艺术流派,如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称誉的四大名绣。清代后期,各地都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艺特色的民间刺绣工艺。但是长期以来,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对各地出现的民间刺绣工艺极少关注,更谈不上记录和评介。
民间刺绣基本上处于与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普通「手艺」的地位,但是正是这种生活的艺术,才使得民间刺绣一代代自发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传统艺术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品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民间美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品味中国传统民间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