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作物主要有什么,个别地区也少量种植一些什么?
您好:山西是农作物主产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辣椒,蔬菜等,山西忻州地区还是全国小杂粮主产区,主要品种有:藜麦、莜麦、荞麦、豆类、胡麻、小米等15种小杂粮327个品种!
山西忻州被称为小杂粮之都,都有哪些小杂粮
杂粮的概念是相对于水稻、玉米、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而言的,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性强、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主要包括荞麦(甜荞、苦荞)、燕麦、糜子、籽粒苋、薏苡、青稞、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我国小杂粮生产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国。同时,我国小杂粮种类繁多、品质优良,长期的栽培驯化形成了许多地域名优品种,在国际市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价格优势和生产优势。随着人们健康需要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小杂粮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名优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杂粮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并一直以原粮出口为主,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港澳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西欧市场较少。大宗出口的小杂粮主要有芸豆、小豆、荞麦、蚕豆、绿豆、高粱、谷子、豇豆、小扁豆等。
五谷杂粮有哪些?
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1、稻:dào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 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稻的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低于玉米和小麦,但能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
2、黍:shǔ
黍,是中国小杂粮的一种,一年生粮食作物,成熟以后是金黄色,在中国的北方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山西大同,忻州一带。黍去皮以后,叫黄米,此种米有黏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做粽子的原料之一,此外黍磨成面粉以后还是做油糕的原料。
3、稷:jì
又称为粟,北方称谷子,谷子脱壳为小米,其粒小,直径1 mm左右。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起源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等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黏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
4、麦:mài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较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物质燃料。
5、豆:dòu
原产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 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
扩展资料:
“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
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百谷”、“六谷”和“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所致。
“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据史料记载,最早种植“五谷”的出现于我国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增多,并且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井田制”实行集体劳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统,人们开始使用粪肥、绿肥,以及草木灰。这些条件使得商周时期的农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谷
山西忻州被称为小杂粮之都,都有哪些小杂粮?
2014年忻州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杂粮之都”,有超过1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忻州地处山西中北部,与省会太原只有80多公里的路程,著名的忻口战役就是在忻府区的忻口战斗的。忻州所属14个县区,也是山西占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并且横贯山西东西两侧,西与陕西省接壤,东与河北省接壤,并有佛教圣地五台山在其中,这样就好理解了,这里一定是海拔非常高的地区,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忻州有非常好的条件来种植各种小杂粮。
忻州被称为小杂粮之都,主要在于它的三大优势,即谷类、豆类、鲜食玉米、薯类。
谷类指糜黍、莜麦和藜麦。糜黍指黍子、谷子,据知忻州因为海拔较高,且旱田较多,丘陵山地较多,降雨较少,在这里生产的谷子金黄饱满,也是种植黍子最佳的地域之一,主要有晋谷21号、张杂谷3号、6号、10号、13号等。神池县、偏关县的黍子非常有名,故而当地的油糕也是非常有名的。2012年静乐县引进藜麦种植,这种绝对的高原作物在这里生根开花,试种成功,2013年就被命名为“中国藜麦之乡”,种植至今,质量是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
豆类是指红芸豆、蚕豆、豌豆等,也一样是因为地势较高、干旱天较多,丘陵较多,在这里种植的豆类就比较多。特别是岢岚县的红芸豆已经形成种植体系,并且质量上乘,以出口为主,而且其下游产业链也已经成套,是农民致富的主要作物。
鲜食玉米是以忻府区、定襄县为主,这里土地平坦,浇水方便,而且在山西省玉米研究所长驻此地,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非常大,而且加工设施也非常完备,加工后真空储藏,销售方便,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农业产业。
薯类则是指马铃薯和红薯,马铃薯主要产于西八县中的神池、五寨、偏关、静乐、岢岚,这里地广人稀,山地居多,沙地土壤也多,非常适合土豆种植,而且产量较高,质量较好。这里的土豆往往销往全省各地及周边的陕西和河北等地。近些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土豆产业形成专业化了,对于高标准的土豆种植形成了规模。
除了这四类小杂粮,忻州的其它杂粮也是比较全面的,比如胡麻种植,黄芥种植,在本省是最多的,而且质量在全国也是较高的,神池的胡麻出油率在35%以上,而且榨油技术也非同一般,出来的油质中不饱和脂肪酸能占到60%以上,故而有买油到神池一说。同时还有些蓖麻、麻子的种植也是挺多的。
看了经上介绍,您感觉忻州还算得上小杂粮之乡吗?也欢迎各地朋友来忻州旅游,看看深山里的小粮食,尝尝小杂粮做成的饭,那才叫喜人呢。
山西小米特点有哪些
主要特点
山西盛产的小米称为“白马掌小米”,大致有两个新品种,一种叫东风亮 ,一种叫朱砂红,营养成分丰富,所含脂肪和蛋白质都高于大米和小麦。“东风亮”小米也叫 “东方亮”,在夏商时期就开始种植,因为它的谷穗形状像小茅草,所以又有个“毛尖谷”的绰号。白马掌小米的特点是米色金黄,有光泽,米粒饱满,蒸煮皆宜,米味香甜,熬成的稀饭黏度恰到好处,米粒溶胀饱满,稀饭与米粒浑然一体、香甜可口。
山西是小米的故乡,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古代遗存中就发现了距今约5万年的谷粒化石。《山西小米研究》记载,太行山以西、太岳山以东的地区,历来是山西小米的主产区,也是优质小米生长的地方。
山西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培育出了众多品质一流的特色杂粮。而山西小米以其突出的品质、品种优势,成为山西现代特色农业的一张“黄金名片”。山西被誉为“小杂粮王国”,小米尤为著名,素有“中国小米在山西,山西小米数第一”之美誉
2019年12月23日,山西小米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