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民居特色建筑有哪些?

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这里有翠竹芭蕉掩映、云烟缭绕的傣家竹楼;有青山白云绿水相互映衬、白壁灰瓦、精美别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隐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间、牛羊马犬来往其下的雄伟庄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汉族、彝族“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民居文化。

竹楼

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傣族的竹楼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的地方。楼上住人,木墙缝隙较大,既采光又通风,所以一般竹楼都没有窗户。竹楼的一端设有楼梯,拾阶登楼,先是走廊,正面是阳台。室内以木板隔成堂屋和卧室。楼顶呈A字形,覆盖以茅草编成的“草排”。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竹楼除傣族居住外,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德昂、布朗、基诺、拉祜、佤、景颇等民族也大多居住。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大多是由竹楼构成的,各民族的式样略有不同。

传统民居

在古代云南,经济发达,文化积淀丰富的地方,白、彝、纳西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颗印”等形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一正两耳”是一幢两层楼边上再挂两间平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两层楼房,和一面照壁的结合,大门开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两层楼房的垂直配合,围出一个大天井,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又围出一个小天井,并附一个楼阁,合计为五个天井。房基一般用方石砌成,稳固牢实。门窗墙多以木雕和彩画来装饰,形象优美,技艺精湛。云南各地各民族都有这种类型的民居建筑,目前保存较多的主要分布在大理、丽江、昆明、建水、巍山、腾冲等历史文化名城和各个历史文化名镇、村。

土掌房

土掌房主要分布于滇南红河流域,彝、哈尼、傣、壮、瑶等民族都有使用土掌房的村落。还有迪庆藏族也多使用这种建筑,只是较少集中连片,同时考虑积雪因素,有些加了斜顶。这种房冬暖夏凉,通风透光好,屋顶做晒台晒粮食,便于生产生活。土掌房实际上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结构简单而扎实耐用,为了适宜居住的山区缺乏平地的农耕生活,就在土掌房梁架上横加铺木,铺木上放入松木劈柴,再以山草活泥,粘性土摊平锤实,造成一种平顶式建筑,平顶上可晾晒谷物和衣服。这样坚固的梁架和铺木,可在房顶上晾晒几十担或者上百担的谷子。而房顶在农闲的夜晚又成了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跳舞唱歌的好场所。

木楞房

木楞房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一般是高寒山区较多,傈僳、纳西、彝、藏、独龙、怒、苗、普米、摩梭等民族使用较多。高寒山区森林茂密,气候寒冷,各民族就地取材,建造了保暖性良好的木楞房。木楞房用天然圆木去皮砍削成方形、矩形断面,两端以缺口咬合,呈“井”字形层层摞叠构成房屋四壁。“人”字屋顶,覆盖木板,压以石块。特点是房矮、槛高、楣低。普遍为一层平房,分正房、仓房、草房、畜厩,虽相连却独立成间。

二、云南彝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彝族分布范围较广。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其居住形式与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互板房、闪片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干栏房等,是彝族丰富的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三、云南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

云南自然环境终年炎热、夏季多雨,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建筑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云南建筑分类

竹楼,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

傣族的竹,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的地方。

传统民居,在古代云南,经济发达,文化积淀丰富的地方,白、彝、纳西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颗印”等形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一正两耳”是一幢两层楼边上再挂两间平房。

“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两层楼房,和一面照壁的结合,大门开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两层楼房的垂直配合,围出一个大天井,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又围出一个小天井,并附一个楼阁,合计为五个天井。

四、云南民居的特点,急急急急急~!~!~400字左右

云南腾冲民居:

位于滇西南的腾冲古城,与缅甸邻近,被誉为中国极边第一城。去腾冲的路上有高黎贡山阻挡,怒江、澜沧江横贯,交通不便,然而却并非无人问津。近年来自助旅游新潮,这里的火山地热温泉吸引了众多游客。远离工业化的尘嚣,空气清新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秋天金黄的稻田中散布着零星的白色小村庄,一派与世无争的安宁氛围。徽州民居以粉墙黛瓦、朴实无华为特色,云南民居也是白墙灰瓦,但细节部分添加了不少彩绘,色泽鲜艳,体现了地方和民族特点。同样,在腾冲郊区不远,一座依山傍水、面积不大的和顺古镇却获得多重美誉,如“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侨乡;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等,成为中国魅力名镇。

自古因为处于中原向南亚的要道,虽远隔崇山峻岭也不能阻挡人们开拓边疆、促进交流的愿望。特色物产通过茶马古道输往境外,加强了与缅甸、印度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培育了和顺的不少商帮。古镇中迂回曲折的走马转角楼,顺应马帮商队的石砌小径,富有人情味。附近火山群星罗棋布,增强了自然环境的气势,但必须登热气球从天上俯瞰才能感受到这种风情。和顺古镇的人民世代过着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的生活,在社会分工不明显的传统社会,根据需要扮演着多重角色。古镇出过近代名人艾思奇,与这里的文风有关,而镇里的一座乡村图书馆,更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

和顺图书馆建于民国,当时一群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在这里搞了咸新社(咸于维新),共同学习和传播革命思想。知识分子们意识到发动群众的重要性,于是把这里建成一座图书馆,让村民们也能接受到文化的熏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做法却反映了当时知识阶层与普罗大众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奠定革命的群众基础,更何况是在这样边陲的山区。作为乡村图书馆,规模自然有限,但作为文化符号却有一定象征意义。2006年和顺图书馆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过芭蕉叶掩映下的小桥流水,进入和顺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端坐于山坡之上的和顺图书馆。拾级而上,层层递进。大门乃中国传统风格的木构门楼,牌匾上书“和顺图书馆”、“文化源泉”。第二进院落是中西合璧的砖砌三开间牌坊,上书“文化之津”。此处地势渐高,登临回望,古镇的自然人文风情尽收眼底。

进入门内则是图书馆主楼——一座近代民族风格的小楼。以木构为主,环境古朴优雅,挂满的红灯笼增添了喜庆气氛。两侧采用六角亭形式的副楼,飞檐翘角,轻盈欲飞,也能多角度地接受光源。采用立体窗也增加了采光面积,这是吸收西方建筑的特点,适应图书馆阅读的需要。

走进图书借阅室内,面积不大,陈列着不少报刊杂志和图书,几张书桌,至今仍供村民休闲阅读之用。特别是村里的老年人,闲来到此处读书,享受知识的乐趣。室内陈列和结构都还保留了民国时代的特征,古老的摆钟记录了时光的流逝。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啊。

最后一进藏弥楼为30年代扩建而成,据说收藏了不少古籍善本,也作为图书馆的储备库使用。这座两层楼房呈西洋特色,下书“古阁文津”,似乎和避暑山庄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津阁、老北京图书馆主楼的文津阁遥相呼应。京城皇家有的,小乡村也有。风光秀丽的和顺古镇,也因为文脉的延续而历久弥新。 白族是个酷爱艺术的民族,在他们的居住建筑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居民建筑的精萃所在。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唐代南诏王异牟寻的都城。在那古代文化兴盛的年代,白族工匠吸取 了丰富的中原建筑艺术并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

喜洲的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 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由于过去的人民生活地位 不同,所以房屋的建筑格调和形式也有所区别。一般的 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 ”;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 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 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 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 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 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 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 严。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 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 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 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室内清洁、整齐,左右为卧室,当中为客厅,放有 嵌镶彩花大理石的红木桌椅和画屏。