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戏的简介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
扩展资料
藏戏历史悠久,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藏戏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甚至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
藏戏和内地的戏曲剧种一样,在时代的变革中陷入了与现代艺术和娱乐形式争夺观众和演出市场的竞争局面。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艺失传、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各地藏戏发展面临的危机,急需制定规划对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加以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戏 (传统戏剧)
二、藏戏的主要特点 藏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藏戏流行于西藏地区,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是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通常会戴着面具演出,且演出时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两三个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2、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3、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三、八大藏戏指的是哪些?
1、《智美更登》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白岱国,国王赛窘扎巴年迈却无子嗣,王后格登桑姆虔诚地祈祷,望神赐子。强烈的愿望感动了上天,大梵天王委派鹤仙率众仙女送子。王子智美更登降生了。智美更登的降生,激怒了图谋篡位的奸臣达然者(卡达妖所化)。
他从智美更登手中骗抢镇国之宝后,进而挑唆国王,将智美更登放逐到边远的哈乡。智美更登决心走向民间,其妻曼苔桑姆毅然表示要患难与共,誓死同行。
于是夫妇二人带着儿子拉慧,挥泪拜别母后,登上去哈乡的艰难跋涉之程。卡达妖臣杀害了识破其阴谋的忠臣达娃桑布,率领亲信跟踪迫害王子。国王获悉真情后,悔恨莫及。
鹤仙暗中护卫智美更登,使卡达妖臣的阴谋无法得逞。妖臣继而施展妖术,用洪水卷走拉慧,用毒火喷瞎哈乡长者的双目,以此挑拨哈乡民众,妄图嫁祸智美更登。
智美更登为了哈乡民众的幸福和安乐,献出了自己的双眼,使哈乡老人重见光明,从而赢得了哈乡民众的爱戴。智美更登被鹤仙接往仙境,治愈双眼,在鹤仙的帮助下,夺回了镇国之宝,铲除了卡达妖臣。
国王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率领臣民前往哈乡,亲迎历经磨难的智美更登。哈乡长者护送曼苔桑姆到智美更登身边,鹤仙也送来了被救的拉慧。亲人团聚,举国欢腾。国王将镇国之宝交给智美更登,郑重禅让王位。
2、《顿月顿珠》
顿月和顿珠是同父异母的两个王子, 自幼十分相好。顿月的母亲怕顿珠继承王位,便诬陷他是妖子, 唆使老国主流放顿珠。顿月闻讯与兄长同行, 途中饥渴交加, 不幸昏死。
顿珠独自投奔大喇嘛拉贝洛哲学法。由于久旱不雨, 高洽国国主派大臣智须四处寻找属龙的孩童, 以祭湖祈雨。为了免于其他属龙孩童受害, 顿珠自动投湖。龙王深受感动, 发誓不再吃人行恶, 并送顿珠返回大喇嘛处。
自顿珠投湖后, 全国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国王为了酬谢大喇嘛, 迎其进宫供养。顿珠同行进宫, 后被公主认出是自己曾钟情的少年。国王知道顿珠的经历后, 十分敬佩。将王位传与顿珠, 并许嫁公主做妃子。
后顿珠找到被仙人救活的顿月, 兄弟二人团聚。大臣智须对顿珠继承王位心怀不满, 私自逃往它地,兴兵进犯, 被顿月击败。之后, 顿珠兄弟二人回国看望父母。父王将王位传给顿月, 顿珠仍回高洽国为王。
3、《白玛文巴》
《白玛文巴》,著名的八大传统藏戏之一,蓝面具藏戏觉木隆戏班及其艺术流派的保留剧目。在剧本末尾的赞词中,说明白玛文巴就是莲花生大师的前生,西藏民间戏班一般也主要演出这第二段莲花生本生故事的戏。
藏戏是中华民族戏剧中最为悠久的剧种之一,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民族戏剧艺术的“活化石”,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在国内外影响广泛。2006年藏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诺桑王子》
为了国强民富, 国王夏巴旬努派巫师去邻国抓一条龙。巫师被猎人邦列巾巴射死,神龙得救。后猎人乘众仙女沐浴之机, 用从龙王那里借来的捆仙绳捆住引仙女,欲娶为妻,但仙女不愿同他结婚。后来在智者的劝导下, 猎人将仙女献给诺桑王子为妃。
王子与仙女婚后互敬互爱, 恩爱异常, 可因此遭到其他王妃的嫉恨。她们私下勾通巫烦作法, 逼使老国王遣子远征北方,并乘机加害仙女。仙女无奈, 便飞回天庭。诺桑王子得胜回国, 不见爱妃, 十分伤心。从母后口中得知爱妃被逼走的消息后, 不恋王位毅然去寻仙女。
终于历尽艰辛,奔上天庭, 用惊人的智慧引仙女重返人户。最后, 王子继承了王位,两人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5、《卓娃桑姆》
一次狩猎中, 曼直岗国王发现空行母化身卓瓦桑姆, 便强娶为妃。婚后数年生一公主和一王子。一天,女脾将卓瓦桑姆母子三人坐关静修一事告诉魔妃哈姜。哈姜嫉妒成性, 迫使卓瓦桑姆飞往天庭, 并用药酒毒疯国王, 囚进牢狱, 又先后派屠夫、渔夫和猎人杀害公主与王子。
后来,公主被老猎人放生。卓瓦桑姆变成雄鹰救出推入大海的王子。王子脱险后,被白玛金国百姓拥立为王。后与前来乞食的公主团聚。魔妃听到王子在白玛金国为王的消息后, 便兴兵进犯, 被王子射死在乱军中。
王子和公主返回自己的国家, 治好老国王的病,并严惩好臣。从此,曼直岗国的百姓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6、《文成公主》
大臣噶尔东赞受赞普松赞干布之命, 率百名骑士抵长安求婚。此时, 嘉噶尔、格萨尔、波斯及霍尔王的使者也相继前来求亲。由于前来联姻的使者较多, 且太宗、皇后及公主等人的主张不一, 唐王便下令以比赛智力的胜负决定婚姻。
大臣噶尔以惊人的机智解答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如: 用蚂蚁引线的方法将丝线穿过九曲玉珠, 用一夜只添草料不饮水的办法分清了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等等。
最后,又在一位汉族老妈妈的帮助下, 从三百美女的队列中认出公主, 取得求婚的胜利。于是,公主便辞别亲人, 千里迢迢,赴拉萨与赞普成亲。共同谱写一段美好佳话。
7、《苏吉尼玛》
国王达娃森格手下有个猎手。一天, 猎人狩猎时迷失方向, 幸遇仙女苏吉尼玛, 讨得一根吉祥草。转回家后, 便将遇见仙女一事禀告国王, 并带国王前去迎娶苏吉尼玛。苏吉尼玛进宫后,受到国王的宠爱, 但也遭到五百缤妃的嫉妒。
妖女派巫婆偷换苏占尼玛的护身法宝, 将她毒昏, 然后杀死国王的坐骑及弟弟, 嫁祸于仙女。于是, 苏吉尼玛被流放到沸血海, 在护法神的护佑下, 幸免一死。后扮成行僧, 巡回说法, 奉劝人们弃恶从善。 一天, 苏吉尼玛来到森吉洛哲说法, 巫婆听了行僧的劝化, 内心受到谴责, 便忏悔过去的罪孽。
国王在旁偷听,知道过去宫中祸事真相后悔恨不已。将苏吉尼玛迎至王宫, 重作宠妃。后来,在苏吉尼玛的奉劝下, 国王将王位传与王子, 和苏吉尼玛一道出家修行。
8、《朗萨雯蚌》
1960年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整理上演了此剧,剧名为《朗萨姑娘》。1978年由白牡、刘志群改编,西藏自治区藏剧团重新上演,在西藏各地掀起传演《朗萨姑娘》的热潮。
1980年,胡金安、伊不口巴图、白牡、徐文艺对此剧进一步修改,加强了朗萨的反抗性格,将朗萨死后还魂、成佛的情节删除,以朗萨遭查钦全家毒打,被逼无奈逃回娘家,查钦率众追来,将朗萨烧死在房中,朗萨的灵魂飞升天界结束全剧。
扩展资料
藏戏的传承意义:
藏戏历史悠久,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藏戏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甚至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
藏戏和内地的戏曲剧种一样,在时代的变革中陷入了与现代艺术和娱乐形式争夺观众和演出市场的竞争局面。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艺失传、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各地藏戏发展面临的危机,急需制定规划对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加以保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 藏戏
四、藏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演出形式
其表演形式为:全体演员,不论是否扮演剧中角色,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参加伴唱和伴舞。
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戏师介绍一段剧情,然后由一个角色出来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员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环。其演出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实际上起着分幕的作用。
2、唱腔角色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前,藏剧中的朗达(戏曲唱腔)基本上是无伴奏的清唱,即便是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也只是用鼓钹这两种打击乐器伴奏。鼓钹点子是西藏各地方剧种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各种舞蹈、表演的伴奏。
同时也起着描写环境、衔接唱念和统一节奏等作用。鼓钹点子多是从藏族最古老的民间“野牛舞”、“狮子舞”、“鼓舞”和大型民间传统歌舞“甲谐”,以及藏族的原始抗灾歌舞“吉达吉嫫”等歌舞艺术的鼓钹点子中吸收并加以发展而成的。
3、面具
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
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
4、表演功夫
唱(朗达):
西藏地方民族戏曲剧种都以演唱各种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人们为了区分歌曲和戏曲,习惯地将戏曲唱腔称为“朗达”(意为传记)。藏剧唱腔高亢、嘹亮,均为自由节奏的散板。
舞(晓卓):
藏戏基本上还是广场戏,载歌载舞是藏戏的突出特点。舞蹈与剧情常常无直接关系,主要是为了烘托场上演出气氛。舞蹈中只有少数动作带有某种象征意义,且多模仿劳动、生活和动物的动作。
韵(雄协):
是一种类似快板和数板的韵白,主要是在剧情讲解者念讲剧情,介绍演员出来演出等场合中使用。
白(给卡):
藏戏中过去一般很少使用口语道白,即使使用也主要是喜剧人物用来打诨插科,但在以后的表演中为丰富表演手段,便于观众了解剧情,已适当增加了这种道白。
表(朗菊):
指表演。藏戏中的表演艺术比较简单、纯朴。许多角色因戴面具表演,故演员不太注意面部表情的表演,角色之间也较少交流。
技(吕则):
指藏剧中的舞蹈技巧、武功特技等。这部分表演成分多从民间艺术形式中吸收而来。
谐:
指穿插表演的民族歌舞。它是民间歌舞与藏戏舞、唱和鼓钹节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但其与剧情并无直接关系。
扩展资料: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
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戏
五、藏戏的特点是什么
有各式各样的种类,没有舞台,有面具,能演三五天。
藏族的戏曲剧种,流行于西藏地区。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其他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
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它不仅在国内戏曲艺术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十分罕见。
藏戏作为藏民族在雪域高原这一人类生存极限之地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结晶,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财富。
扩展资料: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